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麻城花挑作为一颗鄂东地区的民间艺术的明珠,它深深扎根于在鄂东地区的肥沃的民间土壤里,向世人散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麻城花挑表演将歌舞的独特艺术性与人民群众的平常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与农民世世代代从事的劳动融为一体,与老百姓最淳朴的兴趣爱好相映成辉。它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坚持与群众同步,与生活同步的艺术形式,不断给广大群众带去快乐、带去精神食粮。
关键词:麻城花挑;草根;音乐形态
1题材取向的草根性
麻城花挑所选取的题材有别于一些高雅歌舞艺术的地方是,它主要选择一些故事来反映劳动人民的劳动、丰收的喜悦之情和农村的男女青年对自由的爱情和婚姻的追求。麻城花挑的传统题材大多为爱情,如曾经在福田地区表演的麻城花挑《哥妹在桃园》就是典型地体现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当然也有一些麻城花挑涉及到一些其他的政治和宗教题材,例如双庙观地区曾经表演过麻城花挑《珍惜土地留子孙》。麻城花挑题材取向的草根性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的。
其实,文化艺术的草根性跟我们通常谈到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民间文化艺术经常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经常被忽略,但是民间文化却给了很多文化成果最初的灵感。但是随着很多对草根文化的批判的声音的出现,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理便常常被搁置。如果讲得更通俗易懂一点,我们这里所说到的麻城花挑的草根性的特点,其实就是人民性。草根二字在这里指的就是广大的群众。草根性更多的指的是民间性和民族性。这种草根文化因为一切的表演的前提都是为了人民,所以它时刻变化着时刻能捕捉到新的创作灵感。这种草根性是麻城花挑创作的源头,创新的前提,它给麻城花挑在题材和形式方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民间的资源。
既然谈到了草根性,那么就顺便谈一下“根”字的含义。这个“根”,指的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民间性,民族性,它天生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有着一种无以名状的亲切感。这个“根”不断地提醒创作和表演麻城花挑的文艺工作者时刻要想着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思想融入到麻城花挑的表演中去。只有这样,麻城花挑才能真正地在观众心中扎下根来。
麻城花挑作为一种发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歌舞艺术,劳动人民是它最广泛的观众,民间生活是它取材的不竭的源泉,草根文化才是它得以生存下去的最坚实的基础。
2麻城花挑的音乐形态分析
在麻城当地有一首这样的民谣:“挑起花挑唱山乡,八里九里喜洋洋,双庙观上赶庙会,有得花挑不开场。”由此可见,麻城花挑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除了它的表现形式很有感染力,麻城花挑里的音乐更是欢快活泼,婉转动听。
要想研究麻城花挑的音乐形态,首先必须要知道音乐形态的具体概念和主要研究的范围是什么。音乐形态是针对不同的音乐作品,对其进行形式、内容、主要风格及其相应的发展过程方面进行研究的一种总称。音乐形态学与作曲技术理论尤其是曲式学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形态学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的区别在于二者的要求和目的不同。作曲技术理论是将各种作曲技术分别加以区分并进行总结,找出其内在隐含的规律。而曲式学却 单纯从曲式入手,将多种音乐作品归纳到一定的类型当中并且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求出一定的基本模式以便给作曲家和演奏家作为参考资料。因此,音乐形态学是往音乐分析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有人觉得它应该被改成音乐结构学。从近年国内外发展的趋势来看,它所涉及的范围和研究方法有越来越扩大的影响。音乐形态学根据自然泛音规律及合成音等现象将音程距离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从中引出了对曲调及和声紧张度等的分析方法。根据具体音乐作品的样式、结构、逻辑等来研究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中国民间音乐一般主要从音乐表演形式、音乐构成及艺术特点上来研究。在各种作曲技术理论和曲式学的基础上加强曲调、和声、对位、织体、配器、力度、密度等各方面的研究,寻找音乐形式如何为表现一定的内容服务,探求音乐的表现手段及其一般的规律,尤其是音乐风格在形态上的具体表现,以取得整体的认识。
2.1“半山侉”的咬字发音及“地方性”的语言行腔
正如前文有所提到的,麻城的地理位置位于湖北、河南和安徽三省的交界处,当地人平日讲的多是麻城语系,麻城的发源地双庙观地区也是如此。这种语言透露着浓厚的大别山地区语言的气息,有时还跟安徽和河南地区的字句相似。在麻城,外地人被当地人成为“侉子”,所以业内人士将麻城花挑中的咬字发音的语言定义为“半山侉”。麻城花挑表演时,每一段都是由一个“哎”字起头,正如当地的男女青年打招呼是的情景。他们打招呼时不叫对方的姓名,而是用“哎”代替。还有的演出唱句如“你问伙计咱的嘛喂”,也是当地的地方语言。当地人民称呼说话的对方为“伙计”,问对方“什么事”就加上“咱的”。麻城花挑的这种“半山侉”的咬字发音使其演唱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当地的表演麻城花挑的艺人经常是见着什么就唱什么,不拘形式,真实地显示了民间艺术的淳朴之美。
麻城花挑表演过程中有的唱句十分贴近当地平民百姓的生活,这造就了其“地方性”的语言行腔。这种麻城方言跟普通话在发音上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当地的方言里,h的发音通常读作f,如此以来“胡” 和“虎”的读音就成了[Fu],而普通话里的“活”和“火”则被当地方言读成[ho]。所以,从麻城花挑表演时的行腔方面就能看出,麻城花挑具有麻城当地的地域特色,要想将这种特色仔细调查清楚,还需要经过实地考察,经过长时间的打听、比較和整理才能得出比较完整的结果。
2.2上下二、三度及四度音程的旋律特征
除了别具一格的“抢八句”的唱词特点,麻城花挑表演时用的音乐在旋律上来看也有其自己的特征。这种特殊的旋律音程对于麻城花挑的整个表现力有很大的影响。它的音乐在旋律上大都在上下二、三度及四度音程间跳跃,给人富有激情、婉转而又活泼的感觉。传统的麻城花挑的唱词和曲谱变化比较少,但是非常的随意,曲调大多重复。传统的麻城花挑的旋律大多为五声音阶,大多为“下二度上三度”或者是“上二度下三度”的音程。而现代的麻城花挑与传统的麻城花挑在旋律上比较的话,二者的区别就在于现代麻城花挑在整体的旋律中加入了偏音。
2.3混合拍组合形式形成跌宕起伏的节奏特色
麻城花挑表演时所应用的音乐里有大量的混合拍。当各种各样形式的混合拍被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整个歌舞表演给人以跌宕起伏的节奏特色。这种节奏特色再配合上角色时间的“斗嘴”和“逗趣”,更能使表演角色与广大观众之间产生共鸣。
传统的麻城花挑在节奏上大多为2/4,3/4和1/4,但是现代的麻城花挑由于加入了一系列的流行元素,这使得现代麻城花挑在节奏方面有了一定的变换。例如,在现代麻城花挑中,电子流行音乐被加入到伴奏中以达到烘托背景伴奏的气氛的效果,甚至在《珍惜土地留子孙》中还出现了4/4的节奏。
3结语
综上所述但凡任意一种民间艺术,只要其能够经得起千百年的时间的竞争与沉淀还能最终得以流传下来并弘扬光大,那么这种艺术肯定有它独特的表现力。麻城花挑经过长期以来的发展,形成了其通俗大方的独特风格。任何一种文化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麻城花挑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也不例外。
关键词:麻城花挑;草根;音乐形态
1题材取向的草根性
麻城花挑所选取的题材有别于一些高雅歌舞艺术的地方是,它主要选择一些故事来反映劳动人民的劳动、丰收的喜悦之情和农村的男女青年对自由的爱情和婚姻的追求。麻城花挑的传统题材大多为爱情,如曾经在福田地区表演的麻城花挑《哥妹在桃园》就是典型地体现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当然也有一些麻城花挑涉及到一些其他的政治和宗教题材,例如双庙观地区曾经表演过麻城花挑《珍惜土地留子孙》。麻城花挑题材取向的草根性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的。
其实,文化艺术的草根性跟我们通常谈到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民间文化艺术经常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经常被忽略,但是民间文化却给了很多文化成果最初的灵感。但是随着很多对草根文化的批判的声音的出现,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理便常常被搁置。如果讲得更通俗易懂一点,我们这里所说到的麻城花挑的草根性的特点,其实就是人民性。草根二字在这里指的就是广大的群众。草根性更多的指的是民间性和民族性。这种草根文化因为一切的表演的前提都是为了人民,所以它时刻变化着时刻能捕捉到新的创作灵感。这种草根性是麻城花挑创作的源头,创新的前提,它给麻城花挑在题材和形式方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民间的资源。
既然谈到了草根性,那么就顺便谈一下“根”字的含义。这个“根”,指的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民间性,民族性,它天生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有着一种无以名状的亲切感。这个“根”不断地提醒创作和表演麻城花挑的文艺工作者时刻要想着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思想融入到麻城花挑的表演中去。只有这样,麻城花挑才能真正地在观众心中扎下根来。
麻城花挑作为一种发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歌舞艺术,劳动人民是它最广泛的观众,民间生活是它取材的不竭的源泉,草根文化才是它得以生存下去的最坚实的基础。
2麻城花挑的音乐形态分析
在麻城当地有一首这样的民谣:“挑起花挑唱山乡,八里九里喜洋洋,双庙观上赶庙会,有得花挑不开场。”由此可见,麻城花挑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除了它的表现形式很有感染力,麻城花挑里的音乐更是欢快活泼,婉转动听。
要想研究麻城花挑的音乐形态,首先必须要知道音乐形态的具体概念和主要研究的范围是什么。音乐形态是针对不同的音乐作品,对其进行形式、内容、主要风格及其相应的发展过程方面进行研究的一种总称。音乐形态学与作曲技术理论尤其是曲式学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形态学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的区别在于二者的要求和目的不同。作曲技术理论是将各种作曲技术分别加以区分并进行总结,找出其内在隐含的规律。而曲式学却 单纯从曲式入手,将多种音乐作品归纳到一定的类型当中并且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求出一定的基本模式以便给作曲家和演奏家作为参考资料。因此,音乐形态学是往音乐分析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有人觉得它应该被改成音乐结构学。从近年国内外发展的趋势来看,它所涉及的范围和研究方法有越来越扩大的影响。音乐形态学根据自然泛音规律及合成音等现象将音程距离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从中引出了对曲调及和声紧张度等的分析方法。根据具体音乐作品的样式、结构、逻辑等来研究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中国民间音乐一般主要从音乐表演形式、音乐构成及艺术特点上来研究。在各种作曲技术理论和曲式学的基础上加强曲调、和声、对位、织体、配器、力度、密度等各方面的研究,寻找音乐形式如何为表现一定的内容服务,探求音乐的表现手段及其一般的规律,尤其是音乐风格在形态上的具体表现,以取得整体的认识。
2.1“半山侉”的咬字发音及“地方性”的语言行腔
正如前文有所提到的,麻城的地理位置位于湖北、河南和安徽三省的交界处,当地人平日讲的多是麻城语系,麻城的发源地双庙观地区也是如此。这种语言透露着浓厚的大别山地区语言的气息,有时还跟安徽和河南地区的字句相似。在麻城,外地人被当地人成为“侉子”,所以业内人士将麻城花挑中的咬字发音的语言定义为“半山侉”。麻城花挑表演时,每一段都是由一个“哎”字起头,正如当地的男女青年打招呼是的情景。他们打招呼时不叫对方的姓名,而是用“哎”代替。还有的演出唱句如“你问伙计咱的嘛喂”,也是当地的地方语言。当地人民称呼说话的对方为“伙计”,问对方“什么事”就加上“咱的”。麻城花挑的这种“半山侉”的咬字发音使其演唱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当地的表演麻城花挑的艺人经常是见着什么就唱什么,不拘形式,真实地显示了民间艺术的淳朴之美。
麻城花挑表演过程中有的唱句十分贴近当地平民百姓的生活,这造就了其“地方性”的语言行腔。这种麻城方言跟普通话在发音上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当地的方言里,h的发音通常读作f,如此以来“胡” 和“虎”的读音就成了[Fu],而普通话里的“活”和“火”则被当地方言读成[ho]。所以,从麻城花挑表演时的行腔方面就能看出,麻城花挑具有麻城当地的地域特色,要想将这种特色仔细调查清楚,还需要经过实地考察,经过长时间的打听、比較和整理才能得出比较完整的结果。
2.2上下二、三度及四度音程的旋律特征
除了别具一格的“抢八句”的唱词特点,麻城花挑表演时用的音乐在旋律上来看也有其自己的特征。这种特殊的旋律音程对于麻城花挑的整个表现力有很大的影响。它的音乐在旋律上大都在上下二、三度及四度音程间跳跃,给人富有激情、婉转而又活泼的感觉。传统的麻城花挑的唱词和曲谱变化比较少,但是非常的随意,曲调大多重复。传统的麻城花挑的旋律大多为五声音阶,大多为“下二度上三度”或者是“上二度下三度”的音程。而现代的麻城花挑与传统的麻城花挑在旋律上比较的话,二者的区别就在于现代麻城花挑在整体的旋律中加入了偏音。
2.3混合拍组合形式形成跌宕起伏的节奏特色
麻城花挑表演时所应用的音乐里有大量的混合拍。当各种各样形式的混合拍被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整个歌舞表演给人以跌宕起伏的节奏特色。这种节奏特色再配合上角色时间的“斗嘴”和“逗趣”,更能使表演角色与广大观众之间产生共鸣。
传统的麻城花挑在节奏上大多为2/4,3/4和1/4,但是现代的麻城花挑由于加入了一系列的流行元素,这使得现代麻城花挑在节奏方面有了一定的变换。例如,在现代麻城花挑中,电子流行音乐被加入到伴奏中以达到烘托背景伴奏的气氛的效果,甚至在《珍惜土地留子孙》中还出现了4/4的节奏。
3结语
综上所述但凡任意一种民间艺术,只要其能够经得起千百年的时间的竞争与沉淀还能最终得以流传下来并弘扬光大,那么这种艺术肯定有它独特的表现力。麻城花挑经过长期以来的发展,形成了其通俗大方的独特风格。任何一种文化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麻城花挑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