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3月2日,笔者偶遇少林寺武僧团在藏经阁东侧的练功房内进行春季考功,遂用手机拍摄了上图。
按照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说法,少林寺武僧团的前身是少林僧兵,而少林僧兵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唐朝。
清人洪亮吉在《登封县志》中说,唐太宗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载:“法师等克建嘉猷,同归福地,擒彼凶孽,廓兹净土,今东都危急,旦夕殄除,并宜勉修茂功,以垂令范。”席书锦在《嵩岳游记》中也认为少林僧兵自唐始。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裴■《少林寺碑》称:“志操、惠■、昙宗等,唯昙宗拜大将军,余不受官,赐地四十顷。”此少林僧兵所起。
明朝是少林僧兵发展的顶峰,史书碑刻上记载的月空、周友、周参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僧兵头领。那时候的少林僧兵是成建制的。号称“天下对手、教会武僧”的周友立过三次最高战功。在寺内口口相传的历史中,少林僧兵的头领还包括大章宗书(小山),他曾先后三次领旨挂帅出征。
清朝虽然没有了“少林僧兵”这一称呼,但碑刻上出现了“武僧守备”的字样。民国时期,少林寺当家和尚恒林出任少林寺保卫团团总,带领少林僧兵英勇出击,保卫一方平安,赢得了周边县区民众的敬仰。
文革结束后,少林寺当家和尚行正为了少林宗风的传承夙兴夜寐。到了1979年,少林寺仅有13名僧人,且除了永乾外其他全部年老体衰,大家日常糊口都很艰难,接待日本客人来访穿的僧袍都要从白马寺借来。虽然日子拮据朝不保夕,但真正让行正忧心忡忡的并不是生计,而是后继无人的难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行正首先想到的是武术,他知道武术不仅能够改善生活,也可以聚集人才。这一年,他委托少林寺的皈依弟子、人称“少林活拳谱”的永斋(郝释斋)进寺开办一个武术班。永斋带着一个儿子、一个徒弟来到少林寺西狮子馆(现在客堂西边),在几间破窑洞里成立了少林寺武术队。少林寺向前来学习武术的学员每人每月收取3元钱的学费,永斋和儿子、徒弟则分文不取、义务授拳。很快,还俗武僧永祥回到少林寺,也成了武术队的教头。在农民窑洞住宿、在少林寺磨房(现在欢喜地所在位置)吃饭的少林寺武术队,很快就发展到了20多人。这些学习武术的青少年平时演练武功,农忙时也帮助寺院收种。3元钱的学费现在看来虽然很不起眼,但是当时对于少林寺的复苏和僧人生活的改善却有相当的帮助。永梅、永国、永川、永信等人来到少林寺出家时,少林寺正是凭此才有余粮接纳他们。行正规定,单纯学武的要收费,愿意入寺为僧的全部免费。
《少林寺》电影上映后,少林寺的游客多了起来,行正就组织人出售一些旅游纪念品,使少林寺在经济上对武术队的依赖降低了,少林寺武术队随即承担起了培养僧人武功的责任,收费随即停止,这期间偶尔也会有一些武术表演,也只是纯粹为了使少林寺的香火能够传承培养和吸纳新人。
1987年行正圆寂,永信接手少林寺武术队,并于1989年将少林寺武术队更名为少林寺武僧团,永信亲任团长。同年6月,永信带领少林寺武僧团在海口亮相,精彩的表演、浓郁的武学文化赢得了满堂彩。少林寺武僧团20多年的辉煌由此奠定。
永信带领少林寺武僧团期间,有两个亮点足以名垂少林历史:一是1992年汉城奥运会期间,少林寺武僧团应邀访韩;一是1993年少林寺武僧团跟随永信,以“中国嵩山少林寺佛学文化访问团”的名义访问台湾。前者是少林功夫首次在世界性舞台上的亮相,后者则是两岸宗教交流的破冰之旅。
荣耀少林史册的少林僧兵有一个特点,就是组成人员并非都是出家僧人。明朝嘉靖癸丑年(1553年)赶赴松江战场的少林武僧月空,带领的是一支由百余人组成的僧兵,经过很多学者考证,这支队伍中只有月空一人法名可考,换句话说其他成员大多数都不是出家僧人。同样是在明朝,立过三次奇功的武僧周友拥有僧俗弟子一千余人,其中大多也不是出家僧人。在号称“习学演武,名播四海,武亚诸方”的武僧周参的灵骨塔上,“俗侄周增禄”几个字赫然刻在正前方的塔铭上。
为什么少林僧兵不是全部由出家人组成的?
这要从战争和佛寺之间的遥远距离说起。出家人四大皆空,很多人习惯于不问尘事。少林寺虽然积极入世,但僧兵毕竟只是整个僧团的一小部分,不管是为了香火的传承,还是为了佛教的发展,少林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大多数僧人组织起来。
永信带领的少林寺武僧团也遵循了这样的传统:以僧人为核心,有意吸纳武功好的俗家佛教徒。“光大少林文化,弘发利生”是永信的初衷,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发心,登封本地的武术名流,只要他们吃斋念佛、懂得佛门礼仪,就有可能被永信选中参加少林寺武僧团的临时性出访。
为了区别于一般的武术表演团体,永信非常注重对武僧团成员的佛教仪轨培训。如1993年动身前往台湾之前,永信邀请法师对这些初入少林寺武僧团的成员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封闭式的佛禅知识培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一次出访中,受戒出家的僧人占了相当的比例,除永信外,还有圣和、延王、万恒等。当年的少林寺武僧团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人员也不固定。
到了1998年,各种条件成熟之后,永信着手组建专门的少林寺武僧团,队员相对固定,日常生活和学习也固定在同一个地方(即嵩阳书院东侧,也就是现在的少林慈幼院),学佛修禅、焚香念经成为少林寺武僧团的日常生活。成员的来源也并不局限于登封各个武术学校,而是面向全国,其入门条件有三,信佛、功夫好、形象好,当然也得有机缘,进入少林寺武僧团后吃穿住行等一切开支均由寺院承担。少林寺武僧团总人数保持在120人左右,即三个表演队、一个后备队,每队30人左右。这种建制应该是参考了1828年清廷大员麟庆在少林观武时的武僧规模,当时的盛况如今还画在少林寺白衣殿的壁画上,上面参加表演的武僧人数正好30人。
1999年永信升任方丈,各种事务也日益繁多,曾经跟随他出访韩国汉城奥运会的弟子李国营(延的)接手武僧团,成为少林寺武僧团的第二任团长。
1999年,少林寺武僧团和英国艺术家合作,编排了全球首部功夫舞台剧《生命之轮》。该剧一经推出,风靡欧美,少林寺武僧团由此开始了长期的全球巡演。2000年,少林寺武僧团与国内顶级艺术家合作,编排了旨在展示中国人眼中的功夫美学的作品《少林雄风》,再次成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精品。
少林寺对武僧团实行开放性的管理,虽然不断有人离开,也不断有新人进来,但整个武僧团的建制不断完善,表演队伍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2006年少林寺僧人延裕出任第三任少林寺武僧团团长后,对武僧团的管理做了一些改进。当时少林寺常住院新盖了一批寮房,少林寺武僧团全部搬进寺院内,他们和僧人一起上殿、念经、吃素,过着和出家僧人完全一样的寺院生活。
2008年,永信的另一位弟子延达出任少林寺武僧团第四任团长。
2009年,少林寺武僧团与比利时著名舞蹈家、英国雕塑家、荷兰作曲家合作,推出了一台探索艺术作品《箴言》(中文名称后来改为《佛经》,最终定名为《空间》)。这部作品受邀参加了几乎所有的欧美文化艺术节,一时间好评如潮。
同是2009年,少林寺武僧团和国内艺术家合作,推出了一台表现武僧以武悟禅的功夫舞台剧作品《快乐少林传》,随后又与香港艺术家合作编排了《快乐少林》。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少林寺武僧团与多位参加过奥运会开幕式的中、澳艺术家合作,推出了一台全新的多媒体功夫艺术作品《武僧传奇》,上演后成为上海世博会期间观众人数最多、演出场次最多、最受欢迎的中国剧目。
2012年,参学韩国的少林弟子延体(1998年少林寺武僧团成建制组团后的首批队员之一)回到少林寺,被委任为少林寺武僧团的第五任团长。
少林寺武僧团,这个以功夫表演为主要手段,发心弘扬少林文化的团体,自成立以来始终保持着佛门开放、包容的气度,从不拘泥于某种教条,出家僧人同样可以参加巡演,寺外资质好的人也可以源源不断地进来,少林寺武僧团由于人员的流动而充满活力,同时长期的耳濡目染也使一些成员走进戒坛,受完三坛大戒,补充到出家人的行列中去,成为少林寺僧团的新生力量。
参加《少林寺·生命之轮》的少林寺武僧团队员,离开后大多去了美国。他们大多是1998年少林寺武僧团成建制组团后的首批队员。
按照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说法,少林寺武僧团的前身是少林僧兵,而少林僧兵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唐朝。
清人洪亮吉在《登封县志》中说,唐太宗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载:“法师等克建嘉猷,同归福地,擒彼凶孽,廓兹净土,今东都危急,旦夕殄除,并宜勉修茂功,以垂令范。”席书锦在《嵩岳游记》中也认为少林僧兵自唐始。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裴■《少林寺碑》称:“志操、惠■、昙宗等,唯昙宗拜大将军,余不受官,赐地四十顷。”此少林僧兵所起。
明朝是少林僧兵发展的顶峰,史书碑刻上记载的月空、周友、周参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僧兵头领。那时候的少林僧兵是成建制的。号称“天下对手、教会武僧”的周友立过三次最高战功。在寺内口口相传的历史中,少林僧兵的头领还包括大章宗书(小山),他曾先后三次领旨挂帅出征。
清朝虽然没有了“少林僧兵”这一称呼,但碑刻上出现了“武僧守备”的字样。民国时期,少林寺当家和尚恒林出任少林寺保卫团团总,带领少林僧兵英勇出击,保卫一方平安,赢得了周边县区民众的敬仰。
文革结束后,少林寺当家和尚行正为了少林宗风的传承夙兴夜寐。到了1979年,少林寺仅有13名僧人,且除了永乾外其他全部年老体衰,大家日常糊口都很艰难,接待日本客人来访穿的僧袍都要从白马寺借来。虽然日子拮据朝不保夕,但真正让行正忧心忡忡的并不是生计,而是后继无人的难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行正首先想到的是武术,他知道武术不仅能够改善生活,也可以聚集人才。这一年,他委托少林寺的皈依弟子、人称“少林活拳谱”的永斋(郝释斋)进寺开办一个武术班。永斋带着一个儿子、一个徒弟来到少林寺西狮子馆(现在客堂西边),在几间破窑洞里成立了少林寺武术队。少林寺向前来学习武术的学员每人每月收取3元钱的学费,永斋和儿子、徒弟则分文不取、义务授拳。很快,还俗武僧永祥回到少林寺,也成了武术队的教头。在农民窑洞住宿、在少林寺磨房(现在欢喜地所在位置)吃饭的少林寺武术队,很快就发展到了20多人。这些学习武术的青少年平时演练武功,农忙时也帮助寺院收种。3元钱的学费现在看来虽然很不起眼,但是当时对于少林寺的复苏和僧人生活的改善却有相当的帮助。永梅、永国、永川、永信等人来到少林寺出家时,少林寺正是凭此才有余粮接纳他们。行正规定,单纯学武的要收费,愿意入寺为僧的全部免费。
《少林寺》电影上映后,少林寺的游客多了起来,行正就组织人出售一些旅游纪念品,使少林寺在经济上对武术队的依赖降低了,少林寺武术队随即承担起了培养僧人武功的责任,收费随即停止,这期间偶尔也会有一些武术表演,也只是纯粹为了使少林寺的香火能够传承培养和吸纳新人。
1987年行正圆寂,永信接手少林寺武术队,并于1989年将少林寺武术队更名为少林寺武僧团,永信亲任团长。同年6月,永信带领少林寺武僧团在海口亮相,精彩的表演、浓郁的武学文化赢得了满堂彩。少林寺武僧团20多年的辉煌由此奠定。
永信带领少林寺武僧团期间,有两个亮点足以名垂少林历史:一是1992年汉城奥运会期间,少林寺武僧团应邀访韩;一是1993年少林寺武僧团跟随永信,以“中国嵩山少林寺佛学文化访问团”的名义访问台湾。前者是少林功夫首次在世界性舞台上的亮相,后者则是两岸宗教交流的破冰之旅。
荣耀少林史册的少林僧兵有一个特点,就是组成人员并非都是出家僧人。明朝嘉靖癸丑年(1553年)赶赴松江战场的少林武僧月空,带领的是一支由百余人组成的僧兵,经过很多学者考证,这支队伍中只有月空一人法名可考,换句话说其他成员大多数都不是出家僧人。同样是在明朝,立过三次奇功的武僧周友拥有僧俗弟子一千余人,其中大多也不是出家僧人。在号称“习学演武,名播四海,武亚诸方”的武僧周参的灵骨塔上,“俗侄周增禄”几个字赫然刻在正前方的塔铭上。
为什么少林僧兵不是全部由出家人组成的?
这要从战争和佛寺之间的遥远距离说起。出家人四大皆空,很多人习惯于不问尘事。少林寺虽然积极入世,但僧兵毕竟只是整个僧团的一小部分,不管是为了香火的传承,还是为了佛教的发展,少林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大多数僧人组织起来。
永信带领的少林寺武僧团也遵循了这样的传统:以僧人为核心,有意吸纳武功好的俗家佛教徒。“光大少林文化,弘发利生”是永信的初衷,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发心,登封本地的武术名流,只要他们吃斋念佛、懂得佛门礼仪,就有可能被永信选中参加少林寺武僧团的临时性出访。
为了区别于一般的武术表演团体,永信非常注重对武僧团成员的佛教仪轨培训。如1993年动身前往台湾之前,永信邀请法师对这些初入少林寺武僧团的成员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封闭式的佛禅知识培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一次出访中,受戒出家的僧人占了相当的比例,除永信外,还有圣和、延王、万恒等。当年的少林寺武僧团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人员也不固定。
到了1998年,各种条件成熟之后,永信着手组建专门的少林寺武僧团,队员相对固定,日常生活和学习也固定在同一个地方(即嵩阳书院东侧,也就是现在的少林慈幼院),学佛修禅、焚香念经成为少林寺武僧团的日常生活。成员的来源也并不局限于登封各个武术学校,而是面向全国,其入门条件有三,信佛、功夫好、形象好,当然也得有机缘,进入少林寺武僧团后吃穿住行等一切开支均由寺院承担。少林寺武僧团总人数保持在120人左右,即三个表演队、一个后备队,每队30人左右。这种建制应该是参考了1828年清廷大员麟庆在少林观武时的武僧规模,当时的盛况如今还画在少林寺白衣殿的壁画上,上面参加表演的武僧人数正好30人。
1999年永信升任方丈,各种事务也日益繁多,曾经跟随他出访韩国汉城奥运会的弟子李国营(延的)接手武僧团,成为少林寺武僧团的第二任团长。
1999年,少林寺武僧团和英国艺术家合作,编排了全球首部功夫舞台剧《生命之轮》。该剧一经推出,风靡欧美,少林寺武僧团由此开始了长期的全球巡演。2000年,少林寺武僧团与国内顶级艺术家合作,编排了旨在展示中国人眼中的功夫美学的作品《少林雄风》,再次成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精品。
少林寺对武僧团实行开放性的管理,虽然不断有人离开,也不断有新人进来,但整个武僧团的建制不断完善,表演队伍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2006年少林寺僧人延裕出任第三任少林寺武僧团团长后,对武僧团的管理做了一些改进。当时少林寺常住院新盖了一批寮房,少林寺武僧团全部搬进寺院内,他们和僧人一起上殿、念经、吃素,过着和出家僧人完全一样的寺院生活。
2008年,永信的另一位弟子延达出任少林寺武僧团第四任团长。
2009年,少林寺武僧团与比利时著名舞蹈家、英国雕塑家、荷兰作曲家合作,推出了一台探索艺术作品《箴言》(中文名称后来改为《佛经》,最终定名为《空间》)。这部作品受邀参加了几乎所有的欧美文化艺术节,一时间好评如潮。
同是2009年,少林寺武僧团和国内艺术家合作,推出了一台表现武僧以武悟禅的功夫舞台剧作品《快乐少林传》,随后又与香港艺术家合作编排了《快乐少林》。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少林寺武僧团与多位参加过奥运会开幕式的中、澳艺术家合作,推出了一台全新的多媒体功夫艺术作品《武僧传奇》,上演后成为上海世博会期间观众人数最多、演出场次最多、最受欢迎的中国剧目。
2012年,参学韩国的少林弟子延体(1998年少林寺武僧团成建制组团后的首批队员之一)回到少林寺,被委任为少林寺武僧团的第五任团长。
少林寺武僧团,这个以功夫表演为主要手段,发心弘扬少林文化的团体,自成立以来始终保持着佛门开放、包容的气度,从不拘泥于某种教条,出家僧人同样可以参加巡演,寺外资质好的人也可以源源不断地进来,少林寺武僧团由于人员的流动而充满活力,同时长期的耳濡目染也使一些成员走进戒坛,受完三坛大戒,补充到出家人的行列中去,成为少林寺僧团的新生力量。
参加《少林寺·生命之轮》的少林寺武僧团队员,离开后大多去了美国。他们大多是1998年少林寺武僧团成建制组团后的首批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