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获在江门的感悟
我倚坐在江门车站的椅背上,车站人群涌动,各自拎着大包小包,车站广播员不时地广播着最新车讯信息,大多数人坐在椅座上一言不发,一些人不停地张望,焦急地望着候车室窗外的车辆。我环望了一下车站,从旅行包里拿出一张在东湖公园的合影照,思绪又回到我在江门度过的时光。
汽车把我从深圳载向江门时,我的心情如同窗外的风景,飞速闪动着,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让我在一个封闭的工作及生活圈里,压抑着很多苦闷和无奈,也藏着很多迷惘;有了理想,却一直找不到打开理想之门的这把钥匙,所有的心情及生活状态如同太阳一样朝起夕落,又如同潮汐一样上下起伏,沉淀在心中的理想之花因为现实的冷暖也若隐若现。我渴望从这狭窄的生活圈子里解脱出来,呼吸户外的新鲜空气,放下压抑的包袱,丢掉无奈的叹息,能够重新注入新的生命气息及活力,收获心灵的平静。
谈起写作,我的水平不值一提,长时间一个人在外漂泊,只不过借笔纸抒发自己的情感,借助笔下的语言发泄自己内心的无奈,通过笔下笨拙的文字实现自己一点点骄傲和满足的愿望。确切来讲,来江门参加学员笔会,是我的荣幸,我借助这次幸运的机会希望能多长点见识,希望从文人墨客身上多吸收一些涵养,希望以他们为镜子,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让我多一份对事物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让我能够对身边事和人多一份忍让和包容。
在江门,笔会给我的生命里程上了最重要的一堂课。而在江门接下来的时间里,远不只这些领悟。当天下午,我们聚集在江门党校宾馆的会议室,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参加文学笔会。一开始,是文友们一个接一个的自我介绍,每一张不同的面孔,来自不同的地方,却都有着对文学的热忱,我迅速被这种热情暖遍全身。紧接着是《江门文艺》余教社长的讲话,他针对《江门文艺》的起源、发展和市场价值作简短的综合概述,并讲述文人文化思想、处事态度及学习方法。这使我对《江门文艺》有了更深一层意义上的了解,深刻感受到一本杂志存在的社会价值,也对做人有了更广泛的认识。本次笔会还特邀了嘉宾——徯晗作家。在郭主编简短介绍后,作家徯晗针对文学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她讲述了文学作为一种思想产物及文学与人的关系,源于一种精神境界,是在人性、人情的基础上的人格提升。她还对文学选材及怎样运用和把握素材作了一个清晰的剖析,这使我对素材的模糊认识逐渐浮出水面,渐渐清晰,也使我对创作意图开始有了一个基本上的认识。
在会议上,还有另一位优秀学员代表王兴华先生作了发言,他的文学成长经历,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震撼:他出身贫寒家庭,接受有限教育,一直做着卑微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但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坚韧,默默努力坚持文学创作,支撑着自己的理想,直到获得现在的成绩——在《江门文艺》发表10多万字的优秀文章,也从来不曾间断过。单这一点,就深深地敲击着我的心,他的成就在于他的文采优美及写作内容的精彩,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从侧面描述当今生活现状,揭露了生活本质。期间,他还讲述了自己对文学起源,和对文学的理解。听着这些精辟的语言,我难以想象背后的他付出了多少常人所不知的努力。他一直在勤和悟中提升,从感悟中开拓出一片新思想,化成墨水,通过笔尖,流在纸上,形成一串串优美的音符,连成一篇篇动人的佳作——他有着太多让人敬佩和学习的方面,让我感到心里波涛汹涌澎湃:原来在心灵这片荒岛上,我一直努力奔跑,前面是一片迷茫,很久很久之后的今天,终于寻找到了一株绿树,这是希望的泉源,一股力量迅速吹进我的心田,像催化剂一样不断激活着我的脑细胞——这株绿树就是《江门文艺》笔会活动。
饭桌上,把盏言欢,大家畅所欲言,吃着可口饭菜,喝着醉人的酒,心里很温暖,一时间饭桌成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为了共同的爱好和兴趣,相互畅谈文学见解,相互交换文学思想。饭后联欢,是更进一步推动文学的交流——郭主编、鄢老师、雪月老师、谢老师、宋老师都很随和,迅速拉近了相互间的距离——与编辑零距离交谈,我内心非常激动。晚会上每个人都打开心窗,玩得很尽兴,尤其是铁杆读者封永泉,带来了很多特色才艺表演,让大家多了一份快乐的享受。一曲终了,释放所有平日里的压抑后,我们的身心都在愉快中成长。
第二天的东湖沙龙,大家穿行在水草间的小路,美丽的自然景物及我们开心的笑脸被速写在相机里。沿路洒下的欢声笑语与水面的沉静,树枝的婀娜交织在一起,积存在心中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良辰美景之下,作家、编辑、学员聚集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压缩成一张张剪影。绕着公园边走边聊,思想也跟着脚步一起向前走,大家的情谊也在加深……在一棵红棉树枝手臂下的拱桥前,编辑老师及学员清晰甜蜜的笑容定格在一张照片里面,那一刻成为永恒。
握着手中的集体照片,望着每一个人,这里珍藏着发生在江门的一段美好时光。最后,在时间的流逝中,我惜别了江门,在返回深圳的汽车上,我的思绪如同路上的风景一样闪得飞快——这种无形的收获,比我想要的收获更多:它不仅给我灰色的心情涂上了色彩,点燃了我对文字的热忱,也坚定我的信念,并在异乡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此时,虽在深圳,但我的全身就像换了一种血液,充满了活力,对日复一日的生活有了新认识,对梦想就像插了一对翅膀。在未来的日子,我将把我的这次笔会感悟一点一滴地渗透到生活中,通过生活,我将更深入地去理解这次在笔会上获得的点点滴滴。(月南晴子)
《江门文艺》把文学梦复燃
2008年12月20日,《江门文艺》举办文学培训班学员笔会,我以读者的身份参加,要问我有什么感受?可以概括成十个字:愧疚、感动、收获、开心、惜别。
愧疚
我读书的时候一直有个文学梦,也会胡乱写一些小诗歌,自娱自乐一番。毕业后把笔一掷,一眨眼就过去了10几年,期间我历尽了沧桑,文学梦就湮没在生活里了。那年,姐姐回来探亲,说《江门文艺》的雪月编辑心地善良,善解人意,你可以把你的经历写给她看啊。我就随手写了一篇文章给雪月老师,居然有幸变成了铅字。从此认识了《江门文艺》,也让《江门文艺》的编辑老师认识了我。雪月老师、主编郭卫东老师经常鼓励我写作,也不停鼓励我生活。在我生活陷进低谷的时候,他们的鼓励无疑送来了万丈光芒!无奈,这几年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自由了,我思想也开始天马行空,但再也静不下心来写作,文学梦的火花一闪即逝。当我知道《江》要举办笔会,我就很想参加,可没有作品拿出来,又觉得愧对编辑老师的期望和鼓励。去?还是不去?我思想斗争了几天,终于鼓起勇气以读者的身份参加。
感动
我怀着愧疚的心情来到接待厅,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我。首先见到郭卫东老师,他的热情让我感动。他很关心地问了我的近况,感受到我的愧疚,他还安慰我说不要紧,以后想写就写,不要勉强自己。郭老师知道我歌唱得好,就说,晚上有晚会,你要好好表现噢!他的亲切,把我的不安都赶跑了。其他工作人员都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和我亲切地交谈,像交往了多年的老朋友。见到雪月老师是在中午了,她去车站接其他学员。一见到她的笑容,心里就感受到了阳光。她风尘仆仆,还没安顿好其他的事,就热情地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像久违的老朋友,像久别的亲人。一股暖流一下子传遍全身: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读者啊!何德何能接受这么隆重的礼遇?!
收获
一顿丰盛的午餐后,大家午休。下午开会,由郭主编主持,先介绍嘉宾和杂志社成员,通报培训班情况。到了学员自我介绍时,大家都很紧张,但气氛热烈。然后是领导讲话,文联余教主席出席了会议,足见领导对《江》刊学员的重视和关注。余主席用他浑厚的男中音,详细介绍了《江》刊的成长经过、成长背景、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详述了《江》刊和其他刊物的不同,突出《江》刊是名副其实的打工文学,来自于打工底层,关心打工底层的生活和工作,关注打工人的社会权益。余主席的讲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博得了满场掌声。接着颁发优秀学员证,罗青等4个同志获此荣誉。大家脸上挂着羡慕,带着钦佩,给以热烈的掌声。然后是嘉宾讲座和现场提问交流,首先是徯晗老师讲话,她用她那清脆动听的语音,娓娓道出她的写作经历,她的写作心得,用她博学的知识,教导我们怎样写作。接着是王兴华、杜易瑾等优秀作者发言,他们都毫无保留,把自己的写作心得和大家交流。在一浪高出一浪的掌声中,我们有如茅塞顿开,仿佛一盏照明灯,照亮了写作的道路,感觉写作知识上了一层楼。现场气氛热烈,原本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陌生的学员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大家融洽地交谈,互相交流自己的写作。我虽然只是个读者,也萌发了写作的冲动,读书时代的文学梦好像就可以触手可及。
开心
在融洽的气氛中到了晚餐时间,中午的陌生一扫而空,大家频频举杯,互相祝愿,在红酒的辉映下,觥筹交错,酒逢知己千杯少。餐后休息一下,大家赶往杂志社早已订好的KTV,开始一个开心的晚上。我受郭主编之托,以一曲《遇上你是我的缘》拉开了晚会的帷幕。是的,大家本来是陌生人,都是因为文学,因为《江门文艺》而聚在一起,文学是缘,《江门文艺》是分!平时严谨的编辑老师们和我们欢聚一堂,分不清哪个是老师,哪个是学生。在这里,大家都摒弃了礼节,敞开了心扉,我们载歌载舞,把酒言欢,亲如兄弟姐妹,密如挚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的人生不如意,可在这个欢乐的晚上,我尽情演绎了我的才艺,带动了晚会的高潮。第二天,早餐后一起赶往东湖公园,进行户外沙龙讨论。令人感动的是,杂志社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来了,大家已经熟识得像一家人。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漫步,那份和谐、那份默契,谁能想象到昨天我们各不相识呢?!大家边走边聊,讨论各自的作品,交流各自写作的心得,老师们耐心地指导,细心地纠正。在公园怡人的景色中,大家留下了一连串的欢声笑语,也拍下了难忘的倩影。
惜别
快乐的时光总是消逝得快,一眨眼就到了午餐的时间。餐桌上,大家再次频频举杯,互相祝愿,祝愿彼此工作顺利,写作更上一层楼,祝愿《江门文艺》越办越好……我也向编辑老师保证,回去后要好好学习写作,重燃我的文学梦。午餐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大家依依惜别,互相留下联系电话和QQ号码,在本子上写下祝福和鼓励的话语。我们不要“不是别离已断肠,泪痕已满旧衫青”的离愁,我们笑着道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虽然天各一方,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笔会圆满结束,我受益匪浅。今后我将努力学习,争取写出好作品,才不枉编辑老师对我的期望。(燕子)
精彩节选
补假只为圆梦行
我意外收到一封《江门文艺》编辑部宋老师寄来的《江门文艺》学员笔会的邀请函:决定12月20、21日在江门党校学苑楼举办第二届学员笔会,准备邀请作家、教授讲课,给学员提供与作家、编辑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切磋文学的机会和平台。看后细想有这么好的机会,我怎么能错过呢?期盼着,时间过得真慢,好不容易盼到19日下午,我特意带着《江门文艺》寄来的邀请函向老板请假,因年底公司赶货,老板说:“只批一天假期。”我解释说:“一天假期来回匆匆忙忙是不够的,况且《江门文艺》编辑部举办笔会是2天时间,加上原来十月一日、二日国家法定节日,全公司人员放假我没放,甚至连晚上还加班,这怎么也能补回我两天休息。要不然怎能说得过去呢?难道我休息两天就以公司赶货为理由不批吗?”最后老板大概自知有点理亏,终于妥协,答应我明天上午再上两个小时就可安排补假。由于近来加班加点,培训班前一个月的作业还拖欠未交。12月18日中午我致电宋老师解释,宋老师答应说:“不要紧!到笔会那天一起带过来就行啦!”我在19日晚上11点半开始写稿,至20日凌晨4点许,终于赶写出四篇“拙作”。早上一觉睡到7点半。洗漱完毕,又赶忙上了两个小时的班,待中午10点下班后,回宿舍简单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带上我珍藏十五六年的“老古董”——旧《江门文艺》,以及准备赠送《江门文艺》创刊三十周年的一幅题为“源远流长”的山水国画,踏上前往江门的旅程。 (封永泉)
文学笔会聚友情
我在迷迷糊糊中接到雪笛打来的电话,说他已经到了江门党校。我这才想起今天已经是《江门文艺》第二届学员笔会的日子了。前些天他就告诉过我开笔会的事,并希望我也能和他一起去参加。当时我也决定去参加,还从他那里要来了宋老师的电话,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电话却一直没有打出去……临近笔会的日子,我向雪笛打听过罗青的情况,他说罗青可能不会去参加笔会,因为最近很忙。于是我也给自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不去参加笔会的理由——忙!说到这里我真的感到很惭愧,很失败!从去年的第一届笔会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我居然没再写过一篇稿子!这一年里,为了生存在四处奔走着,当然,也没有奔多远,还是在江门内乱奔。就为了那个钱,已经弄得我找不着北了。所以,我觉得自己根本就没资格再去参加什么笔会!如果不是雪笛的电话把我吵醒,我应该还可以被美梦滋润到晚饭时间。雪笛在电话里告诉我有个朋友要和我说说话,居然是罗青!看来他也应该和我一样是假忙吧……罗青催我过去笔会吃午饭了,我才意识到自己好像睡觉的时间有点超支了。 (李小江)
欢声笑语度良宵
晚餐后,我们去了KTV包房联欢。整个晚上气氛都十分热烈和活跃。郭主编热情豪迈的演唱,徯晗老师选唱高音歌曲,还有爱好音乐的学员投入的演唱,都赢来阵阵热烈的掌声。我其实也喜欢音乐,可我没有勇气在别人面前展现。但当听到郭主编“重在参与”的鼓励后,我终于鼓起勇气点唱了一首《原来你也在这里》。尽管发挥得不好,但依然赢来了许多掌声,这就是老师和学员们的情谊啊,不管你是好或不好,他们依然会接纳你,激励你。现场最活跃的是宋老师,他是个充满阳光朝气的小伙子,很有感染力。他一直陪着爱玩的小伙子摇骰子、喝啤酒,偶尔也唱首歌。来自江西的学员封永泉还专门准备了戏服,唱了几小段他们家乡的戏曲,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另类的欢乐。(雨侃心)
游园不忘共商“大计”
一路上,我紧跟着王兴华、杜易瑾和鄢文江老师一行,听他们侃侃而谈,讨论有关文学方面的问题。当谈到杜易瑾备受读者热捧的长篇打工小说《饮马珠江》时,在场所有人的兴致都来了。我更是这部小说的忠实读者,一直追读。鄢文江老师说:“杜易瑾的《饮马珠江》写得很好,情节丰富,人物形象深刻,很适合拍电视剧。”一听到拍电视剧,我顿时也来了接话的兴趣,忙着打趣道:“杜大哥,如果《饮马珠江》拍电视剧的话,希望给我一个角色。李南辉我不演了,让宋老师演,我来演洪剑鹏,我长得也蛮帅的,挺适合演这个角色。呵呵。”我的一番话引起在场人的哈哈大笑。杜易瑾大笑着说:“好的好的。不过,这我说了不算数哦。”一席话下来,众人又是笑得前翻后仰。 (秦汉永)
最不舍是那份情
回去吃过午饭,参观完《江门文艺》编辑部已是下午两点多了。由于路途遥远,还要赶回东莞,我们只有怀着万分不舍的心情搭乘接送专车来到江门汽车总站。编辑老师和雪笛大哥都亲自来送别。面对老师们的深情厚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老师,谢谢你们!能与你们相识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一一握手道别,带着老师亲切的叮咛和朋友的祝福,踏上了回程的车。这次聚会,我收获了太多的友情和师生情。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为共同的爱好和梦想相聚在一起已属不易,能收获这样纯真真挚的情谊,更是难得。对编辑老师的热情和亲切,点点滴滴我都会记住,因为他们感动着我。我相信,这次笔会没有我的出席,一样热闹难忘,但我更相信,我不来江门,我将失去很多很多……(徐秋发)
这里有的只是平等
在我漂泊的这几年中,无论走向哪方,特别是靠近城市的方向,只要我们农民工一脚踏进城市的门坎,除了能让人感到一种浓浓乡土气息外,就是被贴上不太平等的标签。虽然现在有不少地方提供给我们方便与实惠,给农民工以亲切的关爱,但我们身上那种特殊的身份标签似乎依然根深蒂固。在我还没参加《江门文艺》笔会时,我以为我们这被定格的身份永远也不会被摘除,因为我们不是同一“地平线”上的人,天生似乎就有高下之分。但在这次笔会的过程中,我却“搞丢”身份,惟一感受到的就是真诚与平等。不论是主编与作家,还是编辑与作者,人与人的平等相处就体现在那真实交谈的幽默之中,在对文学畅叙的句句精点之间……如果不是早认识,我相信没人能分得出你我他;如果你看见接待与送别时的情景,你绝不会想到接待与送别的,是我们这些打工在外的业余读者和作者。在今天你或许已经很难再找到这种同心同乐的氛围,这一切全因编辑老师们做得太真诚、真心、真实,轻轻就摘除我们尴尬的身份。
(陈孝忠)
半饥饿状态下的坚持
生活贵在坚持,写作也是。王兴华说:我们要努力打造出可以与主流文学一比高下的打工文学作品和打工文学杂志。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老王虽然在暗无天日的煤井下耗费了十六年的大好青春年华,却可以在深圳那块热土上用他那双已经磨得十分纯熟的双手编织着他半饥饿状态下的美丽蓝图,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也就是因为这种半饥饿状态下的坚持,老王才在短时间内写出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作品。为了这一份坚持,我们聚首《江门文艺》,同时也享受这种坚持的乐趣。
(尹以明)
像家一样温暖的《江门文艺》
打工三年了,我还是第一次因为学习,特地请假独自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心情有些自豪,也有些兴奋和期待。第一次见到宋老师,严肃中带着亲切温和,让我心里立刻觉得很踏实了,也不觉得害怕了——因为在从中山到江门途中,我刚刚被人骗了,被人换了100元的假钞。由于第一次遇到,虽然有惊无险,也没太多耽误时间,但心里毕竟还心有余悸,我于是把经过告诉了宋老师。他一听,很关心地问我有没有事。我连忙解释说自己出行前特意把钱分两份放,所以损失不大。宋老师这才放心,但又不忘叮嘱我,有困难一定说出来,一个人在外面不容易……我真的很感动,感觉像家的温暖,也因为这短短的问讯,我更加相信《江门文艺》,有这样一群有责任心且细心的编辑把关,没理由办不好,没理由不火。 (李久玲)
我们相聚在冬至
《江门文艺》的编辑老师非常亲切,而且很随和,吴老师以最淳朴的语言和我们交流着打工文学,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高谈阔论。我们用一颗真诚平静的心,去感受着那来自现实生活中最纯朴最真实的文化。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孙宜峰,他为我们带来了他们自发创办的打工人报纸,无须太多的言语,一句“关注底层打工群体,为漂泊人生作证”,就足以表达打工文学在广大打工人心目中的分量。 (周清)
我倚坐在江门车站的椅背上,车站人群涌动,各自拎着大包小包,车站广播员不时地广播着最新车讯信息,大多数人坐在椅座上一言不发,一些人不停地张望,焦急地望着候车室窗外的车辆。我环望了一下车站,从旅行包里拿出一张在东湖公园的合影照,思绪又回到我在江门度过的时光。
汽车把我从深圳载向江门时,我的心情如同窗外的风景,飞速闪动着,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让我在一个封闭的工作及生活圈里,压抑着很多苦闷和无奈,也藏着很多迷惘;有了理想,却一直找不到打开理想之门的这把钥匙,所有的心情及生活状态如同太阳一样朝起夕落,又如同潮汐一样上下起伏,沉淀在心中的理想之花因为现实的冷暖也若隐若现。我渴望从这狭窄的生活圈子里解脱出来,呼吸户外的新鲜空气,放下压抑的包袱,丢掉无奈的叹息,能够重新注入新的生命气息及活力,收获心灵的平静。
谈起写作,我的水平不值一提,长时间一个人在外漂泊,只不过借笔纸抒发自己的情感,借助笔下的语言发泄自己内心的无奈,通过笔下笨拙的文字实现自己一点点骄傲和满足的愿望。确切来讲,来江门参加学员笔会,是我的荣幸,我借助这次幸运的机会希望能多长点见识,希望从文人墨客身上多吸收一些涵养,希望以他们为镜子,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让我多一份对事物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让我能够对身边事和人多一份忍让和包容。
在江门,笔会给我的生命里程上了最重要的一堂课。而在江门接下来的时间里,远不只这些领悟。当天下午,我们聚集在江门党校宾馆的会议室,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参加文学笔会。一开始,是文友们一个接一个的自我介绍,每一张不同的面孔,来自不同的地方,却都有着对文学的热忱,我迅速被这种热情暖遍全身。紧接着是《江门文艺》余教社长的讲话,他针对《江门文艺》的起源、发展和市场价值作简短的综合概述,并讲述文人文化思想、处事态度及学习方法。这使我对《江门文艺》有了更深一层意义上的了解,深刻感受到一本杂志存在的社会价值,也对做人有了更广泛的认识。本次笔会还特邀了嘉宾——徯晗作家。在郭主编简短介绍后,作家徯晗针对文学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她讲述了文学作为一种思想产物及文学与人的关系,源于一种精神境界,是在人性、人情的基础上的人格提升。她还对文学选材及怎样运用和把握素材作了一个清晰的剖析,这使我对素材的模糊认识逐渐浮出水面,渐渐清晰,也使我对创作意图开始有了一个基本上的认识。
在会议上,还有另一位优秀学员代表王兴华先生作了发言,他的文学成长经历,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震撼:他出身贫寒家庭,接受有限教育,一直做着卑微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但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坚韧,默默努力坚持文学创作,支撑着自己的理想,直到获得现在的成绩——在《江门文艺》发表10多万字的优秀文章,也从来不曾间断过。单这一点,就深深地敲击着我的心,他的成就在于他的文采优美及写作内容的精彩,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从侧面描述当今生活现状,揭露了生活本质。期间,他还讲述了自己对文学起源,和对文学的理解。听着这些精辟的语言,我难以想象背后的他付出了多少常人所不知的努力。他一直在勤和悟中提升,从感悟中开拓出一片新思想,化成墨水,通过笔尖,流在纸上,形成一串串优美的音符,连成一篇篇动人的佳作——他有着太多让人敬佩和学习的方面,让我感到心里波涛汹涌澎湃:原来在心灵这片荒岛上,我一直努力奔跑,前面是一片迷茫,很久很久之后的今天,终于寻找到了一株绿树,这是希望的泉源,一股力量迅速吹进我的心田,像催化剂一样不断激活着我的脑细胞——这株绿树就是《江门文艺》笔会活动。
饭桌上,把盏言欢,大家畅所欲言,吃着可口饭菜,喝着醉人的酒,心里很温暖,一时间饭桌成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为了共同的爱好和兴趣,相互畅谈文学见解,相互交换文学思想。饭后联欢,是更进一步推动文学的交流——郭主编、鄢老师、雪月老师、谢老师、宋老师都很随和,迅速拉近了相互间的距离——与编辑零距离交谈,我内心非常激动。晚会上每个人都打开心窗,玩得很尽兴,尤其是铁杆读者封永泉,带来了很多特色才艺表演,让大家多了一份快乐的享受。一曲终了,释放所有平日里的压抑后,我们的身心都在愉快中成长。
第二天的东湖沙龙,大家穿行在水草间的小路,美丽的自然景物及我们开心的笑脸被速写在相机里。沿路洒下的欢声笑语与水面的沉静,树枝的婀娜交织在一起,积存在心中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良辰美景之下,作家、编辑、学员聚集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压缩成一张张剪影。绕着公园边走边聊,思想也跟着脚步一起向前走,大家的情谊也在加深……在一棵红棉树枝手臂下的拱桥前,编辑老师及学员清晰甜蜜的笑容定格在一张照片里面,那一刻成为永恒。
握着手中的集体照片,望着每一个人,这里珍藏着发生在江门的一段美好时光。最后,在时间的流逝中,我惜别了江门,在返回深圳的汽车上,我的思绪如同路上的风景一样闪得飞快——这种无形的收获,比我想要的收获更多:它不仅给我灰色的心情涂上了色彩,点燃了我对文字的热忱,也坚定我的信念,并在异乡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此时,虽在深圳,但我的全身就像换了一种血液,充满了活力,对日复一日的生活有了新认识,对梦想就像插了一对翅膀。在未来的日子,我将把我的这次笔会感悟一点一滴地渗透到生活中,通过生活,我将更深入地去理解这次在笔会上获得的点点滴滴。(月南晴子)
《江门文艺》把文学梦复燃
2008年12月20日,《江门文艺》举办文学培训班学员笔会,我以读者的身份参加,要问我有什么感受?可以概括成十个字:愧疚、感动、收获、开心、惜别。
愧疚
我读书的时候一直有个文学梦,也会胡乱写一些小诗歌,自娱自乐一番。毕业后把笔一掷,一眨眼就过去了10几年,期间我历尽了沧桑,文学梦就湮没在生活里了。那年,姐姐回来探亲,说《江门文艺》的雪月编辑心地善良,善解人意,你可以把你的经历写给她看啊。我就随手写了一篇文章给雪月老师,居然有幸变成了铅字。从此认识了《江门文艺》,也让《江门文艺》的编辑老师认识了我。雪月老师、主编郭卫东老师经常鼓励我写作,也不停鼓励我生活。在我生活陷进低谷的时候,他们的鼓励无疑送来了万丈光芒!无奈,这几年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自由了,我思想也开始天马行空,但再也静不下心来写作,文学梦的火花一闪即逝。当我知道《江》要举办笔会,我就很想参加,可没有作品拿出来,又觉得愧对编辑老师的期望和鼓励。去?还是不去?我思想斗争了几天,终于鼓起勇气以读者的身份参加。
感动
我怀着愧疚的心情来到接待厅,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我。首先见到郭卫东老师,他的热情让我感动。他很关心地问了我的近况,感受到我的愧疚,他还安慰我说不要紧,以后想写就写,不要勉强自己。郭老师知道我歌唱得好,就说,晚上有晚会,你要好好表现噢!他的亲切,把我的不安都赶跑了。其他工作人员都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和我亲切地交谈,像交往了多年的老朋友。见到雪月老师是在中午了,她去车站接其他学员。一见到她的笑容,心里就感受到了阳光。她风尘仆仆,还没安顿好其他的事,就热情地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像久违的老朋友,像久别的亲人。一股暖流一下子传遍全身: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读者啊!何德何能接受这么隆重的礼遇?!
收获
一顿丰盛的午餐后,大家午休。下午开会,由郭主编主持,先介绍嘉宾和杂志社成员,通报培训班情况。到了学员自我介绍时,大家都很紧张,但气氛热烈。然后是领导讲话,文联余教主席出席了会议,足见领导对《江》刊学员的重视和关注。余主席用他浑厚的男中音,详细介绍了《江》刊的成长经过、成长背景、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详述了《江》刊和其他刊物的不同,突出《江》刊是名副其实的打工文学,来自于打工底层,关心打工底层的生活和工作,关注打工人的社会权益。余主席的讲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博得了满场掌声。接着颁发优秀学员证,罗青等4个同志获此荣誉。大家脸上挂着羡慕,带着钦佩,给以热烈的掌声。然后是嘉宾讲座和现场提问交流,首先是徯晗老师讲话,她用她那清脆动听的语音,娓娓道出她的写作经历,她的写作心得,用她博学的知识,教导我们怎样写作。接着是王兴华、杜易瑾等优秀作者发言,他们都毫无保留,把自己的写作心得和大家交流。在一浪高出一浪的掌声中,我们有如茅塞顿开,仿佛一盏照明灯,照亮了写作的道路,感觉写作知识上了一层楼。现场气氛热烈,原本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陌生的学员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大家融洽地交谈,互相交流自己的写作。我虽然只是个读者,也萌发了写作的冲动,读书时代的文学梦好像就可以触手可及。
开心
在融洽的气氛中到了晚餐时间,中午的陌生一扫而空,大家频频举杯,互相祝愿,在红酒的辉映下,觥筹交错,酒逢知己千杯少。餐后休息一下,大家赶往杂志社早已订好的KTV,开始一个开心的晚上。我受郭主编之托,以一曲《遇上你是我的缘》拉开了晚会的帷幕。是的,大家本来是陌生人,都是因为文学,因为《江门文艺》而聚在一起,文学是缘,《江门文艺》是分!平时严谨的编辑老师们和我们欢聚一堂,分不清哪个是老师,哪个是学生。在这里,大家都摒弃了礼节,敞开了心扉,我们载歌载舞,把酒言欢,亲如兄弟姐妹,密如挚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的人生不如意,可在这个欢乐的晚上,我尽情演绎了我的才艺,带动了晚会的高潮。第二天,早餐后一起赶往东湖公园,进行户外沙龙讨论。令人感动的是,杂志社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来了,大家已经熟识得像一家人。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漫步,那份和谐、那份默契,谁能想象到昨天我们各不相识呢?!大家边走边聊,讨论各自的作品,交流各自写作的心得,老师们耐心地指导,细心地纠正。在公园怡人的景色中,大家留下了一连串的欢声笑语,也拍下了难忘的倩影。
惜别
快乐的时光总是消逝得快,一眨眼就到了午餐的时间。餐桌上,大家再次频频举杯,互相祝愿,祝愿彼此工作顺利,写作更上一层楼,祝愿《江门文艺》越办越好……我也向编辑老师保证,回去后要好好学习写作,重燃我的文学梦。午餐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大家依依惜别,互相留下联系电话和QQ号码,在本子上写下祝福和鼓励的话语。我们不要“不是别离已断肠,泪痕已满旧衫青”的离愁,我们笑着道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虽然天各一方,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笔会圆满结束,我受益匪浅。今后我将努力学习,争取写出好作品,才不枉编辑老师对我的期望。(燕子)
精彩节选
补假只为圆梦行
我意外收到一封《江门文艺》编辑部宋老师寄来的《江门文艺》学员笔会的邀请函:决定12月20、21日在江门党校学苑楼举办第二届学员笔会,准备邀请作家、教授讲课,给学员提供与作家、编辑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切磋文学的机会和平台。看后细想有这么好的机会,我怎么能错过呢?期盼着,时间过得真慢,好不容易盼到19日下午,我特意带着《江门文艺》寄来的邀请函向老板请假,因年底公司赶货,老板说:“只批一天假期。”我解释说:“一天假期来回匆匆忙忙是不够的,况且《江门文艺》编辑部举办笔会是2天时间,加上原来十月一日、二日国家法定节日,全公司人员放假我没放,甚至连晚上还加班,这怎么也能补回我两天休息。要不然怎能说得过去呢?难道我休息两天就以公司赶货为理由不批吗?”最后老板大概自知有点理亏,终于妥协,答应我明天上午再上两个小时就可安排补假。由于近来加班加点,培训班前一个月的作业还拖欠未交。12月18日中午我致电宋老师解释,宋老师答应说:“不要紧!到笔会那天一起带过来就行啦!”我在19日晚上11点半开始写稿,至20日凌晨4点许,终于赶写出四篇“拙作”。早上一觉睡到7点半。洗漱完毕,又赶忙上了两个小时的班,待中午10点下班后,回宿舍简单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带上我珍藏十五六年的“老古董”——旧《江门文艺》,以及准备赠送《江门文艺》创刊三十周年的一幅题为“源远流长”的山水国画,踏上前往江门的旅程。 (封永泉)
文学笔会聚友情
我在迷迷糊糊中接到雪笛打来的电话,说他已经到了江门党校。我这才想起今天已经是《江门文艺》第二届学员笔会的日子了。前些天他就告诉过我开笔会的事,并希望我也能和他一起去参加。当时我也决定去参加,还从他那里要来了宋老师的电话,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电话却一直没有打出去……临近笔会的日子,我向雪笛打听过罗青的情况,他说罗青可能不会去参加笔会,因为最近很忙。于是我也给自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不去参加笔会的理由——忙!说到这里我真的感到很惭愧,很失败!从去年的第一届笔会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我居然没再写过一篇稿子!这一年里,为了生存在四处奔走着,当然,也没有奔多远,还是在江门内乱奔。就为了那个钱,已经弄得我找不着北了。所以,我觉得自己根本就没资格再去参加什么笔会!如果不是雪笛的电话把我吵醒,我应该还可以被美梦滋润到晚饭时间。雪笛在电话里告诉我有个朋友要和我说说话,居然是罗青!看来他也应该和我一样是假忙吧……罗青催我过去笔会吃午饭了,我才意识到自己好像睡觉的时间有点超支了。 (李小江)
欢声笑语度良宵
晚餐后,我们去了KTV包房联欢。整个晚上气氛都十分热烈和活跃。郭主编热情豪迈的演唱,徯晗老师选唱高音歌曲,还有爱好音乐的学员投入的演唱,都赢来阵阵热烈的掌声。我其实也喜欢音乐,可我没有勇气在别人面前展现。但当听到郭主编“重在参与”的鼓励后,我终于鼓起勇气点唱了一首《原来你也在这里》。尽管发挥得不好,但依然赢来了许多掌声,这就是老师和学员们的情谊啊,不管你是好或不好,他们依然会接纳你,激励你。现场最活跃的是宋老师,他是个充满阳光朝气的小伙子,很有感染力。他一直陪着爱玩的小伙子摇骰子、喝啤酒,偶尔也唱首歌。来自江西的学员封永泉还专门准备了戏服,唱了几小段他们家乡的戏曲,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另类的欢乐。(雨侃心)
游园不忘共商“大计”
一路上,我紧跟着王兴华、杜易瑾和鄢文江老师一行,听他们侃侃而谈,讨论有关文学方面的问题。当谈到杜易瑾备受读者热捧的长篇打工小说《饮马珠江》时,在场所有人的兴致都来了。我更是这部小说的忠实读者,一直追读。鄢文江老师说:“杜易瑾的《饮马珠江》写得很好,情节丰富,人物形象深刻,很适合拍电视剧。”一听到拍电视剧,我顿时也来了接话的兴趣,忙着打趣道:“杜大哥,如果《饮马珠江》拍电视剧的话,希望给我一个角色。李南辉我不演了,让宋老师演,我来演洪剑鹏,我长得也蛮帅的,挺适合演这个角色。呵呵。”我的一番话引起在场人的哈哈大笑。杜易瑾大笑着说:“好的好的。不过,这我说了不算数哦。”一席话下来,众人又是笑得前翻后仰。 (秦汉永)
最不舍是那份情
回去吃过午饭,参观完《江门文艺》编辑部已是下午两点多了。由于路途遥远,还要赶回东莞,我们只有怀着万分不舍的心情搭乘接送专车来到江门汽车总站。编辑老师和雪笛大哥都亲自来送别。面对老师们的深情厚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老师,谢谢你们!能与你们相识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一一握手道别,带着老师亲切的叮咛和朋友的祝福,踏上了回程的车。这次聚会,我收获了太多的友情和师生情。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为共同的爱好和梦想相聚在一起已属不易,能收获这样纯真真挚的情谊,更是难得。对编辑老师的热情和亲切,点点滴滴我都会记住,因为他们感动着我。我相信,这次笔会没有我的出席,一样热闹难忘,但我更相信,我不来江门,我将失去很多很多……(徐秋发)
这里有的只是平等
在我漂泊的这几年中,无论走向哪方,特别是靠近城市的方向,只要我们农民工一脚踏进城市的门坎,除了能让人感到一种浓浓乡土气息外,就是被贴上不太平等的标签。虽然现在有不少地方提供给我们方便与实惠,给农民工以亲切的关爱,但我们身上那种特殊的身份标签似乎依然根深蒂固。在我还没参加《江门文艺》笔会时,我以为我们这被定格的身份永远也不会被摘除,因为我们不是同一“地平线”上的人,天生似乎就有高下之分。但在这次笔会的过程中,我却“搞丢”身份,惟一感受到的就是真诚与平等。不论是主编与作家,还是编辑与作者,人与人的平等相处就体现在那真实交谈的幽默之中,在对文学畅叙的句句精点之间……如果不是早认识,我相信没人能分得出你我他;如果你看见接待与送别时的情景,你绝不会想到接待与送别的,是我们这些打工在外的业余读者和作者。在今天你或许已经很难再找到这种同心同乐的氛围,这一切全因编辑老师们做得太真诚、真心、真实,轻轻就摘除我们尴尬的身份。
(陈孝忠)
半饥饿状态下的坚持
生活贵在坚持,写作也是。王兴华说:我们要努力打造出可以与主流文学一比高下的打工文学作品和打工文学杂志。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老王虽然在暗无天日的煤井下耗费了十六年的大好青春年华,却可以在深圳那块热土上用他那双已经磨得十分纯熟的双手编织着他半饥饿状态下的美丽蓝图,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也就是因为这种半饥饿状态下的坚持,老王才在短时间内写出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作品。为了这一份坚持,我们聚首《江门文艺》,同时也享受这种坚持的乐趣。
(尹以明)
像家一样温暖的《江门文艺》
打工三年了,我还是第一次因为学习,特地请假独自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心情有些自豪,也有些兴奋和期待。第一次见到宋老师,严肃中带着亲切温和,让我心里立刻觉得很踏实了,也不觉得害怕了——因为在从中山到江门途中,我刚刚被人骗了,被人换了100元的假钞。由于第一次遇到,虽然有惊无险,也没太多耽误时间,但心里毕竟还心有余悸,我于是把经过告诉了宋老师。他一听,很关心地问我有没有事。我连忙解释说自己出行前特意把钱分两份放,所以损失不大。宋老师这才放心,但又不忘叮嘱我,有困难一定说出来,一个人在外面不容易……我真的很感动,感觉像家的温暖,也因为这短短的问讯,我更加相信《江门文艺》,有这样一群有责任心且细心的编辑把关,没理由办不好,没理由不火。 (李久玲)
我们相聚在冬至
《江门文艺》的编辑老师非常亲切,而且很随和,吴老师以最淳朴的语言和我们交流着打工文学,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高谈阔论。我们用一颗真诚平静的心,去感受着那来自现实生活中最纯朴最真实的文化。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孙宜峰,他为我们带来了他们自发创办的打工人报纸,无须太多的言语,一句“关注底层打工群体,为漂泊人生作证”,就足以表达打工文学在广大打工人心目中的分量。 (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