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不容乐观,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解决好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本文通过分析日照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阐明了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及污染存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措施,对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农村环境;面源污染;对策建议
日照是一座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地处我国大陆沿海中部、山东半岛南翼,东临黄海,西靠沂蒙,北连青岛、潍坊,南接江苏连云港。全市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现辖4区、2县,有54个乡镇、街道,2981个村居,总人口280万,其中农业人口230万。据日照市污染源普查得知:全市污染源总数17411个,工业3071,农业11565个,生活源2764个;分别占全市污染源的17.6%、66.4%、15.9%。改革开放以来,我日照市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经济对我市的经济建设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但如此同时我市的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亦正在逐步的以隐蔽或公开的方式遭受破坏。据日照市污染源普查得知,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处理好农业面源污染刻不容缓。
1日照市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污染有向农村扩展的趋势,若不加以控制,全市环境污染涉及面将会越来越大,直接威胁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1.1 农村废弃物污染
据调查,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不到43%,有的地区粪便不经处理或化粪池便直接排入江河,严重污染了水源和环境。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未能统一有效管理,农户的生活垃圾和污水随便倾倒、流向田頭沟渠、池塘、路边,大量有害有毒废弃物如废旧电池等严重污染着土地、水源、庄稼,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与此同时,城市垃圾场地一般都设在城镇郊区,农村承受了农村和城镇共同产生的生活垃圾。垃圾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了多种酸性的代谢产物及水分,在雨水的淋滤作用下,垃圾中的重金属被溶解并随渗滤液流入到地表或渗入地下,垃圾中的病源微生物也可渗入滤液中,构成了有机物、重金属和病源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
1.2 农村城镇化带来的一些新环境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污染有向农村扩展的趋势,若不加以控制,全市环境污染涉及面将会越来越大。推进农村城镇化,本身带来的一些新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村大量人口融入小城镇,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用水量大量增加,从而使原本很紧张的水资源显得更加紧张。(2)尚不完善的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导致垃圾污染地下水源。(3)生活污水不经过处理随处排放,加剧了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4)由于区农村城镇化,带来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特征的变化,例如暖室大棚种植蔬菜造成的大气污染(冬季暖室内燃煤保暖)、畜禽养殖的水污染等。
1.3 农村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
目前,日照畜禽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这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畜禽废水是高浓度有机废水,CODcr浓度很高。据监测,猪场废水CODcr高达5300mg/l,超过排放标准的53倍。这些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和恶臭的排放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畜禽场点附近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氮、氨氮超标和环境污染,也给周围居民生活带来许影响。
根据监测站对一些猪场排放的猪粪尿进行监测,并用国家污水排放标准进行评价。监测结果显示:化学耗氧量超标53倍,五日生化需氧量超标76倍,悬浮物超标4倍。3项综合指数()达60,达到严重污染程度。目前,畜禽养殖业废水COD排放量已接近工业废水COD的排放总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1.4 农村化肥、农药的大量及不合理施用引发污染
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但随着化肥使用面积和施用量的不断增加,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又加重了对水域、大气和土壤的污染。据统计,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利用率为30-35%,氮肥的地下渗漏损失为10%,农田排水和暴雨径流损失为15%;磷肥利用率为10-25%,20-30%的耕地氮养分过量。大量的氮和磷营养元素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江河湖泊,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大量的氮和磷营养元素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江河湖泊海洋,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致使日照市近岸海域,2009年和2010年在5、6月份大量爆涨浒苔。过量施撒农药、化肥,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垃圾未能妥善处理,农用地膜、农药空瓶、化肥包装袋随意丢弃,难以在短时期内降解,污染了耕地,造成一部分农作物减产。大量不合理的施用农药给农业生态和农业产品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2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2.1 农村土地规划和产业布局不合理
各农村乡镇缺乏统一区域功能规划,产业结构不合理。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直接污染的危害。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2.2 污染型产业向农村快速转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污染型产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一些农村,为承接污染型产业和引进这些企业,地方政府许诺提供各种优惠条件,表面上看,引进这些污染产业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投资,而且给当地村民一些就业机会,有些地方为了回避国家对土地的管制政策,采取“以租代征”的办法非法占用农民的土地。有些地方根本不考虑国家的环保政策,违法违规建设。由此,对村民造成的危害是长远的。
2.3 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不完善。
全市几乎所有的乡镇卫生厕所达不到《国家卫生镇考核标准(试行)》规定。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设施没有建成,管网不配套,部分乡镇生活污水未经集中处理直接外排。未建设镇区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或已建成的镇区污水的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置基本达不到排放的要求,个别乡镇建设的污水处理厂,由于规模过大,运转费用高而尚未运行,有的由于工艺选择不合理,运转效果不理想。没有完善的工业废物填埋场,生活垃圾处置处理设施、措施不规范,跟不上城镇居民的集聚发展。
2.4 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仍旧存在。
一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农作物秸秆在全市部分乡镇或直接用于炊事,或直接在农田焚烧,没有进行综合利用,浪费了能源、资源,污染了大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卫生。二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虽然我市大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有沼气池,厌氧发酵池、储粪棚等粪便污水处理设施,但是仍旧有部分养殖场畜禽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用于还田或者外排。加之对养殖场污水排放监测力度不够、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不能全面掌握养殖场污水排放达标与否。三是化肥使用强度较高。全市大部分农民对有机肥的认识较差,在化肥施用过程中,只注重化肥增产,使用不合理和盲目加大施肥量,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市农村面源污染。
3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刻不容缓,针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使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走上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3.1 搞好乡镇规划和产业布局工作
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应调整发展思路,搞好农村乡镇土地规划和产业布局。一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开发小流域综合整治;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建设工程。三是积极发展林果业,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科学规划,将本地区分为:农作物区、经济林区和牧区三个区。四是发展庭院经济生态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庭院经济建设,走立体种养生物循环链,形成生态农业的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五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实施排污大户的废水治理工程,关停并转有严重污染的小化工、小电镀企业,村级综合整治,要严格执行“三同时”,控制“三废”排放,大力推广多元复合化费,使用低残留的复配农药。使各乡镇在区域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农村区域环境不断改善。
3.2 不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
加强领导,广泛发动,不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一是建好地下排水管道,把生活污水集中制沼气处理或经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加大改水、改厕、改猪圈工作的力度。二是完善治污設施建设。三是合理实施环卫设施配套工程,乡街道增建垃圾中转站,增设垃圾收集箱、果壳桶。四是加紧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大搞植树造林,培育绿色景点。五是综合实施大环境整治工程,强化农村垃圾管理,清理违章建筑,抓好河道整治。建设完善的城镇污水收集管网,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3.2 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必须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立足于广大公众的参与,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生态环境、时时注意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大力营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不断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3.3 加强污染控制,改善环境质量
一抓建设项目初审把关,凡国家明令禁止的污染项目,无论投资多少,坚决不批;凡与环境规划不相协调的企业,无论市场前景如何,劝阻不办;凡必须落实治理设施的轻污染项目,有过硬的“三同时”措施才允许报批。二抓环保执法检查,严格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三抓环保制度,全面贯彻国家环保法律法规,认真按照本地实际,切实制定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建设项目管理等实施细则和噪声忧民、油烟纠纷等处理办法,完善建立环保岗位职责、工作制度。
3.4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针对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必须一改往日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与发展,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是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是多资源利用的生产体系。首先,应当充分考虑农村区域特点,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其次,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化肥利用效率。减轻非点源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
3.5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
我国大部分农村缺乏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滞后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应该尽快建立农村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用投资、税收等政策杠杆,实施政策倾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建设。在环保设施的投融资机制上,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多元化投资力度,创建多元化产业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农村经济》2004年第9期。
[2]曾希柏,杨正礼:中国农业环境质量状况与保护对策[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131-136。
[3]詹花秀:《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年第2期。
[4]陆新元:《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年第3期。
[5]严文:《农村环境不能成弱势》,《中国环境报》,2005年11月29日。
作者简介:沈东珍(1964.4—)女,中共山东日照市委党校,副教授,从事经济管理与经济教学23年,发表各种论文共10多篇。
关键词: 农村环境;面源污染;对策建议
日照是一座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地处我国大陆沿海中部、山东半岛南翼,东临黄海,西靠沂蒙,北连青岛、潍坊,南接江苏连云港。全市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现辖4区、2县,有54个乡镇、街道,2981个村居,总人口280万,其中农业人口230万。据日照市污染源普查得知:全市污染源总数17411个,工业3071,农业11565个,生活源2764个;分别占全市污染源的17.6%、66.4%、15.9%。改革开放以来,我日照市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经济对我市的经济建设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但如此同时我市的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亦正在逐步的以隐蔽或公开的方式遭受破坏。据日照市污染源普查得知,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处理好农业面源污染刻不容缓。
1日照市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污染有向农村扩展的趋势,若不加以控制,全市环境污染涉及面将会越来越大,直接威胁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1.1 农村废弃物污染
据调查,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不到43%,有的地区粪便不经处理或化粪池便直接排入江河,严重污染了水源和环境。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未能统一有效管理,农户的生活垃圾和污水随便倾倒、流向田頭沟渠、池塘、路边,大量有害有毒废弃物如废旧电池等严重污染着土地、水源、庄稼,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与此同时,城市垃圾场地一般都设在城镇郊区,农村承受了农村和城镇共同产生的生活垃圾。垃圾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了多种酸性的代谢产物及水分,在雨水的淋滤作用下,垃圾中的重金属被溶解并随渗滤液流入到地表或渗入地下,垃圾中的病源微生物也可渗入滤液中,构成了有机物、重金属和病源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
1.2 农村城镇化带来的一些新环境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污染有向农村扩展的趋势,若不加以控制,全市环境污染涉及面将会越来越大。推进农村城镇化,本身带来的一些新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村大量人口融入小城镇,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用水量大量增加,从而使原本很紧张的水资源显得更加紧张。(2)尚不完善的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导致垃圾污染地下水源。(3)生活污水不经过处理随处排放,加剧了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4)由于区农村城镇化,带来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特征的变化,例如暖室大棚种植蔬菜造成的大气污染(冬季暖室内燃煤保暖)、畜禽养殖的水污染等。
1.3 农村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
目前,日照畜禽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这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畜禽废水是高浓度有机废水,CODcr浓度很高。据监测,猪场废水CODcr高达5300mg/l,超过排放标准的53倍。这些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和恶臭的排放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畜禽场点附近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氮、氨氮超标和环境污染,也给周围居民生活带来许影响。
根据监测站对一些猪场排放的猪粪尿进行监测,并用国家污水排放标准进行评价。监测结果显示:化学耗氧量超标53倍,五日生化需氧量超标76倍,悬浮物超标4倍。3项综合指数()达60,达到严重污染程度。目前,畜禽养殖业废水COD排放量已接近工业废水COD的排放总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1.4 农村化肥、农药的大量及不合理施用引发污染
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但随着化肥使用面积和施用量的不断增加,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又加重了对水域、大气和土壤的污染。据统计,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利用率为30-35%,氮肥的地下渗漏损失为10%,农田排水和暴雨径流损失为15%;磷肥利用率为10-25%,20-30%的耕地氮养分过量。大量的氮和磷营养元素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江河湖泊,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大量的氮和磷营养元素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江河湖泊海洋,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致使日照市近岸海域,2009年和2010年在5、6月份大量爆涨浒苔。过量施撒农药、化肥,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垃圾未能妥善处理,农用地膜、农药空瓶、化肥包装袋随意丢弃,难以在短时期内降解,污染了耕地,造成一部分农作物减产。大量不合理的施用农药给农业生态和农业产品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2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2.1 农村土地规划和产业布局不合理
各农村乡镇缺乏统一区域功能规划,产业结构不合理。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直接污染的危害。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2.2 污染型产业向农村快速转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污染型产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一些农村,为承接污染型产业和引进这些企业,地方政府许诺提供各种优惠条件,表面上看,引进这些污染产业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投资,而且给当地村民一些就业机会,有些地方为了回避国家对土地的管制政策,采取“以租代征”的办法非法占用农民的土地。有些地方根本不考虑国家的环保政策,违法违规建设。由此,对村民造成的危害是长远的。
2.3 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不完善。
全市几乎所有的乡镇卫生厕所达不到《国家卫生镇考核标准(试行)》规定。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设施没有建成,管网不配套,部分乡镇生活污水未经集中处理直接外排。未建设镇区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或已建成的镇区污水的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置基本达不到排放的要求,个别乡镇建设的污水处理厂,由于规模过大,运转费用高而尚未运行,有的由于工艺选择不合理,运转效果不理想。没有完善的工业废物填埋场,生活垃圾处置处理设施、措施不规范,跟不上城镇居民的集聚发展。
2.4 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仍旧存在。
一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农作物秸秆在全市部分乡镇或直接用于炊事,或直接在农田焚烧,没有进行综合利用,浪费了能源、资源,污染了大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卫生。二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虽然我市大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有沼气池,厌氧发酵池、储粪棚等粪便污水处理设施,但是仍旧有部分养殖场畜禽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用于还田或者外排。加之对养殖场污水排放监测力度不够、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不能全面掌握养殖场污水排放达标与否。三是化肥使用强度较高。全市大部分农民对有机肥的认识较差,在化肥施用过程中,只注重化肥增产,使用不合理和盲目加大施肥量,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市农村面源污染。
3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刻不容缓,针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使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走上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3.1 搞好乡镇规划和产业布局工作
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应调整发展思路,搞好农村乡镇土地规划和产业布局。一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开发小流域综合整治;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建设工程。三是积极发展林果业,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科学规划,将本地区分为:农作物区、经济林区和牧区三个区。四是发展庭院经济生态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庭院经济建设,走立体种养生物循环链,形成生态农业的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五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实施排污大户的废水治理工程,关停并转有严重污染的小化工、小电镀企业,村级综合整治,要严格执行“三同时”,控制“三废”排放,大力推广多元复合化费,使用低残留的复配农药。使各乡镇在区域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农村区域环境不断改善。
3.2 不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
加强领导,广泛发动,不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一是建好地下排水管道,把生活污水集中制沼气处理或经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加大改水、改厕、改猪圈工作的力度。二是完善治污設施建设。三是合理实施环卫设施配套工程,乡街道增建垃圾中转站,增设垃圾收集箱、果壳桶。四是加紧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大搞植树造林,培育绿色景点。五是综合实施大环境整治工程,强化农村垃圾管理,清理违章建筑,抓好河道整治。建设完善的城镇污水收集管网,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3.2 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必须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立足于广大公众的参与,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生态环境、时时注意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大力营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不断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3.3 加强污染控制,改善环境质量
一抓建设项目初审把关,凡国家明令禁止的污染项目,无论投资多少,坚决不批;凡与环境规划不相协调的企业,无论市场前景如何,劝阻不办;凡必须落实治理设施的轻污染项目,有过硬的“三同时”措施才允许报批。二抓环保执法检查,严格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三抓环保制度,全面贯彻国家环保法律法规,认真按照本地实际,切实制定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建设项目管理等实施细则和噪声忧民、油烟纠纷等处理办法,完善建立环保岗位职责、工作制度。
3.4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针对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必须一改往日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与发展,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是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是多资源利用的生产体系。首先,应当充分考虑农村区域特点,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其次,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化肥利用效率。减轻非点源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
3.5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
我国大部分农村缺乏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滞后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应该尽快建立农村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用投资、税收等政策杠杆,实施政策倾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建设。在环保设施的投融资机制上,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多元化投资力度,创建多元化产业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农村经济》2004年第9期。
[2]曾希柏,杨正礼:中国农业环境质量状况与保护对策[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131-136。
[3]詹花秀:《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年第2期。
[4]陆新元:《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年第3期。
[5]严文:《农村环境不能成弱势》,《中国环境报》,2005年11月29日。
作者简介:沈东珍(1964.4—)女,中共山东日照市委党校,副教授,从事经济管理与经济教学23年,发表各种论文共1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