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游牧人:以舟为家,四海漂泊的恓疍民生活(下)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dyj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蛋民的生活方式:以海为家,独具特色
  生活在海上的蛋民,日子过得一样是有滋有味的——
  居在海上,一条船就是全部家当
  蛋民以船为家,往往几代人都生活居住在船上,从生到死,代代相传,就在船上完成繁衍和存续。蛋民居住的小船叫做“连家船”。连家船的结构甚为精致,每体长一般不过五六米,宽约一米二,上面有拱型的蛋篷,用以遮蔽阳光和风雨。船侧有长桨一双,作为小船在水上划行的工具;底部的船舱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的水舱用以装载鱼货,后面的空舱用来放置衣食杂物,有的船上还会养一只狗;甲板之上、蛋篷之下,小船的中部则是蛋民日常起居的唯一室内空间。有时船舱外侧还会派上用场,一侧挂着灯笼,养着几只叽叽直叫的小鸡,一侧挂着无底的篾兜,为的是便于拉撒。
  关于蛋民日常生活情景,清人屈大均在其所著的《广东新语》中曾有过一段生动的描述。说蛋家的妇女一边操舵一边煮鱼,整天背着孩子,还要帮助丈夫起网摇橹、削竹搓绳,顾不上哭闹着要吃奶的孩子。蛋民们不穿鞋袜,光着脚踏波涉水,或者只穿木屐。男人不管寒冷的冬天或炎热的夏天,只有一件短袄和一条裤子,妇女三年才有机会换一条布裙。长期耕海讨食造就了蛋民健壮的体格,水上生活还练就蛋民一身好水性,尤其男人善潜水,可以潜入深水的岩穴捕捉巨鱼。妇女虽不习惯肩挑走远路,但能下水浮泅,参加船上撒网捕鱼捞虾的作业。世代的水上生活和船上劳作,已经使他们生理心理适应水环境,有的蛋民上岸后反而有“晕陆”的感觉。
  另有一种半定居的方式是“蛋家棚”,即蛋民在海岸边搭建起来的简易小棚楼。一般用几根木头作蛋家棚的桩柱,用篱笆或旧船板作棚楼墙,用旧船板铺作棚楼板,用竹瓦或油毛毡盖蛋家棚的棚顶。蛋家棚的棚底离海面约两三米,棚前,安有小木梯供人上落。涨潮时,棚底下有海水浸泡,水大时尚可钓鱼,退潮后,则水位很浅。在蛋家棚内,分为饮食会客的正厅和休息的卧室,客人未经允许不能进入卧室。厅、室都很小,开有小窗,以便通风透亮,也有些蛋家棚也不分厅室。
  创造生产工具,向大自然伸手的智慧
  古代的生产技术极其落后,蛋民只得向大自然伸手,就地取材,制造生活和捕鱼工具。砍木削板造船,割藤取麻织网。他们用曲麻藤和野菠萝根、麻柴皮、椰子丝、剑麻、鸡藤、竹皮等物,浸泡之后捶开撕出其中纤维,轧线以后编制成结实耐用的缆绳;用石头和木、铁等原料制作铁锚,并根据各种鱼虾海产的特性,编织专门的捕捞渔网纲笼子,如:流刺网、抛网、拉地网、围网、马鲛网、白鱼罟网、鲨鱼纲、箭鱼纲、麻鱼纲、鱼笼、螃蟹笼等,名目数量之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蛋家人不但是逐浪捕鱼的高手,也是海上生活的艺术家。他们用木头拼接出精致犹如艺术品的扁形水斗,方便铲去船中积留的海水;用上面是木棍下边车成钟形钟口中空的水钟敲击水面发出巨大的声响,把想要从网口逃逸而出的鱼群吓退回网中;还用十字形的木棍加线绳在倒扣的海碗四面垂悬上贝壳,制作成闻风而响的叮当架,夜晚在海上顺流放网捕鱼的时候,放置在起网之处,收网之时,即使海面漆黑一团,也可以循声而去,顺利找到网头收网。还以椰壳为碗、螺壳为勺、蚌壳为瓢等等,心思灵巧之处,不一而足。
  现代蛋民,旅游中的特色文化现象
  如今,蛋民早已上岸定居,但传统的海上捕鱼生活以及特色的民俗文化,正在以“旅游文化”的形式被大众所熟知,广州、三亚、广西涠洲等地都有蛋民文化旅游項目想,吸引着好奇的游客感受曾经的蛋民生活方式。
  以广西涠洲的蛋民为例,据“涠洲”碑和《涠洲说》记载中,涠洲的居民是经过历朝历代的移民形成的。不管他们移民来到涠洲前是什么职业,但进入涠洲后因山多田少,余夫以采海为生或类珠户,都同化为蛋家了。涠洲岛是一座距离陆地约26海里的岛屿,时至今日依旧保留着传统的村落居住式生活,岛上村民多以捕鱼为生,大海给他们带来丰富的水产,而岛上日渐完善的基础建设、络绎不绝的游客,也让他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已经很难看到曾经蛋家人艰难生活的影子。
  若想体验更纯粹的蛋民生活方式,则可以到距离涠洲岛9海里的一座小岛——斜阳岛。斜阳岛上至今没有通电和网络覆盖,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机械设备(目前全岛仅有两辆农用柴油三轮车,是最便捷的装载运输和游客乘坐交通工具),是一座纯粹而原始的岛屿,岛上现有居民只有数十人,居住在石屋之中,主要生活来源为捕鱼,也在岛上种植蔬菜,饲养家畜家禽,过着物质略清贫,却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蛋民,这个曾经达到百万之众的群体,在现代文明社会的浸染下,正在慢慢消失,上岸定居生活,轮船捕鱼作业,接受现代教育,进城打工谋生……一系列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蛋民成为“活化石”一样的文化遗存,虽然以旅游项目的形式加以保护,也逐渐退化了曾经的色彩,成为当今社会中的一个装点。也许对于好奇蛋家文化的游客来说,这多少有些遗憾,但对于千百年来备受歧视的蛋家人来说,融入现代社会,是他们的必然归宿,也是生活应当给予他们的公平之路。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部独步千古的皇皇巨著,作者曹雪芹在创作的过程中,独具匠心,每一段文字皆有其意,可谓“无一处是闲笔”也。然而,当我们读完前八十回后,却也会发现有几处“闲笔”,即人物或事件与主题似无多大关联,但作者却把它写出来了。这样的“闲笔”,在《红楼梦》中有多处,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脂评本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秦鲸天得趣馒头庵》中,讲述宝玉随凤姐等人一同为秦可卿送殡,来到郊外,凤姐
期刊
也许有人会问,还有用诗写病历的,也太浪漫了吧。专门用诗写病历的医生,我的确没有见过,但饱含病历内容的诗歌数不胜数,翻开史籍看看,杜甫、白居易、陆游,哪个诗人没有病历诗,病历诗,有时比病历写得还详细哩。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体弱多病,生活的重压,让他患上了多种疾病,所以他诗中多有对风痹(风湿病)、消渴(糖尿病)、肺病(肺结核)以及疟疾等自己患过的疾病的描写。就连南节度使严武在给杜甫的和诗中也认为杜甫
期刊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独自启程  在《红楼梦
期刊
古代的战争中,弓箭是最常用的先进武器,因此,只要一打仗,被箭射中的事情就经常发生。被箭射中后,尤其是被毒箭射中后,需要紧急治疗。古人常用的治疗箭伤的方法是刮骨疗伤。所谓“刮骨疗伤”,就是用刀刮除骨上的药毒以治创伤。刮骨疗伤是很痛苦的一件事,需要当事人在极大的痛苦中具有极大的勇气和忍耐力。  刮骨疗伤的古人中,最脍炙人口、最流传深远的应该是三国时期的大将关羽了。《三国志》中记载说,关羽曾经被毒箭射中
期刊
节气走至寒露,月色清冷,树叶变黄。  二十四节气中寒露排列十七,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到来了,天气由热转寒,寒气滋生,万物逐渐萧落,阳气渐退,阴气渐生。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这时气候干燥,人体容易缺失水分,出现皮肤干裂、皱纹增多、毛发干燥易脱落、咽喉燥痛等不适症状。因此,秋季应多喝水,补充足够的水
期刊
“文房”,即文人的书房,古称书斋,是文人阅读、书写、思考的空间。古今文人,读书藏书,生活起居,乐在其中。  “文房”可铭志。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名“陋室”,其《陋室铭》描绘了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出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书屋号“老学庵”,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博采众家之长之意。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
期刊
匾,古时称额,故亦称匾额,是为题有颂扬或命名内容文字的横额,一般挂在厅堂或门亭上。匾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展示了书写者的深厚书法功底,烘托出拥有者的地位和崇尚的文化底蕴。各种匾额一般多由名人或文人泼墨题写。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开创者,在他成为职业革命家之前,曾有过一段极其短暂的行医生涯,并不广为人知,尤其是他还曾为两名中医学家题匾,在医德史
期刊
关于柴烧,可能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认知与看法,现将我多年制作柴烧器物的经验和感悟稍加整理,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我对柴烧文化的理解。  柴烧源流  人类陶瓷发展史就是“一把火”的燃烧史和穿越史。这“一把火”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野蛮推向文明健康的现代;这“一把火”,点燃了全世界,成就了中国历久弥新的陶瓷文化;这“一把火”,使陶瓷史上有了“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传说,有了建盏笑傲江湖的传奇,有了五大
期刊
山从水转,水向墨流,指掌之间,万壑千仞写尽江山。文徵明的山水总是一派的端丽清雅,温润明秀,一如他端正淳朴的性情。  作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很多人对他的了解都来自影视剧作品,在那些戏说的故事里,唐寅永远是主角,而文徵明大多是一个华丽丽的道具,戏份不多,通常都是在集体走秀的时候才能露上一面。在故事里唐寅风流,祝枝山嗜赌,文徵明似乎连性格也是不分明的,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想要了解真实的文
期刊
雾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晴雯歌》  命运之最  晴雯,几乎可算是曹雪芹前八十回的原作中,结局最悲惨的一个女子。  我们可以拿她的命运与其他几位也是红颜薄命的女子做一番比较:  与同样是华年早亡的秦可卿比,可卿的身后事,可谓是极尽哀荣,浩浩荡荡,体面风光,在达官显贵的围绕中隆重安葬,而晴雯在临终前饮食不继,受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