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RE:COVER
《李易峰:圈里圈外》
@GloriaWYL:李易峰也算是我喜欢的初代流量,被快本上他的一颦一笑吸引,被春晚观众席红衣大笑的他折服,虽然不像追星那么狂热,但始终心里始终有他的位置,喜欢他的成熟、自知又努力。
@陳陈静静:看得出李易峰一直在沉淀自己,一直往做一个好演员的路上前行,期待更好的作品。
@adaddd :在我心里,他一直是一个思想很通透,行为又夹杂着通透和世俗的人,很真实也很遥远。可能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喜欢了他这么多年吧。
@蔡琼菁:这篇采访很有意思,看到一个我熟悉的李易峰和别人眼中的李易峰,而我眼中的李易峰就是一个看起来很好说话,无关紧要的事不在乎,但骨子里却有种执着,很有底线很有想法很有原则,且可能无法被说服。
RE:GQ Report《张爱玲的礼物》
今天是9月30日,张爱玲的100岁冥诞。我们写了篇关于礼物的给予与交还的故事,也是100年后人们如何想象张爱玲的故事。
把时间拨回到1995年9月中旬,短短两天里,世界各地的华文报纸上都出现了一则“张爱玲于洛杉矶去世”的消息。去世的日期不详—— 当房东发现异样打开房门时,人看上去已经走了几天了。她躺在一张行军床上,一盏保暖大灯照得屋内亮堂堂的。整间小屋近乎令人失望地缺乏秘密:家具物品一切至简,连书都没有几本。
12年后,家住香港地区的宋以朗意外地获得了一份“礼物”—— 张爱玲的文学与物质遗产。这位并不熟悉张爱玲作品的统计学家,被动地走进了张爱玲的世界,并逐渐成为她作品的辩护人和“招魂者”。而在整理张作的几十年内,他也拼凑出了自己在时代中失落、流散的家族往事。
@木头青:如此长文,实在有心。“像朗朗一样自得其乐”。宋先生是个有心人,他所保存及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成全了我们对爱玲的想象!真的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莉莉安辣:“晓云小姐”想拍卖礼物那里好唏嘘啊。
@MARGARINE:“晓云小姐的礼物”走向了一个真实人生的结局。
@ouyang:宋先生的父亲也在为徐志摩做同样的事情,在沈从文诗集里看到沈悼念徐志摩那两首没写完的诗,沈生前没有发表过,也许这位朋友的去世是要拿一生来消化的事情,那些他们在上世纪20年代的通信里,徐志摩总那样和善耐心对待总受欺负、怨气冲天的沈从文,鼓励他,面对总要落款“窄而霉斋”的籍籍无名的沈从文,他那么耐心,后来通识定论里把他说成那么肤浅轻浮,是因为去世太早留下的素材不够吗?我总觉得,一个对人那样好的人,不会是现在说的这样的。
@Elsa:人生只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张爱玲的文字总是有一种刺痛感,真实而富有穿透力。现当代文学课上讨论张爱玲的作品,更多了一种深层角度的理解,就像是市井、生活、人生、原欲,很多种元素构成的一种文字艺术。
@鲍爆宝:初读张爱玲是在高中的时候,“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那时候只觉得张爱玲的作品情调太浓,对于正青涩正活泼的高中生来说还体会不出什么东西。到了大学,因为作业的缘故又开始看张爱玲,了解她独特的出身,了解她生活的年代。那时左联文学与解放区国统区文学风靡一时,很少有从都市女性话语视角描写的作品,张爱玲是其中独特的存在,像一座优雅的孤岛。张爱玲的小说是有阅读门槛的,不同人读到不同深度便有不同理解,时读时新。正逢张爱玲冥诞100周年,重新阅读张爱玲作品,体会她“华丽而苍凉,琐碎又大气”的风格,这或许是我们送给她最好的礼物。
@灯盏:“吊诡之处也正在于此:张是个不惮于揭开温情脉脉的面纱的人,孰料大众又将这面纱捡起,罩在了她身上。”木心曾说,知名度来自误会。
RE:Talk《 对话宁浩:我想拍不给观众看的电影》
“十一”假期前,我们有幸和宁浩导演聊了聊《我和我的家乡》。宁浩是这部电影的总导演。我们聊了这部电影拍摄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对电影创作、电影行业的新思考。地方定在了他另一处工作室,隐匿在北京五环外一座高尔夫球场的深处。屋外便是树林,能听见鸟叫,清静闲适。据说,他和编剧在这儿开剧本会。他仍衣着休闲,穿了一件宽大的灰色汗衫,一边喝茶,一边说话。我们先谈了主旋律电影,接着,他谈到对票房的看法,令我有些意外的是,他认为自己被票房“绑架”了,或者说整个电影行业都被票房“绑架”了,他反问自己,“怎么能回到电影本身呢?”
宁浩说,他想做点儿别的,自由的好玩的东西,也许不会进电影院,也许手机就可以拍,也许拍完藏在家里。谁也看不着。
@辞微:我们都被这个社会绑架了(如之前的外卖事件),只是维持着一个平衡点罢了。
@li:梵高也不重要,重要的画就在那儿。
@国晖:如今电影很难拍,许多电影人拍不出给人看的东西,宁导演只拍了给部分人看的东西。
@面条叔:“内卷化”这词用在电影产业不知道合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