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缺乏存在矛盾。在职业护理院校增设老年护理专业是顺应社会的需要,其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相当广阔。老年护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培养该专业人才需从教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设计。
关键词: 老年护理 老年护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新需求和未来就业形势的预测,很多高校增设了一些新专业。本文旨在探讨老龄化社会下职业护理院校增设老年护理专业的前景和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案。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缺乏存在矛盾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正式步入老龄社会。据中国老龄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59亿,占总人口的20%。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2027年超过3亿,2044年将达到4亿。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以及未来数十年不断增长的趋势,决定了养老社会化已是必然趋势,同时会产生数十万计的老年护理岗位群。
然而,目前我国从事老年护理事业的群体,多是非专业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社会所面临的巨大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也没有及时构建老年学教育体系,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属空白。
二、在职业护理院校增设老年护理专业是社会需要
老年人其实和孕产妇、儿童一样,都属于特殊人群。纵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都开设有专门的助产专业和幼师专业,为什么独独没有老年护理专业呢?对老年人群的护理应该是有别于对其他年龄段人群的护理的。
2009年12月14日,中国老龄国情与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表示,目前我国老年专业护理员队伍极其稀缺,学界应该尽快将养老护理教育的学科建设提上日程。
现阶段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老年护理员、家政员,都是没有经过系统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的。即使是职业护士,也只是在学习时期曾经接触过《老年护理学》课程,粗浅地了解过老年护理的内容。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满足不了当代社会的老年护理需要的。现代化的养老事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老年护理人员,不光要会照顾老人的吃喝拉撒、日常起居,还要会打针、吸痰、量体温、量血压、进行护理体检,更要懂得临床学、营养学、预防学、保健学、运动学、康复学、心理学、社区护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护理相关专业知识教育的护理人员才具备全面护理老人的能力,才能够真正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所以,在职业护理院校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培养专门的、高素质的老年护理人才是社会的需要。
三、老年护理专业的特点以及培养该专业人才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案
一种新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必定会对职校在教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老年护理专业不同于一般护理专业,其专业特点更鲜明。因此,培养该专业人才的机构需从硬件和软件上适应这些特点。表现在:
1.教学条件方面:包括教材和相关资料的使用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等
(1)老年护理学教材,应选用立足我国国情,顺应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以服务老年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的教材。教材的建设方面,应从增加人文知识含量和深化人文精神渗透两个方面来加强,例如可配上典型的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人文关怀方案案例。另外,教材的建设还需完善专业的老年护理理论,加上最新的国内外老年护理前沿信息,并在教材内容上注重学科交叉等。
(2)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老年护理专业教师队伍,并且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和培训,尽快提高老年护理教育师资水平。
(3)实践教学环境对老年护理学专业尤为重要。职业护理院校应设有专门的老年护理实验室,里面应配备相关教具,如人体模型、气垫床、医用升降床、功能型轮椅、负压吸痰器、医用供氧器、家庭制氧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心肺复苏器、导尿包、理疗按摩仪等。另外,护理学院可与临床实践基地(如老年护理院、敬老院等)长期稳定合作,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场所。
(4)网络媒体作为更新速度快、承载量大的载体形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老年护理学科知识信息,以弥补我国老年护理起步晚、发展滞后、经验少的弊端,使护理教育更加立体化,更能适应目前高等护理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建设老年护理的相关网络主页,提供最新的内容更新信息,建立学科焦点问题论坛以及提供老年护理学科网站的相关链接,可视为改善教学条件的一项重要改革。
2.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包括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管理评估制度等
(1)培养目标:老年护理专业是注重实践的专业,因此,培养目标应是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
(2)教学方式方法:老年护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现了服务对象专一、以人为本的特点。老年群体,因生理机能的减退,反应较慢,思维迟缓,与外界沟通困难。另外,由于生理功能减退、患病、社会角色改变等方面,老年人可能不同程度地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所以,临床上对该专业的护士的沟通能力和共情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学中可加入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情景设立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示范练习法、PBL法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老年人的心理认知和情感体验,同时也锻炼了与人交流的技巧和沟通能力,更加符合老年护理的临床需求。
(3)管理评估制度:由于老年护理专业教育与社会联系紧密,所以在设定各种管理制度和评估制度时,社会的要求应该得到充分反映。
3.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
老年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应以老年护理学和基础护理学作为主干课程。根据其专业特点,在一般的护理专业主要课程基础上,可增加营养学、预防学、保健学、运动学、康复学、社区护理学等;此外,还可增加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与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以突出思想品德和人文道德教育;在老年护理专业基础课中可适当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比重,而注重基础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另外,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比例应该适当提高,以适应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老年护理专业就业前景广阔
任何一项专业教育如果没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就不会有前途。赡养老人由“养儿防老”模式向社会化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中国政府更是加大了对养老工程的扶持和投入,各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正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如福利院、敬老院、托老所、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等。此外,家庭护理、社区护理以及老年病专科也提供了很大一部分护理就业岗位。老年护理学专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其毕业生必定会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总之,社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决定了职业护理院校增设老年护理专业是有优势和特色的,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人才,满足老龄社会的护理人才需求,也是护理院校教师的一份责任,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志丽,杨淑臻.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前景预测.中国医药导报,2008.
[2]黄桂芳.中国老年护理人才的职业教育.社会福利,2009.
[3]朱梅初.创新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4]汪金萍.浅谈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
[5]邹玉莲.对高职高专老年护理学科教材创新性建设的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09.
(作者单位: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老年护理 老年护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新需求和未来就业形势的预测,很多高校增设了一些新专业。本文旨在探讨老龄化社会下职业护理院校增设老年护理专业的前景和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案。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缺乏存在矛盾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正式步入老龄社会。据中国老龄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59亿,占总人口的20%。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2027年超过3亿,2044年将达到4亿。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以及未来数十年不断增长的趋势,决定了养老社会化已是必然趋势,同时会产生数十万计的老年护理岗位群。
然而,目前我国从事老年护理事业的群体,多是非专业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社会所面临的巨大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也没有及时构建老年学教育体系,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属空白。
二、在职业护理院校增设老年护理专业是社会需要
老年人其实和孕产妇、儿童一样,都属于特殊人群。纵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都开设有专门的助产专业和幼师专业,为什么独独没有老年护理专业呢?对老年人群的护理应该是有别于对其他年龄段人群的护理的。
2009年12月14日,中国老龄国情与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表示,目前我国老年专业护理员队伍极其稀缺,学界应该尽快将养老护理教育的学科建设提上日程。
现阶段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老年护理员、家政员,都是没有经过系统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的。即使是职业护士,也只是在学习时期曾经接触过《老年护理学》课程,粗浅地了解过老年护理的内容。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满足不了当代社会的老年护理需要的。现代化的养老事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老年护理人员,不光要会照顾老人的吃喝拉撒、日常起居,还要会打针、吸痰、量体温、量血压、进行护理体检,更要懂得临床学、营养学、预防学、保健学、运动学、康复学、心理学、社区护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护理相关专业知识教育的护理人员才具备全面护理老人的能力,才能够真正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所以,在职业护理院校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培养专门的、高素质的老年护理人才是社会的需要。
三、老年护理专业的特点以及培养该专业人才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案
一种新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必定会对职校在教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老年护理专业不同于一般护理专业,其专业特点更鲜明。因此,培养该专业人才的机构需从硬件和软件上适应这些特点。表现在:
1.教学条件方面:包括教材和相关资料的使用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等
(1)老年护理学教材,应选用立足我国国情,顺应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以服务老年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的教材。教材的建设方面,应从增加人文知识含量和深化人文精神渗透两个方面来加强,例如可配上典型的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人文关怀方案案例。另外,教材的建设还需完善专业的老年护理理论,加上最新的国内外老年护理前沿信息,并在教材内容上注重学科交叉等。
(2)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老年护理专业教师队伍,并且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和培训,尽快提高老年护理教育师资水平。
(3)实践教学环境对老年护理学专业尤为重要。职业护理院校应设有专门的老年护理实验室,里面应配备相关教具,如人体模型、气垫床、医用升降床、功能型轮椅、负压吸痰器、医用供氧器、家庭制氧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心肺复苏器、导尿包、理疗按摩仪等。另外,护理学院可与临床实践基地(如老年护理院、敬老院等)长期稳定合作,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场所。
(4)网络媒体作为更新速度快、承载量大的载体形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老年护理学科知识信息,以弥补我国老年护理起步晚、发展滞后、经验少的弊端,使护理教育更加立体化,更能适应目前高等护理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建设老年护理的相关网络主页,提供最新的内容更新信息,建立学科焦点问题论坛以及提供老年护理学科网站的相关链接,可视为改善教学条件的一项重要改革。
2.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包括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管理评估制度等
(1)培养目标:老年护理专业是注重实践的专业,因此,培养目标应是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
(2)教学方式方法:老年护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现了服务对象专一、以人为本的特点。老年群体,因生理机能的减退,反应较慢,思维迟缓,与外界沟通困难。另外,由于生理功能减退、患病、社会角色改变等方面,老年人可能不同程度地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所以,临床上对该专业的护士的沟通能力和共情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学中可加入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情景设立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示范练习法、PBL法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老年人的心理认知和情感体验,同时也锻炼了与人交流的技巧和沟通能力,更加符合老年护理的临床需求。
(3)管理评估制度:由于老年护理专业教育与社会联系紧密,所以在设定各种管理制度和评估制度时,社会的要求应该得到充分反映。
3.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
老年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应以老年护理学和基础护理学作为主干课程。根据其专业特点,在一般的护理专业主要课程基础上,可增加营养学、预防学、保健学、运动学、康复学、社区护理学等;此外,还可增加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与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以突出思想品德和人文道德教育;在老年护理专业基础课中可适当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比重,而注重基础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另外,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比例应该适当提高,以适应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老年护理专业就业前景广阔
任何一项专业教育如果没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就不会有前途。赡养老人由“养儿防老”模式向社会化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中国政府更是加大了对养老工程的扶持和投入,各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正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如福利院、敬老院、托老所、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等。此外,家庭护理、社区护理以及老年病专科也提供了很大一部分护理就业岗位。老年护理学专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其毕业生必定会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总之,社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决定了职业护理院校增设老年护理专业是有优势和特色的,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人才,满足老龄社会的护理人才需求,也是护理院校教师的一份责任,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志丽,杨淑臻.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前景预测.中国医药导报,2008.
[2]黄桂芳.中国老年护理人才的职业教育.社会福利,2009.
[3]朱梅初.创新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4]汪金萍.浅谈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
[5]邹玉莲.对高职高专老年护理学科教材创新性建设的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09.
(作者单位: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