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学校“双师素质型”教师是指既有教师资格职称又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即“教师资格职称 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双师素质型”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学校加强“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为迫切。
一、“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多数是从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和岗位实践经验。按照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职务评审政策规定,这些教师在短期内难以成为“双师素质型”教师。“双师素质型”教师的数量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有一定距离。
另外,“双师素质型”教师在各学校、各专业分布不均,在重点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分布较多,而其他学校、专业则相对较少。同时,各学校对“双师素质型”教师培养的重视程度也不同。部分学校对于“双师素质型”教师的评审,采用“以考代评”的方式,部分教师的实践操作经验不足,难以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的要求。
二、“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组成结构不甚合理
目前,多数中职学校理论课教师较多,实习指导教师不足。由于一些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对理论的阐述多于对实际操作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从事实践指导的合格教师偏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专业课程的教学设置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由理论教师完成,实践教学由实习指导教师担任,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相干。这样的教学模式,造成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脱节。就目前情况看,职业学校中十分缺少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双师素质型”教师。
2.校内教学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各学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起步较晚,相应设备配备不全。多数实验、实训中心主要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为主,而针对教师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技能的项目较少。部分实验设备虽配备齐全,但未能充分利用,导致实验室闲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师素质型”教师的培养。
3.校企合作未达到预期效果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师培养方面尚未形成规模,对“双师素质型”教师的培养未起到预期的作用。例如,寒暑假期间,部分学校组织青年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到企业实习,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由于受场所和时间的限制以及企业生产需要的实际,加之实践计划并不完善,步骤不够详细,各部门间缺少沟通,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技能的学习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教师下厂实习未达到预期效果。
4.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在建设“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学校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未能及时宣传,导致教师对“双师素质型”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一。一些教师认为,考到中级或以上级别技能证书,即为“双师素质型”教师。这种“以证代技”的观念已不适应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的要求。
三、对于“双师素质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抓手,以一流的实训设施为平台,以强大的师资为保障。中等职业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要靠“外树品牌,内强素质”的指导思想。笔者结合自身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就“双师素质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1.教师素质培养模式
进一步实践学校“送、下、带、聘”的传统方法。“送”是选拔部分实践能力强而理论水平相对薄弱的教师到重点职业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脱产进修,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再提高。“下”是让部分专业教师下到基层企业(包括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锻炼。学校要规定专业新教师上岗前必须下车间两年,同时鼓励教师理论实践“双肩挑”,既负责专业课理论教学又负责相关的实习实训指导。例如,在数控专业、机电专业、汽修专业完全可以尝试这种“双肩挑”的教学方法,让理论教学深入到实践教学中。“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一个具有“双师素质型”的教师带两个中青年理论教师,学校定期对中青年教师有针对性、有目标地进行培训和考核。“聘”是指从生产一线的高技术人员中挑选一部分理论水平较高的老师担任专业教学工作。通过引进人才,引进专业骨干、学科带头人,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2.学校实训基地培训模式
学校开放式实训中心是教师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之一。近年来,一批设施齐全、先进的实验室、实训室、实习车间相继建成。同时,学校也大批引进青年教师,这是加强“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的最佳时期。学校可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中青年教师。例如,学校要明确规定专业教师到所学专业的实践基地工作一到三年,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积累实践经验。在基础工作方面,促使教师到基层了解生产设备、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等,并培养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师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技术革新的步伐,从而促进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另外,可以实践“教师工作室”制度,让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负责一个实验室或实训室,将该实验室或实训室直接命名为某教师工作室,即改善了教师的教科研条件,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3.校企合作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在建设“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中占有很多优势。通过合作,学科专业与企业可以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专业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企业负责学生顶岗工作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已与承德曲轴连杆有限公司、润韩机电、江钻石油等十几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这些合作,不仅为学校实习生和“双师素质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实践的场所,同时也为学校聘任专业兼职教师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可采用以下途径:
第一,规定教师用半脱产形式,以访问工程师的名义去企业实践。学校每年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接触到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实践经验,强化实践技能,提高了双师素质。这样,教师回校后,在教学中可以及时反馈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培训技能的有效性。
第二,从企业委派的指导教师中有目的地选拔符合兼职教师资格的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
第三,支持专业教师在合作企业兼职。专业教师可以在合作企业中任聘技术员、技术管理部门经理、技术顾问等职位,在形式上可以采用半脱产方式。
另外,“双师素质型”教师培养的制度完善,还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和学校相应的配套制度。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技师学院)
一、“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多数是从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和岗位实践经验。按照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职务评审政策规定,这些教师在短期内难以成为“双师素质型”教师。“双师素质型”教师的数量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有一定距离。
另外,“双师素质型”教师在各学校、各专业分布不均,在重点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分布较多,而其他学校、专业则相对较少。同时,各学校对“双师素质型”教师培养的重视程度也不同。部分学校对于“双师素质型”教师的评审,采用“以考代评”的方式,部分教师的实践操作经验不足,难以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的要求。
二、“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组成结构不甚合理
目前,多数中职学校理论课教师较多,实习指导教师不足。由于一些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对理论的阐述多于对实际操作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从事实践指导的合格教师偏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专业课程的教学设置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由理论教师完成,实践教学由实习指导教师担任,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相干。这样的教学模式,造成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脱节。就目前情况看,职业学校中十分缺少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双师素质型”教师。
2.校内教学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各学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起步较晚,相应设备配备不全。多数实验、实训中心主要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为主,而针对教师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技能的项目较少。部分实验设备虽配备齐全,但未能充分利用,导致实验室闲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师素质型”教师的培养。
3.校企合作未达到预期效果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师培养方面尚未形成规模,对“双师素质型”教师的培养未起到预期的作用。例如,寒暑假期间,部分学校组织青年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到企业实习,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由于受场所和时间的限制以及企业生产需要的实际,加之实践计划并不完善,步骤不够详细,各部门间缺少沟通,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技能的学习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教师下厂实习未达到预期效果。
4.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在建设“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学校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未能及时宣传,导致教师对“双师素质型”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一。一些教师认为,考到中级或以上级别技能证书,即为“双师素质型”教师。这种“以证代技”的观念已不适应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的要求。
三、对于“双师素质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抓手,以一流的实训设施为平台,以强大的师资为保障。中等职业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要靠“外树品牌,内强素质”的指导思想。笔者结合自身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就“双师素质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1.教师素质培养模式
进一步实践学校“送、下、带、聘”的传统方法。“送”是选拔部分实践能力强而理论水平相对薄弱的教师到重点职业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脱产进修,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再提高。“下”是让部分专业教师下到基层企业(包括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锻炼。学校要规定专业新教师上岗前必须下车间两年,同时鼓励教师理论实践“双肩挑”,既负责专业课理论教学又负责相关的实习实训指导。例如,在数控专业、机电专业、汽修专业完全可以尝试这种“双肩挑”的教学方法,让理论教学深入到实践教学中。“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一个具有“双师素质型”的教师带两个中青年理论教师,学校定期对中青年教师有针对性、有目标地进行培训和考核。“聘”是指从生产一线的高技术人员中挑选一部分理论水平较高的老师担任专业教学工作。通过引进人才,引进专业骨干、学科带头人,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2.学校实训基地培训模式
学校开放式实训中心是教师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之一。近年来,一批设施齐全、先进的实验室、实训室、实习车间相继建成。同时,学校也大批引进青年教师,这是加强“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的最佳时期。学校可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中青年教师。例如,学校要明确规定专业教师到所学专业的实践基地工作一到三年,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积累实践经验。在基础工作方面,促使教师到基层了解生产设备、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等,并培养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师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技术革新的步伐,从而促进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另外,可以实践“教师工作室”制度,让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负责一个实验室或实训室,将该实验室或实训室直接命名为某教师工作室,即改善了教师的教科研条件,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3.校企合作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在建设“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中占有很多优势。通过合作,学科专业与企业可以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专业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企业负责学生顶岗工作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已与承德曲轴连杆有限公司、润韩机电、江钻石油等十几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这些合作,不仅为学校实习生和“双师素质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实践的场所,同时也为学校聘任专业兼职教师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可采用以下途径:
第一,规定教师用半脱产形式,以访问工程师的名义去企业实践。学校每年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接触到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实践经验,强化实践技能,提高了双师素质。这样,教师回校后,在教学中可以及时反馈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培训技能的有效性。
第二,从企业委派的指导教师中有目的地选拔符合兼职教师资格的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
第三,支持专业教师在合作企业兼职。专业教师可以在合作企业中任聘技术员、技术管理部门经理、技术顾问等职位,在形式上可以采用半脱产方式。
另外,“双师素质型”教师培养的制度完善,还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和学校相应的配套制度。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