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竞争力,这是贵州发挥民族文化生产力的核心要求。民族文化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所衍生的一个概念,指民族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价值。文章分析了贵州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保护的难点和创新方面的问题,反思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贵州民族文化生产力的提升要靠加强民族文化保障力、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拓展民族文化吸纳力、提升各项政策导向力以及重视民族文化生产力等现实和理论想相结合的途径。
关键词:民族文化 文化竞争力 培育 途径 贵州
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意义和地位正在被不断肯定和重视,正成为一个鲜活的时代主题。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一、贵州民族文化竞争力的内涵
文化竞争力形象说明了文化生产力的巨大价值,主要包括文化产品竞争力、文化企业竞争力、文化品牌竞争力和文化形象竞争力等等。文化竞争力蕴藏在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提高文化竞争力就是发现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并寻求其喜爱的方式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是用文化的民族特色为包括文化产品在内的各种产品赋予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能力。文化“逆差”通常是指进行文化交流中引进文化要素的数量大于输出文化要素的数量,外来文化的影响大于文化对外的影响。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交流中同样处于不利的境地。民族文化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的衍生概念,我们可以界定为是民族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价值以及与外来文化交流中获得自我发展的主动能力。它是民族文化依赖本身的独特性、稀有性等价值因素,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的民族生产生活中转化为经济价值和效益的程度和速率。包括以口传作品、民族语言、民间表演艺术、风俗礼仪节庆、美术音乐及乐器和传统手工艺技能等无不凝聚着人类文化记忆的点点滴滴所表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含着民族服饰、饮食习惯、建筑风格、社会活动在内的各种传承演变着的物质文化所显现出来的自我发展和对区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各个方面能力的总和。民族文化因其构成的差异,一开始就存在这竞争力方面的大小之分。具体说,民族文化竞争力的内涵理解,还应当包含这样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稀有文化,有吸引力;二是民族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文化,有生命力;三是民族文化在不同文化对比中显现丰厚的优势,有吸纳力;四是民族文化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直接的持续性动力,有推动力。
二、贵州民族文化竞争力发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贵州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1.民族群众对民族文化保护主观积极性难以调动。在当前民族文化保护的过程中,民族群众多数只是观望者,被动地等待,或者寄希望于在保护范畴内能带来的各种补偿性利益的降临。政府和群众之间没有形成能够相互沟通、交流的模式和平台,一定程度上就脱离了民族性的本质特征,难以形成深层次全面性的保护局面。
2.民族文化原始内涵元素缩减,全面保护与文化价值理性选择之间的矛盾突出。文化现代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民族文化中许多曾经是文化核心的文化元素随着现代化的冲击正在消失,同时被一种更为经济实用的现代文化物代替了。但一些民间文化物因其艺术性、历史价值,在任何时候都具有绝对的保护价值。一方面,随着生活的变化已被民族自身抛弃的文化部分,我们应不应该或者采取何种形式加以保护,这是必须面对的变迁中的考验。另一方面,以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和发展为目的的现实任务决定完整的保存所有存在过的文化元素并不需要,文化元素的理性选择不可避免;
3.民族文化产业化和原生态之间矛盾日益突出,文化生境复杂化。伴随着民族地区现代化和城镇化等现代性因素而来的民族文化价值重构,一方面必须要在比较中吸收、借鉴、汲取他文化的优势成果,获得自身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创新和发展所依赖的文化生境复杂化,影响因素和文化变迁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加之商业化对原生态的冲击。
(二)民族文化竞争力的资源性优势
1.反映民族生活和历史的各种民族文化是文化竞争力的资源基础。如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中,贵州省各地共申请了30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经过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专家委员的严格评审后确定了202个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列入第二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民族民间文学8个、民族民间音乐24个、民族民间舞蹈22个、民族传统戏剧9个、民族民间曲艺8个、民族民间杂技与竞技8个、民族民间美术6个、民族民间传统手工技艺32个、民族民间传统医药7个、民俗82个。不仅如此,流布于民间生活中的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往往还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神秘淳朴的文化魅力。
2.人文性和娱乐性高度结合的民族节日是发展民族文化经济的特色亮点。如 “四月八”(牛王节)布依族开设赛马、对歌、斗牛等活动,有时候还与苗族同胞一起欢度佳节,体现民族大融合;彝族的“火把节”;仡佬族的“年节”;瑶族的“盘王节”;壮族的“中原节”;仫佬族的“仫佬节”、“依饭节”等等。苗族的板凳舞,舞者执小方凳相击而舞,舞姿多样,击凳伴凑,豪迈、独特,别有风味。原始的民族风俗和艺术,经过适当合理的加工和包装,往往更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经济效益。
(三)民族文化竞争力培育可依托的背景和机遇
随着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新时代的重点发展任务,以及全国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战略实践,贵州也充分认识到了民族文化在民族旅游业、民族自身发展方面的重要性,面临挑战的同时,贵州也拥有多层面多领域培育民族文化竞争力的机遇,具体有这样几个方面:
1.多样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潜力巨大。近年来,贵州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公司开始成立,并且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文化公司范围逐渐扩大的同时,一些经营民族文化产品的行业逐渐成了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甚至产业链的扩大将吸纳更多的文化元素,这种产业化的发展是带动民族群众自觉关注和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民族文化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下更新和创新的速率前所未有。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民族地区的每一个层面,现代文化的冲击随之而来,因此,一些民族文化的思想环境和思想基础开始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变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民族文化特色逐渐消逝减淡的同时,民族地区的文化吸纳和文化创新前所未有的开始出现,如果能合理正确的引导,这将是实现民族文化优秀成分沉淀析出,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机。
三、提升贵州民族文化竞争力的路径思考
(一)突出特色,加强民族文化保障力
贵州民族文化的发展,首先要突显的就是民族文化要表达和反映的民族特色,争取在因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滞后性发展中显现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大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经费投入力度,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要不断创造条件、完善措施,推进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专业领军人物。只有全方位的保障体系,才能给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最充分的保障,但同时,这项保障工作要有鲜明的针对性,所谓全面,是以对有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完整保存和科学继承为前提的。
(二)产业带动,拓展民族文化吸纳力
文化产业化经营要求必须进行市场化运作,而贵州目前的文化市场建设还相对滞后,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缺乏应有的活力,文化经济政策还不健全,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创造性的融合中,形成先进的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培植机制。必须立足于对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开发利用,增强民族文化产品的精神底蕴、艺术品位、科技含量对于推进文化创新,这对于增强文化竞争力至关重要。同时,民族文化自身的发展,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要按照古为今用、取其精华的原则,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并能更加广泛吸纳外来文化甚至是外国文化的优秀成分,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同时,能不断发扬光大。
(三)鼓励自觉,提升各项政策导向力。
贵州民族地区文化竞争力的培育,要按照 “四位一体”的总体建设布局,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摆上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要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改进领导方式,完善规章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努力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和综合管理;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体系;提高文化软实力,要加大政策扶持、组织领导、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同时,要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新需求,要善于运用现代技巧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最终形成一种民族群众自我推动的文化自觉模式,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最具有持续性竞争力的民族文化。
(四)转变观念,重视民族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组成元素在物质生产中创造物质产品的能力,形成了物质生产力;在精神生产中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形成了精神生产力。多数民族群众自身并不能清楚认识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文化形式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对外吸引力和竞争力,加之一些年轻人对现代型新兴文化,诸如网络文化、时尚文化等等过分狂热,导致了民族文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创造力被忽视,文化生产力难以发挥出来。鉴于此,民族地区更加应该重视特殊的民族地情,加强宣传倡导,改变落后观念,鼓励民族文化在生产领域的运用创新,最终形成一种有利于民族文化竞争力和生产力一并提升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韩振峰: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十大战略举措[J].江南论坛,2009,(05).
[2]李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竞争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03):17.
[3]李永贤. 民族文化重构中的生活化传承探析.新学术论坛.2009,(06):14-15.
[4]贾美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反思:从贵州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05):10-12
[5]李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竞争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03):18
[6]陈勤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基本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5.(2).
[7]李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竞争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3.
关键词:民族文化 文化竞争力 培育 途径 贵州
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意义和地位正在被不断肯定和重视,正成为一个鲜活的时代主题。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一、贵州民族文化竞争力的内涵
文化竞争力形象说明了文化生产力的巨大价值,主要包括文化产品竞争力、文化企业竞争力、文化品牌竞争力和文化形象竞争力等等。文化竞争力蕴藏在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提高文化竞争力就是发现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并寻求其喜爱的方式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是用文化的民族特色为包括文化产品在内的各种产品赋予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能力。文化“逆差”通常是指进行文化交流中引进文化要素的数量大于输出文化要素的数量,外来文化的影响大于文化对外的影响。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交流中同样处于不利的境地。民族文化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的衍生概念,我们可以界定为是民族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价值以及与外来文化交流中获得自我发展的主动能力。它是民族文化依赖本身的独特性、稀有性等价值因素,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的民族生产生活中转化为经济价值和效益的程度和速率。包括以口传作品、民族语言、民间表演艺术、风俗礼仪节庆、美术音乐及乐器和传统手工艺技能等无不凝聚着人类文化记忆的点点滴滴所表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含着民族服饰、饮食习惯、建筑风格、社会活动在内的各种传承演变着的物质文化所显现出来的自我发展和对区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各个方面能力的总和。民族文化因其构成的差异,一开始就存在这竞争力方面的大小之分。具体说,民族文化竞争力的内涵理解,还应当包含这样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稀有文化,有吸引力;二是民族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文化,有生命力;三是民族文化在不同文化对比中显现丰厚的优势,有吸纳力;四是民族文化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直接的持续性动力,有推动力。
二、贵州民族文化竞争力发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贵州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1.民族群众对民族文化保护主观积极性难以调动。在当前民族文化保护的过程中,民族群众多数只是观望者,被动地等待,或者寄希望于在保护范畴内能带来的各种补偿性利益的降临。政府和群众之间没有形成能够相互沟通、交流的模式和平台,一定程度上就脱离了民族性的本质特征,难以形成深层次全面性的保护局面。
2.民族文化原始内涵元素缩减,全面保护与文化价值理性选择之间的矛盾突出。文化现代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民族文化中许多曾经是文化核心的文化元素随着现代化的冲击正在消失,同时被一种更为经济实用的现代文化物代替了。但一些民间文化物因其艺术性、历史价值,在任何时候都具有绝对的保护价值。一方面,随着生活的变化已被民族自身抛弃的文化部分,我们应不应该或者采取何种形式加以保护,这是必须面对的变迁中的考验。另一方面,以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和发展为目的的现实任务决定完整的保存所有存在过的文化元素并不需要,文化元素的理性选择不可避免;
3.民族文化产业化和原生态之间矛盾日益突出,文化生境复杂化。伴随着民族地区现代化和城镇化等现代性因素而来的民族文化价值重构,一方面必须要在比较中吸收、借鉴、汲取他文化的优势成果,获得自身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创新和发展所依赖的文化生境复杂化,影响因素和文化变迁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加之商业化对原生态的冲击。
(二)民族文化竞争力的资源性优势
1.反映民族生活和历史的各种民族文化是文化竞争力的资源基础。如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中,贵州省各地共申请了30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经过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专家委员的严格评审后确定了202个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列入第二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民族民间文学8个、民族民间音乐24个、民族民间舞蹈22个、民族传统戏剧9个、民族民间曲艺8个、民族民间杂技与竞技8个、民族民间美术6个、民族民间传统手工技艺32个、民族民间传统医药7个、民俗82个。不仅如此,流布于民间生活中的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往往还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神秘淳朴的文化魅力。
2.人文性和娱乐性高度结合的民族节日是发展民族文化经济的特色亮点。如 “四月八”(牛王节)布依族开设赛马、对歌、斗牛等活动,有时候还与苗族同胞一起欢度佳节,体现民族大融合;彝族的“火把节”;仡佬族的“年节”;瑶族的“盘王节”;壮族的“中原节”;仫佬族的“仫佬节”、“依饭节”等等。苗族的板凳舞,舞者执小方凳相击而舞,舞姿多样,击凳伴凑,豪迈、独特,别有风味。原始的民族风俗和艺术,经过适当合理的加工和包装,往往更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经济效益。
(三)民族文化竞争力培育可依托的背景和机遇
随着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新时代的重点发展任务,以及全国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战略实践,贵州也充分认识到了民族文化在民族旅游业、民族自身发展方面的重要性,面临挑战的同时,贵州也拥有多层面多领域培育民族文化竞争力的机遇,具体有这样几个方面:
1.多样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潜力巨大。近年来,贵州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公司开始成立,并且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文化公司范围逐渐扩大的同时,一些经营民族文化产品的行业逐渐成了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甚至产业链的扩大将吸纳更多的文化元素,这种产业化的发展是带动民族群众自觉关注和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民族文化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下更新和创新的速率前所未有。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民族地区的每一个层面,现代文化的冲击随之而来,因此,一些民族文化的思想环境和思想基础开始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变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民族文化特色逐渐消逝减淡的同时,民族地区的文化吸纳和文化创新前所未有的开始出现,如果能合理正确的引导,这将是实现民族文化优秀成分沉淀析出,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机。
三、提升贵州民族文化竞争力的路径思考
(一)突出特色,加强民族文化保障力
贵州民族文化的发展,首先要突显的就是民族文化要表达和反映的民族特色,争取在因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滞后性发展中显现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大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经费投入力度,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要不断创造条件、完善措施,推进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专业领军人物。只有全方位的保障体系,才能给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最充分的保障,但同时,这项保障工作要有鲜明的针对性,所谓全面,是以对有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完整保存和科学继承为前提的。
(二)产业带动,拓展民族文化吸纳力
文化产业化经营要求必须进行市场化运作,而贵州目前的文化市场建设还相对滞后,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缺乏应有的活力,文化经济政策还不健全,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创造性的融合中,形成先进的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培植机制。必须立足于对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开发利用,增强民族文化产品的精神底蕴、艺术品位、科技含量对于推进文化创新,这对于增强文化竞争力至关重要。同时,民族文化自身的发展,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要按照古为今用、取其精华的原则,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并能更加广泛吸纳外来文化甚至是外国文化的优秀成分,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同时,能不断发扬光大。
(三)鼓励自觉,提升各项政策导向力。
贵州民族地区文化竞争力的培育,要按照 “四位一体”的总体建设布局,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摆上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要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改进领导方式,完善规章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努力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和综合管理;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体系;提高文化软实力,要加大政策扶持、组织领导、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同时,要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新需求,要善于运用现代技巧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最终形成一种民族群众自我推动的文化自觉模式,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最具有持续性竞争力的民族文化。
(四)转变观念,重视民族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组成元素在物质生产中创造物质产品的能力,形成了物质生产力;在精神生产中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形成了精神生产力。多数民族群众自身并不能清楚认识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文化形式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对外吸引力和竞争力,加之一些年轻人对现代型新兴文化,诸如网络文化、时尚文化等等过分狂热,导致了民族文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创造力被忽视,文化生产力难以发挥出来。鉴于此,民族地区更加应该重视特殊的民族地情,加强宣传倡导,改变落后观念,鼓励民族文化在生产领域的运用创新,最终形成一种有利于民族文化竞争力和生产力一并提升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韩振峰: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十大战略举措[J].江南论坛,2009,(05).
[2]李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竞争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03):17.
[3]李永贤. 民族文化重构中的生活化传承探析.新学术论坛.2009,(06):14-15.
[4]贾美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反思:从贵州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05):10-12
[5]李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竞争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03):18
[6]陈勤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基本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5.(2).
[7]李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竞争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