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养育孩子的任务对每个父母都是新的,要赶上时代的脚步,每个父母都有许多新功课要学。
功课一:发现孩子的独特性
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精神世界。父母能够深入到这个世界中去探索,是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
一个人的独特之处包含了一个人的优势和劣势。对于发展中的孩子来讲,父母如果能够学会扬长促短,或扬长补短,将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要扬长,首先就要发现并欣赏孩子的优点。你的欣赏的态度,体现了你对孩子的理解和激励,将成为孩子加速前进的动力。
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欣赏孩子却不是每个家长都那么容易做到的。比如,当一个孩子第一次对着窗外说:“公共汽车来了。”有的父母会欣喜地举起孩子:“哇,宝宝会说长句子了!宝宝好能干!”有的父母却说:“唉,你可算把话说全了。隔壁的小强都会背好几首儿歌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肯定会有不同的影响。
上海有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他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读到一个字总要跳过去,这位学生就反复地重读,最后终于读对了。这位老师对学生说:“你读得不错,而且很有毅力,漏读了再重新读,又漏了又重读。老师佩服你的毅力。”如果换个说法:“你怎么读好几遍才能够读对呀。”你可以想像,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对孩子的自信心以及他在同学中的形象,肯定有不同的影响。
给你出个小问题:假如你的孩子拿着一份90分的考卷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对孩子说?
功课二:理解孩子的需要
不同年龄的孩子有着不同的需要,同一年龄的孩子各人又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情况下,又有其不同的需要。每个孩子都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成长轨迹发展着。
要理解孩子,父母就得学会以平等的身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原因,多一点平等的真诚交流。
我曾经读过一篇题为《她的高考曾经是悲剧》的文章,内容是讲一位毕业于北大、又身患癌症的妈妈,她有一个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的女儿,妈妈的心愿是希望女儿能考上她的母校北大,她女儿也很有信心。但高考的结果是,女儿的分数不错,但距北大的录取分还有距离。她女儿不愿进别的重点大学,决定要复读一年再考,但是疼爱女儿的妈妈感到女儿为高考太苦了,要她就读一所别的重点大学。于是,她把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跟班主任老师讲了,班主任老师就破例让这位母亲给女儿填写了志愿。谁知当女儿得知被那所重点大学录取后,先是惊呆了,然后竟绝望地对着母亲大叫:“我会恨你一辈子!永远不原谅你!”朝窗户扑去……事后了解到,她女儿最恨的就是妈妈剥夺了她的选择权。她之所以一定要上北大,主要是因为得知妈妈得了癌症之后,她发誓一定要实现妈妈的心愿,让妈妈无怨无悔地离开……如果母女之间有相互真诚的交流,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
一位从德国获得医学博士的母亲,回国后出于自己的虚荣心和面子,不接受女儿老师让女儿考职高的建议(女儿的学习成绩不是太好),强迫女儿从早到晚地读书、做题、上家教……结果还没有到高考时间,女儿已经成为一个蜷缩在角落里、嘴里不停吃纸的精神病患者。
功课三:尊重孩子的人格
受到尊重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尊重自己的孩子,才会赢得孩子对你的尊重。
尊重自己的孩子,首先要学会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要盯着孩子成长中的一些错误而挖苦、讽刺孩子。
其次,对孩子的尊重,还表现在父母说话要算数。曾经有一个小女孩,她的爸爸总希望她考满分,考不到满分小女孩就要挨训或挨打。有一次,她终于拿了一个满分,跑回家就对爸爸说:“爸爸,我得了100分了。”爸爸眉开眼笑,马上要带孩子出去吃饭。临出门前,爸爸随口问是哪门功课,女儿说是“自然”。这时,爸爸的脸一下子变了:“自然?自然算什么玩意儿啊!走开,看到你就烦。”期待中的美味变成了泡影,孩子的心灰溜溜的。
父母如果无故地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就会在孩子面前失去信任。双方没有了信任,还谈得上什么教育的有效性呢?
最后,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还应落实在让孩子有选择权上。商量和建议往往比命令更能够发展孩子的爱好,让孩子有自己的思考。切莫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而要让孩子在选择中学会选择。
功课四:真爱的互动
真诚的爱是双向互动的,在体验中产生,在互动中发展。父母和孩子之间应加强情感交流。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应教育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理解父母期望中的深情,激发孩子对父母的爱。
有一个4岁的小男孩,他爸爸妈妈买了蛋糕、蜡烛给他过生日,这个小男孩很认真地问:“我怎么没见过爸爸妈妈过生日呀?”“爸爸妈妈的生日当然应该由儿子操办,你不是还小吗?”爸爸回答说,“你爸的生日是下星期三……”到了爸爸生日那天,小男孩从幼儿园回到家,就不停地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还不断地跑到窗前,向楼下张望。原来,他把幼儿园发的两粒糖果带回来作为送给爸爸的生日礼物……但是这位爸爸回家太晚了,孩子已经睡着了。爸爸掰开儿子的小手,看见了被攥得热乎乎的糖块。我不知道父亲是否会为儿子的这股真情感动,会不会给儿子再创造一次显示自己对爸爸爱的机会。
功课一:发现孩子的独特性
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精神世界。父母能够深入到这个世界中去探索,是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
一个人的独特之处包含了一个人的优势和劣势。对于发展中的孩子来讲,父母如果能够学会扬长促短,或扬长补短,将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要扬长,首先就要发现并欣赏孩子的优点。你的欣赏的态度,体现了你对孩子的理解和激励,将成为孩子加速前进的动力。
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欣赏孩子却不是每个家长都那么容易做到的。比如,当一个孩子第一次对着窗外说:“公共汽车来了。”有的父母会欣喜地举起孩子:“哇,宝宝会说长句子了!宝宝好能干!”有的父母却说:“唉,你可算把话说全了。隔壁的小强都会背好几首儿歌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肯定会有不同的影响。
上海有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他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读到一个字总要跳过去,这位学生就反复地重读,最后终于读对了。这位老师对学生说:“你读得不错,而且很有毅力,漏读了再重新读,又漏了又重读。老师佩服你的毅力。”如果换个说法:“你怎么读好几遍才能够读对呀。”你可以想像,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对孩子的自信心以及他在同学中的形象,肯定有不同的影响。
给你出个小问题:假如你的孩子拿着一份90分的考卷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对孩子说?
功课二:理解孩子的需要
不同年龄的孩子有着不同的需要,同一年龄的孩子各人又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情况下,又有其不同的需要。每个孩子都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成长轨迹发展着。
要理解孩子,父母就得学会以平等的身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原因,多一点平等的真诚交流。
我曾经读过一篇题为《她的高考曾经是悲剧》的文章,内容是讲一位毕业于北大、又身患癌症的妈妈,她有一个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的女儿,妈妈的心愿是希望女儿能考上她的母校北大,她女儿也很有信心。但高考的结果是,女儿的分数不错,但距北大的录取分还有距离。她女儿不愿进别的重点大学,决定要复读一年再考,但是疼爱女儿的妈妈感到女儿为高考太苦了,要她就读一所别的重点大学。于是,她把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跟班主任老师讲了,班主任老师就破例让这位母亲给女儿填写了志愿。谁知当女儿得知被那所重点大学录取后,先是惊呆了,然后竟绝望地对着母亲大叫:“我会恨你一辈子!永远不原谅你!”朝窗户扑去……事后了解到,她女儿最恨的就是妈妈剥夺了她的选择权。她之所以一定要上北大,主要是因为得知妈妈得了癌症之后,她发誓一定要实现妈妈的心愿,让妈妈无怨无悔地离开……如果母女之间有相互真诚的交流,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
一位从德国获得医学博士的母亲,回国后出于自己的虚荣心和面子,不接受女儿老师让女儿考职高的建议(女儿的学习成绩不是太好),强迫女儿从早到晚地读书、做题、上家教……结果还没有到高考时间,女儿已经成为一个蜷缩在角落里、嘴里不停吃纸的精神病患者。
功课三:尊重孩子的人格
受到尊重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尊重自己的孩子,才会赢得孩子对你的尊重。
尊重自己的孩子,首先要学会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要盯着孩子成长中的一些错误而挖苦、讽刺孩子。
其次,对孩子的尊重,还表现在父母说话要算数。曾经有一个小女孩,她的爸爸总希望她考满分,考不到满分小女孩就要挨训或挨打。有一次,她终于拿了一个满分,跑回家就对爸爸说:“爸爸,我得了100分了。”爸爸眉开眼笑,马上要带孩子出去吃饭。临出门前,爸爸随口问是哪门功课,女儿说是“自然”。这时,爸爸的脸一下子变了:“自然?自然算什么玩意儿啊!走开,看到你就烦。”期待中的美味变成了泡影,孩子的心灰溜溜的。
父母如果无故地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就会在孩子面前失去信任。双方没有了信任,还谈得上什么教育的有效性呢?
最后,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还应落实在让孩子有选择权上。商量和建议往往比命令更能够发展孩子的爱好,让孩子有自己的思考。切莫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而要让孩子在选择中学会选择。
功课四:真爱的互动
真诚的爱是双向互动的,在体验中产生,在互动中发展。父母和孩子之间应加强情感交流。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应教育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理解父母期望中的深情,激发孩子对父母的爱。
有一个4岁的小男孩,他爸爸妈妈买了蛋糕、蜡烛给他过生日,这个小男孩很认真地问:“我怎么没见过爸爸妈妈过生日呀?”“爸爸妈妈的生日当然应该由儿子操办,你不是还小吗?”爸爸回答说,“你爸的生日是下星期三……”到了爸爸生日那天,小男孩从幼儿园回到家,就不停地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还不断地跑到窗前,向楼下张望。原来,他把幼儿园发的两粒糖果带回来作为送给爸爸的生日礼物……但是这位爸爸回家太晚了,孩子已经睡着了。爸爸掰开儿子的小手,看见了被攥得热乎乎的糖块。我不知道父亲是否会为儿子的这股真情感动,会不会给儿子再创造一次显示自己对爸爸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