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他三十二首奏鸣曲中最著名的一首。本文从月光的创作背景,月光的美,月光的曲式结构、音乐形态,演奏技巧,力度、弹奏方法等方面对此曲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98-01
一、月光之美
贝多芬,德国著名钢琴家,作曲家。他是古典主义集大成者,开浪漫主义之先河,是一位音乐巨人。不仅在欧洲享誉盛名,在世界的舞台上,被世人尊称“乐圣”。与海顿、莫扎特并誉为“维也纳三杰”。贝多芬一生命运坎坷曲折,童年时期就显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音乐创作形式新颖,大胆创新,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三十二首奏鸣曲中的第十四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
有一封信写道,“她爱着我,我也非常爱她……只是很遗憾,我们的身份不同。”月光是因贝多芬一深爱的女子而来,创作于1801年,是贝多芬写给自己深爱的女学生朱丽叶·琪察尔迪的曲子。彼此相爱却因种种原因而分手,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受到沉重打击的贝多芬写在患得患失的心情下创作了这首我们熟知的乐曲《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并且在他去世之后,才被后人改名,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在音乐中激发灵感,为此曲命名为“月光”,故称《月光奏鸣曲》。
这首充满幻想的美妙音乐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各界人士对此曲也是各有不同的赞美。阿萨菲耶夫评论道:“感人至深的充满能量与浪漫的音调,令人精神振奋的旋律,时而像是熊熊燃烧的怒火,时而又如濒临绝望的哭泣。曲调中蕴藏的真挚诚恳,深受人喜爱,也极易被人接受,不得不说它是一首真正打动人心的好作品。”音乐家雷尔斯塔勃在听过此曲第一乐章后则评价道:“犹如置身瑞士硫森湖月光闪耀湖面的摇荡小船上一般。”
二、月光之形
贝多芬把该曲标注为“幻想曲式奏鸣曲”,体现了这首作品自由、即兴的特征。它打破了传统奏鸣曲“快—慢—快”的一般顺序,灵活运用音乐素材,充分发挥想象,给听者一场完美的听觉盛宴,和无限的遐想空间。
第一乐章,用一个慢乐章代替了往常长、强、快的快板乐章,并且将“幻想”主题集中在此部分和第三乐章部分。以抒情的慢板开始,用慢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是一个新颖的作法,这个乐章也是人们最熟悉的旋律。乐曲由四个赋予神秘色彩的序曲小结开始,升C小调,二分之二拍,乐曲的调性、速度、节拍随着三连音伴奏轻轻地来了,忧郁沉静,细腻婉转。中间部分三连音蜿蜒前行,音调一步一步慢慢升高。进入第三部分时,主题再次涌现,在淡淡的月色下,悄悄然地结束。这一乐章有几处明显的调式转换,贝多芬没有用常规的近关系调转换,而是采用了和弦的直接转换,创作方法大胆新式。整个乐章宛如一缕缕温柔的倾诉。
第二乐章,是第一乐章与最后乐章的过渡桥梁,李斯特形容这段精巧的乐章是“开在两个深渊间的花朵”。这个乐章是一段复三部曲式的小快板,ABA的结构,调性转到降D,四三拍节奏,具有舞曲性质。第一部分由一个单二部曲式构成,两个部分都由一个音乐主题,及其变奏而成。中间部分也是单二部曲式,右手部分贯穿切分节奏。第三部分便再现第一部分。
第三乐章,是全曲的重心和高潮,奏鸣曲式,激动的急板,四四拍的节奏,回到升C小调。充满燃烧激烈的感情,犹如暴风骤雨,令人惊心动魄。这段采用了严整的奏鸣曲式,连串连串的琶音如同惊涛海浪翻滚不息,十六分音符犹如闪电雷鸣,滚滚作响。发展部短小有力,节奏放慢,但紧接着便愈发变得更加强烈。再现部突破热情,达到全曲的高潮,华彩的上行,沉重的低音八度,热烈狂暴的乐思不停地撞击着听者的心灵。
三、月光之术
《月光奏鸣曲》要求演奏者具有极高的演奏技术、饱满的热情,心思细腻,一丝不苟。无论力度、指法、手指触键等这些技术上的要求,还是热烈、轻柔、明朗等感情上的抒发,都要求极其严格。
简单地阐述个人的理解,在第一乐章中,贯穿首尾的三连音必须做到均匀落落,手指贴键,轻轻内扣,手腕连贯,音色清晰,突出右手大拇指弹奏的内声部旋律。主题出现时右手高声部要带有呼唤情绪。高潮起,随着情绪表现和音响的变化踏板的运用变得丰富起来,第23小节高潮开始时松掉踏板给音乐明亮的感觉,一直到底41小节高潮结束后再次加入弱踏板。
第二乐章重视弱起的推动力,三拍子的律动感使音乐如同流水一般。对跳音的要求十分严格,不能过分活泼,必须严格满足一拍的跳音实际演奏效果只有半拍的要求来弹奏。到后面Trio这一段时,要弹奏出小步舞曲的感觉,略带笨重而不快。
第三乐章开头左手要突出八分音符节奏型,右手分解和弦,要注意不能渐强,手指贴键弹奏。十六分音符必须干净利落,旋律要突出明显。发展部是全曲的重点,左手演奏主题的发展,右手要控制对齐,力度也要保持好,往后的和弦可加入弱踏板增加音乐效果,为曲子增添气氛。
四、结语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一首思想内容充实,动人心弦的作品。全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都肯定了它美好的价值,音乐所表现出的丰富内容,细腻情感,汹涌澎湃都展现出了贝多芬所想要表达的内心的惆怅与翻涌。相信这首不朽的作品必将万古长青,永远滋润着我们听者的心!
关键词: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98-01
一、月光之美
贝多芬,德国著名钢琴家,作曲家。他是古典主义集大成者,开浪漫主义之先河,是一位音乐巨人。不仅在欧洲享誉盛名,在世界的舞台上,被世人尊称“乐圣”。与海顿、莫扎特并誉为“维也纳三杰”。贝多芬一生命运坎坷曲折,童年时期就显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音乐创作形式新颖,大胆创新,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三十二首奏鸣曲中的第十四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
有一封信写道,“她爱着我,我也非常爱她……只是很遗憾,我们的身份不同。”月光是因贝多芬一深爱的女子而来,创作于1801年,是贝多芬写给自己深爱的女学生朱丽叶·琪察尔迪的曲子。彼此相爱却因种种原因而分手,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受到沉重打击的贝多芬写在患得患失的心情下创作了这首我们熟知的乐曲《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并且在他去世之后,才被后人改名,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在音乐中激发灵感,为此曲命名为“月光”,故称《月光奏鸣曲》。
这首充满幻想的美妙音乐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各界人士对此曲也是各有不同的赞美。阿萨菲耶夫评论道:“感人至深的充满能量与浪漫的音调,令人精神振奋的旋律,时而像是熊熊燃烧的怒火,时而又如濒临绝望的哭泣。曲调中蕴藏的真挚诚恳,深受人喜爱,也极易被人接受,不得不说它是一首真正打动人心的好作品。”音乐家雷尔斯塔勃在听过此曲第一乐章后则评价道:“犹如置身瑞士硫森湖月光闪耀湖面的摇荡小船上一般。”
二、月光之形
贝多芬把该曲标注为“幻想曲式奏鸣曲”,体现了这首作品自由、即兴的特征。它打破了传统奏鸣曲“快—慢—快”的一般顺序,灵活运用音乐素材,充分发挥想象,给听者一场完美的听觉盛宴,和无限的遐想空间。
第一乐章,用一个慢乐章代替了往常长、强、快的快板乐章,并且将“幻想”主题集中在此部分和第三乐章部分。以抒情的慢板开始,用慢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是一个新颖的作法,这个乐章也是人们最熟悉的旋律。乐曲由四个赋予神秘色彩的序曲小结开始,升C小调,二分之二拍,乐曲的调性、速度、节拍随着三连音伴奏轻轻地来了,忧郁沉静,细腻婉转。中间部分三连音蜿蜒前行,音调一步一步慢慢升高。进入第三部分时,主题再次涌现,在淡淡的月色下,悄悄然地结束。这一乐章有几处明显的调式转换,贝多芬没有用常规的近关系调转换,而是采用了和弦的直接转换,创作方法大胆新式。整个乐章宛如一缕缕温柔的倾诉。
第二乐章,是第一乐章与最后乐章的过渡桥梁,李斯特形容这段精巧的乐章是“开在两个深渊间的花朵”。这个乐章是一段复三部曲式的小快板,ABA的结构,调性转到降D,四三拍节奏,具有舞曲性质。第一部分由一个单二部曲式构成,两个部分都由一个音乐主题,及其变奏而成。中间部分也是单二部曲式,右手部分贯穿切分节奏。第三部分便再现第一部分。
第三乐章,是全曲的重心和高潮,奏鸣曲式,激动的急板,四四拍的节奏,回到升C小调。充满燃烧激烈的感情,犹如暴风骤雨,令人惊心动魄。这段采用了严整的奏鸣曲式,连串连串的琶音如同惊涛海浪翻滚不息,十六分音符犹如闪电雷鸣,滚滚作响。发展部短小有力,节奏放慢,但紧接着便愈发变得更加强烈。再现部突破热情,达到全曲的高潮,华彩的上行,沉重的低音八度,热烈狂暴的乐思不停地撞击着听者的心灵。
三、月光之术
《月光奏鸣曲》要求演奏者具有极高的演奏技术、饱满的热情,心思细腻,一丝不苟。无论力度、指法、手指触键等这些技术上的要求,还是热烈、轻柔、明朗等感情上的抒发,都要求极其严格。
简单地阐述个人的理解,在第一乐章中,贯穿首尾的三连音必须做到均匀落落,手指贴键,轻轻内扣,手腕连贯,音色清晰,突出右手大拇指弹奏的内声部旋律。主题出现时右手高声部要带有呼唤情绪。高潮起,随着情绪表现和音响的变化踏板的运用变得丰富起来,第23小节高潮开始时松掉踏板给音乐明亮的感觉,一直到底41小节高潮结束后再次加入弱踏板。
第二乐章重视弱起的推动力,三拍子的律动感使音乐如同流水一般。对跳音的要求十分严格,不能过分活泼,必须严格满足一拍的跳音实际演奏效果只有半拍的要求来弹奏。到后面Trio这一段时,要弹奏出小步舞曲的感觉,略带笨重而不快。
第三乐章开头左手要突出八分音符节奏型,右手分解和弦,要注意不能渐强,手指贴键弹奏。十六分音符必须干净利落,旋律要突出明显。发展部是全曲的重点,左手演奏主题的发展,右手要控制对齐,力度也要保持好,往后的和弦可加入弱踏板增加音乐效果,为曲子增添气氛。
四、结语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一首思想内容充实,动人心弦的作品。全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都肯定了它美好的价值,音乐所表现出的丰富内容,细腻情感,汹涌澎湃都展现出了贝多芬所想要表达的内心的惆怅与翻涌。相信这首不朽的作品必将万古长青,永远滋润着我们听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