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研究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94795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本文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创新教学模式、合理使用信息化教育技术、营造传统文化环境,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四方面,论述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 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应当积极承担起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弘扬工作。而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材中精选了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和人文精神,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天然土壤。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高贵品格和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更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当必要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1.不够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对大学语文课程不够重视。很多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都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过分重视专业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公共基础课特别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认为大学语文只是一门辅助性课程,可有可无,大学语文的地位也就逐渐被边缘化。而大学语文课程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也导致一些高校师生忽视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融入程度不够。大学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等功能,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够重视课程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融入的程度不高,相关的资源开发利用也较少,导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也出现边缘化现象。
  2.教学模式单一。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在教学中可使用的工具也越来越多,新型的教学模式也不断的被应用到课堂当中,但很多老师在讲授大学语文课时,还是按照中学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讲解字词,让学生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况中心思想等,忽视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也无法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用这种老旧的教学方法,不但无法将传统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大学语文课程,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反而会让其固步自封,更难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部2014年3月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到目前为止,一些高校也只是为文学类专业开设了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而非文学类专業仅仅以大学语文课程为替代。但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大学语文仅仅作为考查课开设,导致学生也不重视大学语文的学习,认为它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从开设时间来看,与英语、思政、体育等开设两年的公共基础类课程相比,大学语文往往只开设一个学期,而且一周基本上只有一次课,这样根本无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无法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4.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大学语文”应该是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也要求大学语文教师不但要具备综合知识和文化素养,还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但现在,一部分大学语文教师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在授课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讲授也只是照本宣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无法形成体系,无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发挥育人作用。还有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对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足,课堂缺少趣味性,无法激起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路径
  1.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由于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想要深入了解和学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高校的大学语文课时较少,因此要想把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就需要优选教材内容。在选择教材内容时,既要把握好提升学生人文素质这一大方向,又要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要广为选取中华文化发展五千年来各派各系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深入挖掘每一篇作品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子与人文精神,并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进而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不管是作者还是作品所塑造的主人公,他们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及人文情怀都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树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屈原的爱国情怀、司马迁的矢志不渝、杜甫的忧国忧民等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这些作家的了解,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在教学中,也不能把重点放在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上,而是要把讲课的重心转移到传统文化的融入上,从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传统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等方面为切入点,以便更好地突出每一篇文章所包含的文化特质。
  2.创新教学模式。大部分高校老师在教授大学语文课程时,常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枯燥,容易引起学生厌烦、抗拒的学习心理,不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创新教学模式,将课堂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自主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大学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任务驱动法,先布置小组任务,再进行课堂探讨,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与学习。例如,在教授《蒹葭》这首诗时,教师就可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展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自由组合,了解《诗经》,分析《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及艺术特色,对比《蒹葭》与诗经中其它爱情诗有何不同,再共同探讨,教师加以补充。这样避免了教师进行填鸭式教学,也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能将诗歌与个人情感相结合,更好的领悟学习内容。二,将课堂教学内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如在学习屈原的《国殇》时,可以把古代为国捐躯的将士与现代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相联系,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中国民族自古以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三,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借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在教学中开展紧张刺激的比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还可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   3.合理使用信息化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的教学条件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老师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时应该灵活运用网络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一,利用慕课、微课等网络教育资源,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例如在讲杜甫的《兵车行》时,教师可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课前先通过慕课资源自行学习《十五从军征》,课上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两篇作品的异同,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点评和答疑。结合作品,让学生看到战争的残酷,感悟到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同时要向保卫国家的军人献上最崇高的敬意。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以视觉和听觉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例如在讲《春江花月夜》等古诗词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出古典的意境,给学生呈现一场视觉盛宴,进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诗词的韵味。
  4.营造传统文化环境,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而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也需要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因此不仅要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还应该营造传统文化浓厚的校園环境,创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人文滋养和精神力量。例如可以在教室、走廊张贴一些古代名言,或者古代名人画像及简介等;让学生布置传统文化宣传栏;进行班级传统文化黑板报评比,浓厚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另外,校园广播可以多播放一些传统诗词改编的歌曲,或者朗读一些经典美文,让传统文化浸润校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亲自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比赛,如经典诵读,国学知识竞赛,传统诗词大会等,扩大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学校还可以组织文化节,让学生一起穿着传统服饰来欣赏传统歌舞表演,组织民俗活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节日内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传统文化社团,如诗社、茶社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总之,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生活,推动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弘扬。
  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命脉。大学语文教学在承担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任务的同时,还承载着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重要性,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中心,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让学生在课堂和实践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让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为社会培养出新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2]务楠,耿红卫.大学语文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J].文学教育(下),2020(02):82-83.
  [3]务楠.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文学教育(上),2020(02):93-95.
  [4]仲崇霞.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文学教育(上),2019(08):84-85.
  [5]赵青.传统文化渗透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1):35-36.
  [6]张玲.传承传统文化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08):14-15.
  [7]刘玥.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上),2018(07):68-69.
  (作者单位:新疆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德国,许多年轻人站在十字路口,面对现代思想与保守思想之间的碰撞。新的音乐风格—摇滚乐,以其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和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表达情感,受到全世界多数年轻人的喜爱。摇滚乐不仅是艺术,而且为人类生活的意义带来了创造力和突破。因为它的出现许多年轻人的生活不再循规蹈矩,而是产生了一种动荡的节奏和个人愿望,他们冲破家庭和社会保守力量的热情也随即迸发。很多女性无权选择爱情,喜
内容摘要: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已经是有目共睹,将其融入初中语文教育之中也已经是大势所趋。如何有效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是当下语文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对此重视起来,并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德育教育内容,由此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环境,为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立德树人 阅读教学 德育渗透 策略  现如今,教育需要重点围绕着
内容摘要:作为首部面向世界真实报道中国红色区域的报告文学巨著,《红星照耀中国》丰富地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红军、中共著名领导人的生活方式与理想信念。从艺术视角观照,作者埃德加·斯诺在作品中灵活运用的“互见法”,使得作品体现出多种艺术特性,如详略、互补、虚实艺术,在人物形象构建、重大事件描述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互见法 叙事艺术  数十年来
内容摘要:《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抓住了中西方教育模式典型的差异,是一部促进中西方教育交流的佳作。文章从该纪录片的相关内容出发,阐述中西方教学模式的差异,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揭示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提出思考,以期对国际汉语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式教育 西式教育 教育模式 对比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Are Our
内容摘要:文学“闪小说”与生活“小段子”都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起来的。不论“闪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新样式,还是“小段子”作为生活的一种调剂品,它们都能给当今那些乐于“碎片化阅读”的人们带来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本文通过对几则文学“闪小说”与生活“小段子”的鉴赏,来谈谈文学“闪小说”与生活“小段子”的差异性所在。  关键词:闪小说 小段子 思想性 深刻性 情节性 艺术
内容摘要:文字学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加强教材建设、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是文字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文字学课程改革一要加强教材建设;二要在内容上突出字形结构分析和汉字文化教学;三要在方法上加强课内课外实践教学;四要有效采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字学 课程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
内容摘要:歧义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汉语研究中的重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歧义问题是留学生必须学习的语言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本文基于汉语教学的角度,主要研究了汉语中歧义的类型,以期对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歧义研究 歧义分类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形态标志,使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所以歧义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中,在现代汉语中更是如此。而歧义现象往往反映了语言
内容摘要:文艺理论中的神话-原型批评的源起和发展皆受益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及其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原型”概念。本文将从创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作品与“原型”的关系、原型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关系,三方面来讨论神话-原型批评中荣格的文学批评发展路径。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 荣格 集体无意识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的西方,最初起源于以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为代表的英国。弗雷泽提出了“交感巫
内容摘要:“中”是河南方言中的一个特色词,且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中”在河南方言里的话语分布为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单独使用或连用。“中”的交际功能可分为积极的应对功能:应允和转接;以及消极的应对功能:让步和反对。   关键词:河南方言 “中” 话语分布 交际功能  河南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又被称为“中原官话”,有自己独具魅力的方言特色。在极具多样性的河南方言的词汇语料中,“中”被使用的较为广泛
内容摘要:石黑一雄英籍日裔的移民身份使他的写作视野站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更具国际审美,因此引起了全世界读者的普遍共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石黑一雄的小说被大量译介到了中国,拥有大量中国读者,并且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论文。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叙事模式、伦理、身份、国际主义写作以及历史主题等方面,同时存在研究主题和角度重复等问题。   关键词:石黑一雄 中国 译介 研究  石黑一雄是世界著名作家,被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