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自实施新课改以来,国家把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小学是夯实学生学科基础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工作者,如何从兴趣引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笔者就依托文本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和做法。
一、切合生活节点,以文本为载体的有效整合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些选文的实际教学时间安排,与生活节点如某些重要的节日、时令等比较接近。比如《师恩难忘》的教学安排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走,我们去植树》安排在植树节来临之际,《嫦娥奔月》安排在中秋节来临之际…… 笔者发现,只是完成任务的教学并不能满足多数学生认知、情感的需求。如何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探讨某方面的知识,持久地触动学生的“情”弦?以文本为载体,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从广度和深度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开发课程资源,就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層面地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以苏教版《师恩难忘》教材整合为例,作者刘绍棠回忆田老师给他上第一课的情景,从而表达对田老师的一种尊敬和感激之情。如何围绕此文,带领学生进行拓展和有效性学习?笔者设计了以“感谢师恩”为主题的课程整合内容。从表中不难看出,这样的主题整合是把语文与生活、阅读与写作等有效地整合。因此,在遇到诸如《师恩难忘》这样切合节日的文本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观点着手进行整合。
1.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如教学《走,我们去植树》一文,可以以“植树”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植树活动,感受植树的过程。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比如学生从《师恩难忘》一文中懂得了对老师要有尊敬的情感,再通过制作贺卡、送贺卡的活动,提取有用素材形成自己的文章,这种在语文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做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2.服务于写作,提升阅读素养
阅读与写作是一家,没有阅读的写作或者没有写作的阅读都不能称为语文教学。在主题整合背景下,一些以活动为载体的主题阅读,可以让学生将活动的过程转化为语言文字,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抓住关联,以文本为载体的有效整合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以“主题”组织材料为设计的教学是形势所需,教学所需,学生发展所需。在以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为指导思想的阅读教学背景下,应当合理运用同一主题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它们相互支持,互为资源,从而发挥超越单篇文本自身的整体力量。
1.串珠式关联
顾名思义,一篇篇文本就是珠串上的一颗颗珠子,看似零散,但又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比如苏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材中的《嫦娥奔月》与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梦圆飞天》这两篇文本,前者是神话故事,可以说是“飞天梦”的缘起,后者是实现了“飞天梦”。当我找到两篇文本存在的内部关联时,笔者设想以“嫦娥飞天”为主题,将零散的资源进行了一次整合。(如图1)
2.拓展式关联
拓展式关联,在这里仅限于学生对认知内容需要的拓展。比如教学苏教版第十册课文《早》时,学生对“三味书屋”和鲁迅的故事是迫切需要了解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以此为拓展,让学生去读一读鲁迅的故事、作品、名言,从而更好地体会他珍惜时间的品质。
三、发现异同,以文本为载体的有效整合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单元编排上往往以一个主题进行整合,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掌握。当遇到不同学段、同类主题的课文,就需要教者根据对学段特点、学生能力培养的认知,进行有目的的教学。比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与《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可以通过比较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有效整合(如图2)。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整合。
1.了解编者意图,确定整合内容
通过对比阅读,发现了两篇文本在诸多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笔者思考:为什么具有这么多相似之处的两篇文本,却不编在同一册,甚至同一个单元里呢?再去读这两篇文本,《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编排在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题为“持之以恒”的单元里,目的是通过学习谈迁的故事懂得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编排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近上下五千年”的人物故事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司马迁的故事,感受他忍辱负重、执着著书的精神。编者的安排自有他的用意,但是作为教者,可以把两者的故事内容拿来作为整合的素材。
2.运用对比阅读,提升学科素养
拿这两篇文章进行整合,运用对比阅读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能从两个故事中对比发现司马迁所承受的厄运和打击在程度上要重于谈迁,因为他遭受的是身心上的打击,所以作者在写他如何发愤写《史记》时,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描写。正因为这种对比式阅读,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望才更强烈,对文本的感知才更深,对文本的阅读能力才会提升得更快。
以文本为载体来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每个主题,可以更有效地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可以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研究,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一、切合生活节点,以文本为载体的有效整合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些选文的实际教学时间安排,与生活节点如某些重要的节日、时令等比较接近。比如《师恩难忘》的教学安排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走,我们去植树》安排在植树节来临之际,《嫦娥奔月》安排在中秋节来临之际…… 笔者发现,只是完成任务的教学并不能满足多数学生认知、情感的需求。如何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探讨某方面的知识,持久地触动学生的“情”弦?以文本为载体,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从广度和深度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开发课程资源,就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層面地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以苏教版《师恩难忘》教材整合为例,作者刘绍棠回忆田老师给他上第一课的情景,从而表达对田老师的一种尊敬和感激之情。如何围绕此文,带领学生进行拓展和有效性学习?笔者设计了以“感谢师恩”为主题的课程整合内容。从表中不难看出,这样的主题整合是把语文与生活、阅读与写作等有效地整合。因此,在遇到诸如《师恩难忘》这样切合节日的文本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观点着手进行整合。
1.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如教学《走,我们去植树》一文,可以以“植树”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植树活动,感受植树的过程。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比如学生从《师恩难忘》一文中懂得了对老师要有尊敬的情感,再通过制作贺卡、送贺卡的活动,提取有用素材形成自己的文章,这种在语文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做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2.服务于写作,提升阅读素养
阅读与写作是一家,没有阅读的写作或者没有写作的阅读都不能称为语文教学。在主题整合背景下,一些以活动为载体的主题阅读,可以让学生将活动的过程转化为语言文字,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抓住关联,以文本为载体的有效整合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以“主题”组织材料为设计的教学是形势所需,教学所需,学生发展所需。在以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为指导思想的阅读教学背景下,应当合理运用同一主题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它们相互支持,互为资源,从而发挥超越单篇文本自身的整体力量。
1.串珠式关联
顾名思义,一篇篇文本就是珠串上的一颗颗珠子,看似零散,但又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比如苏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材中的《嫦娥奔月》与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梦圆飞天》这两篇文本,前者是神话故事,可以说是“飞天梦”的缘起,后者是实现了“飞天梦”。当我找到两篇文本存在的内部关联时,笔者设想以“嫦娥飞天”为主题,将零散的资源进行了一次整合。(如图1)
2.拓展式关联
拓展式关联,在这里仅限于学生对认知内容需要的拓展。比如教学苏教版第十册课文《早》时,学生对“三味书屋”和鲁迅的故事是迫切需要了解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以此为拓展,让学生去读一读鲁迅的故事、作品、名言,从而更好地体会他珍惜时间的品质。
三、发现异同,以文本为载体的有效整合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单元编排上往往以一个主题进行整合,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掌握。当遇到不同学段、同类主题的课文,就需要教者根据对学段特点、学生能力培养的认知,进行有目的的教学。比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与《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可以通过比较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有效整合(如图2)。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整合。
1.了解编者意图,确定整合内容
通过对比阅读,发现了两篇文本在诸多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笔者思考:为什么具有这么多相似之处的两篇文本,却不编在同一册,甚至同一个单元里呢?再去读这两篇文本,《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编排在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题为“持之以恒”的单元里,目的是通过学习谈迁的故事懂得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编排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近上下五千年”的人物故事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司马迁的故事,感受他忍辱负重、执着著书的精神。编者的安排自有他的用意,但是作为教者,可以把两者的故事内容拿来作为整合的素材。
2.运用对比阅读,提升学科素养
拿这两篇文章进行整合,运用对比阅读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能从两个故事中对比发现司马迁所承受的厄运和打击在程度上要重于谈迁,因为他遭受的是身心上的打击,所以作者在写他如何发愤写《史记》时,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描写。正因为这种对比式阅读,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望才更强烈,对文本的感知才更深,对文本的阅读能力才会提升得更快。
以文本为载体来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每个主题,可以更有效地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可以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研究,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比较切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