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英雄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8267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洋海军中,邓世昌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一位管带。他在黄海大战中的壮烈牺牲举国震动,成为中日甲午海战中为数不多的正面形象。196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电影叫《甲午风云》。在这部电影当中,邓世昌身材高大伟岸,一身正气,忧国忧民,誓死报国。拿今天的话来说,是一个有血性、有担当的民族英雄。2012年,我们国家又上映了一部新的历史影片,叫《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这部影片的男主角也是邓世昌,虽然这个邓世昌也是按照民族英雄来塑造的,但却有着与《甲午风云》的邓世昌完全不同的性格。这部影片中的邓世昌就不是一个纯粹硬汉的形象了,他正义、血性、英俊、潇洒,而且富有感情,是一个侠骨柔情的才子。
  邓世昌是北洋海军“致远”巡洋舰的管带,他是广东番禺人,19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从此加入了海军。北洋海军成军的时候,邓世昌在北洋海军中是一个普通的舰长,他的名气开始并不大,甚至还超不过在战场上临阵脱逃的方伯谦,因为邓世昌没有方伯谦那样有到西方留学的经历。可是后来,邓世昌却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同时,《甲午风云》也误解了另一位管带刘步蟾,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刘步蟾成了人人唾弃的民族败类。
  刘步蟾在北洋海军中担任右翼总兵兼“定远”舰管带,职位很高,是仅次于提督丁汝昌和左翼总兵兼“镇远”舰管带林泰曾而排在第三号的人物。他的家乡在福建省福州府闽侯县,16岁加入海军,考入了福州船政学堂。
  在《甲午风云》和《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这两部电影中,都有刘步蟾的形象。但是,两个刘步蟾的形象却有着天壤之别。《甲午风云》中的刘步蟾是一个反面人物,他阴险狡诈,贪生怕死,他最严重的罪责,是在海战中为了自保,故意耍诡计,有意挂错信号,擅自改变北洋海军的接战队形,导致了北洋海军在作战中的混乱。但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刘步蟾却是另一个形象,他相貌堂堂,博学多才,意志坚定,海战中指挥果断,不怕牺牲,最后兵败自杀殉国,完全是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
  我们不禁要问,两部影片的拍摄时间正好相隔50年,在这50年中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两部影片塑造的刘步蟾有如此大的不同呢?真实生活中的刘步蟾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我就来解开这个历史之谜。
  要解开刘步蟾之谜,我们依然要从档案史料和史家的研究入手,去梳理刘步蟾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我认为,真实的刘步蟾身上有三大特点:
  第一,勤奋。
  刘步蟾自小勤奋好学,他考入福州船政学堂的时候成绩非常优异,有人评价他“勤勉精进,试迭冠曹偶”。从学堂毕业的时候,他的成绩是整个年级的第一名。由于成绩突出,被清政府选派出国留学,是前往欧洲的第一批留学生。在英国留学期间,他认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特别是在英国的地中海舰队实习期间,学习了英国海军很多好的东西,比如绘制海图、防守港口、布设水雷等。他管带军舰的水平,已经与英国舰长不相上下了。英国海军中将斐利曼特曾经评价刘步蟾:“涉猎西学,功深伏案。”就是说刘步蟾对西方海军的技术,他的功底已经达到很深的程度。
  第二,敢为。
  敢为,就是敢作敢为。首先,刘步蟾敢于仗义执言。这一点在北洋海军高级将领当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有一次,刘步蟾去进见李鸿章,建议李鸿章尽快购买铁甲舰。此时,李鸿章正为购买铁甲舰耗费太多而苦恼,就对刘步蟾说,你这个建议很好,但是如果我不采纳你这个建议你会怎么样呢?刘步蟾一听这话就急了,说,您身居其位,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如果我们平时不注意做好战争准备,一旦战争爆发,国家遭遇危难,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负呢?意思就是说,你能负起国家危难这个责任吗?这话说完之后,让在场的人都是大吃一惊。刘步蟾仅仅是一个舰长,而李鸿章却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刘步蟾用这样的口吻说话,这可有点冒犯的意思。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然而李鸿章也感到刘步蟾说得有道理,听完了这话之后,不但没有生气,而且被刘步蟾的勇气所感动。
  其次,刘步蟾敢于坚持原则。李鸿章聘请了很多外国人担任北洋海军的教习,这些外国人中,有些来北洋海军是别有用心的。英国人泰莱就是这样的人。他在北洋海军中的职位是总教习、德国人汉纳根的顾问兼秘书,他总想寻找机会掌握北洋海军的控制权。有一次,他给提督丁汝昌提了一个建议,他说,现在智利这个国家生产的舰艇质量非常好,中国能不能从智利买八艘军舰,然后组成一个舰队,这个舰队与北洋舰队相互配合,其战斗力会大大增强。为保障这个由八艘军舰组成的舰队的管理和训练,我来担任舰队的提督。这就暴露了他控制这支舰队的野心。刘步蟾看到了这一点,就坚决反对,使得泰莱企图没有得逞。
  还有一件事,泰莱是汉纳根的秘书,与汉纳根关系很好。眼看汉纳根的总教习职位就要到期,到期之后由谁来接替他,丁汝昌正在考虑这个问题,但是犹豫不决。汉纳根就悄悄地告诉泰莱,他说我这个总教习职位到期后,我就推荐你来接替总教习职务,这正是泰莱期待已久的。关于这一点,又被刘步蟾发现了。刘步蟾赶紧找到丁汝昌,说泰莱这个人不可用,他有野心,将来总教习的职务可千万不能交给他。丁汝昌听了这话,下定决心,坚决不用泰莱。这样一来,泰莱更加对刘步蟾耿耿于怀了。这件事说明,刘步蟾在事关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是毫不让步的,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和原则性。
  第三,忠勇。
  刘步蟾在几十年的海军生涯中,始终忠诚于国家,他无论是赴欧洲督造舰船,还是率舰执行重大任务,均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在黄海海战中,他督率“定远”舰,誓死抗敌;在威海保卫战中,他协助丁汝昌,坚守威海基地,在目睹败局无可挽回的时候,毅然仰药自杀。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刘步蟾。
  既然刘步蟾是一个勤奋、敢为、忠勇之人,那么为什么电影《甲午风云》把他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来塑造呢?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隐情呢?
  这件事情与刚才我提到的那个英国人泰莱有直接关系。
  泰莱是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保卫战的亲历者。战争结束以后,他回到中国海关,继续供职,一直到1920年才回到英国。就在他回英国的前后,泰莱开始撰写回忆录,回忆录的名字叫《在中国前线》。在他这部回忆录中,泰莱详细地描述了他在北洋海军中的经历,特别是他描述的一些战争的细节,颇引人关注。我在研究泰莱回忆录的时候发现了两个明显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回忆录中,泰莱丝毫不提“定远”舰的战功。“定远”舰在海战中立下的战功,是有目共睹的,在很多史料中都有大篇幅的记载。而泰莱却只字不提,显然他是有意的。
  第二个问题,泰莱在叙述海战的经过时,给刘步蟾编织制了一顶大“帽子”,说刘步蟾在战争中贪生怕死,在北洋海军接敌的过程中故意挂错信号,故意改变战斗队形,导致了黄海海战的失败,把战败的责任直接推给了刘步蟾。
  那么,泰莱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认为,泰莱这样做,是对30多年以前刘步蟾阻挠他控制北洋海军权力的报复。
  泰莱的回忆录于1929年在英国出版,并在欧洲广泛发行。后来又流传到了世界各地,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1931年,中国有一个历史学家叫张荫麟,到美国学习,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泰莱的回忆录,当他看到与甲午战争有关的若干细节时,感到作为战争亲历者的叙述,这些资料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应该把它翻译到中国来,供历史学家研究甲午战争时加以参考。于是在回国以后,张荫麟就把泰莱回忆录中有关甲午战争部分翻译成中文,在国内一家非常有名的杂志上发表了,这个杂志就是《东方杂志》。
  泰莱回忆录在国内的发表,在历史学界产生很大的反响。为什么?因为当时在国内有关甲午战争、甲午海战的史料非常缺乏,不像今天这样丰富。而泰莱呢,又是战争的亲历者。所以,人们对泰莱的叙述是非常相信的,甚至把它作为信史在国内广泛传播,就这样,刘步蟾的反面形象就在人们的思想中逐渐形成了,所以也就有了电影《甲午风云》对于刘步蟾反面人物的塑造。
  可是,改革开放以后,历史学界的思想空前解放。随着大量史料的不断出现,很多历史学家开始对历史上的遗留问题重新进行研究,刘步蟾的问题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史学家的视野。一些史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泰莱在回忆录中对刘步蟾的描述和评价,是不真实的,是别有用心的。比如黄海海战中故意挂错旗帜,故意改变战斗队形,都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升旗发令,还是选择战斗队形,都是丁汝昌做出的慎重决策,绝不是刘步蟾的擅自所为。再比如,说刘步蟾在黄海海战中贪生怕死,也是不实之词,相反,史料记载,海战中刘步蟾面对五艘日舰的环攻,“率队猛战”,几乎将日舰“松岛”号击沉。有鉴于此,史学界对刘步蟾进行了重新评价,将刘步蟾的冤案彻底翻了过来,也就有了《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刘步蟾英雄形象的塑造。
  (选自《甲午!甲午!》,中华书局2015年6月出版。标题为编者所拟,有删节。作者现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军事历史与军事思想教学与研究)
其他文献
賈谊(前200—前168)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和文学家,其生命虽然短暂,但一生勤于笔耕,留下了大量的文章。贾谊所写的文章就体裁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专题论文、辞赋、奏疏等,其中专题论文及奏疏被后人结集成书,就是《新书》。书中所体现的思想和主张颇受后人重视,在今天不无借鉴意义。一、贾谊生平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绝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
期刊
生来死去的人何只恒河沙数?真正的大诗人和大艺术家是在一口气里就可以数得完的。何以同是人,有的能创造,有的不能创造呢?在一般人看,这全是由于天才的厚薄。他们以为艺术全是天才的表现,于是天才成为懒人的借口。聪明人说,我有天才,有天才何事不可为?用不着去下功夫。迟钝人说,我没有艺术的天才,就是下功夫也无益。于是艺术方面就无学问可谈了。  “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它自然有一部分得诸遗传。有许多学者
期刊
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善于言说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从言说中总结经验的民族。从古至今,众多与言说相关的谚语流传:“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告诫人们听从忠言;“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提醒大家不要轻易议论他人;“众口铄金”“人言可畏”“三人成虎”“祸从口出”,更是凸显了语言蕴藏的巨大威力;“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甚至将言说和国家兴亡密切相连。每天,在我们耳畔环绕
期刊
晋朝之前,中国最著名的正牌神医非扁鹊(秦越人)、仓公(淳于意)、董奉、华佗、张仲景五位莫属。神医往往被获救的病人视为再生父母,实际上,他们与死神掰腕子,以乐观的态度去看,也只有不到三成的胜算。  神医屈指可数,扁鹊的表现尤其抢镜,他留下不少传奇  故事。  据先秦道书《鹖冠子》记载,有一次,魏文侯询问扁鹊:“寡人听说你家兄弟全都行医,谁的医术最高明?”扁鹊如实回答:“我家长兄的医术首屈一指,次兄的
期刊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几千年沿用下来的古语,为我们耳熟能详;“日新”思想即来源于此。它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不断前进的思想源泉,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日新”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四十一  子产(?—前522),名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其事迹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等典籍中。子产在郑国执政二十余年,使郑国从内乱不息、外患不止到社会安定、道不拾遗、百姓安居乐业,他还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才能与外交智慧,深受时人和后世的敬仰。清人王源评价子产为“春秋第一人”,而与子产同时代的孔子,则
期刊
《红楼梦》中,林黛玉一贯以富有诗意的悲情形象出现,几乎成了爱哭和多愁善感的代名词。然而,林黛玉其实颇有幽默细胞,言语间常有逗趣之句。纵观整部红楼,林黛玉会嘲讽,能辩驳,善挖苦,敢“自黑”,放在现代,绝对是一位出色的网络“段子手”。  作为一名有文化内涵的段子手,能言善辩的林黛玉当然要旁征博引,稍稍显露才学。探春提议邀集大观园中有文采的人组成海棠诗社,众人忙着起别号。探春说她喜欢芭蕉,就自称“蕉下客
期刊
董卓进京,是东汉末年政治动荡、陷于分裂的直接原因。宦官和外戚专权,其依凭都是皇权,可是,董卓作为西凉军阀,掌握了朝政,却会动摇皇权的根基。  董卓是怎么从西凉边军总管任上带兵入京的呢?这要从何进诛灭宦官的计划谈起。  一、灵帝的遗嘱  东汉末年,外戚主动剪灭宦官,主要有两次,何进之前的那一次,是在灵帝即位初年。前文已经提到,桓帝遗孀窦太后垂帘听政,父亲窦武为大将军,与太尉陈蕃共同执掌朝政,谋诛宦官
期刊
读史者率以宋祖“杯酒释兵权”为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之安a,此鄙见也。守信数人若果不可制b,岂数言委曲规讽所能罢其典兵者c?彼时宋主英勇固出数人之上,操纵由己,消患未然。守信诸人方承命不暇,又何敢有异议乎?史家无卓识,徒于杯酒诡辞处炫奇d,以为秘计神谋,而不于宋主英断勇为处着眼,而后世遂以为是妙策独出。吁!可笑矣!  艺祖平时尝言“帝王自有天命”e,且笑周世宗杀方面大耳之非f,居然豁达大度者。乃芥蒂未忘
期刊
天地为房,山石为枕,以清流沐浴身心,以自然为自己的依托,因此,“枕石漱流”是对隐逸生活的高度概括,也是对隐士的赞扬。这个标准在汉朝开始流传,到了三国时期,人们已经形成了“枕石漱流”是隐逸生活的标志这一观念。曹操在《秋胡行》中说自己的人生理想是“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三国志·蜀书·彭羕传》中称赞秦宓:“枕石漱流,吟咏缊袍。”西晋时期,才士孙楚和驸马王济聊天,孙楚说自己想要“枕石漱流”,一时口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