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各种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鼓励学生探索求异,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学;创新能力;思维;技能
培养学生数学的创新能力是指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的数学能力。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应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
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和意志活动的过程。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成为营造课堂宽松环境的首要因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学生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个性应受到尊重和保护。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让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见解的机会,给学生创设探索未知的时间和空间。凡是学生有可能想出、说出、做出的,就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去回答、去动手操作。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充分表演,“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样,师生间的情感就会逐步由“接近”、“亲近”向“相赖”、“共容”升华。
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思维主要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一经传授就失去了创造意义。应是在教师启迪下,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自主的参与观察、比较、判断、思考等活动,从自己的头脑中产生。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想法。学生的想法可能是错误的,也可能是有创新意义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纠错,或者帮助学生完善创新成果。
2. 在教学中利用直观探索性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使用实物、图像或模型等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探索性教学。这既是实物的直观,也是语言的直观。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具体形象。鲜明生动的图像、实物及其语言描述,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能极大的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好动是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幻灯、影像等教学媒体,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亲自折一折、量一量等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在动手操作获得新知识。如:我在讲“长方体的认识”,教师可以准备一个萝卜,先切一刀使学生见“面”,再切一刀见“棱”,三刀见“顶点”,这样演示既形像又直观,又较快地突破了面、棱、顶点三个概念,然后通过观察长方体模型,进行抽像概括,学生记得清楚,学得牢靠。在进一步讲解长方体表面积时,让学生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上课时教师讲清表面积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把自制的长方体模型拆开放平,成为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原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多种方法计算公式。通过操作,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理解了长方体面积的计算公式,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加工与判断,对过去记忆中已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的因素进行新的组合,同时要概括某类事物的特征并把其熔铸于创造出来的新形象之中。当然,直观、形象化的教学不是目的,仅是作为向抽象思维概念过渡的桥梁,是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手段,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的一项措施。
3. 鼓励学生探索求异,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求异思维指的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子,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质疑的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一个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维,用“一题多解”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
4. 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5. 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数学解题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要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总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
收稿日期:2012-04-06
【关键词】数学;创新能力;思维;技能
培养学生数学的创新能力是指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的数学能力。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应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
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和意志活动的过程。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成为营造课堂宽松环境的首要因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学生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个性应受到尊重和保护。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让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见解的机会,给学生创设探索未知的时间和空间。凡是学生有可能想出、说出、做出的,就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去回答、去动手操作。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充分表演,“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样,师生间的情感就会逐步由“接近”、“亲近”向“相赖”、“共容”升华。
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思维主要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一经传授就失去了创造意义。应是在教师启迪下,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自主的参与观察、比较、判断、思考等活动,从自己的头脑中产生。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想法。学生的想法可能是错误的,也可能是有创新意义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纠错,或者帮助学生完善创新成果。
2. 在教学中利用直观探索性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使用实物、图像或模型等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探索性教学。这既是实物的直观,也是语言的直观。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具体形象。鲜明生动的图像、实物及其语言描述,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能极大的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好动是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幻灯、影像等教学媒体,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亲自折一折、量一量等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在动手操作获得新知识。如:我在讲“长方体的认识”,教师可以准备一个萝卜,先切一刀使学生见“面”,再切一刀见“棱”,三刀见“顶点”,这样演示既形像又直观,又较快地突破了面、棱、顶点三个概念,然后通过观察长方体模型,进行抽像概括,学生记得清楚,学得牢靠。在进一步讲解长方体表面积时,让学生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上课时教师讲清表面积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把自制的长方体模型拆开放平,成为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原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多种方法计算公式。通过操作,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理解了长方体面积的计算公式,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加工与判断,对过去记忆中已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的因素进行新的组合,同时要概括某类事物的特征并把其熔铸于创造出来的新形象之中。当然,直观、形象化的教学不是目的,仅是作为向抽象思维概念过渡的桥梁,是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手段,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的一项措施。
3. 鼓励学生探索求异,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求异思维指的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子,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质疑的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一个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维,用“一题多解”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
4. 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5. 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数学解题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要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总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
收稿日期:201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