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要障碍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市下岗失业人数增多,居民预期收入不理想,投资对国债的依赖性增强,市场经济秩序比较混乱
潜力重点 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增加城镇居民住房消费,促进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当前,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内需的增长,经济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
影响内需扩大的主要障碍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启动乏力。1998年~2001年农村市场销售年平均增长8.3%,增速低于同期城市销售增长1个百分点,较多的农村人口与较低的农村市场销售份额极不相称。到2001年底,我国乡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高达62.3%,而农村零售额仅占全部零售额的25。2%,即占全部人口近2/3的农村人口所购买的商品仅占全部商品零售额的1/4。
(二)城市下岗失业人数增多,困难群体范围扩大。困难群体已由传统的"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扩大到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等在内的一个比较大的群体。"三无人员"占低保对象总数的比例,1997年为56%,2001年仅为9%,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占低保对象总数的比例上升到91%。
(三)居民预期收入不理想,预期支出明显增大。近年来,随着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明显增加。尽管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已形成基本框架,但还很不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保障水平偏低、覆盖范围有限、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
(四)投资对国债的依赖性增强,民间投资增长比较缓慢。近几年来,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投资呈现加快增长趋势,总体上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所增强,但投资的加快增长主要是增加国债及相关配套投资作用的结果。1998年~2001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1.5%,比上世纪80年代高6.2个百分点。2001年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同比增长10.4%,增幅低于同期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2.4个百分点。2002年上半年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同比增长17.8%,呈现回升的势头,但仍比国有单位及其他投资增速低6.6个百分点。
(五)市场经济秩序比较混乱,交易成本明显加大。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是以上问题存在的根本症结。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民负担较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机制不畅,扩大了困难群体;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影响着居民消费的增长;投资领域的限制,融资渠道的不畅,限制了民间投资的增长;地方保护主义,惩罚监管不严,助长或加剧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等。
潜力及重点
要把巨大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必须从解决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这一根本症结着手。在政策操作上必须突出重点,找准突破口。
(一)推进城镇化建设
推进城镇化建设,既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又有利于扩大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潜力巨大。
根据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情况和城镇人口人均市政基本建设投资增长情况的回归分析结果,初步测算,2002年~2005年我国城镇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将增加500亿元左右,拉动经济年平均增长0.4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增加"农转非"居民的消费支出。初步测算,2002年~2005年每年约有800万农村居民迁入城市,每年将新增消费需求400亿元左右,拉动当年经济增长0.38个百分点。
综合考虑,因推进城镇化建设,2002年~2005年年均将创造需求900亿元,拉动经济增长0.83个百分点。
(二)提高城乡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
2001年我国每百户农村居民彩电、洗衣机、冰箱的拥有量分别为54.4台、29.9台、13.6台,分别相当于城镇居民的45%、32%和16.6%。按照农村居民彩电、洗衣机和冰箱拥有量2005年分别达到城镇居民的50%(其中彩电达到70%)进行测算,2002年~2005年将年均增加消费需求约130亿元,相应拉动经济增长O.12个百分点。从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的升级换代方面看,2001年,我国每百户城镇居民空调、微波炉、计算机、汽车的拥有量分别为35.8台、22.3台、13.3台、0.6辆。如果空调、微波炉、计算机、汽车拥有量继续以2001年的速度增长,2002年~2005年将年均拉动消费需求增长650亿元左右,拉动经济增长约0.6个百分点。
综合考虑,因提高城乡居民耐用品消费,2002年~2005年年均创造需求780亿元,推动经济增长0.72个百分点。
(三)增加城镇居民住房消费
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5.4平方米,与上世纪90年代中等收入国家平均20平方米和高收入国家平均30平方米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初步测算,按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基本达到中等收入国家90年代平均水平测算,2002年~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将年均增加1.15平方米,由此平均每年将多建居民住房0.84亿平方米。按每平方米住房投资1000元测算,2002年~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投资需求将年均增加约840亿元,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
(四)促进城镇居民服务消费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尽管增长较快,但因基数小、比重低,促进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的空间十分巨大。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1366元,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5.7%,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按2005年将城镇居民服务性支出比重提高到30%测算,2002年~2005年将年均增加消费需求约190亿元,拉动经济增长0.18个百分点。
(五)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通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能源和道路设施有相当程度地改善,但总体仍显薄弱。综合考虑,2002年~2005年能源和道路建设投资每年将新创需求380亿元左右,拉动经济增长0.35个百分点。
上述五个方面将在2002年~2005年共年均拉动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
途径与措施
(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培育和提高居民的购买力
在保护内需的同时,还要培育内需,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尽快提高其消费水平。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认真落实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引导乡镇企业机制的转换,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结合农村费税改革,积极推进乡镇精简合并,减少管理层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清理规范对进城农民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对进城民工在办理执照、税收、法律及咨询方面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积极扩大就业、再就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及中小企业;减轻自主就业的负担,提供自主就业的优惠政策,提高城镇中低收入阶层收入。
建立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增长机制,使行政事业单价职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
(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切实确保城市低收入居民及农村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培育居民的购买力。对城市居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逐步达到"应保尽保"。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逐步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费用的收缴率。尽快对在城市工作的人员以及所在单位和企业征收社会保障税,为所有在城市工作的人员建立社会保障账户。农村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出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努力消除影响消费的各种障碍,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解决居民收入偏低与消费潜力较大的矛盾;结合培育消费热点,大力发展信贷消费,解决居民消费习惯;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消除消费者惧怕假冒伪劣的心理障碍;采取切实措施保护诚实守信,提高流通领域的信用。落实企业改制收费减免政策,整顿公路建设收费;落实对下岗职工的收费减免政策,整顿针对职工工资的各种收费,清理专门面向汽车的收费项目,规范住房建设收费行为,整顿集贸市场管理收费,清理招投标和建筑市场收费。
通过改善流通环境,大力培育农村在家用电器的消费,通过清理整顿各种乱收费现象,鼓励城镇居民在家电、汽车、通信、旅游、教育方面的消费。
(四)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创造新的消费群体
在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同时,积极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建设小城镇,重点要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时效"。要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不断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不断繁荣和发展小城镇经济。逐步将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延伸到小城镇,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新的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此外,还要加快推进体制改革步伐,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要提高各项改革的配套性和系统性,降低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要进一步整顿市场经济秩序,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潜力重点 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增加城镇居民住房消费,促进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当前,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内需的增长,经济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
影响内需扩大的主要障碍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启动乏力。1998年~2001年农村市场销售年平均增长8.3%,增速低于同期城市销售增长1个百分点,较多的农村人口与较低的农村市场销售份额极不相称。到2001年底,我国乡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高达62.3%,而农村零售额仅占全部零售额的25。2%,即占全部人口近2/3的农村人口所购买的商品仅占全部商品零售额的1/4。
(二)城市下岗失业人数增多,困难群体范围扩大。困难群体已由传统的"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扩大到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等在内的一个比较大的群体。"三无人员"占低保对象总数的比例,1997年为56%,2001年仅为9%,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占低保对象总数的比例上升到91%。
(三)居民预期收入不理想,预期支出明显增大。近年来,随着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明显增加。尽管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已形成基本框架,但还很不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保障水平偏低、覆盖范围有限、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
(四)投资对国债的依赖性增强,民间投资增长比较缓慢。近几年来,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投资呈现加快增长趋势,总体上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所增强,但投资的加快增长主要是增加国债及相关配套投资作用的结果。1998年~2001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1.5%,比上世纪80年代高6.2个百分点。2001年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同比增长10.4%,增幅低于同期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2.4个百分点。2002年上半年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同比增长17.8%,呈现回升的势头,但仍比国有单位及其他投资增速低6.6个百分点。
(五)市场经济秩序比较混乱,交易成本明显加大。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是以上问题存在的根本症结。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民负担较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机制不畅,扩大了困难群体;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影响着居民消费的增长;投资领域的限制,融资渠道的不畅,限制了民间投资的增长;地方保护主义,惩罚监管不严,助长或加剧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等。
潜力及重点
要把巨大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必须从解决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这一根本症结着手。在政策操作上必须突出重点,找准突破口。
(一)推进城镇化建设
推进城镇化建设,既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又有利于扩大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潜力巨大。
根据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情况和城镇人口人均市政基本建设投资增长情况的回归分析结果,初步测算,2002年~2005年我国城镇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将增加500亿元左右,拉动经济年平均增长0.4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增加"农转非"居民的消费支出。初步测算,2002年~2005年每年约有800万农村居民迁入城市,每年将新增消费需求400亿元左右,拉动当年经济增长0.38个百分点。
综合考虑,因推进城镇化建设,2002年~2005年年均将创造需求900亿元,拉动经济增长0.83个百分点。
(二)提高城乡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
2001年我国每百户农村居民彩电、洗衣机、冰箱的拥有量分别为54.4台、29.9台、13.6台,分别相当于城镇居民的45%、32%和16.6%。按照农村居民彩电、洗衣机和冰箱拥有量2005年分别达到城镇居民的50%(其中彩电达到70%)进行测算,2002年~2005年将年均增加消费需求约130亿元,相应拉动经济增长O.12个百分点。从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的升级换代方面看,2001年,我国每百户城镇居民空调、微波炉、计算机、汽车的拥有量分别为35.8台、22.3台、13.3台、0.6辆。如果空调、微波炉、计算机、汽车拥有量继续以2001年的速度增长,2002年~2005年将年均拉动消费需求增长650亿元左右,拉动经济增长约0.6个百分点。
综合考虑,因提高城乡居民耐用品消费,2002年~2005年年均创造需求780亿元,推动经济增长0.72个百分点。
(三)增加城镇居民住房消费
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5.4平方米,与上世纪90年代中等收入国家平均20平方米和高收入国家平均30平方米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初步测算,按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基本达到中等收入国家90年代平均水平测算,2002年~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将年均增加1.15平方米,由此平均每年将多建居民住房0.84亿平方米。按每平方米住房投资1000元测算,2002年~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投资需求将年均增加约840亿元,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
(四)促进城镇居民服务消费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尽管增长较快,但因基数小、比重低,促进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的空间十分巨大。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1366元,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5.7%,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按2005年将城镇居民服务性支出比重提高到30%测算,2002年~2005年将年均增加消费需求约190亿元,拉动经济增长0.18个百分点。
(五)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通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能源和道路设施有相当程度地改善,但总体仍显薄弱。综合考虑,2002年~2005年能源和道路建设投资每年将新创需求380亿元左右,拉动经济增长0.35个百分点。
上述五个方面将在2002年~2005年共年均拉动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
途径与措施
(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培育和提高居民的购买力
在保护内需的同时,还要培育内需,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尽快提高其消费水平。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认真落实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引导乡镇企业机制的转换,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结合农村费税改革,积极推进乡镇精简合并,减少管理层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清理规范对进城农民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对进城民工在办理执照、税收、法律及咨询方面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积极扩大就业、再就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及中小企业;减轻自主就业的负担,提供自主就业的优惠政策,提高城镇中低收入阶层收入。
建立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增长机制,使行政事业单价职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
(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切实确保城市低收入居民及农村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培育居民的购买力。对城市居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逐步达到"应保尽保"。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逐步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费用的收缴率。尽快对在城市工作的人员以及所在单位和企业征收社会保障税,为所有在城市工作的人员建立社会保障账户。农村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出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努力消除影响消费的各种障碍,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解决居民收入偏低与消费潜力较大的矛盾;结合培育消费热点,大力发展信贷消费,解决居民消费习惯;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消除消费者惧怕假冒伪劣的心理障碍;采取切实措施保护诚实守信,提高流通领域的信用。落实企业改制收费减免政策,整顿公路建设收费;落实对下岗职工的收费减免政策,整顿针对职工工资的各种收费,清理专门面向汽车的收费项目,规范住房建设收费行为,整顿集贸市场管理收费,清理招投标和建筑市场收费。
通过改善流通环境,大力培育农村在家用电器的消费,通过清理整顿各种乱收费现象,鼓励城镇居民在家电、汽车、通信、旅游、教育方面的消费。
(四)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创造新的消费群体
在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同时,积极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建设小城镇,重点要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时效"。要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不断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不断繁荣和发展小城镇经济。逐步将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延伸到小城镇,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新的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此外,还要加快推进体制改革步伐,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要提高各项改革的配套性和系统性,降低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要进一步整顿市场经济秩序,降低市场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