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罕与喀秋莎

来源 :军营文化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fe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5月,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国三军仪仗队出场时高唱的是一首流传甚广的苏联歌曲《喀秋莎》。很多文章在介绍这首歌时,说这首歌的诞生与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诺门罕战役有关,认为歌词作者伊萨科夫斯基正是从这场战争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了诗歌,即这首歌曲的歌词“喀秋莎”事实恐怕并非如此。诺门罕战役是在当时尚属于中国但被苏联控制的蒙古与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植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的边界上展开的, In May 2015, Russia paraded through the parade of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victory of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in Red Square in Moscow. The honorific song of the Soviet Union, “Katyusha,” was sung in honor of the guard of honor of the Chinese armed forces. When introducing the song, many articles said that the song’s birth was related to the Battle of Nomonhan in northeastern China. It is the inspiration of lyrics writer Isakovsky that created this Poetry, the lyrics of the song “Katyusha” I am afraid this is not the case. The Battle of Nomonhan was carried out at the border between Mongolia and Japan, which belonged to China but were controlled by the Soviet Union at the time, under the puppets regime of Puppet Regime in northeastern China.
其他文献
亲爱的妈妈:当你看到这封信时,应该已经是母亲节了吧?在这里,我要祝妈妈节日快乐!当你看这封信时,是否还在辛勤的工作呢?今天就给自己放个假,好好休息一下吧。平日里那么操
从小学开始,作文课就让我感到轻松愉快。老师出了题目,我想了想,立刻就动笔。老师在作文讲评的时候,经常举着我的作文本,在班上朗读。一开始这让我觉得不好意思,老是低着头,
在洁白如玉的云层里,隐隐约约听到银铃般的笑声.有一双被羽毛覆盖着的翅膀,时不时,扑打着,有节奏地扑打着。树叶被风拂过面颊,花朵被风亲吻双唇,天使安吉被风抚摸着蓬蓬乱乱
我省中部松辽平原被称之为我国的“玉米带”、“黄金带”,每年播种面积在3000万亩左右,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二,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的60%。因此玉米的全方位开发,深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农业上已得到厂泛应用。在推广和应用该项技术过程中,残膜回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量残膜留在土壤里,影响作物生长和水分流动,污染土地和环境,并且缠
渗透。装甲防爆车山路奔袭,冲锋舟接力挺进,无人机高空侦察传回敌情。接敌。弓弩百米毙命无声射杀哨兵,针孔视频内窥镜悄然探巢,拐弯枪零风险精准狙杀。冲锋。捣毁窝点、解救
1.灌区试验站建设现状 1953年在广饶县六户村建立了省第一处灌溉试验站(原来称土壤改良试验站),从此开始了山东省农业生产当中对水利技术措施进行系统研究的时代。近些年来,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当西风古道不再有漫天的黄沙,我,这样一个平凡的角色就随着你经历了多姿多彩、风风雨雨的十四年。你,就是那宝贵无比的时间。光阴似箭。的确
自中唐以来,崔徽事迹在各类文学作品中被反复书写与重塑。从崔徽托人写真赠与情人转而成为崔徽自写真容,从凸显其钟情义烈的歌妓形象转而深入描摹其内在的情绪和心理活动,是一种从娱乐性、社交性向内在性的转变,最终发展出对“自写真容”这一情境的各种文学表现。特别是女性视角的出现和女作家的参与对此起到了丰富和深化的作用。崔徽事迹所促成的文学想象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别的创作者借浪漫话语表达文人情怀和主体精神的不同方式与特质。崔徽故事的演变研究向我们展示了文学形象的构造、迁移以及逐步深化的轨迹,为考察文学传统与个性化
2009年5月30日,9名步履蹒跚的远征军老兵在志愿者的搀扶下,跨过中缅边境的畹町桥,当年10万远征军正是从这里跨出国门赴缅抗日的,64年之后仅9人坎坷归来。那一刻,值守国门的共产党现役军人向这些退役的国民党老兵敬礼致敬。当年的国民党抗战老兵、如今的耄耋老人颤巍巍地将右手举起还礼。  那是历史性的时刻,那一刻,无疑是一种认同和接纳,曾经被身份问题困扰纠结大半生的老兵释然了;那一刻,无关于政治,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