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启发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yuefeng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教育教学的窗口,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认真进行研究和把握,要从全面贯彻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来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并不断将这一优秀的传统教学思想发扬光大。广大教师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上大胆进行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然而,某些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对启发教学思想的理解不够全面,浮于表面,启发教
  学正逐渐走进误区,笔者就历史教学实践中看到、听到的一些现象作些剖析,并就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表象,而疏于学生的历史思维
  
  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已远远落后于现代教学的需要,讲解冗长繁琐,知识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已被人们所摈弃,取而代之的是教师设问质疑,学生经思维而获取知识。有人认为要使教学具有启发性,就要在课堂上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即教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就是启发式教学。这实际上是对启发式教学的一种误解,是将启发式教学简单化、狭隘化。教学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有些问题由于完全脱离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或完全不需要动脑筋,便没有启发的意义。这种课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实则走入了误区,陷入了泥潭,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泯灭了学生的历史智能,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论语》深刻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与“悱”,即学生对知识“心求迫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是否积极,乃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需要。由此可见,启发教学的深刻内涵,乃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因此,教师应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抓住知识的重难点,在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科学地设问。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未经思考,立刻找到答案,便失去了启发教学的意义;设问偏难,学生虽然经过研究,仍未知结果,便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把握好设问的度。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多动脑筋,启发学生思维,就容易解决问题。
  常言说得好,爬树方能摘到香甜的苹果,下河方能学会游泳。只有通过努力的思考,方能找到答案。让学生在思考中去摸索、感知,从而让学生感悟亲身去获取知识的成功与快乐,这样学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以浓厚的兴趣热爱历史学科。
  
  二、重视启发结果,而轻于学生的思维过程
  
  不少教师总是急于求成,问题一经提出,就要求学生稍加思考甚至不思考,便马上作答,否则大加指责,极不耐心,要的是思维结果,而不是思维过程;看重的是学生的正确结论,而不是分析问题的思路、处理问题的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言:“学而不思则罔。”这种仅重视思维结果,而轻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做法只会导致学生干瘪、枯燥、机械地记忆知识结论,读死书,死读书,跌进死记硬背的万丈深渊,表面上看学生掌握了知识,学会了,实则没有真正达到会学的境界。
  人类间接知识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茫茫无边,仅靠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实乃杯水车薪,与现代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相距甚远。人们常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学生指点迷津,尤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要特别关注,加以引导。让学生深深知道,通过什么途径、何种手段得来结果,懂得得出正确结论的全过程。所以,教师要抓住研究性学习的契机,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科学设问,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思维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引导学生扫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并指导学生沿着教师启迪思维的思路,辅以适当点拨,深入浅出、逻辑递进式地分析问题,逐步探究结果,接近正确结论,使学生在思维中领悟学法,学会正确思维,感知探究,获得知识,从而达到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的最高境界。
  
  三、偏爱优生,而荒于群体的启发
  
  教育素质的整体性要求既要培养优生,也要注意学困生的教育转化。不少教师厚此薄彼,一碗水不端平,特别偏爱优生,冷漠学困生,淡化对学困生的启发,学困生只是启发教学的陪衬,两级分化愈来愈大。这种做法势必导致优生自觉胜人一筹,高高在上,惟我独尊;学困生甚感倍受冷落,矮人一截,自暴自弃,于是破罐子破摔,心灵受到严重创伤,对历史产生厌学之情。
  教学群体始终存在着相对而言的优生和学困生,研究表明,二者在智力上相距甚微,只是心理素质有差异罢了。教育家布鲁姆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师生:只要提供适当的前提和现实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够学会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能学会的东西。因此教师要树立生生可成才,人人都有为的全面人才观,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应启发全体,不应启发少数,既要承认个体差异,又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与之相应的学习目标,基础性设问宜针对于学困生,综合性提问针对于优生,让优生喝得足,吃得饱。注重启发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最大潜力,积极思考,主动思维,捕获知识,这样才有利于整体协调发展和历史素质的全面提高。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我近来常以一语惊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后来,他又讲:“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叶老的这一观点,实际上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自学的习惯、自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使学生不但掌握教师已涉及的知识和能力,而且掌握教师未涉及的知识和能力,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以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在素质教育受到关注的今天,她一定会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特性、信息的分布存储、并行处理和全局优化能力,特别是其高度的自组织和自学习能力,使其成为故障诊断的一种有效方法,已在许多实际系统中得到了成功的
目的: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调查研究,修订并再次考核中医健康状况初选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制出中医健康状况量表,用于评价一般人群的健康状况及量化中医药疗效。方法:在刘凤斌教授等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取201例患者和94例健康人,用中医健康状况量表的初量表和SF-36(中文版)再次进行现场调查,回收后的现场调查资料经离散趋势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逐步回归分析法、克朗巴赫系数法、判别分析法和证实性
一、理论依据    该教学法的提出者杰罗姆·布鲁纳是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强调把人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人的认识过程是对进入感官的事物主动地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得以向环境学习,并适应环境,以致改造环境。  发现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某些材料,去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21世纪的学生,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和世界,需要他们了解、把握的知识远比前人丰富。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已不为学生所喜欢、接受。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艺术手段,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质疑设问、产生探究动机、调动内在潜知、发展创造思维技能的条件和环境,在此基础上达到对历史熟悉和思维能力的升华。而这一过程的完成,重要的前
摘要: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掌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艺术特点,展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最终实现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历史教学艺术 展示    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活动过程,包含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交流关系,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一名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在课堂教学中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