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再隋教授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如何把语文课真正上出“语文味”?语文教师应该抛弃浮华,简单地、扎实地、轻松地教语文,并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文化美,从而唤醒童心、童真,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1.语文课要有琅琅的读书声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人读书的这些经验之谈很有道理。小学语文教材选入课文的大多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范文。课堂是训练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主要阵地,我们要回归文本,还课堂琅琅的读书声。我们的语文课应该以读为主,通过读来解决语感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去感悟、体味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文本直接对话。
在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一位老师在教学《槐乡五月》一文时,充分体现了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她在读中让学生感悟出槐花的多、槐花的美以及槐花的香。在学生没有读出“醇香”的味道时,教师说:“香味我还没闻够,就散了。”学生下意识地就把“醇香”的语调拖长了,从而读出浓浓的香味来。是的,读懂不是语文课的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语文的汁和味。语文不是无情物,每个字、词、句,甚至每个标点都包含着作者的感情。教师要想好自己要表达的“滋味”,再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表达,感情朗读就不难了。如我在上袁鹰的《黄河的主人》这篇散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壮美,我先让学生说说心中的黄河,再吟诵李白、王之涣以及刘禹锡笔下有关黄河的诗句,让学生吟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些诗句的节奏、轻重以及诗的意蕴,在诵读中感受黄河的湍急、气势浩大,进而让学生走进文本,来到滚滚的黄河边,去感受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2.语文课要有激荡的情感味
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上课,即使心静如水的人也会不由自主地热情高涨,会情不自禁地跃跃欲试。她的课堂教学,始终追求在一种充满真情的氛围中进行。课始激情情始生,课中悟情情更浓,课终谙情情未了。
窦老师教学《游园不值》时,她从“不值”就是“值”这个主题切入,再从意蕴入手,吟出诗人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吟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从“怜”字看出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从“扣”字品出了诗人对园主人的尊敬之情,还从“关”字感受到了诗中红杏渴望自由、向往春天的力量之美,进而让学生懂得叶绍翁“不遇中有遇”,“游园不值”就是“值”的思想。诗中有情,窦老师在解诗过程中的每一个神情、动作都传播着情感和魅力。她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智慧碰撞,她对课文的倾情投入和对课堂氛围的激情营造让人情动于心、叹为观止。
名师真不愧为名师。窦老师的魅力是激情不老、读书一生、爱在细节、宁静致远、以写促思。正是这些法宝让她成为教育界一颗璀璨的明星,在语文教育界光芒四射,同时又鞭策和勉励着教育界的同仁们。
3.语文课要上得扎扎实实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理解、感悟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语文不仅仅要重视人文性教育,也不可忽视对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了让学生领略天游峰之险,我这样说:“这里的‘抛’用得非常精妙,章武写这段话时也曾经考虑过用‘垂’‘挂’‘扔’等字,但都不满意,最后还是敲定了‘抛’字,为什么呢?”学生结合文段的语境内容,咀嚼出“抛”能表现出石梯的窄小、轻飘、陡峭的感觉,能把九百多级石梯在空中晃晃悠悠的动态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抛”字的精准与生动,也真切体验到揣摩语言文字的愉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顶天立地”,我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及天游峰图说说词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顶天立地’还可以用来形容人堂堂正正、志向远大、气概豪迈,能用这个词写一句话吗?”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运用性的训练。从语言训练入手,教师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使学生通过训练可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回归语文的本色课堂,上有“语文味”的课,返璞归真,让更多的生命之花尽情绽放,这是我们为师的共同追求!
(责编 侯艳星)
1.语文课要有琅琅的读书声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人读书的这些经验之谈很有道理。小学语文教材选入课文的大多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范文。课堂是训练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主要阵地,我们要回归文本,还课堂琅琅的读书声。我们的语文课应该以读为主,通过读来解决语感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去感悟、体味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文本直接对话。
在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一位老师在教学《槐乡五月》一文时,充分体现了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她在读中让学生感悟出槐花的多、槐花的美以及槐花的香。在学生没有读出“醇香”的味道时,教师说:“香味我还没闻够,就散了。”学生下意识地就把“醇香”的语调拖长了,从而读出浓浓的香味来。是的,读懂不是语文课的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语文的汁和味。语文不是无情物,每个字、词、句,甚至每个标点都包含着作者的感情。教师要想好自己要表达的“滋味”,再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表达,感情朗读就不难了。如我在上袁鹰的《黄河的主人》这篇散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壮美,我先让学生说说心中的黄河,再吟诵李白、王之涣以及刘禹锡笔下有关黄河的诗句,让学生吟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些诗句的节奏、轻重以及诗的意蕴,在诵读中感受黄河的湍急、气势浩大,进而让学生走进文本,来到滚滚的黄河边,去感受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2.语文课要有激荡的情感味
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上课,即使心静如水的人也会不由自主地热情高涨,会情不自禁地跃跃欲试。她的课堂教学,始终追求在一种充满真情的氛围中进行。课始激情情始生,课中悟情情更浓,课终谙情情未了。
窦老师教学《游园不值》时,她从“不值”就是“值”这个主题切入,再从意蕴入手,吟出诗人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吟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从“怜”字看出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从“扣”字品出了诗人对园主人的尊敬之情,还从“关”字感受到了诗中红杏渴望自由、向往春天的力量之美,进而让学生懂得叶绍翁“不遇中有遇”,“游园不值”就是“值”的思想。诗中有情,窦老师在解诗过程中的每一个神情、动作都传播着情感和魅力。她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智慧碰撞,她对课文的倾情投入和对课堂氛围的激情营造让人情动于心、叹为观止。
名师真不愧为名师。窦老师的魅力是激情不老、读书一生、爱在细节、宁静致远、以写促思。正是这些法宝让她成为教育界一颗璀璨的明星,在语文教育界光芒四射,同时又鞭策和勉励着教育界的同仁们。
3.语文课要上得扎扎实实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理解、感悟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语文不仅仅要重视人文性教育,也不可忽视对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了让学生领略天游峰之险,我这样说:“这里的‘抛’用得非常精妙,章武写这段话时也曾经考虑过用‘垂’‘挂’‘扔’等字,但都不满意,最后还是敲定了‘抛’字,为什么呢?”学生结合文段的语境内容,咀嚼出“抛”能表现出石梯的窄小、轻飘、陡峭的感觉,能把九百多级石梯在空中晃晃悠悠的动态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抛”字的精准与生动,也真切体验到揣摩语言文字的愉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顶天立地”,我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及天游峰图说说词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顶天立地’还可以用来形容人堂堂正正、志向远大、气概豪迈,能用这个词写一句话吗?”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运用性的训练。从语言训练入手,教师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使学生通过训练可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回归语文的本色课堂,上有“语文味”的课,返璞归真,让更多的生命之花尽情绽放,这是我们为师的共同追求!
(责编 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