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院校社团建设,提出建立社团组织与职业素养互相融合的机制、建立职业素养教育社团规范化发展的制度、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构建职业素养社团长效发展机制等途径,促进高职院校社团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素养教育 社团建设 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C-0108-02
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国务院在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上也指出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主要的导向,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队伍。社团组织是高校里有相同兴趣与专业的学生,根据自愿原则组建的学生群众性社团组织。社团以学生对技能、专业知识的共同爱好与需求为纽带,以开放性、活动的灵活性、参与的自愿性为特征,自然也成为一个良好的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平台。为此,高职院校教师以职业素养教育为立足点开展社团组织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职业素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建立社团组织与职业素养互相融合的机制
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决定了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此,高职院校应该以“职业性”和“专业性”为导向,建立社团组织与职业素养互相融合的机制。如学校可以积极发挥实践教学条件与专业设置的条件,推动社团与课堂教学互为融合。在社团组建方面,首先是对社团做好清晰的定位,积极建设兴趣和技能互相并重的社团组织活动,把社团组织活动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的延长。学校应该以课程和专业为主题建设社团组织,把专业社团组织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实现教学相长与双向互动。社团建设主体应该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精神展开,组建方面应该与职业对接,积极融入职业知识、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等内容。
社团组织与职业素养的互为融合,需要对社团组织作清晰的定位。职业素养教育的社团组织,应该与普通社团有所差别,把“专业”两个字凸显出来。同时,社团组织也应该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不能简单局限在纯学术性社团与纯娱乐性社团的方面,应该建立技能培养、兴趣开发、专业指导三者互为有机结合的实践性学生社团组织。社团活动应该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形成一种互为促进与互为联系的关系。通过社团活动帮助社团成员巩固课堂中学到的专业知识,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宽度,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的。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数量众多,但大多是民族类、志愿服务类、文体类社团,与学生专业有密切联系的、以培养职业素养教育为宗旨的社团组织非常少。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发展职业素养教育的社团组织,探索适合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目标的社团管理机制。在社团管理机制中,应该完善社团管理规章制度,成立专业的学生社团联合会,对社团成立、考核、监督、表彰等各种日常综合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职业素养教育社团的成立,可以由各个院系负责学生管理工作部门承担,由专业课指导教师作全程跟踪与指导。在管理方式上,应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尝试创新社团管理制度的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增强职业素养社团组织的影响力和成效。
二、建立职业素养教育社团规范化发展的制度
加强规范社团发展的制度建设,这是职业素养教育社团得以发展的强有力保障。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通常也能使职业素养教育社团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高职院校为了建立能促进职业素养教育社团规范化发展的管理制度,应该运用条文规范社团活动的责任主体与职责清单。学校方面应该颁布专业教师指导职业素养教育社团建设保障机制,从制度层面上激励专业课程教师积极参与社团组织建设。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职业素养社团的积极性,高校可以颁布学分认定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负责社团活动的管理部门,应该制定强化服务意识与创新管理模式的制度,建立多元动态的评价机制,推动考评机制的完善。为了实现局部评估制度的创新和整体评估制度的优化,各个院系的教学部门应该加大建立社团与专业联系制度的力度,规范社团发展的方向,以及与专业背景不脱离。各个院系应该制定专业教师参与职业社团建设、学校的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定期对社团开放的规章制度,在制度层面上推动职业素养教育社团的规范化发展。
为了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素养教育社团管理制度,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管理组织应该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摒弃传统的思想理念,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社团建设。如各个院校应该针对职业素养教育社团的特色,设立专项发展社团组织的经费,奖励比较优秀的职业素养专业社团。学校也可以设计完善的管理规章办法,对职业素养教育的专业社团给予科研、专业课程建设、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扶持。学校也可以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把职业素养教育社团的一部分社团活动纳入日常的专业课教学活动之中,创新学分管理制度方式。对于学生在职业素养教育社团活动中获奖的,应给予物质奖励与一定的创新学分。通过制度的激励策略,鼓励所有专业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职业素养教育社团活动,提高职业教育素养。
建立职业素养教育社团规范化发展的制度,需要规范社团的运作。如在社团创立初期,应该明确与确立社团组织的价值观,确立社团组织成立的主题与发展方向。同时,社团使用规章制度明确成员的责任、分工与彼此之间的职责。在社团发展过程中,应该对社团成员的行为模式与基本思维模式做规范化的管理,并把它作为延续社团组织的发展规则。如学校成立茶艺,為了达到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应该把社长、副社长、社员之间的职责明确下来。之后,确立创设茶艺社的宗旨,即成员应该掌握各种冲茶与泡茶的方法,学会优美的茶艺表演姿势,对中华民族茶文化有全面的掌握与了解,传承与弘扬茶文化。通过规范化的管理,茶艺社能够正常有序合理地运转与发展。 三、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构建职业素养社团长效发展机制
职业素养教育社团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与专业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培育学生的各种社会技能与职业能力,达到培育职业素质之目的。鉴于实践活动的价值,高职院校应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构建职业素养社团长效发展的机制。
高职院校可以将项目任务教学作为职业素养社团组织的实践活动教学形式。通过项目任务书,制定实施项目的责任人、任务书、时间表,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社团成员把课堂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应该为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搭建实践教学活动平台,把职业素养教育社团建设纳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以及校企合作、院校合作之中。学校也可以积极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搭建社团实践教学的平台,给予参与社会活动的学生更多广泛接触用人单位与社会的机会,使学生积累社会阅历与工作岗位知识,培养职业能力与社会技能,培养社会事业能力。社团成员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职场理念与要求有着初步的了解,为将来迈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通过这一过程,社团成员能把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将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书本理论知识和社会的互相联系,有利于学生积累社会阅历与工作岗位知识,培养职业能力与社会技能,为将来迈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方式,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为了使社团组织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将社团活动与大学生专业实际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发挥创造力与专业技能,达到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与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职业素养教育社团组织可以借助科研课题、企业调研实践、职业技能大赛、技术“三下乡”等形式,把社团活动范围与活动内容拓展到社会生活与企业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素养的要求与理念,培养与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如学校可以以“创新性”和“竞赛化”为主题,在全校范围内借助专业社团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竞赛实践活动,形成浓厚的专业技能竞赛环境,达到“以比赛促进学习、以比赛促进教学、以比赛促进专业建设”的目的。在社团举办的各种技能大赛活动中,也能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职院校也可以实施双导师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双导师制就是在学校里面,可以聘请对学生工作持有热情之心与专业知识丰富的任课教师,指导社团成员的专业课学习,掌握专业发展方向与发展趋势,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学校外,可以聘请优秀的企业家、行业精英、杰出的工匠作为社团组织的指导教师,指导社团的正常运转,培育社团成员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素养。社会行业精英指导社团活动的运转,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互相应用的技巧,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操作技巧,有利于社团成员就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和社团活动水平的提高。
总之,伴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学校除了对学生传授基础的专业知识外,也应提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通过建立职业素养教育社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養,提升高职院校社团服务活动的质量,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职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管建平.学生社团与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4(6)
[2]向武.学生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9(4)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素养教育 社团建设 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C-0108-02
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国务院在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上也指出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主要的导向,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队伍。社团组织是高校里有相同兴趣与专业的学生,根据自愿原则组建的学生群众性社团组织。社团以学生对技能、专业知识的共同爱好与需求为纽带,以开放性、活动的灵活性、参与的自愿性为特征,自然也成为一个良好的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平台。为此,高职院校教师以职业素养教育为立足点开展社团组织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职业素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建立社团组织与职业素养互相融合的机制
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决定了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此,高职院校应该以“职业性”和“专业性”为导向,建立社团组织与职业素养互相融合的机制。如学校可以积极发挥实践教学条件与专业设置的条件,推动社团与课堂教学互为融合。在社团组建方面,首先是对社团做好清晰的定位,积极建设兴趣和技能互相并重的社团组织活动,把社团组织活动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的延长。学校应该以课程和专业为主题建设社团组织,把专业社团组织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实现教学相长与双向互动。社团建设主体应该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精神展开,组建方面应该与职业对接,积极融入职业知识、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等内容。
社团组织与职业素养的互为融合,需要对社团组织作清晰的定位。职业素养教育的社团组织,应该与普通社团有所差别,把“专业”两个字凸显出来。同时,社团组织也应该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不能简单局限在纯学术性社团与纯娱乐性社团的方面,应该建立技能培养、兴趣开发、专业指导三者互为有机结合的实践性学生社团组织。社团活动应该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形成一种互为促进与互为联系的关系。通过社团活动帮助社团成员巩固课堂中学到的专业知识,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宽度,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的。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数量众多,但大多是民族类、志愿服务类、文体类社团,与学生专业有密切联系的、以培养职业素养教育为宗旨的社团组织非常少。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发展职业素养教育的社团组织,探索适合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目标的社团管理机制。在社团管理机制中,应该完善社团管理规章制度,成立专业的学生社团联合会,对社团成立、考核、监督、表彰等各种日常综合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职业素养教育社团的成立,可以由各个院系负责学生管理工作部门承担,由专业课指导教师作全程跟踪与指导。在管理方式上,应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尝试创新社团管理制度的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增强职业素养社团组织的影响力和成效。
二、建立职业素养教育社团规范化发展的制度
加强规范社团发展的制度建设,这是职业素养教育社团得以发展的强有力保障。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通常也能使职业素养教育社团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高职院校为了建立能促进职业素养教育社团规范化发展的管理制度,应该运用条文规范社团活动的责任主体与职责清单。学校方面应该颁布专业教师指导职业素养教育社团建设保障机制,从制度层面上激励专业课程教师积极参与社团组织建设。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职业素养社团的积极性,高校可以颁布学分认定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负责社团活动的管理部门,应该制定强化服务意识与创新管理模式的制度,建立多元动态的评价机制,推动考评机制的完善。为了实现局部评估制度的创新和整体评估制度的优化,各个院系的教学部门应该加大建立社团与专业联系制度的力度,规范社团发展的方向,以及与专业背景不脱离。各个院系应该制定专业教师参与职业社团建设、学校的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定期对社团开放的规章制度,在制度层面上推动职业素养教育社团的规范化发展。
为了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素养教育社团管理制度,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管理组织应该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摒弃传统的思想理念,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社团建设。如各个院校应该针对职业素养教育社团的特色,设立专项发展社团组织的经费,奖励比较优秀的职业素养专业社团。学校也可以设计完善的管理规章办法,对职业素养教育的专业社团给予科研、专业课程建设、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扶持。学校也可以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把职业素养教育社团的一部分社团活动纳入日常的专业课教学活动之中,创新学分管理制度方式。对于学生在职业素养教育社团活动中获奖的,应给予物质奖励与一定的创新学分。通过制度的激励策略,鼓励所有专业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职业素养教育社团活动,提高职业教育素养。
建立职业素养教育社团规范化发展的制度,需要规范社团的运作。如在社团创立初期,应该明确与确立社团组织的价值观,确立社团组织成立的主题与发展方向。同时,社团使用规章制度明确成员的责任、分工与彼此之间的职责。在社团发展过程中,应该对社团成员的行为模式与基本思维模式做规范化的管理,并把它作为延续社团组织的发展规则。如学校成立茶艺,為了达到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应该把社长、副社长、社员之间的职责明确下来。之后,确立创设茶艺社的宗旨,即成员应该掌握各种冲茶与泡茶的方法,学会优美的茶艺表演姿势,对中华民族茶文化有全面的掌握与了解,传承与弘扬茶文化。通过规范化的管理,茶艺社能够正常有序合理地运转与发展。 三、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构建职业素养社团长效发展机制
职业素养教育社团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与专业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培育学生的各种社会技能与职业能力,达到培育职业素质之目的。鉴于实践活动的价值,高职院校应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构建职业素养社团长效发展的机制。
高职院校可以将项目任务教学作为职业素养社团组织的实践活动教学形式。通过项目任务书,制定实施项目的责任人、任务书、时间表,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社团成员把课堂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应该为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搭建实践教学活动平台,把职业素养教育社团建设纳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以及校企合作、院校合作之中。学校也可以积极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搭建社团实践教学的平台,给予参与社会活动的学生更多广泛接触用人单位与社会的机会,使学生积累社会阅历与工作岗位知识,培养职业能力与社会技能,培养社会事业能力。社团成员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职场理念与要求有着初步的了解,为将来迈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通过这一过程,社团成员能把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将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书本理论知识和社会的互相联系,有利于学生积累社会阅历与工作岗位知识,培养职业能力与社会技能,为将来迈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方式,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为了使社团组织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将社团活动与大学生专业实际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发挥创造力与专业技能,达到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与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职业素养教育社团组织可以借助科研课题、企业调研实践、职业技能大赛、技术“三下乡”等形式,把社团活动范围与活动内容拓展到社会生活与企业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素养的要求与理念,培养与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如学校可以以“创新性”和“竞赛化”为主题,在全校范围内借助专业社团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竞赛实践活动,形成浓厚的专业技能竞赛环境,达到“以比赛促进学习、以比赛促进教学、以比赛促进专业建设”的目的。在社团举办的各种技能大赛活动中,也能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职院校也可以实施双导师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双导师制就是在学校里面,可以聘请对学生工作持有热情之心与专业知识丰富的任课教师,指导社团成员的专业课学习,掌握专业发展方向与发展趋势,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学校外,可以聘请优秀的企业家、行业精英、杰出的工匠作为社团组织的指导教师,指导社团的正常运转,培育社团成员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素养。社会行业精英指导社团活动的运转,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互相应用的技巧,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操作技巧,有利于社团成员就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和社团活动水平的提高。
总之,伴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学校除了对学生传授基础的专业知识外,也应提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通过建立职业素养教育社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養,提升高职院校社团服务活动的质量,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职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管建平.学生社团与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4(6)
[2]向武.学生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