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迫切要求和相当长时间内的艰巨任务。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要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注重市场导向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要让有限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流向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注重市场导向,指导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和生产规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并且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当然,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农户,不可能对市场信息进行广泛收集、及时处理,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决策。存在着搞不清市场到底需要什么,究竟种什么赚钱的问题,特别是农副产品也象工业品一样进入买方市场后很少出现哪一种农副产品紧俏的现象,再加上农副产品生产的周期比较长,价格指导具有滞后的效应,这就有可能造成农副产品过剩和“卖难”的后果,使得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带领农民去闯市场,帮助农民开拓市场。首先,要建设好农产品市场。面向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先要有市场,特别是发达的农业更要以发达的市场作支撑。市场不仅为农民销售农产品提供场所,更重要的能为农民传递各种信息,引导农民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生产、改进技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其次,要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信息引导是指导农民调整结构的有效形式,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承担相应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工作,把准确的、权威的和实用的信息传递给农民;再次,要加强市场组织的培育。培育市场组织是农民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支持农民自办专业购销组织,完善其综合服务功能。要发展“公司+农户”的有效形式,直接将农民带入市场。要利用农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同时还要引导农民迎接入世挑战,使农民既能立足当前,面向国内市场,又能着眼长远,走向国际市场,实现农业生产与国际经济的有效对接。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科技创新
21世纪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新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生产组织和经营模式,生产力发展出现质的飞跃。科技创新是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与创新不仅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大技术支持,推动农村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且能够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升级。可见,把科技创新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是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科技创新。
2.1品种创新 能否实现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品种优劣是关健因素,这就要求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在研究引进和开发优良品种上下功夫。如水稻“两高一优”,旱作物高产、超高产育种,农产品品质改良,水果品质优化,特种水产品养殖等。
2.2配套技术创新 要对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进行技术创新,产前主要搞育种攻关,产中主要搞节种、节肥、节水等方面的攻关,产后重点抓产品的保鲜、贮存、加工等技术攻关。
2.3设施创新 主要有粮食、经济作物的耕、种、管、收、储各环节的机械设施创新,蔬菜、花卉等的环境调控设施创新,家禽家畜和水产品集约化饲养设施创新,农产品加工机电一体化设施创新等。
2.4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要建立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导,乡镇一级为桥梁,村级农业技术推广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纵向农业技术推广系统。
2.5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要通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形式,为农村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要大力兴办农村职业学校,培养当地技术适用人才,要发展农村科技学校,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强他们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吸收、应用和传播能力。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加速实现产业化
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农业产业化是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变革,它涉及到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到行业利益,又涉及到部门利益,更涉及到农民利益。所以,在按产业化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做到:
3.1构建农业产业链 所谓产业链,是指产业间通过投入——产出关系而形成的一种有机联系。一是连接产业关系、建立产业链。过去,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作用不充分,农民一般把一部分农产品留给自用,剩下的卖给其它部门加工销售,大头利益在工商环节,农民得到的实惠少。而走产业化道路,就是通过建立产业链,把加工、销售环节从生产环境中延伸出来,实现产加销、农工贸以及产前产后诸多环节按市场经济要求,一环扣一环,紧密连接起来,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加快农业生产从要素投入到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实现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二是培养主体要素、壮大产业链。产业链本身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构成产业链的要素很多,其中以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商品基地最为重要。如果把产业化看作一种“龙型经济”,则三者分别为龙头、龙身、龙尾。其特点是:以龙身作基础,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形式使产业链上的各环节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3.2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包括各级财政的资金扶持和国家有关农产品优惠政策及税收扶持,也包括职能部门增强服务意识和有关部门放宽经营管理等。
3.3调整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 形成互利互惠,共兴共荣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持久发展的动力。因此,必须按经济规律,妥善处理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关系,龙头企业和其他服务组织的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要遵循扶持生产、互相支持和自我保护的原则,凡涉及到经济利益的事情,都应在自愿、平等的前提下,签订合同或契约,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尊重农民自主权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应该是农民自觉、自主的行为,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在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有些地方为了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存在指令性计划,强迫命令的现象,要求农民集中连片大面积种植某种作物,一旦发生市场风险,就会造成农产品积压,给农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也会给政府带来麻烦。所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在种植计划安排上要把决策权交给农民。当然,由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和市场意识不强,如果单靠农民的自发行动,会使得结构调整过程缓慢,甚至出现盲目性。这就要求我们提供指导性计划,通过示范引导,完善服务机制,使农民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科技水平,从而变成他们自觉自愿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农民自主权得到尊重,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注重市场导向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要让有限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流向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注重市场导向,指导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和生产规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并且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当然,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农户,不可能对市场信息进行广泛收集、及时处理,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决策。存在着搞不清市场到底需要什么,究竟种什么赚钱的问题,特别是农副产品也象工业品一样进入买方市场后很少出现哪一种农副产品紧俏的现象,再加上农副产品生产的周期比较长,价格指导具有滞后的效应,这就有可能造成农副产品过剩和“卖难”的后果,使得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带领农民去闯市场,帮助农民开拓市场。首先,要建设好农产品市场。面向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先要有市场,特别是发达的农业更要以发达的市场作支撑。市场不仅为农民销售农产品提供场所,更重要的能为农民传递各种信息,引导农民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生产、改进技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其次,要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信息引导是指导农民调整结构的有效形式,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承担相应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工作,把准确的、权威的和实用的信息传递给农民;再次,要加强市场组织的培育。培育市场组织是农民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支持农民自办专业购销组织,完善其综合服务功能。要发展“公司+农户”的有效形式,直接将农民带入市场。要利用农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同时还要引导农民迎接入世挑战,使农民既能立足当前,面向国内市场,又能着眼长远,走向国际市场,实现农业生产与国际经济的有效对接。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科技创新
21世纪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新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生产组织和经营模式,生产力发展出现质的飞跃。科技创新是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与创新不仅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大技术支持,推动农村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且能够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升级。可见,把科技创新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是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科技创新。
2.1品种创新 能否实现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品种优劣是关健因素,这就要求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在研究引进和开发优良品种上下功夫。如水稻“两高一优”,旱作物高产、超高产育种,农产品品质改良,水果品质优化,特种水产品养殖等。
2.2配套技术创新 要对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进行技术创新,产前主要搞育种攻关,产中主要搞节种、节肥、节水等方面的攻关,产后重点抓产品的保鲜、贮存、加工等技术攻关。
2.3设施创新 主要有粮食、经济作物的耕、种、管、收、储各环节的机械设施创新,蔬菜、花卉等的环境调控设施创新,家禽家畜和水产品集约化饲养设施创新,农产品加工机电一体化设施创新等。
2.4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要建立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导,乡镇一级为桥梁,村级农业技术推广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纵向农业技术推广系统。
2.5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要通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形式,为农村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要大力兴办农村职业学校,培养当地技术适用人才,要发展农村科技学校,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强他们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吸收、应用和传播能力。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加速实现产业化
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农业产业化是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变革,它涉及到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到行业利益,又涉及到部门利益,更涉及到农民利益。所以,在按产业化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做到:
3.1构建农业产业链 所谓产业链,是指产业间通过投入——产出关系而形成的一种有机联系。一是连接产业关系、建立产业链。过去,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作用不充分,农民一般把一部分农产品留给自用,剩下的卖给其它部门加工销售,大头利益在工商环节,农民得到的实惠少。而走产业化道路,就是通过建立产业链,把加工、销售环节从生产环境中延伸出来,实现产加销、农工贸以及产前产后诸多环节按市场经济要求,一环扣一环,紧密连接起来,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加快农业生产从要素投入到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实现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二是培养主体要素、壮大产业链。产业链本身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构成产业链的要素很多,其中以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商品基地最为重要。如果把产业化看作一种“龙型经济”,则三者分别为龙头、龙身、龙尾。其特点是:以龙身作基础,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形式使产业链上的各环节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3.2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包括各级财政的资金扶持和国家有关农产品优惠政策及税收扶持,也包括职能部门增强服务意识和有关部门放宽经营管理等。
3.3调整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 形成互利互惠,共兴共荣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持久发展的动力。因此,必须按经济规律,妥善处理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关系,龙头企业和其他服务组织的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要遵循扶持生产、互相支持和自我保护的原则,凡涉及到经济利益的事情,都应在自愿、平等的前提下,签订合同或契约,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尊重农民自主权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应该是农民自觉、自主的行为,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在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有些地方为了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存在指令性计划,强迫命令的现象,要求农民集中连片大面积种植某种作物,一旦发生市场风险,就会造成农产品积压,给农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也会给政府带来麻烦。所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在种植计划安排上要把决策权交给农民。当然,由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和市场意识不强,如果单靠农民的自发行动,会使得结构调整过程缓慢,甚至出现盲目性。这就要求我们提供指导性计划,通过示范引导,完善服务机制,使农民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科技水平,从而变成他们自觉自愿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农民自主权得到尊重,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