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关键词】:创建情境 探索新知 联系实际 趣味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要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是指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一、创建教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建性,寻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搜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创建情境,让学生更多地聯系实际。善于创建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最基本途径。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智力游戏创建情境;.运用实物创造情境;运用模拟生活创建情境。
创建情境,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不断思考、不断尝试,不断地体验成功,有助于他们发展洞察力、形象思维力,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二、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有物参照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同时,对学习活动作出审时度势的调整,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真正"蹲下身子"与学生说话的老师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巧设疑点,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增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比如教学"体积的概念"一节,教材上有一个实验,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诚然,这个实验的确能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的表象,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现象并不陌生,"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早就耳熟能详。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有的说乌鸦聪明;有的说放进石子水面升高了。我又重点设疑:为什么瓶中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学生有的说石子有重量;有的说石子占了一定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只有放了足够的石子,才能把水挤出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因此,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意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新知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三、培养生活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
许多孩子在上学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数100以内的数甚至更多,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中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一般5岁以后数学的思维能力才开始蒙发,上一年级的学生部分只能机械的数数,但对数的意义就不一定清楚,因此,就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寻找数。如5个人,3枝铅笔,8朵花等等,在生活中慢慢建立数的概念,认识数的含义。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中更好的为生活服务,同时用生活经验更好的为数学学习服务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又好奇,对于枯燥的数学公式或练习往往坐不住,甚至感到厌烦。实践证明,设计富于生活色彩而且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教学,一定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使注意力变得自觉、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导入生活化呢?我认为可这样做: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根据我校学生经常会在节假日随父母去超市购物的这一生活实际,首先教者用多媒体出示到超市购物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教者问:"我们到超市去买东西需要用到什么?"这时学生会一致回答:"人民币"。此时教者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并说:"我们买东西就要用到人民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再如:在三年级下册学习《求平均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昨天进行的跳绳比赛中,一小队6人总成绩是528下,二小队7人总成绩是609下。"我现在宣布:"这次比赛二小队获胜。"随着二小队的欢呼声,一小队的学生有的就说:"老师,因为二小队人数比我们多,当然总分就要比我们多了。您这样算成绩,是不是太不公平了?"我赶紧问到:"那怎样算才公平呢?"......在和孩子自然的对话中,引出了平均数,让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总之,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数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认真创造条件,创建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增强知识和实际联系,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形象思维。生活化课堂教学,加强以课本主源,又不被课本知识所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关键词】:创建情境 探索新知 联系实际 趣味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要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是指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一、创建教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建性,寻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搜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创建情境,让学生更多地聯系实际。善于创建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最基本途径。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智力游戏创建情境;.运用实物创造情境;运用模拟生活创建情境。
创建情境,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不断思考、不断尝试,不断地体验成功,有助于他们发展洞察力、形象思维力,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二、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有物参照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同时,对学习活动作出审时度势的调整,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真正"蹲下身子"与学生说话的老师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巧设疑点,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增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比如教学"体积的概念"一节,教材上有一个实验,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诚然,这个实验的确能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的表象,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现象并不陌生,"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早就耳熟能详。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有的说乌鸦聪明;有的说放进石子水面升高了。我又重点设疑:为什么瓶中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学生有的说石子有重量;有的说石子占了一定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只有放了足够的石子,才能把水挤出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因此,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意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新知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三、培养生活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
许多孩子在上学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数100以内的数甚至更多,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中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一般5岁以后数学的思维能力才开始蒙发,上一年级的学生部分只能机械的数数,但对数的意义就不一定清楚,因此,就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寻找数。如5个人,3枝铅笔,8朵花等等,在生活中慢慢建立数的概念,认识数的含义。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中更好的为生活服务,同时用生活经验更好的为数学学习服务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又好奇,对于枯燥的数学公式或练习往往坐不住,甚至感到厌烦。实践证明,设计富于生活色彩而且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教学,一定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使注意力变得自觉、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导入生活化呢?我认为可这样做: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根据我校学生经常会在节假日随父母去超市购物的这一生活实际,首先教者用多媒体出示到超市购物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教者问:"我们到超市去买东西需要用到什么?"这时学生会一致回答:"人民币"。此时教者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并说:"我们买东西就要用到人民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再如:在三年级下册学习《求平均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昨天进行的跳绳比赛中,一小队6人总成绩是528下,二小队7人总成绩是609下。"我现在宣布:"这次比赛二小队获胜。"随着二小队的欢呼声,一小队的学生有的就说:"老师,因为二小队人数比我们多,当然总分就要比我们多了。您这样算成绩,是不是太不公平了?"我赶紧问到:"那怎样算才公平呢?"......在和孩子自然的对话中,引出了平均数,让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总之,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数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认真创造条件,创建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增强知识和实际联系,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形象思维。生活化课堂教学,加强以课本主源,又不被课本知识所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