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视觉文化与建筑,然后分析了建筑中视觉文化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视觉文化
21 世纪的今天,图像正在以其自身的优势取代文字,形成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转向。当今的视觉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社会和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最为通俗浅易的生产制作和建筑事件,乃至大众的普通生活。作为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视觉图像的建筑来说,其与视觉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含混与暖昧的,这就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关注建筑设计中视觉文化的因素。
1. 视觉文化与建筑
(1)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一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视觉”文化所涵括的范围远远超过图像研究,甚至是最开放和跨学科的图像研究所涉及的领域。
(2)视觉文化研究是针对现代和后现代时代的文化表征,以后结构主义和精神析为主导框架,围绕着视觉性的问题,对现代世界的主体构建!文化表征的运作以及视觉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视觉文化研究揭示了人类文化行为尤其是视觉文化中看与被看的辩证法,揭示了这一辩证法与现代主体的种种身份认同之间的纠葛;视觉文化研究可以看作是一种极具批判性的研究形态。不同时期和不同学者在不同的社会地点所做出的关于视觉文化的定义肯定会千差万别,有一定变化的。这些定义是那些社会文化发展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产物,视觉文化就是应该的也必要的如此去分析和解释的。这些不同的定义本身在文化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不同文化团体的价值观和思想。
(3)建筑视觉文化是指建筑以形象为中心,倾向于以图像为主的感性主义形态,偏重对视觉对象的展示和对视觉行为的组织。建筑视觉文化意味着一种建筑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我们思维范式的一种转变。而建筑视觉文化的研究则是围绕着作为视觉性载体的建筑对社会进程、文化表征的运作以及视觉实践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作为看与被看的建筑场所中人类文化行为之间的辩证关系。
(4)在建筑中的视觉文化主要是通过建筑的形式来展现出来。具体说来,建筑的“视觉”,是通过色彩、光影、材质以及结构等方面来传达,即其“形”。而建筑的“文化”是蕴含在建筑作品中的包含人文意识、审美观念等,即其“意”。建筑中的“形”与“意”相对称,构成有机的统一体。而建筑视觉文化的传达有着多种的表现方式,建筑师通过作品与受众之间产生互动,传播设计思想,并获取受众的反馈,进而影响下一次的作品创作。
(5)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建筑视觉文化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社会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间就带有着对当时风物环境的描摹,经济社会发展的表征视觉审美情趣的外化展现,但更多的则是裹挟着建造者自身对美感的体察,毋宁说建筑是集体智慧的展现和发挥,不如说建筑是建造者个人的一种情感表达,而后者几乎就是现代建筑在营造与成型过程中的关键与核心,相反,传统建筑则更为重视前者——集体智慧结晶的表现。大至故宫这样宏伟壮丽的都城,江南精致清丽的园林;小至日常所居的民宅,便利生活的石桥,一块无名的青砖黛瓦,无一例外。除此之外,无论是古代的匠人建造,还是当代的建造师设计,视觉文化的审美意识都积极的参与着建筑外观与功能结构的构建。
2. 建筑中视觉文化的表达
(1)“建筑结构体系决定于可用的建筑材料、技术进步、建筑物的预期功能和文化美学。”在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的建筑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其文化内涵。例如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与来自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GroBonesmo和摄影师欧文·奥拉夫合作设计的这个情趣横溢的公共厕所。厕所位于男同性恋者聚会的公共区域,与户外咖啡厅相对。在结构设计上,用不透明的玻璃将男女区隔开。深蓝色的跳舞人的人影在厕所外墙的上部和下部围成一圈。厕所的屋顶上选用了大片珠宝般的玻璃片拼贴,其主题是“地球村”。荷兰批评家巴特·洛茨玛曾这么评论它:公共和私人、男性和女性、建筑和艺术、高雅和庸俗艺术,都聚集在这个有趣、现实的作品之中。库哈斯以及他的合作伙伴,将他们创造力和设计技法融入这个小但让人炫目的建筑之中,向人们展示出普通的原始的设计,并作为当地“AStarisBrom”节日的永久性象征。而项目的本身也是试图通过建筑的外部色彩、结构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内涵来刺激公众对于公共空间的探讨。除此之外,位于新喀里多尼亚岛首都努美阿的让·马里·吉巴乌文化中心又是一件将建筑的形式与功能、文化相结合的经典设计。文化中心的名字来自于国家的民族英雄让·马里·吉巴乌。在设计时,设计师伦佐·皮亚诺融入了卡纳克人的文化,每个部分都采用了传统的卡纳克人的茅屋设计,呈纺锤形。除此之外,这种造型设计还具有抵抗地震以及飓风袭击的功能,并能够在建筑之间形成高效地通风系统。从空中俯瞰,文化中心的整体布局清晰地展现出卡纳克人村庄的传统布局。最后,在当地文化的启发之下,皮亚诺选择了一种“未完成”的造型在传递出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思想。
(2)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生态设计也由此诞生并逐渐成为现代设计发展的趋势。国外学者认为,“在任何设计领域中,巧妙地运用生态学理论,尽量使其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达到最小的形式都可称之为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也运用其独特的方式来表现生态的人文观念。位于法国巴黎的居民住宅楼——花塔,便是一座颇具视觉魅力的建筑。由绿色建筑设计代表人物弗朗科伊斯设计,住宅楼共10层,像一座垂直的花园,表面全部包裹着380盆绿色的竹类植物。每个花盆都有灌溉系统,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肥料。最终,这座能够自给自足的竹园就此诞生,且四季繁盛。每棵竹子大约高4m,在保证室内房屋隐私的同时也能够为其遮阳。住在里面的人曾这么描述:在夏季,把窗户打开,微风透过竹园吹进卧室感觉非常凉爽惬意,就像睡在树上一样。另外,花塔上的竹子也有效地遮盖住了笨重的混凝土墙面,让整个住宅楼看上去充满生机与活力。花塔在降低环境能耗的同时,也宣传了建筑设计对人、环境、社会的关怀,通过绿色的植被直接表现出绿色设计以及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对于人们践行环保意识具有着极大的推动性。而在巴黎,还有一座类似的建筑,那就是布拉利河岸博物馆。博物馆建筑由四个部分组成,综合使用了玻璃、木材以及混凝土等材料。从外观上,建筑的最大特点便是悬空突出的分布在一条长200m的长廊外部飞扶壁设计,它是在基于传统建筑元素飞扶壁之上的一种创新,一种现代性的表达。而博物馆的垂直花园,种植着15000株植物。最为震撼的是,参观者在参观这座博物馆的时候,都会有仿佛自己像是在茂密的丛林中感觉。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将传统与现代、绿色与发展相结合,展现出建筑艺术的文脉与象征。
3. 结语
(1)综合以上的案例分析,不难看出,建筑中各种元素的运用是传达文化思想的媒介,可以说,建筑物它是“一件艺术作品既是物质,又是精神;既是形式,又是内容。”“视觉”元素丰富了建筑的造型、色彩与结构,而“文化”则蕴藏着建筑的文脉、历史与内涵。对于建筑设计中的视觉文化的研究,是研究建筑的“视觉”来解释其中蕴含的“文化”现象。不同时期的建筑都是以一种可观、可感的形式呈现出来,而这种形式不仅仅是受当时的风格影响,更联系到历来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建筑设计风格的演变,从而进一步影响建筑艺术的审美以及设计法则。
(2)因此,只有对建筑历史以及视觉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深刻而全面的分析,才能做到运用视觉设计的原则来促进建筑艺术的发展,用建筑设计来延续历史的文脉。才能具有卓识的理念引领建筑的发展,而非从历史的精华中胡乱的拼凑,进而让建筑艺术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 艺术与视知觉[M]. 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P56.
[2]郑时龄.当代建筑批评的转型——关于建筑批评的读书笔记[J].时代建筑,2006 年05 期.
[3][美]杰内达·勒布德·本恩顿,[美]娄贝特·笛·亚尼(著),尚士碧,尚生碧(译).全球人文艺术通史(第2版)(上册)[M]. 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P9.
【关键词】建筑设计;视觉文化
21 世纪的今天,图像正在以其自身的优势取代文字,形成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转向。当今的视觉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社会和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最为通俗浅易的生产制作和建筑事件,乃至大众的普通生活。作为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视觉图像的建筑来说,其与视觉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含混与暖昧的,这就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关注建筑设计中视觉文化的因素。
1. 视觉文化与建筑
(1)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一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视觉”文化所涵括的范围远远超过图像研究,甚至是最开放和跨学科的图像研究所涉及的领域。
(2)视觉文化研究是针对现代和后现代时代的文化表征,以后结构主义和精神析为主导框架,围绕着视觉性的问题,对现代世界的主体构建!文化表征的运作以及视觉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视觉文化研究揭示了人类文化行为尤其是视觉文化中看与被看的辩证法,揭示了这一辩证法与现代主体的种种身份认同之间的纠葛;视觉文化研究可以看作是一种极具批判性的研究形态。不同时期和不同学者在不同的社会地点所做出的关于视觉文化的定义肯定会千差万别,有一定变化的。这些定义是那些社会文化发展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产物,视觉文化就是应该的也必要的如此去分析和解释的。这些不同的定义本身在文化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不同文化团体的价值观和思想。
(3)建筑视觉文化是指建筑以形象为中心,倾向于以图像为主的感性主义形态,偏重对视觉对象的展示和对视觉行为的组织。建筑视觉文化意味着一种建筑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我们思维范式的一种转变。而建筑视觉文化的研究则是围绕着作为视觉性载体的建筑对社会进程、文化表征的运作以及视觉实践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作为看与被看的建筑场所中人类文化行为之间的辩证关系。
(4)在建筑中的视觉文化主要是通过建筑的形式来展现出来。具体说来,建筑的“视觉”,是通过色彩、光影、材质以及结构等方面来传达,即其“形”。而建筑的“文化”是蕴含在建筑作品中的包含人文意识、审美观念等,即其“意”。建筑中的“形”与“意”相对称,构成有机的统一体。而建筑视觉文化的传达有着多种的表现方式,建筑师通过作品与受众之间产生互动,传播设计思想,并获取受众的反馈,进而影响下一次的作品创作。
(5)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建筑视觉文化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社会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间就带有着对当时风物环境的描摹,经济社会发展的表征视觉审美情趣的外化展现,但更多的则是裹挟着建造者自身对美感的体察,毋宁说建筑是集体智慧的展现和发挥,不如说建筑是建造者个人的一种情感表达,而后者几乎就是现代建筑在营造与成型过程中的关键与核心,相反,传统建筑则更为重视前者——集体智慧结晶的表现。大至故宫这样宏伟壮丽的都城,江南精致清丽的园林;小至日常所居的民宅,便利生活的石桥,一块无名的青砖黛瓦,无一例外。除此之外,无论是古代的匠人建造,还是当代的建造师设计,视觉文化的审美意识都积极的参与着建筑外观与功能结构的构建。
2. 建筑中视觉文化的表达
(1)“建筑结构体系决定于可用的建筑材料、技术进步、建筑物的预期功能和文化美学。”在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的建筑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其文化内涵。例如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与来自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GroBonesmo和摄影师欧文·奥拉夫合作设计的这个情趣横溢的公共厕所。厕所位于男同性恋者聚会的公共区域,与户外咖啡厅相对。在结构设计上,用不透明的玻璃将男女区隔开。深蓝色的跳舞人的人影在厕所外墙的上部和下部围成一圈。厕所的屋顶上选用了大片珠宝般的玻璃片拼贴,其主题是“地球村”。荷兰批评家巴特·洛茨玛曾这么评论它:公共和私人、男性和女性、建筑和艺术、高雅和庸俗艺术,都聚集在这个有趣、现实的作品之中。库哈斯以及他的合作伙伴,将他们创造力和设计技法融入这个小但让人炫目的建筑之中,向人们展示出普通的原始的设计,并作为当地“AStarisBrom”节日的永久性象征。而项目的本身也是试图通过建筑的外部色彩、结构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内涵来刺激公众对于公共空间的探讨。除此之外,位于新喀里多尼亚岛首都努美阿的让·马里·吉巴乌文化中心又是一件将建筑的形式与功能、文化相结合的经典设计。文化中心的名字来自于国家的民族英雄让·马里·吉巴乌。在设计时,设计师伦佐·皮亚诺融入了卡纳克人的文化,每个部分都采用了传统的卡纳克人的茅屋设计,呈纺锤形。除此之外,这种造型设计还具有抵抗地震以及飓风袭击的功能,并能够在建筑之间形成高效地通风系统。从空中俯瞰,文化中心的整体布局清晰地展现出卡纳克人村庄的传统布局。最后,在当地文化的启发之下,皮亚诺选择了一种“未完成”的造型在传递出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思想。
(2)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生态设计也由此诞生并逐渐成为现代设计发展的趋势。国外学者认为,“在任何设计领域中,巧妙地运用生态学理论,尽量使其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达到最小的形式都可称之为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也运用其独特的方式来表现生态的人文观念。位于法国巴黎的居民住宅楼——花塔,便是一座颇具视觉魅力的建筑。由绿色建筑设计代表人物弗朗科伊斯设计,住宅楼共10层,像一座垂直的花园,表面全部包裹着380盆绿色的竹类植物。每个花盆都有灌溉系统,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肥料。最终,这座能够自给自足的竹园就此诞生,且四季繁盛。每棵竹子大约高4m,在保证室内房屋隐私的同时也能够为其遮阳。住在里面的人曾这么描述:在夏季,把窗户打开,微风透过竹园吹进卧室感觉非常凉爽惬意,就像睡在树上一样。另外,花塔上的竹子也有效地遮盖住了笨重的混凝土墙面,让整个住宅楼看上去充满生机与活力。花塔在降低环境能耗的同时,也宣传了建筑设计对人、环境、社会的关怀,通过绿色的植被直接表现出绿色设计以及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对于人们践行环保意识具有着极大的推动性。而在巴黎,还有一座类似的建筑,那就是布拉利河岸博物馆。博物馆建筑由四个部分组成,综合使用了玻璃、木材以及混凝土等材料。从外观上,建筑的最大特点便是悬空突出的分布在一条长200m的长廊外部飞扶壁设计,它是在基于传统建筑元素飞扶壁之上的一种创新,一种现代性的表达。而博物馆的垂直花园,种植着15000株植物。最为震撼的是,参观者在参观这座博物馆的时候,都会有仿佛自己像是在茂密的丛林中感觉。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将传统与现代、绿色与发展相结合,展现出建筑艺术的文脉与象征。
3. 结语
(1)综合以上的案例分析,不难看出,建筑中各种元素的运用是传达文化思想的媒介,可以说,建筑物它是“一件艺术作品既是物质,又是精神;既是形式,又是内容。”“视觉”元素丰富了建筑的造型、色彩与结构,而“文化”则蕴藏着建筑的文脉、历史与内涵。对于建筑设计中的视觉文化的研究,是研究建筑的“视觉”来解释其中蕴含的“文化”现象。不同时期的建筑都是以一种可观、可感的形式呈现出来,而这种形式不仅仅是受当时的风格影响,更联系到历来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建筑设计风格的演变,从而进一步影响建筑艺术的审美以及设计法则。
(2)因此,只有对建筑历史以及视觉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深刻而全面的分析,才能做到运用视觉设计的原则来促进建筑艺术的发展,用建筑设计来延续历史的文脉。才能具有卓识的理念引领建筑的发展,而非从历史的精华中胡乱的拼凑,进而让建筑艺术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 艺术与视知觉[M]. 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P56.
[2]郑时龄.当代建筑批评的转型——关于建筑批评的读书笔记[J].时代建筑,2006 年05 期.
[3][美]杰内达·勒布德·本恩顿,[美]娄贝特·笛·亚尼(著),尚士碧,尚生碧(译).全球人文艺术通史(第2版)(上册)[M]. 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