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桐君山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分水江与桐江交汇处,与桐庐县城隔水相望。又有小金山、浮玉山之称。桐君山高60米,从山顶极目远眺,滔滔富春江烟雨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山上怪石嶙峋,古木森森,无不散发着古老神圣的气息,让人肃然起敬。
药祖圣地品中药文化
百草园。这是一片看似由许多普通杂草和植物参差排列组合而成的开阔园子,虽偶有一丝丝药草的味道沁人口鼻,但还是容易让人把它当作一般的绿化草地,眼睛偶尔瞥过便罢了。事实上,这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是治病良药。每一株药草旁都立着介绍牌:这是马蹄金,专治胆囊炎、尿路结石、传染性肝炎等;那个叫枸骨,专治腰痛、肋骨痛、牙痛等;还有治疗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毒蛇毒虫咬伤的各种药材。所处其中,好似能清除心中郁结。
桐君白塔。桐君白塔为高20米的七级实心塔,是桐庐县城的一处标志性景观。据《桐庐县志》记载,宋景宗元年曾修葺此塔,明清时期也曾多次修葺过,如今所見的桐君塔是1980年修葺后的模样。在白塔的右边有一口重4000公斤的“百令钟”,上面挂满红色祈愿丝带,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向往。每到除夕之夜,桐庐乡民便会将此钟敲响108下,钟声敲响之时,方圆百里都能听到,意指除去108种烦恼,“君山晨钟”也成为了桐君山的一处胜景。
四望亭。“四望”是指“东望白云深,西来天目远,南攀双台月,北溯钱江潮”。当立于四望亭内,脚下清流萦绕,四周层峦叠嶂,清澈的天目溪水流到此处与富春江汇合,黄绿分明,交汇处泛起了层层白沫,好似升腾出缕缕白烟,真可谓是“七里泷云烟飘渺”。再往前看,富春江开阔而深邃,难怪唐朝诗人吴融写道:“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诗中意境也不过如此吧?
桐君祠。这座祠堂是为了纪念桐君老人而建造的,正上方匾额“桐君祠”三字为叶浅予先生所书。位于祠内正中的塑像便是桐君老人,四周的雕塑群以历史年代为顺序,塑出各位华夏中医药大师。他们依次是春秋战国时期创望、闻、问、切四诊法的扁鹊,东汉“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外科鼻祖”华佗,晋代著修道炼丹经典《抱朴子》的葛洪,唐代“药王”孙思邈,宋代针灸学家王维一,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最后一位是中国最早的解剖学家王清任。祠堂内有一方碑文,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记叙了桐君的来历,其行医济世的史迹,还描写了桐君山秀丽的风光。
古石刻。桐君山上留有许多摩崖石刻,桐荫问道亭内就有两方石碑,一块刻有宋代学士杨时所作的《登桐君山》,另一块镌刻着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启孙若裘书》。在后山还可看到一块石碑,是南京中医学院教授吴贻谷撰文并书写的《赞桐君》,碑文仅用了80个字,高度概括颂扬了中药鼻祖桐君在山上结庐炼丹、行医采药的功绩。桐君亭内的“药祖圣地”青石碑、“药祖之乡”古牌坊、“中药鼻祖”石碑,都带有其独特的古朴气质,都是桐君山中华医药圣地的象征。
药祖朝圣节。桐君山的空气中,总是飘荡着一股淡淡的草药清香。桐君山药膳,闻名遐迩。药膳根据古方开发而成,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每年9—10月份,为弘扬桐君老人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丰富桐君山中医药文化,都会在此举行华夏药祖朝圣节。节会期间,保健药膳评比、中药保健知识讲座等活动精彩纷呈,深受游客欢迎。
七里扬帆感快意人生
七里扬帆。远远就能望见几艘颇具“古桐风情”的画舫停泊在渡口,不难想象“七里扬帆”是何等快意。过去富春江上游七里泷一带滩多水急,舟楫经过此地,都要在此等候东风来临,以借风力上行。每当东风一起,千帆竞发,艄公的号子响彻云天。70里的路程,借助东风仿佛只走了7里一样,所以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说。舟行水上只见两岸小镇高楼林立,间或几处飞檐翘角半隐半露,既富现代气息又不失古朴气质,偶尔钟楼的整点报时声传来,余音袅袅。
富春江野生鱼。富春江中有80多种鱼,最具特色的当属鲥鱼和子陵鱼。鲥鱼全身呈白色,在每年4—5月份从海里沿钱塘江游到富春江产卵,每当渔人用网捉到此鱼时,它不会像其他鱼一样挣扎乱跳,而是一动不动,生怕损坏了鳞片,所以也叫惜鳞鱼。这种鱼在烹煮时,鳞片不用刮掉,适宜清蒸,遗憾的是现在这种鱼难得一见了。另一种独具特色的子陵鱼,身长不足3厘米,每年7—9月份成群结队沿江至子陵滩一带聚集,当地人认为它们是在朝拜严子陵,故得“子陵鱼”之名。此鱼肉嫩鲜美,独具风味,可红烧,可作羹,是一道上好的佳肴。
药祖圣地品中药文化
百草园。这是一片看似由许多普通杂草和植物参差排列组合而成的开阔园子,虽偶有一丝丝药草的味道沁人口鼻,但还是容易让人把它当作一般的绿化草地,眼睛偶尔瞥过便罢了。事实上,这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是治病良药。每一株药草旁都立着介绍牌:这是马蹄金,专治胆囊炎、尿路结石、传染性肝炎等;那个叫枸骨,专治腰痛、肋骨痛、牙痛等;还有治疗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毒蛇毒虫咬伤的各种药材。所处其中,好似能清除心中郁结。
桐君白塔。桐君白塔为高20米的七级实心塔,是桐庐县城的一处标志性景观。据《桐庐县志》记载,宋景宗元年曾修葺此塔,明清时期也曾多次修葺过,如今所見的桐君塔是1980年修葺后的模样。在白塔的右边有一口重4000公斤的“百令钟”,上面挂满红色祈愿丝带,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向往。每到除夕之夜,桐庐乡民便会将此钟敲响108下,钟声敲响之时,方圆百里都能听到,意指除去108种烦恼,“君山晨钟”也成为了桐君山的一处胜景。
四望亭。“四望”是指“东望白云深,西来天目远,南攀双台月,北溯钱江潮”。当立于四望亭内,脚下清流萦绕,四周层峦叠嶂,清澈的天目溪水流到此处与富春江汇合,黄绿分明,交汇处泛起了层层白沫,好似升腾出缕缕白烟,真可谓是“七里泷云烟飘渺”。再往前看,富春江开阔而深邃,难怪唐朝诗人吴融写道:“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诗中意境也不过如此吧?
桐君祠。这座祠堂是为了纪念桐君老人而建造的,正上方匾额“桐君祠”三字为叶浅予先生所书。位于祠内正中的塑像便是桐君老人,四周的雕塑群以历史年代为顺序,塑出各位华夏中医药大师。他们依次是春秋战国时期创望、闻、问、切四诊法的扁鹊,东汉“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外科鼻祖”华佗,晋代著修道炼丹经典《抱朴子》的葛洪,唐代“药王”孙思邈,宋代针灸学家王维一,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最后一位是中国最早的解剖学家王清任。祠堂内有一方碑文,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记叙了桐君的来历,其行医济世的史迹,还描写了桐君山秀丽的风光。
古石刻。桐君山上留有许多摩崖石刻,桐荫问道亭内就有两方石碑,一块刻有宋代学士杨时所作的《登桐君山》,另一块镌刻着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启孙若裘书》。在后山还可看到一块石碑,是南京中医学院教授吴贻谷撰文并书写的《赞桐君》,碑文仅用了80个字,高度概括颂扬了中药鼻祖桐君在山上结庐炼丹、行医采药的功绩。桐君亭内的“药祖圣地”青石碑、“药祖之乡”古牌坊、“中药鼻祖”石碑,都带有其独特的古朴气质,都是桐君山中华医药圣地的象征。
药祖朝圣节。桐君山的空气中,总是飘荡着一股淡淡的草药清香。桐君山药膳,闻名遐迩。药膳根据古方开发而成,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每年9—10月份,为弘扬桐君老人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丰富桐君山中医药文化,都会在此举行华夏药祖朝圣节。节会期间,保健药膳评比、中药保健知识讲座等活动精彩纷呈,深受游客欢迎。
七里扬帆感快意人生
七里扬帆。远远就能望见几艘颇具“古桐风情”的画舫停泊在渡口,不难想象“七里扬帆”是何等快意。过去富春江上游七里泷一带滩多水急,舟楫经过此地,都要在此等候东风来临,以借风力上行。每当东风一起,千帆竞发,艄公的号子响彻云天。70里的路程,借助东风仿佛只走了7里一样,所以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说。舟行水上只见两岸小镇高楼林立,间或几处飞檐翘角半隐半露,既富现代气息又不失古朴气质,偶尔钟楼的整点报时声传来,余音袅袅。
富春江野生鱼。富春江中有80多种鱼,最具特色的当属鲥鱼和子陵鱼。鲥鱼全身呈白色,在每年4—5月份从海里沿钱塘江游到富春江产卵,每当渔人用网捉到此鱼时,它不会像其他鱼一样挣扎乱跳,而是一动不动,生怕损坏了鳞片,所以也叫惜鳞鱼。这种鱼在烹煮时,鳞片不用刮掉,适宜清蒸,遗憾的是现在这种鱼难得一见了。另一种独具特色的子陵鱼,身长不足3厘米,每年7—9月份成群结队沿江至子陵滩一带聚集,当地人认为它们是在朝拜严子陵,故得“子陵鱼”之名。此鱼肉嫩鲜美,独具风味,可红烧,可作羹,是一道上好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