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能体现中国文化美的东西,恐怕有很多很多,可说起能代表中国文化美的,恐怕不多。而我一定知道,其中有一个位置,是留给唐诗的。如果把唐诗比作一个清水芙蓉的美人,那《春江花月夜》便是她头上唯一的玉钗,多则喧宾夺主,少则寡淡无味。
陈子昂尽管骨质清奇,王昌龄虽然大漠豪情,李太白固是飘逸超群,王摩诘纵使水穷云起,李义山岂止缠绵悱恻,然而总让人感觉美中不足,而《春江花月夜》成就了唐诗的美轮美奂。初唐诗人张若虚以此首孤篇压倒全唐。清末学者王闿运谓之“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评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其形式之美如绝代佳人的曼妙身材和倾城容颜,字字珠玑是她凝脂肌肤,空前贯后的蔓延时空的生命感悟和哲学思考,是她“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顾盼神飞的气质。在茫茫的唐诗世界,《春江花月夜》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纷纷的诗情空间里,她恰如月明星稀一般萦人心怀。
这一次,寄托世人万千情思的明月和长流不息的江河相遇了。一个阴晴圆缺万古长存,一个蜿蜒流转无止无休。古人爱看月,“我寄愁心与明月”,也爱看江,“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然而江月虽美,总是伴着相思,和着忧愁。这正印证了沈从文先生《边城》里的那句话“美丽总是令人忧愁”。或许美到忧愁才有神采,才到了极致。明月当空,月色流光,江水宛转流逝,平阔的郊野,空里流霜,汀上白沙,一切已经美入佳境,却只少一个貌似微不足道的角色,那就是一个人,完成美和愁的萦绕,完成美到极致的催化。
古人爱月,古人爱江河,然而月无情,江河亦无情。“月既不解饮”“江流石不转”,人却希望月寄相思,鱼传尺素。美如斯景,情在哪里?犹如平湖等待一颗石子,完成静与动,景与情的交融。于是,一个素衣缓带的男子,漫步来到了月下江边。月光浮动荡漾在他的衣襟,映入了他的眼睛。
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情;情之所以深,是因为有景。这个男人的惆怅走入了江月一色之中,寻江问月,完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追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美景常在,人不常留。无限存在的明月和时空,无尽的江河和流水,百年的过客!整个世界变成了一轮明月,一曲江河,一片繁花,一夜春光。还有,一个人。这是世界的开端,也是世界的曲终人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此中有“我”,而“我”又是谁呢?
据说故事始于唐中宗神龙二年,横跨唐朝由盛及衰的半个世纪,穿越人、鬼、仙三界,讲述诗人张若虚上元节明月桥边邂逅名门闺秀辛夷,一见钟情,未及倾诉衷肠,却被鬼卒错拘而亡。张若虚成为阎罗殿上的“钉子户”,不肯投胎,坚决要见辛夷一面。得道成仙的曹娥帮他遂了心愿,27歲的张若虚死而复生,与66岁的老妇辛夷在明月桥下相见,吟出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
一个极其凄美的故事。春江花月夜里的不眠人,恐怕不仅仅是张若虚,而是所有诗人,和有情人的化身。是月下独酌,与月与影把盏共舞的李白,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是追忆往昔徒留枉然的李商隐,是亭亭如盖枇杷树下的归有光。是的,这是一个有情人,从古至今,他一直存在,爱月,爱江,爱花,爱影,更爱忧伤。他郁郁独行,浅吟低唱,他心怀美好,却又惆怅满怀。他显得有些孤独,却又遗世独立。他是一个见证者,见证过游子的漂泊无依,也见证过思妇的离落哀愁;他也是一个体验者,体验过世情炎凉,体验过悲欢离合;他更是一个感悟者,感悟着山河万物,春江花草,宇宙苍穹,明月星辰,感悟着人生须臾,无计消除的悲苦。
突然,他像极了一个未觉悟的佛陀,从凡尘走来,经历过人间的一切,迈向证得的边缘。这春江花月夜就是尘世的尽头,连接色相世界与极乐世界的秘境。只有至情至善,又悲苦满怀的人才能到达的地方。在这里,往事不堪回首,旧情萦怀,如同那难以割舍的“辛夷”,尽管已经年老色衰,然而,唯一让人牵肠挂肚的,却正是眼前人。在这里,又感悟众生皆苦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想要歇斯底里地发出人的呐喊:“我是谁?!”但江月寂寂,流光乍泄,春夜无声,想来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个,人的一切七情六欲,也不过是一片月光,一缕清风,一阵虫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于是,何必耿耿于怀,何必执着妄想,何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不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东坡先生的《赤壁赋》,是春江花月夜的答案。既然人生无解,何不难得糊涂。且借明月一盏,清风一缕,水波一曲,来它一个相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不必乘风归去,也不必及时行乐。孤鹤横江也是风景,采菊南山亦然情趣,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岂不快哉!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其哀愁的美丽,一切动人,都是心动。触发心底一潭清水,荡漾出感悟的涟漪。也正因如此,她的美,才风华绝代,清丽脱俗。然而,让我特别想知道,里面的多情的人,究竟长得什么样子,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故事,究竟去了哪里。
陈子昂尽管骨质清奇,王昌龄虽然大漠豪情,李太白固是飘逸超群,王摩诘纵使水穷云起,李义山岂止缠绵悱恻,然而总让人感觉美中不足,而《春江花月夜》成就了唐诗的美轮美奂。初唐诗人张若虚以此首孤篇压倒全唐。清末学者王闿运谓之“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评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其形式之美如绝代佳人的曼妙身材和倾城容颜,字字珠玑是她凝脂肌肤,空前贯后的蔓延时空的生命感悟和哲学思考,是她“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顾盼神飞的气质。在茫茫的唐诗世界,《春江花月夜》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纷纷的诗情空间里,她恰如月明星稀一般萦人心怀。
这一次,寄托世人万千情思的明月和长流不息的江河相遇了。一个阴晴圆缺万古长存,一个蜿蜒流转无止无休。古人爱看月,“我寄愁心与明月”,也爱看江,“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然而江月虽美,总是伴着相思,和着忧愁。这正印证了沈从文先生《边城》里的那句话“美丽总是令人忧愁”。或许美到忧愁才有神采,才到了极致。明月当空,月色流光,江水宛转流逝,平阔的郊野,空里流霜,汀上白沙,一切已经美入佳境,却只少一个貌似微不足道的角色,那就是一个人,完成美和愁的萦绕,完成美到极致的催化。
古人爱月,古人爱江河,然而月无情,江河亦无情。“月既不解饮”“江流石不转”,人却希望月寄相思,鱼传尺素。美如斯景,情在哪里?犹如平湖等待一颗石子,完成静与动,景与情的交融。于是,一个素衣缓带的男子,漫步来到了月下江边。月光浮动荡漾在他的衣襟,映入了他的眼睛。
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情;情之所以深,是因为有景。这个男人的惆怅走入了江月一色之中,寻江问月,完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追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美景常在,人不常留。无限存在的明月和时空,无尽的江河和流水,百年的过客!整个世界变成了一轮明月,一曲江河,一片繁花,一夜春光。还有,一个人。这是世界的开端,也是世界的曲终人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此中有“我”,而“我”又是谁呢?
据说故事始于唐中宗神龙二年,横跨唐朝由盛及衰的半个世纪,穿越人、鬼、仙三界,讲述诗人张若虚上元节明月桥边邂逅名门闺秀辛夷,一见钟情,未及倾诉衷肠,却被鬼卒错拘而亡。张若虚成为阎罗殿上的“钉子户”,不肯投胎,坚决要见辛夷一面。得道成仙的曹娥帮他遂了心愿,27歲的张若虚死而复生,与66岁的老妇辛夷在明月桥下相见,吟出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
一个极其凄美的故事。春江花月夜里的不眠人,恐怕不仅仅是张若虚,而是所有诗人,和有情人的化身。是月下独酌,与月与影把盏共舞的李白,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是追忆往昔徒留枉然的李商隐,是亭亭如盖枇杷树下的归有光。是的,这是一个有情人,从古至今,他一直存在,爱月,爱江,爱花,爱影,更爱忧伤。他郁郁独行,浅吟低唱,他心怀美好,却又惆怅满怀。他显得有些孤独,却又遗世独立。他是一个见证者,见证过游子的漂泊无依,也见证过思妇的离落哀愁;他也是一个体验者,体验过世情炎凉,体验过悲欢离合;他更是一个感悟者,感悟着山河万物,春江花草,宇宙苍穹,明月星辰,感悟着人生须臾,无计消除的悲苦。
突然,他像极了一个未觉悟的佛陀,从凡尘走来,经历过人间的一切,迈向证得的边缘。这春江花月夜就是尘世的尽头,连接色相世界与极乐世界的秘境。只有至情至善,又悲苦满怀的人才能到达的地方。在这里,往事不堪回首,旧情萦怀,如同那难以割舍的“辛夷”,尽管已经年老色衰,然而,唯一让人牵肠挂肚的,却正是眼前人。在这里,又感悟众生皆苦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想要歇斯底里地发出人的呐喊:“我是谁?!”但江月寂寂,流光乍泄,春夜无声,想来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个,人的一切七情六欲,也不过是一片月光,一缕清风,一阵虫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于是,何必耿耿于怀,何必执着妄想,何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不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东坡先生的《赤壁赋》,是春江花月夜的答案。既然人生无解,何不难得糊涂。且借明月一盏,清风一缕,水波一曲,来它一个相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不必乘风归去,也不必及时行乐。孤鹤横江也是风景,采菊南山亦然情趣,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岂不快哉!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其哀愁的美丽,一切动人,都是心动。触发心底一潭清水,荡漾出感悟的涟漪。也正因如此,她的美,才风华绝代,清丽脱俗。然而,让我特别想知道,里面的多情的人,究竟长得什么样子,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故事,究竟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