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教授高薪制度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huguiyu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国时期,中国内忧外患,几无宁日,然而高等教育在非常艰难的环境下却成就斐然,培养出了一批一流的学者、创造了一流的学术成果、造就了一流的高等学府。究其个中原因,确乎不少。其中,民国政府实行的教授高薪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一制度,对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民国时期 高等教育 教授 高薪制度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的待遇情况
  民国时期,为推动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民国历届政府都推行了教授高薪制度。
  1917年5月,北洋政府颁布《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将国立大学教员分为4等,每等又分6级,共24级。其中,正教授月薪300~400元,本科教授月薪180~280元,预科教授月薪140~240元,助教月薪50~120元。当然,各校在实行过程中又根据各自的情况制订了不同的标准,但浮动不大。
  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对教师薪俸的等级规定和发放形式建立了较完善的体系,教师薪俸额保持增长的趋势。1927年9月,教育行政委员会公布《大学教员薪俸表》,规定:教授月薪400~600元,副教授260~400元,讲师月薪160~260元,助教月薪100~160元。1929年12月制订的《国立中央大学教员薪俸现行标准》就遵照了这一规定,稍有不同的是将助教月薪最低定为90元,但同时规定助教可每年加薪10元。如清华大学,在1928~1936年期间,教授月薪300~400元,高的可达500元;专任讲师128~160元;教员120~200元,助教90~140元。资料显示,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因此,教授们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抗战期间,物价飞涨,高校教师的实际收入大为减少,多数教授生活困难。但国民政府和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为确保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提高薪金、平价供应及实物补贴等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高校教师的待遇问题。
  总之,在整个民国时期,高校教授虽然说在不同时期待遇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来说,教授们的薪金待遇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尤其是1927年到抗战爆发前的十年间,由于政局相对稳定,物价平稳,教育经费相对充足,这一时期大学教授们的生活状况非常优裕,如不少教授出门有车、家有佣人、居处有独家院落,在生活必要开支外仍剩有不少闲钱。
   民国高校教师高薪制度得以推行的原因
  民国时期之所以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行教授高薪制度,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积贫积弱的晚清民初之际,有识之士愈发重视教育对于提高人民素质的作用。尤其是一批从海外留学归国的知识精英,他们看到了西方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在他们的大力倡导下,不管是民初的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的近代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都予以高度的重视。
  在兵荒马乱的民国时期,经费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现代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教育经费在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宪法中的规定,但是以宪法的形式来规定教育经费的数量,一方面表明了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促使地方政府在各项开支中,要优先保证各地教育经费的使用。
  其次,这一制度之实现,也得益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较小。在兵荒马乱、内战频仍、军费开支巨大的民国时期,教授的薪水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与当时的高校规模小、教授数量少有密切的关系。民国时期,由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刚刚起步,因此,高校的数量和规模都比较小。资料显示,民国时期中国大学的数量直至抗战前夕的黄金时期,也只有110所左右。1932——1933年,全国大专院校学生注册人数是42710名,1933——1934年增加到46785名。1934年,中国高校共有教员7205人,其中教授2801人。北京大学只有教授56人,清华大学只有教授87人,便是规模最大的中央大学也只有教授197人,而国际驰名的协和医学院则只有十余名教授。1936年,学校有108个、在校生41922人、教员7000余人。其教师的总体数量相当于现今国内三所一流大学之和,这一数量远远少于军政界、党务界主流人员之总数。正因如此,教授们的高薪制度才得以基本保障。抗战前夕,曾任罗家伦助手、兼具清华和中大背景的郭廷以有言:“一九三二年后,教费从不拖欠,教授生活之安定与近二十年来所未有。”试想,如果民国时期的高校规模与现在相当的话,那么在那个政治较量和军费开支优先的年代,教授们如此优越的薪水待遇是无论如何也保证不了的。
   民国教授高薪制度的影响
  1.促进了民国学术的卓越发展
  高薪制度保证了教授们相对优越的物质条件,使其可以专心地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而无后顾之忧;同时也为他们的教育、科研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民国时期,中国大学达到世界前沿的学科数量已不少,如清华的文史、数理,北大的文史,协和的医学(以及中央研究院涵盖的部分领域)都蜚声国际;此外,交大和北洋的工学、金陵的农学、南开的经济学、东吴的法学等,都初具国际知名度。与此相伴的还有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一线学者:以清华为例,中国学方面的陈寅恪、赵元任、冯友兰、萧公权、刘文典等都是当之无愧的国际前沿学者;数学方面的孙光远、华罗庚、陈省身等;物理方面的萨本栋、吴有训、赵忠尧等;化学方面的高崇熙、萨本铁;生物学农学方面的戴芳澜等都是享有国际盛誉的一线学人。
  2.有利于知识分子保持独立自由的精神风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条件成为知识分子能否保持精神独立的重要因素。比照当今学术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几乎成为民国教授们的精神写照。在时代夹缝里生存的民国教授,之所以能够坚守其独立立场,在种种藩篱之中,捍卫并享受着精神的自由,除却时代和个性的因素之外,不能不说优裕的物质条件是其人格独立的物质基础。
  3.有利于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
  充裕的物质条件,使教授们在生活工作之余仍有不少资金节余,这为他们从事其它社会活动创造了物质条件。他们利用这些资金或是办学、或是资助青年学生留学、或是创办刊物,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事业的发展。例如,胡适在抗战前十余年间便先后办有《新青年》、《现代评论》、《新月》、《独立评论》等大牌名刊,而且资助林语堂游学多年。
  参考文献:
  [1]陈娜.民国时期的高校教师待遇情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7).
  [2]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
其他文献
神经胶质瘤是一种最常见的颅内肿瘤。恶性神经胶质瘤是一种极具攻击性的脑部肿瘤,目前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的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及新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小微企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论在数量上还是经营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社会的贡献率日益提升。但受养殖形
教唆犯问题无论在司法实践中,还是在共犯理论中,都是一个比较重要也比较复杂的问题。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既是司法实践上的需要,也是深入探讨共犯理论的需要。教唆犯从作为客
法官是“法律帝国”的“王侯”,被视为社会正义的守护者。法官职业道德,是关于法官作为行使审判权的专门人员所应当具备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研究法官的职业道德
描述了变压器铁芯接地联片短接故障的处理经过。从发现色谱分析数据异常,到故障诊断、检修处理和效果检查,验证了《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的科学性,阐述了色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