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官僚主义的理论研究一直处于研究的两难境地,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消灭了阶级、剥削之后,也应消灭了官僚主义。如果有一些官僚主义,也不过是封建主义的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作风而已,从毛泽东时期,就曾利用整风运动、思想教育之类的手段对党内进行思想统一。但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尝试从新的视角对官僚主义进行重新认识,对克服、抑制和减少官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官僚主义 社会主义 建设
关于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官僚主义有明确的阐述:“官僚主义,主要是指某些领导干部,由于不了解情况,不检查工作,不研究政策,缺乏思想政治领导,抓不住工作中的本质问题和关键问题,陷入文牍主义和事务主义的泥坑,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因而造成国家和人民的巨大损失的一种官僚主义,以及与这种官僚主义同时存在的无组织、无纪律、本位主义、各自为政的分散主义等不良倾向。”
一、减少官僚主义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官僚主义作风是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官僚主义做派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建设,破坏国家的政治制度,阻碍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
(2)提高党性加强执政党建设。官僚主义是执政党内存在的一种严重的异化现象,权力的扩张和腐化是官僚主义的外在表现形式,危害社会秩序,人民大众逐渐对其产生信任危机。对官僚主义的防治,是当今执政党的紧要任务。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突出问题。
(3)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官僚主义在本质上是与的社会主义社会相违背的,党内问题只能通过改革的方式加以克服,不能采用暴力手段解决,极端的处理方式只会造成主体政治的动摇。官僚主义作风关系到政治经济改革的成败,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官僚主义,缩小官僚主义的生存空间,使之与经济政治改革齐头并进。
二、官僚主义形态特征
官僚主义作风在每个国家的表现形式都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影响着人民的政治生活。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的必要性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与剥削阶级国家的官僚主义比较起来,当代中国的官僚主义形态具有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是人民,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封建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因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官僚主义并非社会主义制度所固有,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中不占主导地位。
当代中国的官僚主义在表现形式上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脱离群众路线,没有履行人民公仆的职责,这是官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本质上是全体人民的政权,但是权力机关掌握政权的时间越长警惕性越低,容易脱离人民群众,产生权利异化现象。党政不分使权力过分集,容易导致党组织不能有效地深入群众,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第二,工作形式化。权力高度集中,使工作积极性降低,为人民服务的主体意识丧失,因此,它不得不把形式的东西充当内容,而把内容充作形式的东西。第三,权力滥用,以权谋私。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一体,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固然有可取之处,不会出现其他国家因为暴动而产生流亡政府等现象。但权利分配的不合理,和制约机制的缺失,也会产生一言堂现象,特权就成为了谋私的途径,满足一己私欲。
三、官僚主义产生背景
(1)中国传统伦理文化——重人治轻法治。中国自古就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遵守宗法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主要特征。家天下治理模式造成了我们政治生活中法治观念严重缺失,对法治社会的推行造成了严重制约,人际关系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命脉。人治思想导致了官本位意识,其科学化水平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官僚作风盛行,行政效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所以官员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全社会对官员的崇敬成为整个社会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官员自身的优越地位和优越感也使得官员自身产生强烈的优越意识,并且这种意识深植于官员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工作作风之中,沉淀于我们大众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直接导致了官僚主义的盛行。
(2)人民公仆的精神丧失。我们对公共行政人员的角色定位一直都是以“公仆”来命名的,公仆就是指人民的仆人,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质水平较低此时行政人员的个人思想的境界较高,能保持公仆的形式。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思想言论解放,在追求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公仆”意识严重丧失,官僚主义蔓延横生。
(3)权力本位与权利本位的伦理较量。改革开放这些年来,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是由人治国家向法治国家,特别是由等级身份性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中国也在不断的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国家的目标努力。
四、消除官僚主义的途径
一要认同个人利益需要。行政人员是具有自然人、道德人等多重属性的人格载体。应该重视承认他们的现实物质利益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轻视、忽略个人利益的本质是个人权利,没有个人利益,自然没有个人权利。现今的官僚制度,官员成为一种职业,一种生活手段,受到市场经济功利性特征的影响,只有尊重他们的个人物质利益,才能要求他们在工作中公平正直,避免官僚主义行为。当然,承认行政人员的个人利益需要并不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是保障在行政职业领域获取适当的职业报酬,以无私作为职业道德准则,塑造官僚主义治理的行政人格。二要强化舆论监督。注意运用社会舆论手段,对典型的“官僚主义”现象,适时适当予以公开曝光,不断营造监督制约权力的社会氛围,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使“官僚主义”现象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三要形成对权力监督制的高效机制。目前的党内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等都对权力的制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监督机制还很不完善,应建立协调机制,使党内与党外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八大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2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7.
[3]金维克,辛本禄.关于反对“新官僚主义”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2:2-3.
作者简介:
白雨可,(1987-),女,陕西省西安市,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关键字:官僚主义 社会主义 建设
关于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官僚主义有明确的阐述:“官僚主义,主要是指某些领导干部,由于不了解情况,不检查工作,不研究政策,缺乏思想政治领导,抓不住工作中的本质问题和关键问题,陷入文牍主义和事务主义的泥坑,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因而造成国家和人民的巨大损失的一种官僚主义,以及与这种官僚主义同时存在的无组织、无纪律、本位主义、各自为政的分散主义等不良倾向。”
一、减少官僚主义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官僚主义作风是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官僚主义做派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建设,破坏国家的政治制度,阻碍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
(2)提高党性加强执政党建设。官僚主义是执政党内存在的一种严重的异化现象,权力的扩张和腐化是官僚主义的外在表现形式,危害社会秩序,人民大众逐渐对其产生信任危机。对官僚主义的防治,是当今执政党的紧要任务。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突出问题。
(3)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官僚主义在本质上是与的社会主义社会相违背的,党内问题只能通过改革的方式加以克服,不能采用暴力手段解决,极端的处理方式只会造成主体政治的动摇。官僚主义作风关系到政治经济改革的成败,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官僚主义,缩小官僚主义的生存空间,使之与经济政治改革齐头并进。
二、官僚主义形态特征
官僚主义作风在每个国家的表现形式都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影响着人民的政治生活。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的必要性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与剥削阶级国家的官僚主义比较起来,当代中国的官僚主义形态具有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是人民,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封建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因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官僚主义并非社会主义制度所固有,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中不占主导地位。
当代中国的官僚主义在表现形式上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脱离群众路线,没有履行人民公仆的职责,这是官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本质上是全体人民的政权,但是权力机关掌握政权的时间越长警惕性越低,容易脱离人民群众,产生权利异化现象。党政不分使权力过分集,容易导致党组织不能有效地深入群众,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第二,工作形式化。权力高度集中,使工作积极性降低,为人民服务的主体意识丧失,因此,它不得不把形式的东西充当内容,而把内容充作形式的东西。第三,权力滥用,以权谋私。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一体,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固然有可取之处,不会出现其他国家因为暴动而产生流亡政府等现象。但权利分配的不合理,和制约机制的缺失,也会产生一言堂现象,特权就成为了谋私的途径,满足一己私欲。
三、官僚主义产生背景
(1)中国传统伦理文化——重人治轻法治。中国自古就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遵守宗法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主要特征。家天下治理模式造成了我们政治生活中法治观念严重缺失,对法治社会的推行造成了严重制约,人际关系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命脉。人治思想导致了官本位意识,其科学化水平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官僚作风盛行,行政效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所以官员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全社会对官员的崇敬成为整个社会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官员自身的优越地位和优越感也使得官员自身产生强烈的优越意识,并且这种意识深植于官员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工作作风之中,沉淀于我们大众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直接导致了官僚主义的盛行。
(2)人民公仆的精神丧失。我们对公共行政人员的角色定位一直都是以“公仆”来命名的,公仆就是指人民的仆人,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质水平较低此时行政人员的个人思想的境界较高,能保持公仆的形式。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思想言论解放,在追求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公仆”意识严重丧失,官僚主义蔓延横生。
(3)权力本位与权利本位的伦理较量。改革开放这些年来,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是由人治国家向法治国家,特别是由等级身份性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中国也在不断的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国家的目标努力。
四、消除官僚主义的途径
一要认同个人利益需要。行政人员是具有自然人、道德人等多重属性的人格载体。应该重视承认他们的现实物质利益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轻视、忽略个人利益的本质是个人权利,没有个人利益,自然没有个人权利。现今的官僚制度,官员成为一种职业,一种生活手段,受到市场经济功利性特征的影响,只有尊重他们的个人物质利益,才能要求他们在工作中公平正直,避免官僚主义行为。当然,承认行政人员的个人利益需要并不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是保障在行政职业领域获取适当的职业报酬,以无私作为职业道德准则,塑造官僚主义治理的行政人格。二要强化舆论监督。注意运用社会舆论手段,对典型的“官僚主义”现象,适时适当予以公开曝光,不断营造监督制约权力的社会氛围,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使“官僚主义”现象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三要形成对权力监督制的高效机制。目前的党内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等都对权力的制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监督机制还很不完善,应建立协调机制,使党内与党外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八大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2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7.
[3]金维克,辛本禄.关于反对“新官僚主义”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2:2-3.
作者简介:
白雨可,(1987-),女,陕西省西安市,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