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为,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得力的抓手。多媒体,能实现和解决数学教师许多力所不及的教学设想以及棘手的难题,也是数学教师进行高效创造性劳动的得力助手。因此,针对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正确、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使课堂内容由单一的灌输变为动态传播,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大力提高课堂效率,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
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设障立疑,激发思维。一位教师在执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学生甲说:用割补法。学生乙说:进行测量。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设想后又问:“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或者我国国土面积,这两种方法还能用吗?”学生摇头。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切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置悬念,引导探究——这是导入新课的一种好方法。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精妙之处在于“引而不发”。教“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投影: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问:“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渴望得到答案。教师: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拿出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教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验证一下探究结果。此法,耳目一新,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事实证明,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引导观察,建立表象,化抽象为具体,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为深切的感受。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其形状是“三角形”。当学生建立表象后,让他们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进来。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桥梁、铁塔……问:“这些物件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形状类似,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于是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具有矛盾冲突。针对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如,“相遇问题”,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同时行走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一般难于接受。这时可以用多媒體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接着再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光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再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障碍可能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总之,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最终将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吴官屯学校)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
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设障立疑,激发思维。一位教师在执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学生甲说:用割补法。学生乙说:进行测量。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设想后又问:“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或者我国国土面积,这两种方法还能用吗?”学生摇头。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切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置悬念,引导探究——这是导入新课的一种好方法。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精妙之处在于“引而不发”。教“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投影: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问:“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渴望得到答案。教师: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拿出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教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验证一下探究结果。此法,耳目一新,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事实证明,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引导观察,建立表象,化抽象为具体,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为深切的感受。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其形状是“三角形”。当学生建立表象后,让他们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进来。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桥梁、铁塔……问:“这些物件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形状类似,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于是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具有矛盾冲突。针对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如,“相遇问题”,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同时行走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一般难于接受。这时可以用多媒體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接着再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光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再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障碍可能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总之,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最终将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吴官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