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档案:吴春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华语文网名师,《教师博览》签约作者,《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封面人物,真语文网首页人物,被誉为“才华横溢的博客达人”,现任职于湖南省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曾获第二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现场授课二等奖,先后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相关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或索引,著有《议论文写作五步联想法》《十年非常语文梦:孤舟话语》(本书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3年度印象深刻的书”),多次应邀到省内外学校举办教学讲座,上示范课,网络文学栏目“你写我读·对话网络原创作家”曾举办其个人作品朗诵专场,教育教学事迹曾被《教师博览》《语言文字报》等报刊宣传报道。
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刻画人物形象时,总是不够生动、不够饱满,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我在批阅作文时,也常常会发现这个问题,主要原因是同学们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一情景的设置。什么叫情景呢?余秋雨在《晨语初听·写作的个人感受》中说,文学的基元是耳目直觉。但耳目直觉可以是分散的,也可以是汇拢的,只有汇拢了的耳目直觉,才能让读者产生全身心的震撼。耳目直觉的汇拢地,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景。情景是一个场面,设置得好,这个场面就切切实实,可触可摸,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没有情景的设置,一切活动、一切言行都显得空洞,不真实,缺乏现场感。
具体而言,应该如何设置情景?
好的情景设置,能够烘托所描写的人或事物,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在一个独特的情景中描写人物细节,会有不一样的艺术效果。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选择了“车站送别”这样一个独特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之中刻画年迈的父亲翻越栅栏、爬上月台给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父亲蹒跚的步履、不太协调甚至有些狼狈的动作,产生了很强的情感冲击力,令人不禁动容。
正是作者在情景中创造出的独特的感觉,打动了读者。
是的。作家雪小禅有一篇散文叫《抱一抱母亲》,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那是他第一次抱母亲,就在那一刹那,他突然想掉眼泪。他抱过儿子,抱过妻子,全是为着他们撒娇才抱,但他从来没有抱过自己的母亲。没想到,母亲这样轻,不足90斤,身上的骨头都硌疼了他——什么时候,那个庇护他的强大的怀抱,如此赢弱了呢?母亲也很惊慌,说,你抱得动吗?抱不动我一点点挪过去就行……
母亲的眼睛有点湿了,他的心也微微颤抖着,赶紧抱着母亲走到化验室。母亲的手紧紧勾着他,他知道,母亲是想让他省一些力气。他根本不在乎这点辛劳,但这个细微动作仍让他非常感动。
作者设置了儿子抱母亲走到化验室的情景,母亲对儿子的爱通过一个小动作——“手紧紧勾着他”,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若单独写“手紧紧勾着他”不见得感人,只因为作者先写母亲已经十分瘦弱,体重不足90斤,再写她因担心儿子抱不动而做出一个完全不必要的动作,巧妙的安排让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深深定格在读者的脑海里。
营造独特的感觉,会不会使文章显得过于刻意?
在情景之中描写人物细节,需要营造独特的感觉,但这种独特的感觉不是刻意安排的,而是通过细致观察发现的,需要认真观察,在寻常中发现不寻常。
比如下面这个作文片段:
那是一年的忙季,大家都在地里忙着种红薯。爷爷吃力地拿着锄头在地里一下一下地挖着,听见我叫他时,慢慢地抬起头高兴地应答我。他的背显得很驼,声音也不如以前洪亮了,冲着我呵呵笑时,露出了几颗残缺不全的牙。
小作者将对爷爷的外貌描写融入爷爷种红薯的情景中,“背显得很驼”“声音也不如以前洪亮”,冲我笑时露出“残缺不全的牙”,自然生动的描写,将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善于在情景中细描人物,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刻画人物形象时,总是不够生动、不够饱满,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我在批阅作文时,也常常会发现这个问题,主要原因是同学们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一情景的设置。什么叫情景呢?余秋雨在《晨语初听·写作的个人感受》中说,文学的基元是耳目直觉。但耳目直觉可以是分散的,也可以是汇拢的,只有汇拢了的耳目直觉,才能让读者产生全身心的震撼。耳目直觉的汇拢地,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景。情景是一个场面,设置得好,这个场面就切切实实,可触可摸,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没有情景的设置,一切活动、一切言行都显得空洞,不真实,缺乏现场感。
具体而言,应该如何设置情景?
好的情景设置,能够烘托所描写的人或事物,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在一个独特的情景中描写人物细节,会有不一样的艺术效果。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选择了“车站送别”这样一个独特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之中刻画年迈的父亲翻越栅栏、爬上月台给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父亲蹒跚的步履、不太协调甚至有些狼狈的动作,产生了很强的情感冲击力,令人不禁动容。
正是作者在情景中创造出的独特的感觉,打动了读者。
是的。作家雪小禅有一篇散文叫《抱一抱母亲》,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那是他第一次抱母亲,就在那一刹那,他突然想掉眼泪。他抱过儿子,抱过妻子,全是为着他们撒娇才抱,但他从来没有抱过自己的母亲。没想到,母亲这样轻,不足90斤,身上的骨头都硌疼了他——什么时候,那个庇护他的强大的怀抱,如此赢弱了呢?母亲也很惊慌,说,你抱得动吗?抱不动我一点点挪过去就行……
母亲的眼睛有点湿了,他的心也微微颤抖着,赶紧抱着母亲走到化验室。母亲的手紧紧勾着他,他知道,母亲是想让他省一些力气。他根本不在乎这点辛劳,但这个细微动作仍让他非常感动。
作者设置了儿子抱母亲走到化验室的情景,母亲对儿子的爱通过一个小动作——“手紧紧勾着他”,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若单独写“手紧紧勾着他”不见得感人,只因为作者先写母亲已经十分瘦弱,体重不足90斤,再写她因担心儿子抱不动而做出一个完全不必要的动作,巧妙的安排让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深深定格在读者的脑海里。
营造独特的感觉,会不会使文章显得过于刻意?
在情景之中描写人物细节,需要营造独特的感觉,但这种独特的感觉不是刻意安排的,而是通过细致观察发现的,需要认真观察,在寻常中发现不寻常。
比如下面这个作文片段:
那是一年的忙季,大家都在地里忙着种红薯。爷爷吃力地拿着锄头在地里一下一下地挖着,听见我叫他时,慢慢地抬起头高兴地应答我。他的背显得很驼,声音也不如以前洪亮了,冲着我呵呵笑时,露出了几颗残缺不全的牙。
小作者将对爷爷的外貌描写融入爷爷种红薯的情景中,“背显得很驼”“声音也不如以前洪亮”,冲我笑时露出“残缺不全的牙”,自然生动的描写,将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善于在情景中细描人物,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