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英语习得者提高听力的训练问题,本文从学习策略角度分析了影响英语听力理解的诸多因素,如词汇量、阅读理解水平、记忆能力和方法、语言基本技能、听者的心理因素等。并据此探讨了相应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利于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听力 母语负迁移 语言心理 听力训练
一、 引言
听力训练是语言技能训练的重要项目之一。现代语言教育理论高度重视听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作用。因此,听力教学受忽视和缺乏科学性的状况正在改变。尽管许多英语教学工作者提出多种尝试,例如,大量听、广泛听、听电视台、电台的英语广播、听英文歌曲等,但对影响听力理解的各种因素尚缺乏较为全面、深入的探究。一般说来,造成听力理解困难的因素很多,如生词、复杂的句子、内容熟悉度、语境、语速、背景杂音和语音语调的变化等,这仅为一些表面的干扰因素,问题的研究尚需从学习策略的角度考查较为深层的相关因素,如,听力与词汇量、听读相关性、听力与记忆、听力与语言功能操练以及听力与听者的心理状态等方面,才能涉及到问题的实质,从而提出有效的训练对策。
二、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分析
教学实践证明,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但有语言自身特点的影响,更为深层的还有语言心理、思维模式、社会文化等不同方面的影响。
1.听力与词汇。
一般认为,听的越多,听力理解能力越强。当然,大量的听力训练的确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一种积极手段,但听力水平的高低并非仅在于听的次数多少,也不完全在于听的内容长短、难易如何,而首先取决于对词汇的掌握。因为听力理解能力是对英语知识的全面体现,而所有英语知识的基础就是词汇。词汇量在英语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切训练的基础,听力自然也不例外。在听的过程中,虽能模仿出词的发音,但如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便无法与其所代表的符号与意义联系起来,达不到理解的目的。
2.听力与阅读。
英语教学发现,尽管学生听力训练材料的难易度往往低于阅读材料,但就整体而言,听力水平仍然低于阅读水平。实质上,这种情况的产生与外语教学环境中听读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不同有关。
从语言技能的发展顺序来看,在母语学习中,听说先于读写,即首先在大脑中建立语言的语音特征图式和其相对应的有关客观世界相互关系的图式;然后在大脑中建立语言的字符特征图式,即在听说的基础上发展到读写。当然,听的心理活动过程要比读的心理活动过程复杂一些。在外语环境中,听的心理活动过程与母语环境中的情况不同,其特点如下。
(1)外语习得过程中,操母语者必须经过一个在大脑中叠加或重新建立新的语言系统的图示过程,才能掌握外语。这个过程的顺序是:字母——词——句——篇章,与此同时,还要逐渐完成语音特征图式的建立(如音、音素、节奏、语流、语调等)。因此,字符图式与语音特征图式的建立是同时的。但在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同时起步的。而且,在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大纲、内容、时间、方法以及学习环境和个体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四种技能不可能做到同步发展。实验证明,对同一个或若干已学过的词,学生听和读的反应是不同的,通过视觉辨认的能力远远大于其用听觉辨认词的能力。
(2)“读”的能力(即同时调用语音和字符图式辨认字符)在外语学习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学习者主要是以字符为基本媒介开始学习外语的,因此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听的能力。对于外语教学中的听读相关性,研究者通过实验提出了以下结论:外语教学中的阅读理解率与听力理解率直接相关,其为正比例相关。
3.听力与语言功能操练。
通常教学中,听的活动一般包括在以句型或课文为中心的综合教学中,着重于语言形式的听辨和记忆,是一种误区。以语篇内容为目的的听的活动,从严格意义上说并非是“真正”的听,因为:
首先,语言形式的操练往往注重音素和音素群的区别和辨认,注意音位的变化,注意词与词间的语法关系等。然而,对这些知识的操练和掌握,并不意味着学习者能在实际使用语言中,演绎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学习者对一种新的语言的语音和音位的敏感性往往是在实际使用语言中逐渐获得的。这种敏感性的获得,不仅依靠在使用语言中演绎性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更依赖归纳性地领会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其次,听是对口头信息的接受和解码,是一种最基本的交际行为。无论听什么,只有在无须注意说话人的表达形式,只注意其说话内容时,才能有效地把握信息,达到交际的目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听力教学的本意应该是使学习者获得直接听取信息的能力,即交际意义上的听力。
而且,既然听力理解的过程是对语言信息的解码和意义再构建过程的结合,那么,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要求听者的积极参与外,听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用学知识与听者的纯语言知识同样重要。O`malley &Chamot在1990年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听力理解好的学习者和差的学习者在使用语言学习策略方面呈显著差异。听力理解好的学习者较多使用的学习策略包括:有选择性地集中注意力,根据上下文推断意义和运用背景性知识辅助理解。语言形式的操练几乎完全排除了对背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考虑,但是语言功能的操练却往往能弥补这一缺陷。
综上可知,听力教学应在训练语句成分听辨的基础上,训练语篇内容的理解,同时在听速与难度上达到一定的指标,才能达到应有的听力训练效果。
4.听力与记忆。
听力与记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听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语言过程。从外部的声音信号输入到内部的听觉理解完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聽觉器官对连续音流的感知和切分,即辨认出连续音流中的各个语句成分或片段。第二,将辨认出的句子或片段“留住”(即短时记忆),并迅速不断地与前面的其它片断相联系(即构成句法关系)。第三,经过辨认和联系的原语句以高度简练的形式(冗余部分被排除)形成意思并储入长时记忆,至此理解完成。在听的过程中,人脑与其所获得的语言信号之间形成了某种瞬时或短时的联系,而人们的思维正是凭借这种联系去分析、辨认语言信号的,同时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采取一系列认知策略,然后把信号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达到理解。但是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所保持的时间很短,在听力范围内,瞬时记忆保持时间仅为0.25~2秒,而短时记忆所保持的时间最多也不超过1分钟,这样就给听力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增大了听力理解的难度。
同时,理解过程中存在的母语负迁移也对听力产生很大的干扰。当用已知的语言事实去补足信息链上所缺的某些环节或用已知知识去推理、分析、判断某些事物时,总是受到某些思维的干扰——即用母语的某种约定俗成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它、理解它和判断它,因此,这种负迁移就自然地对记忆的产生、保留以及对语言信号的解码产生障碍, 影响听力效果。
5.听力与听者的心理因素。
研究发现,探究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操练与听力理解的关系时,不可忽视听者的心理状态与听力理解之间的相关性。20世纪90年代,北外英语系的研究组在以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对与英语学习有关的的17项自变量和13项社会心理因素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语言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6种因素对语言综合水平影响最大。此外,O`malley &Chamot在1990年的调查报告中也同样提出了有选择的“集中注意力”对听力理解所起的积极作用。
可见,听者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听力的主观因素之一。
在不具备良好的听的动机和自信心的的情况下,听者的注意力会分散、干扰听的过程、影响听力效果。
三、训练对策
1.改变听力训练理念。语言的听是主动的解码而不是被动的感知,是积极的认知构建而不是单纯的声学事实。因此,要充分认识认知水平的提高对提高语言水平的重要性。
2.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完成尽可能大的词汇积累,为实现听力从音到义的完全理解作好准备。
3.培养外语思维方式,讲究听力技巧,提高记忆的速度和效果。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的差异等多种因素,以汉语为母语的民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思维方式必定有所区别,因此,了解必要的目标语国家的背景及文化知识,并在听的过程中运用背景知识排除“负迁移”的干扰,必将提高记忆效果。
4.多层次进行单项和整体的听力训练,让听者运用听觉感觉知识在音素、词、句子层次上依次对听力材料进行辨认和理解,或者让听者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从篇章层次上对听力材料进行理解,从而帮助他们学会把握语篇的重点和大意,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以有效地提高听力效果。
5.在强化综合语言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建立旨在扩大听的输入和有针对性地训练听力技巧的听力教学体系。各种语言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对大学生来说,阅读水平的提高对于带动包括听力在内的其它技能的提高,定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6.实施恰当的教学策略,优化心理环境,消除情绪障碍,运用多种视听方法及手段,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兴趣和动机,以调动学生听的积极性,提高听力效果。
总之,在提高听能训练的实践中,要针对影响听力理解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并相应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训练对策,以期达到应有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Cooper,P.J. Speech Communication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M].Scottsdale, Arizona: Gorsuch Scarisbrick, Publishers,1988.
[2]Rivers, W.M. Listening Comprehension[J].Modern Language Jpurnal,1966,(50):196~204.
[3]Wenden & Rubin.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M].Prentice-Hall,1987.
[4]何自然.《語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李瑞芳.策略研究与外语教学[J].清华大学学报,2001,第3期.
[6]杨蓉.影响提高听力水平的非语言因素[J].外语界,1994,第4期,第32~34页.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学院)
[关键词]英语听力 母语负迁移 语言心理 听力训练
一、 引言
听力训练是语言技能训练的重要项目之一。现代语言教育理论高度重视听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作用。因此,听力教学受忽视和缺乏科学性的状况正在改变。尽管许多英语教学工作者提出多种尝试,例如,大量听、广泛听、听电视台、电台的英语广播、听英文歌曲等,但对影响听力理解的各种因素尚缺乏较为全面、深入的探究。一般说来,造成听力理解困难的因素很多,如生词、复杂的句子、内容熟悉度、语境、语速、背景杂音和语音语调的变化等,这仅为一些表面的干扰因素,问题的研究尚需从学习策略的角度考查较为深层的相关因素,如,听力与词汇量、听读相关性、听力与记忆、听力与语言功能操练以及听力与听者的心理状态等方面,才能涉及到问题的实质,从而提出有效的训练对策。
二、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分析
教学实践证明,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但有语言自身特点的影响,更为深层的还有语言心理、思维模式、社会文化等不同方面的影响。
1.听力与词汇。
一般认为,听的越多,听力理解能力越强。当然,大量的听力训练的确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一种积极手段,但听力水平的高低并非仅在于听的次数多少,也不完全在于听的内容长短、难易如何,而首先取决于对词汇的掌握。因为听力理解能力是对英语知识的全面体现,而所有英语知识的基础就是词汇。词汇量在英语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切训练的基础,听力自然也不例外。在听的过程中,虽能模仿出词的发音,但如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便无法与其所代表的符号与意义联系起来,达不到理解的目的。
2.听力与阅读。
英语教学发现,尽管学生听力训练材料的难易度往往低于阅读材料,但就整体而言,听力水平仍然低于阅读水平。实质上,这种情况的产生与外语教学环境中听读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不同有关。
从语言技能的发展顺序来看,在母语学习中,听说先于读写,即首先在大脑中建立语言的语音特征图式和其相对应的有关客观世界相互关系的图式;然后在大脑中建立语言的字符特征图式,即在听说的基础上发展到读写。当然,听的心理活动过程要比读的心理活动过程复杂一些。在外语环境中,听的心理活动过程与母语环境中的情况不同,其特点如下。
(1)外语习得过程中,操母语者必须经过一个在大脑中叠加或重新建立新的语言系统的图示过程,才能掌握外语。这个过程的顺序是:字母——词——句——篇章,与此同时,还要逐渐完成语音特征图式的建立(如音、音素、节奏、语流、语调等)。因此,字符图式与语音特征图式的建立是同时的。但在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同时起步的。而且,在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大纲、内容、时间、方法以及学习环境和个体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四种技能不可能做到同步发展。实验证明,对同一个或若干已学过的词,学生听和读的反应是不同的,通过视觉辨认的能力远远大于其用听觉辨认词的能力。
(2)“读”的能力(即同时调用语音和字符图式辨认字符)在外语学习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学习者主要是以字符为基本媒介开始学习外语的,因此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听的能力。对于外语教学中的听读相关性,研究者通过实验提出了以下结论:外语教学中的阅读理解率与听力理解率直接相关,其为正比例相关。
3.听力与语言功能操练。
通常教学中,听的活动一般包括在以句型或课文为中心的综合教学中,着重于语言形式的听辨和记忆,是一种误区。以语篇内容为目的的听的活动,从严格意义上说并非是“真正”的听,因为:
首先,语言形式的操练往往注重音素和音素群的区别和辨认,注意音位的变化,注意词与词间的语法关系等。然而,对这些知识的操练和掌握,并不意味着学习者能在实际使用语言中,演绎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学习者对一种新的语言的语音和音位的敏感性往往是在实际使用语言中逐渐获得的。这种敏感性的获得,不仅依靠在使用语言中演绎性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更依赖归纳性地领会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其次,听是对口头信息的接受和解码,是一种最基本的交际行为。无论听什么,只有在无须注意说话人的表达形式,只注意其说话内容时,才能有效地把握信息,达到交际的目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听力教学的本意应该是使学习者获得直接听取信息的能力,即交际意义上的听力。
而且,既然听力理解的过程是对语言信息的解码和意义再构建过程的结合,那么,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要求听者的积极参与外,听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用学知识与听者的纯语言知识同样重要。O`malley &Chamot在1990年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听力理解好的学习者和差的学习者在使用语言学习策略方面呈显著差异。听力理解好的学习者较多使用的学习策略包括:有选择性地集中注意力,根据上下文推断意义和运用背景性知识辅助理解。语言形式的操练几乎完全排除了对背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考虑,但是语言功能的操练却往往能弥补这一缺陷。
综上可知,听力教学应在训练语句成分听辨的基础上,训练语篇内容的理解,同时在听速与难度上达到一定的指标,才能达到应有的听力训练效果。
4.听力与记忆。
听力与记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听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语言过程。从外部的声音信号输入到内部的听觉理解完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聽觉器官对连续音流的感知和切分,即辨认出连续音流中的各个语句成分或片段。第二,将辨认出的句子或片段“留住”(即短时记忆),并迅速不断地与前面的其它片断相联系(即构成句法关系)。第三,经过辨认和联系的原语句以高度简练的形式(冗余部分被排除)形成意思并储入长时记忆,至此理解完成。在听的过程中,人脑与其所获得的语言信号之间形成了某种瞬时或短时的联系,而人们的思维正是凭借这种联系去分析、辨认语言信号的,同时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采取一系列认知策略,然后把信号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达到理解。但是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所保持的时间很短,在听力范围内,瞬时记忆保持时间仅为0.25~2秒,而短时记忆所保持的时间最多也不超过1分钟,这样就给听力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增大了听力理解的难度。
同时,理解过程中存在的母语负迁移也对听力产生很大的干扰。当用已知的语言事实去补足信息链上所缺的某些环节或用已知知识去推理、分析、判断某些事物时,总是受到某些思维的干扰——即用母语的某种约定俗成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它、理解它和判断它,因此,这种负迁移就自然地对记忆的产生、保留以及对语言信号的解码产生障碍, 影响听力效果。
5.听力与听者的心理因素。
研究发现,探究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操练与听力理解的关系时,不可忽视听者的心理状态与听力理解之间的相关性。20世纪90年代,北外英语系的研究组在以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对与英语学习有关的的17项自变量和13项社会心理因素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语言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6种因素对语言综合水平影响最大。此外,O`malley &Chamot在1990年的调查报告中也同样提出了有选择的“集中注意力”对听力理解所起的积极作用。
可见,听者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听力的主观因素之一。
在不具备良好的听的动机和自信心的的情况下,听者的注意力会分散、干扰听的过程、影响听力效果。
三、训练对策
1.改变听力训练理念。语言的听是主动的解码而不是被动的感知,是积极的认知构建而不是单纯的声学事实。因此,要充分认识认知水平的提高对提高语言水平的重要性。
2.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完成尽可能大的词汇积累,为实现听力从音到义的完全理解作好准备。
3.培养外语思维方式,讲究听力技巧,提高记忆的速度和效果。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的差异等多种因素,以汉语为母语的民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思维方式必定有所区别,因此,了解必要的目标语国家的背景及文化知识,并在听的过程中运用背景知识排除“负迁移”的干扰,必将提高记忆效果。
4.多层次进行单项和整体的听力训练,让听者运用听觉感觉知识在音素、词、句子层次上依次对听力材料进行辨认和理解,或者让听者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从篇章层次上对听力材料进行理解,从而帮助他们学会把握语篇的重点和大意,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以有效地提高听力效果。
5.在强化综合语言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建立旨在扩大听的输入和有针对性地训练听力技巧的听力教学体系。各种语言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对大学生来说,阅读水平的提高对于带动包括听力在内的其它技能的提高,定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6.实施恰当的教学策略,优化心理环境,消除情绪障碍,运用多种视听方法及手段,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兴趣和动机,以调动学生听的积极性,提高听力效果。
总之,在提高听能训练的实践中,要针对影响听力理解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并相应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训练对策,以期达到应有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Cooper,P.J. Speech Communication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M].Scottsdale, Arizona: Gorsuch Scarisbrick, Publishers,1988.
[2]Rivers, W.M. Listening Comprehension[J].Modern Language Jpurnal,1966,(50):196~204.
[3]Wenden & Rubin.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M].Prentice-Hall,1987.
[4]何自然.《語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李瑞芳.策略研究与外语教学[J].清华大学学报,2001,第3期.
[6]杨蓉.影响提高听力水平的非语言因素[J].外语界,1994,第4期,第32~34页.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