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与钱学森翁婿故事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chen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兵学泰斗、著名军事长蒋百里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是翁婿。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嫁给钱学森,可谓郎才女貌,天生一对。
  


  蒋钱结莫逆之交
  
  蒋、钱两家是世交。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蒋百里中秀才,时年17岁。
  次年,蒋百里参加桐乡县“观风题”考试,获得“超等第一名”。消息不胫而走,海宁、桐乡两地学子纷纷前来拜访。这一年,蒋百里与杭州钱均甫(名家治,是钱学森的父亲)订交,两人志趣相投,成为莫逆之友。
  不久,蒋百里考入杭州知府林迪臣所办的新式学校——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与钱均甫同窗。两人经常漫步西子湖畔,无所不谈,纵论天下大势、救国之道,以关心国是、研究学问为乐事。
  光绪二十六年,戊戌政变之后,求是书院青年学生对清廷的腐败极为不满。蒋百里经常阅读违禁书刊,倾向维新、革命。钱均甫对他很钦佩,过往更加密切。次年,方雨亭、林迪臣、陈仲怒共同出资,赞助蒋百里东渡扶桑,学习军事,希望他学成报效国家。蒋百里走后,钱均甫经常从杭州赶到海宁,去探望蒋的母亲,问长问短,表示关切、敬重之情。钱均甫追随蒋百里,也去了日本留学,研读现代教育。
  一天,钱均甫赶到东京,走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去拜访蒋百里。走进大门,远远看见一青年身手矫健,在翻单扛。走进一看,原来是蒋百里,不禁大声叫好。蒋百里以前瘦弱,经过锻炼,身体强壮起来。钱均甫急步上前,挥手向蒋百里打招呼:“百里兄,你变了模样,一个文弱书生,锻炼成身强体壮的男子汉了!”蒋百里笑答:“理应加强锻炼,将来好报效国家!”钱均甫频频点头:“是呀,你学武,我学文,都要好好下功夫,为国家出力!将来我们教育子女,也要为国家做贡献!”几年后两人返国,一个出任保定军官学校首任校长,培养了陈铭枢、唐生智、刘文岛、龚浩、万耀煌等大批将帅;一个出任杭州一中校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
  优秀人才,他的独生子钱学森更成为闻名中外的大科学家。
  
  蒋英过继给钱家
  
  蒋百里结过三次婚。原配夫人查品珍由父亲包办出嫁。查氏终生未育。蒋百里的第二位妻子左梅是日本人,两人倒是自由恋爱,恩爱一生。
  蒋百里生平最喜爱铁骨冰心、傲霜斗雪的梅花,因而他欣然为日本夫人取汉名“左梅”。1922年秋,他在故乡硖石东山西麓购地数亩,种梅200株,号曰“梅园”,打算晚年偕左梅夫人在此归隐。可惜抗战时期遭日寇毁坏,原址无存。
  蒋百里与左梅夫人生下“五朵金花”:长女早逝,二女蒋雍、四女蒋华定居美国。三女蒋英嫁给钱学森,后随夫从美国回来,报效新中国。五女蒋和居住北京。
  蒋百里与左梅夫人生下5个女儿,钱均甫与妻子章兰娟生下独子钱学森。钱均夫夫妇希望有个女儿,见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长得漂亮,天真活泼,便恳求蒋百里夫妇将此女过继给他们。得到应允,钱家办了几桌酒席。奶妈和蒋英住进了钱家,蒋英改名“钱学英”。从此,钱学森和蒋英以兄妹相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终日相随。冬天下大雪,两个小伙伴在庭院里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过春节的时候,他俩一起放烟花、鞭炮。春暖花开,钱均甫和两个孩子一起动手制作风筝,拿到郊外去放。夏天放暑假,钱学森教蒋英文化,为她补习功课……两个孩子都喜欢音乐,在蒋钱两家的一次聚会中,钱学森和蒋英当着他们的父母,唱起了《燕双飞》,唱得自然、和谐,悦耳动听,4个大人都笑了。儿时的一曲《燕双飞》,竟然成为钱学森和蒋英日后结为伉俪的预言。
  过了一段时间,蒋百里夫妇日夜思念三女儿蒋英,向钱家提出把她带回家的要求,钱家应允。钱均夫直言:“你们这个老三,聪敏伶俐,长大了,是我的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蒋百里夫妇满口答应:“好啊,门当户对,我们赞成。”
  1935年,时年23岁的钱学森出国前夕,蒋英随父母到钱家去看望他。这时蒋英十五、六岁,亭亭玉立,楚楚动人,产生了朦朦胧胧的爱意。比她大9岁的钱学森已是成熟的男子汉,他很喜欢这个爱说爱笑的小妹妹,曾经亲昵地对蒋英说:“你的笑声特美,你能保持下来吗?即使若干年后,依然如故,可以做到吗?”蒋英调皮地反问道:“为什么?”钱学森坦诚地说:“因为,没有什么比快活和清纯更可贵的了。”这天,蒋英特别高兴,为钱学森弹奏了莫扎特的D调奏鸣曲,钱学森听得如痴如醉。这天,她送给钱学森一本唐诗,钱学森把此书当作珍贵的礼物放在藤条提箱里,带到了美国。
  
  父子争论 百里解围
  
  1936年底,蒋百里奉派出访欧美各国考察军事,蒋英和母亲、五妹蒋和同往,蒋百里安排喜欢音乐的蒋英、蒋和留居德国柏林学习。同年11月,蒋百里夫妇搭乘飞机飞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专门看望老友的儿子钱学森。这一年是钱学森负笈美国的第二年,拿下了硕士学位。见到蒋百里如见亲人,说出了他与父亲的争论:他打算下一步攻读航天理论,其父不同意,回信说中国航天工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还是研究飞机制造技术为好。钱学森认为西方国家航空工业非常发达,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若从事飞机制造业研究,很难超过西方国家,掌握了航天理论,就能跨越式发展,就有超越西方的可能。飞鸿传书,父子俩争论不休。蒋百里了解钱学森的想法,回国后即去杭州拜望钱均夫,他说:“学森的想法是对的,你应该改变陈旧的观念,支持他研究航天理论,回国后发展航天事业。”钱均夫尊重老友的意见,言听计从,致函儿子,表示理解他的想法。钱学森如释重负,从内心感激蒋百里。
  1936年,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3年,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的指导与合作下,开始了高速飞机的气动力学、风体力学、火箭和导弹的研究,参与了大量工程实践,并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自此,钱学森与冯·卡门齐名,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蒋百里看到钱学森时,告诉他蒋英在德国留学深造,并把蒋英的照片转交给钱学森。
  “二战”期间,钱学森与蒋英中断了信函联系。1941年,蒋英从德国柏林音乐大学毕业后,转入瑞士卢塞恩音乐学院研究生班深造,一直到1944年。师从多位音乐大师,掌握了大量德国、法国艺术歌曲、传唱剧、受难曲、弥撤等室内音乐作品,同时对古典、浪漫时期及近现代歌剧作品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生活艰苦,她经常在地铁买个面包充饥。她有个坚定的信念:“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一定要把西方音乐学到手!”这一信念与钱学森的想法不谋而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蒋英由德国转道伦敦,到了美国。当时钱学森已经过了而立之年,而蒋英也有二十四五岁了,已经出落得更加端庄秀丽、风姿绰约。他俩早就到了婚龄,但为了各自的事业,又一次推迟了婚期。
  1946年,蒋英结束了在欧洲长达10年的求学生涯,回到了祖国,回到了母亲和姐妹们的身边。这时的蒋英已经是一位出色的女高音歌唱家。她在上海兰心大剧院开了首场独唱音乐会,轰动了大上海。
  1947年,钱学森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拥有了许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地位、名誉和舒适的生活。同年暑期,他第一次回到阔别12年之久的上海,见到了父母,接着约见蒋英。花前月下,两个心上人久别重逢,有说不尽的甜情蜜意。这一年,钱学森36岁,蒋英27岁。钱学森此番回国的一个重要心愿,便是与蒋英在上海喜结鸾俦。他俩的婚礼在国际饭店二楼大厅举行,大胆地摈弃了传统婚俗,也没有完全模仿洋人,没有搞得那样洋气十足,双方家长十分满意。
  钱学森本打算留在国内工作,为国家效力。新婚蜜月里,他和新婚妻子到北京拜访他们的师友同学。钱学森看到了在多灾多难的祖国,国民党严重腐败,科学家不过是统治当局的装饰品。考虑再三,决心返回美国继续他的喷气推进技术的研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蒋英,蒋英支持丈夫的决定。
  夫唱妇随,1947年9月26日,钱学森与蒋英,双双飞到美国波士顿。蒋英来到美国后,一时英语还不能过关,钱学森就抽空教她学英语,还不时用英语说一些俏皮话,逗得蒋英咯咯地笑。谁都不会想到,大科学家钱学森还会一手烹调技术,烧得一手好菜。蒋英对上门拜访的朋友说:“我们家钱学森是大师傅,我只能给他打打下手。”钱学森则开玩笑说:“蒋英是我家的童养媳。”
  1949年暑假过后,钱学森出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技术中心主任教授,他们的家搬到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这时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永刚出生了。次年,他们的家里又添了一位小天使,名叫永真。有了一双儿女,家里充满了欢乐。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尽管钱学森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他却从未准备在美国长期生活,他始终是想着要回到祖国,把所学的知识用来报效祖国。在美国的20年里,他没有买过一美元的保险。他将风洞原理应用于风车发电的实例计算中,选取的高度是从海平面起到海拔8公里以上,而这正是他的祖国——中国的自然条件。
  当钱学森获知祖国即将解放、新中国即将诞生时,他同蒋英商量后,坚决要求回国。美国政府百般阻挠,他的回国历程长达5年,历经磨难,这其中包括坐牢,受监禁,还要经常接受美国政府的审讯。蒋英和他共患难,支持丈夫的正义行动,她说:“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我永远伴随在你的身边!”后来,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一家离开美国,于1955年10月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钱学森回国后,曾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共四届候補中央委员、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被誉为共和国的“航天之父”,获得至今唯一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蒋英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是权威教授、著名音乐教育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