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由于猪肉上涨,引发了鸡蛋甚至食品油等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5月份居民消费物价已达到3.4%。如何看待居民消费物价较快上涨,经济高增长下,价格调控目标是否应该一成不变?
应该说,我国经济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居民的衣食温饱问题已彻底得以解决,即使由于特殊原因供需和价格上有所波动,国家也有足够的调控能力促其解决,不会引发大的经济问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牺牲农民利益、保护城市居民的惯性调控思维应该有所改变。
消费物价涨幅将高于预期,但不必过分担心
全年居民消费物价涨幅将达3.5%以上
今年1-4月份居民消费物价上涨2.8%,全年涨幅将在3.5%-4%之间,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自2005年四季度开始,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一直处于增速较快的状况,2006年年中开始,对经济运行影响更为直接的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也逐渐加快,目前两者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由于货币供应明显宽松,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市场都比较活跃,尤其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了较快增长,一季度增长率达到了近十年未有的高增长率,加上出口的高速增长,使得社会总需求扩张步伐较快,对价格水平形成拉动作用。考虑到货币变化与价格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未来一段时间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
二是各地政府服务价格调整措施将在2、3季度集中出台,推动物价上涨。
三是粮食价格上涨将带动相关食品价格上涨。根据农作物种植意向调查结果,2007年夏粮播种面积2660万公顷,与2006年相比没有增加,甚至可能还略有减少,考虑到2006年粮食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2006年下半年以来降水量不如2005年底2006年初那样丰沛,许多地区受到干旱和病虫害的影响,对今年夏粮作物生长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夏粮作物单产继续提高的难度较大,因此,夏粮增产的难度较大。这意味着粮食价格上涨的势头可能将保持到2007年秋季。
但是,受2006年底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2007年秋粮播种面积有所增加,这将有利于秋粮产量的增加,可能会使得粮食价格上涨的态势在四季度得到缓解。另外,根据国际粮农组织最近发布的报告,2007年世界粮食将增产,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势头将会受到抑制,国内价格上涨也会受到国际价格的制约。
如果上述分析能够成立,粮食价格较快上涨的走势将保持到2007年秋季,由于从粮食价格上涨到肉蛋价格上涨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期,2007年全年肉蛋价格将保持较快上涨幅度。
四是翘尾因素将导致2007年消费价格涨幅高于2006年。根据估算,2007年消费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影响大约1.7个百分点,2006年消费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影响大约为0.5个百分点,由于2007年受翘尾因素的影响比2006年高1.2个百分点左右,这将影响消费价格涨幅提高。从翘尾因素的变化来看,2007年年中翘尾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四季度翘尾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这一因素将导致消费价格涨幅在2007年年中前后上涨幅度会较高,四季度涨幅将会减小。
五是价格预期的影响也促使价格维持上涨态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居民和银行家调查结果,由于近期猪肉和粮油食品价格的上涨,居民对下季度物价预期延续了上升的趋势,有44.3%的受调查居民认为物价会继续上行,比去年同期提高15.6个百分点。有65.3%的银行家预期消费品价格上升,比去年同期提高25.2个百分点。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在居民和企业的价格上涨预期没有消除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势头很有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
六是近年来房地产销售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销售价格上涨正在逐渐向租赁价格传递。由于房地产销售价格不直接计入消费价格,但租赁价格计入消费价格,租赁价格的上涨将会对消费价格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3%-5%的价格涨幅与目前的经济快速增长是相匹配的
目前价格涨幅较大,居民对下一阶段物价继续大幅上涨的预期十分强烈,担心出现新一轮通货膨胀。我认为,不必担心物价水平大幅轮番上涨。原因有二:
一是目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大,主要是由于粮食、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涨幅较大造成,随着夏粮收获在即以及秋粮获得较好收成,粮食涨价引发的一系列农副产品涨价将有所缓解,保持目前水平可能性较大,而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
二是CPI涨幅较大,但是生产资料价格保持平稳,涨幅低于去年同期。今年1-4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9%,比去年同期水平降低0.2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0%,同比降低2.1个百分点。工业产能增长较快、部分能源原材料可以通过进口获得满足,是生产性物价涨幅缓慢的主要原因。一个社会要出现物价轮番大幅上涨的局面,一般是由于生产领域价格大幅上涨、上下游产业互动关联影响,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大幅上涨,进而引发居民消费物价的上涨,最后形成物价大幅上涨的局面,我国前几次通货膨胀就是这样发生的。
目前的情况则不同。工业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均处于较低水平,而在整个物价构成中工业品价格占60%-70%的权重,食品价格占30%的权重,工业消费品价格的平稳走势将极大地抑制物价水平的大幅上涨。
三是对于宏观调控目标要灵活看待。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今年经济增长的目标是8%,物价涨幅控制在3%。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达到11.1%,不仅远远超过8%的调控目标,而且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加快。但是,通过综合分析经济增长的合理性,无论政府还是学者都觉得目前的经济增长具备物资和资金支持,也是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的。因此,11%以上的高增长是被接受的,只是强调结构性调整问题。但是,对于居民消费物价达到3%的调控目标则格外担心,认为物价的压力太大。其实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是互为促动的,较快的经济增长可以承受和消化较高的物价上涨,如果经济增长很快,物价持续低迷则是不正常的。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高达11.1%,3%-5%的物价水平都应该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不是说超过3%就不能接受,宏观调控目标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在当前,物价水平适度上涨对于保护和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是有益的,因此不必为目前的物价上涨过分担心。
面对农副产品涨价政府应如何调控
肉价上涨受到供需两方面的影响因素
本次猪肉价格首先是在广州、南宁等部分南方省市表现突出,之后扩散到全国范围内,特别是5月中旬以后,上涨幅度较大,原因是供给减少和需求增大双方面造成的:
一是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规律影响。2006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5月生猪价格跌入最低谷,为5.96元/公斤,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地区农户生猪饲养有所减少。下半年价格逐步回升,生产开始增加,但繁殖饲养周期约需一年时间,目前的生猪价格和饲养均出于运行周期的上升恢复期,由于供不应求引发价格上涨是其必然反映。
二是养殖成本增加。去年底开始,作为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持续攀升,到今年5月份已达到每公斤1.55元,比上年同期上涨16%左右。据调查,今年出栏一头肥猪,仅饲料成本就比去年同期增加40-50元。
三是市场需求拉动。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猪肉消费呈增长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1-4月,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同比增长15.1%,北京市猪肉消费同比增长10%。
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特别是低收入居民以及农民消费能力提高,对肉禽蛋奶、衣着、烟酒及用品等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品需求明显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肉蛋价格的上涨。
肉价调控应摒弃城乡二元化的惯性思维
4月份以来,各地猪肉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引起政府部门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诸如稳定肉价、给予城市困难群体补贴、动用国家储备肉等每一项措施几乎都是在解决城市人的问题,而对涉及农民的利益,如何使肉价、粮价等农产品价格保持稳定,防止大幅度下降,特别是防止再下滑到涨价前那种农民赔钱养猪的尴尬境地,却鲜见出台具体措施。
这种在肉价调控上的表现,根源在于我们一些决策部门仍然延续着城乡二元化结构的思维模式。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实行牺牲农民利益保护工业经济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工业产品价格中包含的利润很高,而农产品的价格往往都大大低于其价值。这种以农补工、以乡补城、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经济的方式,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一定作用,目前则需要转变。
城乡二元结构调控思维,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农产品局部的过剩或滞销,不会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但是,一旦价格波动较大,波及城市市场,就采用行政手段“稳定”、“降低”、“回落”到原来的价格水平,至于农民的利益如何保障,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这对农民来说,显然有悖于公平、公正的游戏规则。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工业反哺农业的艰巨任务,既然决定了让农产品生产经营走市场化的路子,那么,政府部门就应当从指导思想上摒弃城乡二元结构的思维模式,既要在调控上体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取向,又要通过政府行为保障市场化机制顺利推进,把农民致富的增收渠道,确定在农产品的技术进步和科学、合理的价格水平上,使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随着城市职工收入的增加而合理上涨,而不能一遇到农产品价格涨价就“稳定”就“回落”。
建立农产品保护机制,增强农民抗风险的能力
我国农村经济严重落后于城市经济,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考虑农民的生活水平、农业的发展,它直接关系到市场的稳定与国家的前途。从长远看,要保护农民的利益,就必须增强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抵抗能力。从世界范围看,农产品的价格与农民的市场定价能力都处于弱势,即便发达国家为了维持农业的稳定,也不得不采用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对我国而言,农民处于产业链低端、信息闭塞,对上游原饲料、化肥等各种价格极其敏感,当前农资产品价格上涨较快,农业经营成本增大,所以尤其需要设立农产品保护机制。免得出现“前两年养猪农户亏本销售,今年一哄而上,明年肉价再次下跌”的波动周期,使农民的稳定生活水平难以得到保障。
目前已经开展的实践表明,试图单纯以期货市场、农产品储备制度、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等手段,都无法增强农民抵抗风险的能力。解决的办法是多管齐下:一方面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减少农民的数量,否则政府的农产品补贴缺乏实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对绿色、高科技、高成本的农产品实行常效补贴制,以保障农户的利益,增强农产品的升级换代以及抵抗国际国内市场风险的能力;最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信息化,由农业部等部门提前提供信息,指导农民的生产,避免农业生产周期总是被动地落后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