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采用实验法,SCL-90症状量表,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探讨独立院校大学生体育课中运用拓展训练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教学能够显著提高独立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本研究依据拓展训练先进的理念和训练方法,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及其专业特点,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场地设备以及良好的周边环境,创设一系列富有独立院校特色的拓展训练项目,试图将目前成功应用于社会培训业的部分拓展训练内容引入独立院校,与学校体育相融合,探索独立学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拓展训练 独立学院 大学生 心理健康水平 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a)-0194-03
众所周知,健康的定义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传统的体育课过于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注重统一教学大纲的贯彻,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无夸张的说,传统的体育课就是体能的训练课,也就造成了学生喜欢体育,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所以把拓展训练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可以说是给传统体育课打了一支强心剂。
1 拓展训练
1.1 拓展训练的起源及发展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人袭击,许多年轻海员葬身海底。人们从生还者身上发现,他们并不都是体能最好的人,但却都是求生意志最强的人。战争结束后,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目标也由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1995年走进中国。短短几年不断发展,倍受推崇,逐渐被列入国家机关、外企和其它现代化企业的培训日程。[1]
1995年以“拓展训练”命名的体验教育模式整合改造后进入中国,当时的“北京拓展训练学校”是最早开始在国内开展课程的培训机构。时至今日,拓展训练在我国已走过了十余年,当初的北京拓展训练学校已发展为拥有14家分支机构和21个拓展培训基地的人众人教育集团。短短几年间,拓展训练培训机构遍布全国,参加单位也由最初的外企,MBA学员发展到国企、事业单位,参训学员从高层领导直至普通员工。1999年,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率先将体验式培训引入到MBA、EMBA的教学体系中。
拓展训练包括场地、野外和水上三个部分。场地训练即在专门的训练场上利用各种设施,展开攀登、跳跃、下降、通过等活动。野外训练包括远足宿营、定向越野和户外生存等课程。水上训练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等项目[2]。现代拓展训练是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所以體育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拓展训练来贯穿教学,对改变学生的心理认知,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团队精神意义深远。拓展训练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大学生全方位完善素质的需要。国内高校目前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开展的项目也不尽相同,比如成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开设了拓展训练选修课。通过查阅已有成果及调查研究表明,独立院校开设拓展训练选修课的少之又少,这与独立院校的资金、师资队伍的匹配等现实问题不无相关。
1.2 拓展训练的显著特点
1.2.1 综合活动性
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引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生全身心的投入。
1.2.2 挑战极限
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高空拓展训练项目,主要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极限”。
1.2.3 集体中的个性
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
1.2.4 高峰体验
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要求以后,学生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
1.2.5 自我教育
教师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生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即使在课后的总结中,教师也只是点到为止,主要让学生自己来讲。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1.2.6 通过拓展训练,学生在如下方面有显著的提高
学习欣赏、关注和爱护大自然;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
2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环境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主要由认知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挫折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构成。
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水平反映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也直接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在适应能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4],如认知能力较差、不能正确评价自我和他人、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实践能力弱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学业和事业的基础,也是日后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的法宝。因此,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是否能提高独立院校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也是本文的一个研究方向。
3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健康是一个整体、全面、综合的观念,因此,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所以,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心理健康标准是一种理想化的心理功能状态,现代人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智力水平正常,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平衡积极,社会适应良好,情绪乐观向上,意志行为健全,人格统一完整,心身特征一致。[5]
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独立院校的大学生吃苦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可以说是未经受任何磨难与挫折的一代,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拓展训练通过设计独特的户外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独特的作用。体育课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拓展训练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与拓展训练结合对提高独立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从而更好地为拓展训练在独立院校的开展、普及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为独立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拓新的渠道和途径。
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2012级、2013级大学生各60人(男生30人,女生30人)为研究对象,实验班30人,普通班30人,其中从2个太极拳选项班(男女生人数相等)、2个男足球选项班、2个男篮球选项班,2个女健美操选项班、2个女排球选项班的学生中随机抽取。实验前,普通班和实验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无明显差异,且实验条件一致。体育课为每周一次,一学期32学时。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国内外关于拓展训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几十篇,为本文的撰写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4.2.2 心理测验法
采用了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是目前被国内外公认的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准确、信度和效度均较高的心理学量表[6],测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学实验前2012级、2013级学生各发放问卷60份,回收120份。教学实验后又各发问卷60份,回收120份,有效回收率达100%,符合测试的要求。社会适应能力水平的调查采用《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主编,该量表已得到广泛运用。实验前后各发放诊断量表120份,回收120份,有效回收率达100%。
4.2.3 教学实验法
将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班和普通班,实验班学生采用常规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项目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普通班采用常规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拓展训练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程度及有效性。
4.2.4 数理统计法[7]
运用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普通班和实验班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5 实验班的教学所进行的拓展訓练项目
见表1所示。
6 结果与分析
6.1 结果
实验班与普通班教学内容和课时均相同。实验班学生采用常规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项目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普通班采用常规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后,对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再次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的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表2和表3。
通过将2012级及2013级的普通班和实验班的比较,我们发现普通班和实验班大学生在九个因子指标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2012级的学生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六个指标呈现出极其显著性差异(P <0.01)。而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两个指标也呈现出显著性变化(P <0.05)。2013级的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八个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一个学期的体育课中拓展训练的教学,实验班的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明显增加了,课中不能完成的任务,课后会继续讨论实施,直至成功;对每次课的拓展训练项目都非常期待。拓展训练以拓展心胸、拓展品格、拓展意志为宗旨,以改善合作意识、完善人格为目标。每一次的拓展训练课都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这对实验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在学生们通过各种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克服以往无法克服的心理和生理障碍的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自我效能得到了提高。当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任务时,就会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性,而会重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超越自己,因此,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也会因此得到极大的提高。
由表2可以得出:通过将2012级和2013级实验班和普通班的比较,我们发现两个年级实验班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优于普通班,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 <0.01)。两个年级的实验班平均分都比普通班的平均分高,平均分提高意味着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和很差的学生减少了,而社会适应能力很强、良好和一般的学生增多了。说明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教学,使得独立院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改善和提高。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是可取的。
从表3可见,体育课中运用拓展训练教学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很强和良好的人数大大增加,2012级的普通班有1人而实验班达到了12人,百分比分别是3.33%和40%,实验班比普通班提高幅度已接近37%。2013级的普通班有1人,而实验班的学生达到8人,百分比分别是3.33%和26.66%,提高幅度接近24%。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和很差的人数大幅下降,2012级的普通班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和很差的有23人占76.67%,实验班有9人占30%,下浮接近47%。2013级普通班有23人占76.67%,实验班12人占40%,下浮接近37%。结果非常乐观。拓展训练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验班的学生在参与拓展训练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学会了与人沟通,优化了学生的人际环境。并能让学生释放学习生活中的压力,调整心态,增强面对挫折、应对困难和挑战及生活和生存的能力。使学生的自控能力、自律性得到提升。一学期的拓展训练课使得实验班的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竞争意识都得到了增强,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结果表明,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对提高独立院校无论是2013级大一的新生还是2012级大二的老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是有效的、可取的、结果是乐观的。
7 结论与建议
拓展训练能有效地提高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除了恐怖、敌对因子外,其他因子都具有显著性和极其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拓展训练项目以团队为单位,在完成艰巨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只有密切的协作,精准的配合才能保证项目成功完成。在训练中每个学生共同体验着成功与失败,体验着助人与受助的快乐,体验着团队智慧的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理解、信任、关爱和包容,从而提高了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对于推动我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与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具有深远意义。
社会适应能力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竞争能力,关系着社会的繁荣,国家的富强。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方式。
拓展训练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逐渐趋热,但在独立院校还未真正铺开。应加强独立院校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运用。借薦成熟院校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独立院校拓展训练模式。
建议有条件的独立院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结合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制定拓展训练教学内容,并建议广大有拓展训练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的运用于拓展训练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经理人培训项目编写组.培训游戏全案·拓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季景盛,覃阳,杜雷,等.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23(3):84-81.
[3] 陶宇平.户外运动与拓展训练教程[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 肖云,周卓华,蒲清平.论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J].当代青年研究,2006(4):29-33.
[5]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05.
[7] 何国民,宛燕如.实用统计方法及SPSS操作精要[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8] 王小英.心理测量与心理诊断[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林崇德.学校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 刘璟,周海涛,宋蕾,等.普通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实验研究—— 兼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体育教育,2011(3):79-81.
关键词:拓展训练 独立学院 大学生 心理健康水平 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a)-0194-03
众所周知,健康的定义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传统的体育课过于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注重统一教学大纲的贯彻,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无夸张的说,传统的体育课就是体能的训练课,也就造成了学生喜欢体育,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所以把拓展训练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可以说是给传统体育课打了一支强心剂。
1 拓展训练
1.1 拓展训练的起源及发展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人袭击,许多年轻海员葬身海底。人们从生还者身上发现,他们并不都是体能最好的人,但却都是求生意志最强的人。战争结束后,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目标也由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1995年走进中国。短短几年不断发展,倍受推崇,逐渐被列入国家机关、外企和其它现代化企业的培训日程。[1]
1995年以“拓展训练”命名的体验教育模式整合改造后进入中国,当时的“北京拓展训练学校”是最早开始在国内开展课程的培训机构。时至今日,拓展训练在我国已走过了十余年,当初的北京拓展训练学校已发展为拥有14家分支机构和21个拓展培训基地的人众人教育集团。短短几年间,拓展训练培训机构遍布全国,参加单位也由最初的外企,MBA学员发展到国企、事业单位,参训学员从高层领导直至普通员工。1999年,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率先将体验式培训引入到MBA、EMBA的教学体系中。
拓展训练包括场地、野外和水上三个部分。场地训练即在专门的训练场上利用各种设施,展开攀登、跳跃、下降、通过等活动。野外训练包括远足宿营、定向越野和户外生存等课程。水上训练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等项目[2]。现代拓展训练是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所以體育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拓展训练来贯穿教学,对改变学生的心理认知,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团队精神意义深远。拓展训练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大学生全方位完善素质的需要。国内高校目前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开展的项目也不尽相同,比如成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开设了拓展训练选修课。通过查阅已有成果及调查研究表明,独立院校开设拓展训练选修课的少之又少,这与独立院校的资金、师资队伍的匹配等现实问题不无相关。
1.2 拓展训练的显著特点
1.2.1 综合活动性
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引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生全身心的投入。
1.2.2 挑战极限
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高空拓展训练项目,主要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极限”。
1.2.3 集体中的个性
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
1.2.4 高峰体验
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要求以后,学生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
1.2.5 自我教育
教师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生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即使在课后的总结中,教师也只是点到为止,主要让学生自己来讲。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1.2.6 通过拓展训练,学生在如下方面有显著的提高
学习欣赏、关注和爱护大自然;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
2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环境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主要由认知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挫折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构成。
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水平反映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也直接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在适应能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4],如认知能力较差、不能正确评价自我和他人、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实践能力弱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学业和事业的基础,也是日后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的法宝。因此,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是否能提高独立院校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也是本文的一个研究方向。
3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健康是一个整体、全面、综合的观念,因此,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所以,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心理健康标准是一种理想化的心理功能状态,现代人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智力水平正常,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平衡积极,社会适应良好,情绪乐观向上,意志行为健全,人格统一完整,心身特征一致。[5]
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独立院校的大学生吃苦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可以说是未经受任何磨难与挫折的一代,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拓展训练通过设计独特的户外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独特的作用。体育课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拓展训练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与拓展训练结合对提高独立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从而更好地为拓展训练在独立院校的开展、普及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为独立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拓新的渠道和途径。
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2012级、2013级大学生各60人(男生30人,女生30人)为研究对象,实验班30人,普通班30人,其中从2个太极拳选项班(男女生人数相等)、2个男足球选项班、2个男篮球选项班,2个女健美操选项班、2个女排球选项班的学生中随机抽取。实验前,普通班和实验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无明显差异,且实验条件一致。体育课为每周一次,一学期32学时。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国内外关于拓展训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几十篇,为本文的撰写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4.2.2 心理测验法
采用了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是目前被国内外公认的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准确、信度和效度均较高的心理学量表[6],测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学实验前2012级、2013级学生各发放问卷60份,回收120份。教学实验后又各发问卷60份,回收120份,有效回收率达100%,符合测试的要求。社会适应能力水平的调查采用《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主编,该量表已得到广泛运用。实验前后各发放诊断量表120份,回收120份,有效回收率达100%。
4.2.3 教学实验法
将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班和普通班,实验班学生采用常规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项目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普通班采用常规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拓展训练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程度及有效性。
4.2.4 数理统计法[7]
运用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普通班和实验班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5 实验班的教学所进行的拓展訓练项目
见表1所示。
6 结果与分析
6.1 结果
实验班与普通班教学内容和课时均相同。实验班学生采用常规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项目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普通班采用常规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后,对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再次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的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表2和表3。
通过将2012级及2013级的普通班和实验班的比较,我们发现普通班和实验班大学生在九个因子指标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2012级的学生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六个指标呈现出极其显著性差异(P <0.01)。而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两个指标也呈现出显著性变化(P <0.05)。2013级的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八个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一个学期的体育课中拓展训练的教学,实验班的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明显增加了,课中不能完成的任务,课后会继续讨论实施,直至成功;对每次课的拓展训练项目都非常期待。拓展训练以拓展心胸、拓展品格、拓展意志为宗旨,以改善合作意识、完善人格为目标。每一次的拓展训练课都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这对实验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在学生们通过各种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克服以往无法克服的心理和生理障碍的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自我效能得到了提高。当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任务时,就会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性,而会重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超越自己,因此,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也会因此得到极大的提高。
由表2可以得出:通过将2012级和2013级实验班和普通班的比较,我们发现两个年级实验班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优于普通班,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 <0.01)。两个年级的实验班平均分都比普通班的平均分高,平均分提高意味着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和很差的学生减少了,而社会适应能力很强、良好和一般的学生增多了。说明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教学,使得独立院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改善和提高。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是可取的。
从表3可见,体育课中运用拓展训练教学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很强和良好的人数大大增加,2012级的普通班有1人而实验班达到了12人,百分比分别是3.33%和40%,实验班比普通班提高幅度已接近37%。2013级的普通班有1人,而实验班的学生达到8人,百分比分别是3.33%和26.66%,提高幅度接近24%。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和很差的人数大幅下降,2012级的普通班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和很差的有23人占76.67%,实验班有9人占30%,下浮接近47%。2013级普通班有23人占76.67%,实验班12人占40%,下浮接近37%。结果非常乐观。拓展训练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验班的学生在参与拓展训练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学会了与人沟通,优化了学生的人际环境。并能让学生释放学习生活中的压力,调整心态,增强面对挫折、应对困难和挑战及生活和生存的能力。使学生的自控能力、自律性得到提升。一学期的拓展训练课使得实验班的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竞争意识都得到了增强,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结果表明,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对提高独立院校无论是2013级大一的新生还是2012级大二的老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是有效的、可取的、结果是乐观的。
7 结论与建议
拓展训练能有效地提高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除了恐怖、敌对因子外,其他因子都具有显著性和极其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拓展训练项目以团队为单位,在完成艰巨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只有密切的协作,精准的配合才能保证项目成功完成。在训练中每个学生共同体验着成功与失败,体验着助人与受助的快乐,体验着团队智慧的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理解、信任、关爱和包容,从而提高了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对于推动我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与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具有深远意义。
社会适应能力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竞争能力,关系着社会的繁荣,国家的富强。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方式。
拓展训练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逐渐趋热,但在独立院校还未真正铺开。应加强独立院校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运用。借薦成熟院校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独立院校拓展训练模式。
建议有条件的独立院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结合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制定拓展训练教学内容,并建议广大有拓展训练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的运用于拓展训练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经理人培训项目编写组.培训游戏全案·拓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季景盛,覃阳,杜雷,等.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23(3):84-81.
[3] 陶宇平.户外运动与拓展训练教程[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 肖云,周卓华,蒲清平.论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J].当代青年研究,2006(4):29-33.
[5]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05.
[7] 何国民,宛燕如.实用统计方法及SPSS操作精要[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8] 王小英.心理测量与心理诊断[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林崇德.学校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 刘璟,周海涛,宋蕾,等.普通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实验研究—— 兼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体育教育,2011(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