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本地区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及门诊对照组正常患者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吸烟等。分层分析中60岁以上,同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吸烟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几率增加。结论:对于60岁以上伴高血压高血脂的吸烟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加强药物预防,加强宣传教育,鼓励戒烟,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急症,脑部血管暂时性收缩,形成脑血栓,导致脑组织变性,其中20%由于颈动脉斑块造成血管狭窄[1],症状表现为患者中重度神经功能障碍,致死致残率高。临床上可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进行分侵入性诊断,治疗上常用颈动脉斑块内膜剥脱术,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生率[2]。通过早期改变不良生活作风,针对性干预相关危险因素,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原则,可降低脑卒中发生率甚至避免其发生。本院对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所有患者经颈动脉彩超和脑部CTA确诊,另选门诊对照组正常患者60例。排除既往脑卒中病史及其他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58~75岁,平均(68.6±5.1)岁。观察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59~79岁,平均(69.1±7.3)岁。
1.2 方法 患者所有基本资料在入院1周内填写完毕,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问诊、颈动脉彩超、血生化检查、脑部CTA等。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及赋值说明详见表1。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对多因素进行逐步分析和进一步分层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吸烟等。分层分析中60岁以上,同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吸烟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几率增加。详见表2。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最常见的致死性脑血管急症之一,在美国每年发生脑卒中患者达70万以上,因此对脑卒中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结果与过往文献报道相似,年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吸烟等均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分层分析中60岁以上,同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吸烟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几率增加。研究发现60岁以上老年人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吸烟及直系亲属脑卒中病史,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60%以上存在颈动脉狭窄[4-5]。统计发现国人发生颈动脉狭窄的原因多数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及斑块偏心指数两项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也有相关性[6-7]。颈动脉发生狭窄时,可导致大脑半球血流减少,粥样斑块破裂或者脱落时常常导致脑梗死,利用颈动脉彩超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尤其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尤为重要,可提前进行干预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原发性高血压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尤其是收缩压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生理性升高,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控制血压就是控制生命,可减少对相关靶器官的损害,避免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发生。调控血压首要措施是提倡健康的生活习惯,低盐饮食,个体化药物控制,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积极寻找病因,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吸烟患者体内血液黏滞度上升,尼古丁等成分可破坏血管壁,诱发脑卒中的风险随吸烟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也是诱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加强健康教育,鼓励患者戒烟,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生的几率。另外二手烟也与脑卒中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应尽量隔离吸烟区域,动员全社会提倡戒烟,避免其他人群被动吸烟。
糖尿病和冠心病是等危症,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尤其是脑部血管病变,并发高血压高血脂时,动脉粥样斑块增大和不稳定,造成动脉管腔狭窄,引起血管供应区的缺血缺氧,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自查血糖,甚至查糖化血红蛋白及白蛋白,选择合适的降糖药和胰岛素控制血糖处于正常水平,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临床上使用他汀类药物控制粥样斑块对避免发生脑卒中尤为重要。
高脂血症患者存在高水平总胆固醇,血液循环阻力增加,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高水平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是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的实验室指标。因此同样建议高血脂伴发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患者需要汀类药物调控血脂,低盐低脂饮食,增加运动,可减少脑卒中20%~30%的发生率[8-9]。
预防干预措施中,全程健康教育是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讲座、发宣传册等方式,普及群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知识,引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例如提倡戒烟,每日吸烟量小于5支;低盐饮食,每人每日盐分摄入量小于5 g;增加体育锻炼,提倡个体化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持之以恒,合理安排强度和时间,运动最高心率控制在有效心率60%~80%内,合理运动通过介导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进行自身机体的调节控制,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作用明显;长期控制体重,BMI指数低于24;调整饮食结构,经研究水果和蔬菜以剂量依赖性降低脑卒中发生率,还可摄入优质蛋白和矿物质[10];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潘生丁、氯吡格雷等药物,预防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生。使患者尽量避免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一系列危险因素,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总之,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措施中,对于60岁以上伴高血压高血脂的吸烟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加强药物预防,调控血压、血糖和血脂,同时应加强宣传教育,鼓励戒烟,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林,熊全庚,张春莉,等. 颈动脉血管超声成像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狭窄的筛查及脑卒中危险因素的预测[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3):5-7.
[2] Halliday A,Mansfield A,Marro J,et al. Prevention of disabling and fatal strokes by successful carotid endartereetomy in patients without recent neurological symptom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2004,363(156):1491-1502.
[3]李毓萍,刘颖萍,何秉贤.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3):236-237.
[4] Lavenson G S,Jr Pantera R L,Garza R M,et a1.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rapid,accurate,and cost-effective protocol for national stroke prevention sereenin[J].Am J Surg,2004,188(254):638-643.
[5] Aboyans V,Lacmix P,Jeannicot A,et a1. A new approach for the screening of carotid lesions:a’fast-track’method with the use of new generation hand-held ultrasound devices[J].Eur J Vasc Endovase Surg,2004,28(75):317-322.
[6]毕崇霞,林少华,姜领. 沿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多元回归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64-68.
[7]薛丽梅. 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5(4):68.
[8]高振军,姜波,王少梅.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干预及一级预防[J].中外医疗,2008,26(9):39-40.
[9]刘宏军,方向华,张国锋,等. 北京市2002年城乡老年人脑卒中患病情况综合评估[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4):767-777.
[10]董强. 卒中的预防现状与展望[J].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3):187-189.
(收稿日期:2013-05-10) (本文编辑:陈丹云)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急症,脑部血管暂时性收缩,形成脑血栓,导致脑组织变性,其中20%由于颈动脉斑块造成血管狭窄[1],症状表现为患者中重度神经功能障碍,致死致残率高。临床上可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进行分侵入性诊断,治疗上常用颈动脉斑块内膜剥脱术,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生率[2]。通过早期改变不良生活作风,针对性干预相关危险因素,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原则,可降低脑卒中发生率甚至避免其发生。本院对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所有患者经颈动脉彩超和脑部CTA确诊,另选门诊对照组正常患者60例。排除既往脑卒中病史及其他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58~75岁,平均(68.6±5.1)岁。观察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59~79岁,平均(69.1±7.3)岁。
1.2 方法 患者所有基本资料在入院1周内填写完毕,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问诊、颈动脉彩超、血生化检查、脑部CTA等。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及赋值说明详见表1。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对多因素进行逐步分析和进一步分层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吸烟等。分层分析中60岁以上,同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吸烟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几率增加。详见表2。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最常见的致死性脑血管急症之一,在美国每年发生脑卒中患者达70万以上,因此对脑卒中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结果与过往文献报道相似,年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吸烟等均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分层分析中60岁以上,同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吸烟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几率增加。研究发现60岁以上老年人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吸烟及直系亲属脑卒中病史,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60%以上存在颈动脉狭窄[4-5]。统计发现国人发生颈动脉狭窄的原因多数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及斑块偏心指数两项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也有相关性[6-7]。颈动脉发生狭窄时,可导致大脑半球血流减少,粥样斑块破裂或者脱落时常常导致脑梗死,利用颈动脉彩超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尤其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尤为重要,可提前进行干预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原发性高血压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尤其是收缩压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生理性升高,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控制血压就是控制生命,可减少对相关靶器官的损害,避免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发生。调控血压首要措施是提倡健康的生活习惯,低盐饮食,个体化药物控制,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积极寻找病因,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吸烟患者体内血液黏滞度上升,尼古丁等成分可破坏血管壁,诱发脑卒中的风险随吸烟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也是诱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加强健康教育,鼓励患者戒烟,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生的几率。另外二手烟也与脑卒中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应尽量隔离吸烟区域,动员全社会提倡戒烟,避免其他人群被动吸烟。
糖尿病和冠心病是等危症,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尤其是脑部血管病变,并发高血压高血脂时,动脉粥样斑块增大和不稳定,造成动脉管腔狭窄,引起血管供应区的缺血缺氧,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自查血糖,甚至查糖化血红蛋白及白蛋白,选择合适的降糖药和胰岛素控制血糖处于正常水平,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临床上使用他汀类药物控制粥样斑块对避免发生脑卒中尤为重要。
高脂血症患者存在高水平总胆固醇,血液循环阻力增加,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高水平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是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的实验室指标。因此同样建议高血脂伴发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患者需要汀类药物调控血脂,低盐低脂饮食,增加运动,可减少脑卒中20%~30%的发生率[8-9]。
预防干预措施中,全程健康教育是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讲座、发宣传册等方式,普及群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知识,引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例如提倡戒烟,每日吸烟量小于5支;低盐饮食,每人每日盐分摄入量小于5 g;增加体育锻炼,提倡个体化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持之以恒,合理安排强度和时间,运动最高心率控制在有效心率60%~80%内,合理运动通过介导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进行自身机体的调节控制,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作用明显;长期控制体重,BMI指数低于24;调整饮食结构,经研究水果和蔬菜以剂量依赖性降低脑卒中发生率,还可摄入优质蛋白和矿物质[10];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潘生丁、氯吡格雷等药物,预防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生。使患者尽量避免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一系列危险因素,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总之,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措施中,对于60岁以上伴高血压高血脂的吸烟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加强药物预防,调控血压、血糖和血脂,同时应加强宣传教育,鼓励戒烟,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林,熊全庚,张春莉,等. 颈动脉血管超声成像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狭窄的筛查及脑卒中危险因素的预测[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3):5-7.
[2] Halliday A,Mansfield A,Marro J,et al. Prevention of disabling and fatal strokes by successful carotid endartereetomy in patients without recent neurological symptom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2004,363(156):1491-1502.
[3]李毓萍,刘颖萍,何秉贤.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3):236-237.
[4] Lavenson G S,Jr Pantera R L,Garza R M,et a1.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rapid,accurate,and cost-effective protocol for national stroke prevention sereenin[J].Am J Surg,2004,188(254):638-643.
[5] Aboyans V,Lacmix P,Jeannicot A,et a1. A new approach for the screening of carotid lesions:a’fast-track’method with the use of new generation hand-held ultrasound devices[J].Eur J Vasc Endovase Surg,2004,28(75):317-322.
[6]毕崇霞,林少华,姜领. 沿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多元回归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64-68.
[7]薛丽梅. 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5(4):68.
[8]高振军,姜波,王少梅.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干预及一级预防[J].中外医疗,2008,26(9):39-40.
[9]刘宏军,方向华,张国锋,等. 北京市2002年城乡老年人脑卒中患病情况综合评估[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4):767-777.
[10]董强. 卒中的预防现状与展望[J].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3):187-189.
(收稿日期:2013-05-10) (本文编辑:陈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