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朱希真是一位经历坎坷、思想复杂的词人,经历青年隐居、中年流离和辗转为官、晚年归隐的曲折道路。于是他的词创作,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风格,有婉约浓丽、哀怨忧伤的;有清旷潇洒、空灵高远的;也有沉郁豪放、慷慨悲壮的。
关键词:朱希真 生平思想 词 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朱敦儒,字希真,洛阳人,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他的词集名为《樵歌》,存词二百五十多首,无论就数量或质量来看,他都称得上是宋代杰出的词人。他在生前颇负盛名,身后却不大为人注意。宋代以后的诗话、词话中很少有人提及,解放后也没有引起文学史家的重视。鉴于此,笔者对朱希真的生平、思想、词作进行比较详细、系统的分析、评述。
一
据《宋史》本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资料,可看出他一生的经历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是东都山水郎,且插梅花醉洛阳。”1127年靖康之变以前,词人在洛阳过的是游山玩水、寻花问柳的享乐生活,这在当时写的词中和以后追忆性的词中有许多生动的描述:
生长西都逢化日,行歌不记流年。花间相过酒家眠。乘风游二室,弄雪过三川。
曾为梅花醉不归。佳人挽袖乞新词。轻红遍写鸳鸯带,浓碧争斟翡翠卮。
当年五陵下,结客占春游。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落日经过桃叶,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
一个放荡轻浮的风流浪子形象尽显眼前。但他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中,又有着高雅的一面。他好读书、弹琴,才学超群,是洛阳的名士、才子,享有很高的声誉。《宋史 文苑传七》记载:“敦儒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中,名至京师,将处以学官,敦儒辞曰:‘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录非所愿也。’故辞还山。”他不求名利、不愿为官,在政治腐败的北宋末年,朱希真淡泊名利、远离官场,表现出清高的品性。
第二阶段:“扁舟去作江南客,愁损辞乡去国人。”1127年,金兵南下,北宋灭亡,朱希真的风流名士生活也随之结束。他开始了一生中最辛酸痛苦的流浪生活。从词作中可以看出他逃难的行迹:从洛阳逃到淮阴,从淮阴逃到金陵,从金陵到嘉禾,又逃到江西洪州,最后到了南雄州。由“脱帽辞青楼”的享乐生活,一变而为漂泊流浪的艰辛生活,这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的思想陷入极大的惊惧和痛苦中。在逃难途中他写了不少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去,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相映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万里飘零南越,山引泪,酒添愁。不见凤楼龙阙又惊秋。九日江亭闲望,蛮树绕,瘴云浮。肠断红蕉花晚水西头。
生活的艰辛,思想的悲哀,使他写了大量忧国伤时的词。国破家亡的现实,使放荡轻狂的风流名士清醒了、成熟了,他的思想感情来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
第三阶段:“悔到红尘深处,寻觅上天梯。”绍兴五年(1135年),朱希真在生活的逼迫下,由朋友推荐而步入官场。绍兴16年(1146年),秦桧的爪牙汪勃弹劾他“专立异论,与主战派李光友善”,被罢官。绍兴19年(1149年),他正式上疏提出辞呈,归隐嘉禾。
在这十多年中,朱希真看似步步高升、官运亨通,但思想深处却有着极大的矛盾和痛苦,这在词中有着明显的表露:
无知老子,元住渔舟樵舍里。暂借权监,持节纡朱我甚惭。不能者止,免苦龟肠忧虎尾。身退心闲,胜向人间活几年。
乾坤许大,只在棘针尖上坐。依旧多情,搂着壶空睡到明。
新来省悟一生痴,寻觅上天梯。抛失眼前活计,踏翻暗里危机。
在他为官的十几年中,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一直在朝中占主导地位,主战派一直处于受排斥、打击的劣势,他的为官是“暂借权监”,是在“棘针尖上坐”,他的“扫平狂虏,整顿乾坤都了”的希望成为泡影,于是他后悔、消沉、悲观。他软弱颓废、明哲保身,在矛盾痛苦中挣扎,在“酒”与“女人”中寻求解脱,“今古红尘,愁了人多少。尊前好,缓歌低笑,醉向花间倒”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四阶段:“摇首出红尘,看孤鸿明灭。”绍兴19年(1149年),朱希真提出辞呈后,在嘉禾(今浙江嘉兴)天庆观西的小圃过了六年清闲舒适的隐居生活。《宋诗纪事》卷四十四载有陆游一段话,描写了他这一阶段的生活情景:“朱希真居嘉禾,与朋辈诣之,闻笛声自烟波间起,顷之,棹小舟而至,则与俱归。室中悬琴、筑,阮咸之类,檐间有珍禽,皆目所未睹……”这种生活真是“神仙”般的超逸、高雅。他在不少词中真实地描写了这种生活情趣。如:
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花竹随宜旋装缀。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等闲池上饮,林间醉。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称心如意,胜活人间几岁。洞天谁道在,尘寰外?
“摇首出红尘”,无官一身轻,“胸中无事”,过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朱希真作为一个风流名士,缺乏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胸怀,很容易在失意时变得消极颓废,“老人谙尽人间苦,近来却似心头悟”,他“悟”出了什么?悟出了“自古英雄总是痴”,悟出了“事事短如春梦”、“万事原来有命”,他以老庄乐天知命的思想游戏人生。
第五阶段:“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绍兴25年(1155年),朱希真在嘉禾过了六年的隐居生活后复出,作了秦桧的鸿胪少卿。“不知飞到谁家?”飞到了秦桧的屋檐底下,这是他晚年的一个污点。朱希真在年轻时也曾有过一番傲骨:“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时人有诗嘲曰:“少室山人久挂冠,不知何事到长安?如今纵插梅花醉,未必王侯着眼看。”高雅脱俗、志行高洁的名士,何以竟如此丧失节操?看来似有万不得已的苦衷。《宋史》本传记:“时秦桧当国,嘉奖用骚人墨客以文太平,桧子喜?亦好诗,于是先用敦孺子为删定官,复除敦儒鸿胪少卿。”本传结尾又引谈者的话说:“敦儒志怀舔犊之爱,而畏避窜逐,故其晚节不终。”看来是由于爱子畏祸才屈从秦桧的。
朱希真是绍兴25年十月初六(1155年)除鸿胪少卿的,只干了十六天,十月二十二日,秦桧即病故,他也随之被罢官。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正月,他卒于秀州,享年79岁。
二
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使朱希真的思想变得极为复杂、矛盾,让人难以把握。他吸收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但又并不执着于三教中的任何一教。他名为敦儒,并非真正的儒家。儒家的孔子说:“士志于道。”孟子说:“君子志于道者,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朱希真的心中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道”:他没有明确的生活目的和政治理想,没有人格追求和社会责任感,没有旺盛的精神力量,一切都任其自然,随遇而安。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儒家最讲求贞节气节,而朱希真为了幼子的前途,竟向秦桧低头,丧失了原有的贞节,给自己留下了一个不光彩的结局。他词中写道:“不学 孔子、懒共闲争,从教他笑,如此只如此。”“把俗儒故纸,推向一边,三界外,寻得一场好笑。”他把儒家思想完全抛到九霄云外了。
朱希真隐居嘉禾时写道:“新来省悟一生痴,寻觅上天梯。”他这一“悟”,似乎从儒家转向了道家,词中说:“元来老子曾教垂,挫锐和光为妙。因甚不听他,强要争工巧。”“爱静窗明几,焚香宴坐,闲调绿绮,默诵黄庭。”俨然一个道教徒。但他又不是一个真正的道士,他说:“我不是神仙,不会炼丹烧药。只是爱闲耽酒。畏浮名拘束。”“试看何时有,元来总是空。丹砂只在酒杯中。”“不养丹砂,不肯参日契。”“谁闲如老子,不肯作神仙。”看来他只是吸收了道家恬淡闲适、清静寡欲、随遇而安的思想,喜欢象闲云野鹤一样,任意东西,无拘无束地生活,而不是相信道教的服食丹药、长生不死、肉体成仙的法术。
朱希真晚年也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有的词中纯是禅理,如《临江仙》:“信取虚空无一物,个中著甚商量。风头紧后白云忙。风云无去住,云自没行藏。莫听古人闲话语,终归失马亡羊。自家肠肚自端详。一起都打碎,放出大圆光。”上片阐述佛教的“虚空”,下片讲述只有打翻一切陈言与说教,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才能悟得真如,超凡成佛。朱希真想从佛教的经义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但他也并不是个佛教徒,从来不烧香拜佛。
朱希真的思想,儒道佛是互相融又互相矛盾的。矛盾不能很好解决,使他变得更为消极颓唐,觉得“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劳苦心,万事原来有命”。晚年他真的变成了一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高兴时游山玩水,苦闷时借酒取乐,悠闲时填词弹琴,疏懒时闭门高卧。
他现存二百多首词中,写到饮酒的占一半以上。他还有一词专写饮酒的乐趣:“天上人间酒最尊,非甘非苦味通神。一杯能变愁山色,三盏全迥冷谷春。欢后哭,怒时 ,醒来不记有何因。古时有个陶元亮,解到君当恕醉人。”他喜欢闭门高卧,“瞌睡之时便上床”,有一首词专写睡觉的乐趣:“真个先生爱睡,睡里百般滋味。转面又翻身,随意十方游戏。游戏,游戏,到了元无一事。”
三
朱希真的一生经历反映在词作方面,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风格。他47岁(1127年)以前,隐居故乡洛阳,当时的北宋仍处于繁华的盛世,他过的是“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的生活,词的内容多写男女艳情,风格婉约浓丽。《满庭芳》词可代表这时期的风格:
花满金盆,香凝碧帐,小楼晓日飞光。有人相伴,开镜点新装。脸嫩琼肌著粉,眉峰秀,波眼宜长。云鬟就,玉纤溅水,轻笑换明 。檀郎,犹恣意,高倚凤枕,慵下银床。问今日何处,斗草寻芳,不管余醒未解,扶头酒,亲捧瑶觞。催人起,雕鞍翠幌,乘露看姚黄。
这首词先渲染环境气氛,然后用浓艳的词笔描写青楼歌女和她的情郎的外貌形态,末尾又描写了二人的动作和对话,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样浓艳的词,放入柳永词中也令人很难辨别。
词人47岁时,遭逢靖康之变,国破家亡,“胡尘卷地,难走尘荒”,流落南方,这期间他写了大量伤时忧国和感叹身世的作品,风格哀怨忧伤。如《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上片写景,景中有情,用落日和流水衬托自己悲伤的心情,下片抒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再如《采桑子》: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这是词人逃难到江西彭浪矶时写的一首词,词中用旅雁、孤云、烟尘、碧山、汀洲、枫叶、落日等一系列意象,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的深秋日暮的景色,抒发了自己伤时感乱的情怀,沉郁悲凉,感人心肺。
到了晚年(1149年,69岁隐居嘉禾以后),词人“身老天涯,壮心零落”,饱经人生的忧患之后,他壮志销磨了,心灰意冷了,重回故乡已成梦幻,“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他看破红尘,“老人谙尽人间苦,近来却似心头悟”,这一“悟”,使他变成了一个乐天安命的人。这时期词的内容更为广阔,有的写山水之思、隐居之趣,有的写诗酒之乐、闲适之情,有的谈玄说理,其词的风格基本上是冲淡闲远。如《感皇恩》:
早起未梳头,小园行遍。拄杖穿花露犹泫。菊篱瓜畹,最喜引枝添蔓。先生独自笑,流莺见。著意访寻,幽香国艳。千里移根未为远。浅深相见。最要四时长看。群芳休怪我,归来晚。
词人用疏笔淡墨,勾画了一幅田园小景,描写了自己田居生活的安适,表现了自己遁迹山林、闲适超脱的情怀和自乐闲旷的性格。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时代的风云促使南宋的词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悠游闲适的文人被卷进时代的风云之中。苏轼开创的豪放词到南宋初又融进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时代的最强音,迷漫着南宋初期的整个词坛。
与此同时南宋仍有婉约派存在。他们继承北宋柳永、二晏、秦观、周邦彦的词风,无论词的内容和风格都无明显开拓,有的词尽管写得精美,但缺乏时代气息,在当时影响微弱。
朱敦儒的词到底应归哪一流派呢?他的256首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无论是划归豪放或婉约都不合适。靖康之变以后的词中尽管有像“扫平狂虏、整顿乾坤都了”、“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之类雄健的句子,但更多的是悲哀、忧伤、叹息,而没有张元干、张孝祥的“忠愤气填膺”,没有岳飞的“壮怀激烈”,没有李纲、宗泽那种雄放磊落的气势,所以从总体上看,朱希真的词不能划归到豪放派。
他早年的词虽有写男女艳情、风格婉约浓艳的,但毕竟极个别,所以也不应划入婉约派。杨海明先生的《唐宋词史》把朱希真词划入隐逸词,也不尽妥帖。隐逸只能指词的内容,而不是词的风格流派。
笔者认为朱希真的词应放在豪放、婉约之外,另划作一个流派——清旷。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本来就有清旷和雄放两个方面。张元干、张孝祥是继承了苏轼雄放的一面,而朱敦儒则是继承了苏轼词风中清旷的一面。朱词尽管风格多样,但就大多数看却写得气象萧洒,意境开阔,空灵高远。宋人汪莘说朱词“多尘外之想,虽杂以微尘而其清气自不可没”(《方壶诗余自序》)。黄升评朱希真“天资旷远,有神仙风致。其《西江月》二曲辞浅意深,可以警世之役役于非望之福者”(《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张端义评朱咏梅词为“不食烟火人语”(《贵耳集》)。这些评语一致指出朱词清旷的风格,是很有远见卓识的。
清旷是朱词的主要风格,这在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中都能找到大量的例子,如《念奴娇》上阕:
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照我藤床凉似水,飞入瑶台琼阙。雾冷笙箫,风清环佩,玉锁无人掣。闲云收尽,海光天影相接。
词人躺在柳下藤床纳凉,仰头看,翠柳伸向天空,一轮明月如同被推上去一般,月色如水,引人幻想,于是纳凉赏月的词人飞入月宫。在月宫隐隐听到仙乐和仙子的“环佩”之声。四顾天空,闲云收尽,海光与月光交映生辉,真是冰清玉洁的神仙境界。下阙写神仙境界中美丽、纯洁、没有贪欲,词人感到凡心洗尽,有脱胎换骨之感。这首词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不食烟火人语”。晚年的词作如《好事近》: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这首词描写渔父生活的恬淡闲适,自得之乐。画面清雅,意境清丽,人物清高,给人以无穷的美感。
在南宋词人中,朱希真是有意学习苏轼而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位词人。苏轼以他超人的才华进行了词的革新,他以诗为词,写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扩大了词的领域,把词推到诗的地位,引起了一阵逼人的“天风海雨”。朱希真学习苏轼,更加扩大词的写作领域,把苏轼的清旷词风进一步发扬光大,并深深地影响后来的辛弃疾,而成为苏辛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在词学发展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2] 唐圭璋选释:《唐宋词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版。
[3]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
[4]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作者简介:张文萍,女,1968—,河南洛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工作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朱希真 生平思想 词 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朱敦儒,字希真,洛阳人,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他的词集名为《樵歌》,存词二百五十多首,无论就数量或质量来看,他都称得上是宋代杰出的词人。他在生前颇负盛名,身后却不大为人注意。宋代以后的诗话、词话中很少有人提及,解放后也没有引起文学史家的重视。鉴于此,笔者对朱希真的生平、思想、词作进行比较详细、系统的分析、评述。
一
据《宋史》本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资料,可看出他一生的经历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是东都山水郎,且插梅花醉洛阳。”1127年靖康之变以前,词人在洛阳过的是游山玩水、寻花问柳的享乐生活,这在当时写的词中和以后追忆性的词中有许多生动的描述:
生长西都逢化日,行歌不记流年。花间相过酒家眠。乘风游二室,弄雪过三川。
曾为梅花醉不归。佳人挽袖乞新词。轻红遍写鸳鸯带,浓碧争斟翡翠卮。
当年五陵下,结客占春游。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落日经过桃叶,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
一个放荡轻浮的风流浪子形象尽显眼前。但他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中,又有着高雅的一面。他好读书、弹琴,才学超群,是洛阳的名士、才子,享有很高的声誉。《宋史 文苑传七》记载:“敦儒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中,名至京师,将处以学官,敦儒辞曰:‘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录非所愿也。’故辞还山。”他不求名利、不愿为官,在政治腐败的北宋末年,朱希真淡泊名利、远离官场,表现出清高的品性。
第二阶段:“扁舟去作江南客,愁损辞乡去国人。”1127年,金兵南下,北宋灭亡,朱希真的风流名士生活也随之结束。他开始了一生中最辛酸痛苦的流浪生活。从词作中可以看出他逃难的行迹:从洛阳逃到淮阴,从淮阴逃到金陵,从金陵到嘉禾,又逃到江西洪州,最后到了南雄州。由“脱帽辞青楼”的享乐生活,一变而为漂泊流浪的艰辛生活,这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的思想陷入极大的惊惧和痛苦中。在逃难途中他写了不少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去,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相映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万里飘零南越,山引泪,酒添愁。不见凤楼龙阙又惊秋。九日江亭闲望,蛮树绕,瘴云浮。肠断红蕉花晚水西头。
生活的艰辛,思想的悲哀,使他写了大量忧国伤时的词。国破家亡的现实,使放荡轻狂的风流名士清醒了、成熟了,他的思想感情来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
第三阶段:“悔到红尘深处,寻觅上天梯。”绍兴五年(1135年),朱希真在生活的逼迫下,由朋友推荐而步入官场。绍兴16年(1146年),秦桧的爪牙汪勃弹劾他“专立异论,与主战派李光友善”,被罢官。绍兴19年(1149年),他正式上疏提出辞呈,归隐嘉禾。
在这十多年中,朱希真看似步步高升、官运亨通,但思想深处却有着极大的矛盾和痛苦,这在词中有着明显的表露:
无知老子,元住渔舟樵舍里。暂借权监,持节纡朱我甚惭。不能者止,免苦龟肠忧虎尾。身退心闲,胜向人间活几年。
乾坤许大,只在棘针尖上坐。依旧多情,搂着壶空睡到明。
新来省悟一生痴,寻觅上天梯。抛失眼前活计,踏翻暗里危机。
在他为官的十几年中,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一直在朝中占主导地位,主战派一直处于受排斥、打击的劣势,他的为官是“暂借权监”,是在“棘针尖上坐”,他的“扫平狂虏,整顿乾坤都了”的希望成为泡影,于是他后悔、消沉、悲观。他软弱颓废、明哲保身,在矛盾痛苦中挣扎,在“酒”与“女人”中寻求解脱,“今古红尘,愁了人多少。尊前好,缓歌低笑,醉向花间倒”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四阶段:“摇首出红尘,看孤鸿明灭。”绍兴19年(1149年),朱希真提出辞呈后,在嘉禾(今浙江嘉兴)天庆观西的小圃过了六年清闲舒适的隐居生活。《宋诗纪事》卷四十四载有陆游一段话,描写了他这一阶段的生活情景:“朱希真居嘉禾,与朋辈诣之,闻笛声自烟波间起,顷之,棹小舟而至,则与俱归。室中悬琴、筑,阮咸之类,檐间有珍禽,皆目所未睹……”这种生活真是“神仙”般的超逸、高雅。他在不少词中真实地描写了这种生活情趣。如:
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花竹随宜旋装缀。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等闲池上饮,林间醉。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称心如意,胜活人间几岁。洞天谁道在,尘寰外?
“摇首出红尘”,无官一身轻,“胸中无事”,过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朱希真作为一个风流名士,缺乏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胸怀,很容易在失意时变得消极颓废,“老人谙尽人间苦,近来却似心头悟”,他“悟”出了什么?悟出了“自古英雄总是痴”,悟出了“事事短如春梦”、“万事原来有命”,他以老庄乐天知命的思想游戏人生。
第五阶段:“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绍兴25年(1155年),朱希真在嘉禾过了六年的隐居生活后复出,作了秦桧的鸿胪少卿。“不知飞到谁家?”飞到了秦桧的屋檐底下,这是他晚年的一个污点。朱希真在年轻时也曾有过一番傲骨:“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时人有诗嘲曰:“少室山人久挂冠,不知何事到长安?如今纵插梅花醉,未必王侯着眼看。”高雅脱俗、志行高洁的名士,何以竟如此丧失节操?看来似有万不得已的苦衷。《宋史》本传记:“时秦桧当国,嘉奖用骚人墨客以文太平,桧子喜?亦好诗,于是先用敦孺子为删定官,复除敦儒鸿胪少卿。”本传结尾又引谈者的话说:“敦儒志怀舔犊之爱,而畏避窜逐,故其晚节不终。”看来是由于爱子畏祸才屈从秦桧的。
朱希真是绍兴25年十月初六(1155年)除鸿胪少卿的,只干了十六天,十月二十二日,秦桧即病故,他也随之被罢官。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正月,他卒于秀州,享年79岁。
二
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使朱希真的思想变得极为复杂、矛盾,让人难以把握。他吸收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但又并不执着于三教中的任何一教。他名为敦儒,并非真正的儒家。儒家的孔子说:“士志于道。”孟子说:“君子志于道者,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朱希真的心中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道”:他没有明确的生活目的和政治理想,没有人格追求和社会责任感,没有旺盛的精神力量,一切都任其自然,随遇而安。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儒家最讲求贞节气节,而朱希真为了幼子的前途,竟向秦桧低头,丧失了原有的贞节,给自己留下了一个不光彩的结局。他词中写道:“不学 孔子、懒共闲争,从教他笑,如此只如此。”“把俗儒故纸,推向一边,三界外,寻得一场好笑。”他把儒家思想完全抛到九霄云外了。
朱希真隐居嘉禾时写道:“新来省悟一生痴,寻觅上天梯。”他这一“悟”,似乎从儒家转向了道家,词中说:“元来老子曾教垂,挫锐和光为妙。因甚不听他,强要争工巧。”“爱静窗明几,焚香宴坐,闲调绿绮,默诵黄庭。”俨然一个道教徒。但他又不是一个真正的道士,他说:“我不是神仙,不会炼丹烧药。只是爱闲耽酒。畏浮名拘束。”“试看何时有,元来总是空。丹砂只在酒杯中。”“不养丹砂,不肯参日契。”“谁闲如老子,不肯作神仙。”看来他只是吸收了道家恬淡闲适、清静寡欲、随遇而安的思想,喜欢象闲云野鹤一样,任意东西,无拘无束地生活,而不是相信道教的服食丹药、长生不死、肉体成仙的法术。
朱希真晚年也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有的词中纯是禅理,如《临江仙》:“信取虚空无一物,个中著甚商量。风头紧后白云忙。风云无去住,云自没行藏。莫听古人闲话语,终归失马亡羊。自家肠肚自端详。一起都打碎,放出大圆光。”上片阐述佛教的“虚空”,下片讲述只有打翻一切陈言与说教,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才能悟得真如,超凡成佛。朱希真想从佛教的经义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但他也并不是个佛教徒,从来不烧香拜佛。
朱希真的思想,儒道佛是互相融又互相矛盾的。矛盾不能很好解决,使他变得更为消极颓唐,觉得“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劳苦心,万事原来有命”。晚年他真的变成了一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高兴时游山玩水,苦闷时借酒取乐,悠闲时填词弹琴,疏懒时闭门高卧。
他现存二百多首词中,写到饮酒的占一半以上。他还有一词专写饮酒的乐趣:“天上人间酒最尊,非甘非苦味通神。一杯能变愁山色,三盏全迥冷谷春。欢后哭,怒时 ,醒来不记有何因。古时有个陶元亮,解到君当恕醉人。”他喜欢闭门高卧,“瞌睡之时便上床”,有一首词专写睡觉的乐趣:“真个先生爱睡,睡里百般滋味。转面又翻身,随意十方游戏。游戏,游戏,到了元无一事。”
三
朱希真的一生经历反映在词作方面,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风格。他47岁(1127年)以前,隐居故乡洛阳,当时的北宋仍处于繁华的盛世,他过的是“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的生活,词的内容多写男女艳情,风格婉约浓丽。《满庭芳》词可代表这时期的风格:
花满金盆,香凝碧帐,小楼晓日飞光。有人相伴,开镜点新装。脸嫩琼肌著粉,眉峰秀,波眼宜长。云鬟就,玉纤溅水,轻笑换明 。檀郎,犹恣意,高倚凤枕,慵下银床。问今日何处,斗草寻芳,不管余醒未解,扶头酒,亲捧瑶觞。催人起,雕鞍翠幌,乘露看姚黄。
这首词先渲染环境气氛,然后用浓艳的词笔描写青楼歌女和她的情郎的外貌形态,末尾又描写了二人的动作和对话,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样浓艳的词,放入柳永词中也令人很难辨别。
词人47岁时,遭逢靖康之变,国破家亡,“胡尘卷地,难走尘荒”,流落南方,这期间他写了大量伤时忧国和感叹身世的作品,风格哀怨忧伤。如《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上片写景,景中有情,用落日和流水衬托自己悲伤的心情,下片抒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再如《采桑子》: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这是词人逃难到江西彭浪矶时写的一首词,词中用旅雁、孤云、烟尘、碧山、汀洲、枫叶、落日等一系列意象,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的深秋日暮的景色,抒发了自己伤时感乱的情怀,沉郁悲凉,感人心肺。
到了晚年(1149年,69岁隐居嘉禾以后),词人“身老天涯,壮心零落”,饱经人生的忧患之后,他壮志销磨了,心灰意冷了,重回故乡已成梦幻,“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他看破红尘,“老人谙尽人间苦,近来却似心头悟”,这一“悟”,使他变成了一个乐天安命的人。这时期词的内容更为广阔,有的写山水之思、隐居之趣,有的写诗酒之乐、闲适之情,有的谈玄说理,其词的风格基本上是冲淡闲远。如《感皇恩》:
早起未梳头,小园行遍。拄杖穿花露犹泫。菊篱瓜畹,最喜引枝添蔓。先生独自笑,流莺见。著意访寻,幽香国艳。千里移根未为远。浅深相见。最要四时长看。群芳休怪我,归来晚。
词人用疏笔淡墨,勾画了一幅田园小景,描写了自己田居生活的安适,表现了自己遁迹山林、闲适超脱的情怀和自乐闲旷的性格。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时代的风云促使南宋的词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悠游闲适的文人被卷进时代的风云之中。苏轼开创的豪放词到南宋初又融进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时代的最强音,迷漫着南宋初期的整个词坛。
与此同时南宋仍有婉约派存在。他们继承北宋柳永、二晏、秦观、周邦彦的词风,无论词的内容和风格都无明显开拓,有的词尽管写得精美,但缺乏时代气息,在当时影响微弱。
朱敦儒的词到底应归哪一流派呢?他的256首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无论是划归豪放或婉约都不合适。靖康之变以后的词中尽管有像“扫平狂虏、整顿乾坤都了”、“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之类雄健的句子,但更多的是悲哀、忧伤、叹息,而没有张元干、张孝祥的“忠愤气填膺”,没有岳飞的“壮怀激烈”,没有李纲、宗泽那种雄放磊落的气势,所以从总体上看,朱希真的词不能划归到豪放派。
他早年的词虽有写男女艳情、风格婉约浓艳的,但毕竟极个别,所以也不应划入婉约派。杨海明先生的《唐宋词史》把朱希真词划入隐逸词,也不尽妥帖。隐逸只能指词的内容,而不是词的风格流派。
笔者认为朱希真的词应放在豪放、婉约之外,另划作一个流派——清旷。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本来就有清旷和雄放两个方面。张元干、张孝祥是继承了苏轼雄放的一面,而朱敦儒则是继承了苏轼词风中清旷的一面。朱词尽管风格多样,但就大多数看却写得气象萧洒,意境开阔,空灵高远。宋人汪莘说朱词“多尘外之想,虽杂以微尘而其清气自不可没”(《方壶诗余自序》)。黄升评朱希真“天资旷远,有神仙风致。其《西江月》二曲辞浅意深,可以警世之役役于非望之福者”(《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张端义评朱咏梅词为“不食烟火人语”(《贵耳集》)。这些评语一致指出朱词清旷的风格,是很有远见卓识的。
清旷是朱词的主要风格,这在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中都能找到大量的例子,如《念奴娇》上阕:
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照我藤床凉似水,飞入瑶台琼阙。雾冷笙箫,风清环佩,玉锁无人掣。闲云收尽,海光天影相接。
词人躺在柳下藤床纳凉,仰头看,翠柳伸向天空,一轮明月如同被推上去一般,月色如水,引人幻想,于是纳凉赏月的词人飞入月宫。在月宫隐隐听到仙乐和仙子的“环佩”之声。四顾天空,闲云收尽,海光与月光交映生辉,真是冰清玉洁的神仙境界。下阙写神仙境界中美丽、纯洁、没有贪欲,词人感到凡心洗尽,有脱胎换骨之感。这首词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不食烟火人语”。晚年的词作如《好事近》: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这首词描写渔父生活的恬淡闲适,自得之乐。画面清雅,意境清丽,人物清高,给人以无穷的美感。
在南宋词人中,朱希真是有意学习苏轼而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位词人。苏轼以他超人的才华进行了词的革新,他以诗为词,写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扩大了词的领域,把词推到诗的地位,引起了一阵逼人的“天风海雨”。朱希真学习苏轼,更加扩大词的写作领域,把苏轼的清旷词风进一步发扬光大,并深深地影响后来的辛弃疾,而成为苏辛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在词学发展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2] 唐圭璋选释:《唐宋词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版。
[3]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
[4]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作者简介:张文萍,女,1968—,河南洛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工作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