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秀出版物不仅要求编著者、编辑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而且对校对工作同样具有很高的要求。优秀的校对工作是优秀的出版物甚至经典之作产生的必要条件。由于校对不严而产生的错误连篇、漏洞百出的出版物必然为读者所抛弃。
关键词:校对质量出版物。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3(b)-0000-00
校对工作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道必须的、重要的工序。校对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时发生的错误。校对工作的好坏决定了出版物内在质量的高低。通常,我们所说的编校质量,实质上就是指校对质量。
“编校”,顾名思义,就是之编辑加工和校对。编辑加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在原稿上留错的多少。编辑加工的任务包括改错、补漏、删繁、润色、升华等内容。校对工作的质量则体现在出版物上留错的多少。编辑工作的疏漏,由校对工作来弥补和完善,校对工作的失检则无可挽回地成为出版物中的差错。校对过程消灭书稿在录排过程出现的错漏,保证作者的思想成果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同时,校对工作者发现书稿本身可能存在的错漏,弥补作者创作和编辑加工的疏漏。因此,我们说“校对是简单劳动”的观点是错误的。
优秀的校对工作是优秀的出版物甚至经典之作产生之必要条件。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称其为必要之条件?我们不妨来做一个假设:假如一部作品漏洞百出,错字连篇。然后我们就将这样一件作品摆在读者面前。且不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之费力,能否真正传递作者遣词造句之用意更是值得怀疑。我们知道作家最怕的就是盗版书籍。怕的原因,当然,一方面是经济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作家担心盗版书当中的错误对其作品价值的负面影响。为了节约成本,很多盗版书商对书籍通常是校对粗略,甚至不加校对。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错误让人啼笑皆非。这样的书流传于世,就是欺世盗名,滥竽充数,鱼目混珠。可见校对工作乃是优秀出版之必要先决条件。
“一字千金”典出司马迁的《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史记·吕不韦列传》有云:“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概括地说,“一字千金”讲的是春秋时期秦国宰相吕不韦著书立说,以文字力量树立威信的故事。这则典故家喻户晓,被后人津津乐道。每每提及,听者无不惊呀文字所体现之力量,然而让我们更加惊叹的则应该是吕不韦对其作品《吕览》的信心吧。《吕览》一书对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都有所论及,可谓繁复错杂。这样一本以立威为目标,以传世为目的巨作,吕不韦岂敢怠慢。为了慎重起见,成书后,吕不韦又让数位遣词琢句的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修改数十遍,历时二十载,终成不朽之杰作。书籍是思想传递之最好载体。一位作家,无论他心思缜密,思想独到,抑或笔锋犀利,作为载体的出版物如果质量拙劣,那他也不会被世人认同。出版物就好比人的一张脸,虽然我们说不能以貌取人,要深入挖掘其内心,才能对一个人作出评价。但是,第一眼的感觉通常很重要,这会对以后的评价做出加分。
《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又称《大英百科全书》,为西方传世经典。在英国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藏有一整套大英百科。《大英百科全书》制作精良,内容做到“零误差”标准。有人可能会质疑说,做到“零误差”这可能吗?我的回答是,当然可能。文字出版不同于科学研究。科学家在实验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偶然的或已设计系统本身的问题就会导致实验数据的不确定性。我们经常看到科研工作者会在实验数据,或者统计数据上加上不确定度。这就是因为实验难免误差。科研人员会通过调整试验手段或者减少外界干扰来减少误差。误差只能无限接近于零但是永远不会到零。所以误差是科学家们关心的,但不是他们关注的。对于科学家来说,更重要的是要避免“错误”。因为“错误”才是影响实验结果的症结所在。一个错误往往会使结果与实际相差天壤之别。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尤其在建筑工程、航天技术、武器研发这样的领域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个小错误引发巨大灾难的惨痛教训。所以,与其说《大英百科全书》是“零误差”,我认为“零错误”则更为精确。当然,想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这与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有很大关系。邀集近14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位学者专家参与撰述,大量收录欧洲以外地区的资料,确立了它在百科全书界中最崇高、最具权威的地位。
从以上的两个经典案例中我们不难得出“校对”的意义或者说是定义:校对是对为确保完整传递作者思想提供载体之书籍之精确性,而消除一切错误之出版先前之工作。对于校对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总结。
1 校对对作品价值的影响
校对工作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先决条件。出版物的出版质量将决定出版物的价值。我认为,利用管理学中所提及的“晕轮效应”将是阐述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 “晕轮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所提出的。“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其适用范围也可推广扩大至一般物品。“晕轮效应”通俗解释就是“以偏概全”。我们说“以偏概全”是形而上学的,是不科学的,是片面的价值观。我们说“晕轮效应”是人们对事物评判的弊端。但不幸的是,它着实发生在了人们身上。所以我们不能指望人们改掉“以偏概全”的习惯,而是要尽力让这种“偏”趋向正面。也就是说,作为出版的一方我们要尽力做到完美,给读者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校对工作是出版发行的重要环节。出版物在发行之前要经过层层审核加工。就像食品生产流程一样,每一道环节都要严格把关。校对就像是质量检查环节。不管你原料再好,口味再独到,如果产品质量不合格,那就连出场的权利也没有。因此,抓好质量关是十分关键的。而只有重视校对工作才能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有质量不一定有价值,但没有质量就一定没有价值。大家都知道《毛泽东选集》无疑是中国最有价值的作品之一。其校对过程的繁复再次就不必多说了。因此,我们说,校对工作是对出版物价值的保障。
2 校对对发行的直接影响
谈到出版发行,自然是两方面的问题。先要“出版”,最终要“发行”。所以说“发行”乃是最终目的。谈到发行,我们自然要提到书籍的销售问题。当然,我们并不是对销售流程或销售策略进行讨论,因为这不是我们的主题。我们要说的是校对对销售的直直接影响。
当前的出版业可谓百家争鸣,群雄并起。市场上的同类替代品很多。消费者在面临消费决策时,他们往往要考虑很多问题。面对鱼龙混杂的市场,要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图书的种类、质量就很重要了。
一本书的校对工作自然会直接影响到这本书的发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直接影响。书的价格不是随意而定,要根据市场而定。但是图书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市场,我们也不可近似其为完全竞争市场。我们只能近似它为垄断竞争市场。也就是说价格是由自己和市场共同均衡的结果。在垄断竞争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将会带来价格制定的优势。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某种产品的质量来最大化它的价格。所以说,校对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 校对对发行交叉影响
校对对出版发行的交叉影响,就是一本书的校对工作对同一出版单位其它书籍发行的影响。通俗的说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个锅粥”。还是“晕轮效应”,但这次我们要将主体定位为出版商或出版社。如果,一家出版社的某一出版物出现问题,它势必会影响消费者对该公司其它出版物的判断。而这种影响显然是不好的。同理,如果一家出版社出的某一出版物获得大家的好评,那么其后的出版物也将会受到大家的关注。
中国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要求作家要做到咬文嚼字,我们不妨套用大师的思想,在排版校对工作中也要做到“咬文嚼字”,“字斟句酌”。校对是关键。表面上看它似乎无足轻重。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当然要肯定它的重要性。
关键词:校对质量出版物。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3(b)-0000-00
校对工作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道必须的、重要的工序。校对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时发生的错误。校对工作的好坏决定了出版物内在质量的高低。通常,我们所说的编校质量,实质上就是指校对质量。
“编校”,顾名思义,就是之编辑加工和校对。编辑加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在原稿上留错的多少。编辑加工的任务包括改错、补漏、删繁、润色、升华等内容。校对工作的质量则体现在出版物上留错的多少。编辑工作的疏漏,由校对工作来弥补和完善,校对工作的失检则无可挽回地成为出版物中的差错。校对过程消灭书稿在录排过程出现的错漏,保证作者的思想成果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同时,校对工作者发现书稿本身可能存在的错漏,弥补作者创作和编辑加工的疏漏。因此,我们说“校对是简单劳动”的观点是错误的。
优秀的校对工作是优秀的出版物甚至经典之作产生之必要条件。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称其为必要之条件?我们不妨来做一个假设:假如一部作品漏洞百出,错字连篇。然后我们就将这样一件作品摆在读者面前。且不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之费力,能否真正传递作者遣词造句之用意更是值得怀疑。我们知道作家最怕的就是盗版书籍。怕的原因,当然,一方面是经济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作家担心盗版书当中的错误对其作品价值的负面影响。为了节约成本,很多盗版书商对书籍通常是校对粗略,甚至不加校对。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错误让人啼笑皆非。这样的书流传于世,就是欺世盗名,滥竽充数,鱼目混珠。可见校对工作乃是优秀出版之必要先决条件。
“一字千金”典出司马迁的《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史记·吕不韦列传》有云:“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概括地说,“一字千金”讲的是春秋时期秦国宰相吕不韦著书立说,以文字力量树立威信的故事。这则典故家喻户晓,被后人津津乐道。每每提及,听者无不惊呀文字所体现之力量,然而让我们更加惊叹的则应该是吕不韦对其作品《吕览》的信心吧。《吕览》一书对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都有所论及,可谓繁复错杂。这样一本以立威为目标,以传世为目的巨作,吕不韦岂敢怠慢。为了慎重起见,成书后,吕不韦又让数位遣词琢句的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修改数十遍,历时二十载,终成不朽之杰作。书籍是思想传递之最好载体。一位作家,无论他心思缜密,思想独到,抑或笔锋犀利,作为载体的出版物如果质量拙劣,那他也不会被世人认同。出版物就好比人的一张脸,虽然我们说不能以貌取人,要深入挖掘其内心,才能对一个人作出评价。但是,第一眼的感觉通常很重要,这会对以后的评价做出加分。
《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又称《大英百科全书》,为西方传世经典。在英国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藏有一整套大英百科。《大英百科全书》制作精良,内容做到“零误差”标准。有人可能会质疑说,做到“零误差”这可能吗?我的回答是,当然可能。文字出版不同于科学研究。科学家在实验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偶然的或已设计系统本身的问题就会导致实验数据的不确定性。我们经常看到科研工作者会在实验数据,或者统计数据上加上不确定度。这就是因为实验难免误差。科研人员会通过调整试验手段或者减少外界干扰来减少误差。误差只能无限接近于零但是永远不会到零。所以误差是科学家们关心的,但不是他们关注的。对于科学家来说,更重要的是要避免“错误”。因为“错误”才是影响实验结果的症结所在。一个错误往往会使结果与实际相差天壤之别。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尤其在建筑工程、航天技术、武器研发这样的领域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个小错误引发巨大灾难的惨痛教训。所以,与其说《大英百科全书》是“零误差”,我认为“零错误”则更为精确。当然,想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这与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有很大关系。邀集近14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位学者专家参与撰述,大量收录欧洲以外地区的资料,确立了它在百科全书界中最崇高、最具权威的地位。
从以上的两个经典案例中我们不难得出“校对”的意义或者说是定义:校对是对为确保完整传递作者思想提供载体之书籍之精确性,而消除一切错误之出版先前之工作。对于校对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总结。
1 校对对作品价值的影响
校对工作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先决条件。出版物的出版质量将决定出版物的价值。我认为,利用管理学中所提及的“晕轮效应”将是阐述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 “晕轮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所提出的。“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其适用范围也可推广扩大至一般物品。“晕轮效应”通俗解释就是“以偏概全”。我们说“以偏概全”是形而上学的,是不科学的,是片面的价值观。我们说“晕轮效应”是人们对事物评判的弊端。但不幸的是,它着实发生在了人们身上。所以我们不能指望人们改掉“以偏概全”的习惯,而是要尽力让这种“偏”趋向正面。也就是说,作为出版的一方我们要尽力做到完美,给读者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校对工作是出版发行的重要环节。出版物在发行之前要经过层层审核加工。就像食品生产流程一样,每一道环节都要严格把关。校对就像是质量检查环节。不管你原料再好,口味再独到,如果产品质量不合格,那就连出场的权利也没有。因此,抓好质量关是十分关键的。而只有重视校对工作才能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有质量不一定有价值,但没有质量就一定没有价值。大家都知道《毛泽东选集》无疑是中国最有价值的作品之一。其校对过程的繁复再次就不必多说了。因此,我们说,校对工作是对出版物价值的保障。
2 校对对发行的直接影响
谈到出版发行,自然是两方面的问题。先要“出版”,最终要“发行”。所以说“发行”乃是最终目的。谈到发行,我们自然要提到书籍的销售问题。当然,我们并不是对销售流程或销售策略进行讨论,因为这不是我们的主题。我们要说的是校对对销售的直直接影响。
当前的出版业可谓百家争鸣,群雄并起。市场上的同类替代品很多。消费者在面临消费决策时,他们往往要考虑很多问题。面对鱼龙混杂的市场,要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图书的种类、质量就很重要了。
一本书的校对工作自然会直接影响到这本书的发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直接影响。书的价格不是随意而定,要根据市场而定。但是图书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市场,我们也不可近似其为完全竞争市场。我们只能近似它为垄断竞争市场。也就是说价格是由自己和市场共同均衡的结果。在垄断竞争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将会带来价格制定的优势。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某种产品的质量来最大化它的价格。所以说,校对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 校对对发行交叉影响
校对对出版发行的交叉影响,就是一本书的校对工作对同一出版单位其它书籍发行的影响。通俗的说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个锅粥”。还是“晕轮效应”,但这次我们要将主体定位为出版商或出版社。如果,一家出版社的某一出版物出现问题,它势必会影响消费者对该公司其它出版物的判断。而这种影响显然是不好的。同理,如果一家出版社出的某一出版物获得大家的好评,那么其后的出版物也将会受到大家的关注。
中国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要求作家要做到咬文嚼字,我们不妨套用大师的思想,在排版校对工作中也要做到“咬文嚼字”,“字斟句酌”。校对是关键。表面上看它似乎无足轻重。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当然要肯定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