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音乐教师海外研究不但在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还可以建立国际性的教师培训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师资国际化。高校音乐教师应该以海外研究为平台,对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素质和专业展示,达到国际上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最终建立“自性”和“共性”的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音乐教师;文化认同;海外研究;路径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表象形态和深厚的文化与精神底蕴。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化认同上遭遇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信息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商业化流行化的挑战,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很难被西方主流文化接受等。另外,当代对文化认同问题的认识存在三大思维误区[1]:一是主张以复兴传统文化来重建文化认同,二是将文化认同与现代性相对立,三是将文化认同与全球化相对立。高校音乐教师无论在专业技巧上还是在理论高度上都可以作为中国学院派音乐的代表。所以,在文化自信和文化之间相互认同方面如何辩证地分析与研究,高校音乐教师承担着艰巨的任务。
1 高校音乐教师传播文化自信的路径
高校音乐教师应以出国留学、研学、访学、国际邀请演出等海外研修手段传播中国、本地域优秀文化艺术,同时还要尊重和学习他国的优秀艺术文化。高校音乐教师通过自身的海外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比较两国文化音乐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最终达到自身的文化自信,同时还要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建立“自性”和“共性”的文化认同感。
高校音乐教师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可以更好更直接地把中华民族的優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播出去,让国外的专家学者能够正确地理解我国文化艺术中蕴含的理论精髓,最终认同和学习我国优秀文化艺术。
2 跨文化认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早期,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对自身的文化认同和跨文化认同提出了独到的理论思想。在文化认同方面,他认为不同民族的人们总是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身的文化属性,并以某种象征性的物作为标志,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在跨文化认同方面,他在专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了“文明的冲突”这一理论观点。亨廷顿坚持文化及其随之而来的跨文化认同的特殊性。[2]在多元文化的构建下,文化认同一方面可以看作族群或国家之间在共有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代码基础上形成的连续稳定的意义构建。另一方面,在承认族群或国家文化共性的基础上,应重视内在的差异。人类学家罗伯特·F·墨菲曾指出:虽然一种文化内部存在多种明显差异甚至相互冲突的行为方式或价值观念,但文化的内在一致性却不容忽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2015年5月他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的时候多次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3]2018年2月,《南方日报》登载的文章《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和坚实根基》中指出:文化自信根植于文化认同。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形成文化认同,凝结文化共同体,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这是一条有着内在紧密联系的逻辑链条。
当今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在对自身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做到对他文化的包容。面对文化国际化的挑战,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在认同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让我们的文化形式与时俱进,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与国际化接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以崭新的面貌成为与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4]
近年来,关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为主题的论文或是科研项目成了热门主题。从音乐角度来看:前期研究的学者以海外孔子学院(学堂)为例,在音乐对外输出、对外交流和民族音乐传承传播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音乐文化自信背景下以高校音乐教师为研究主体,音乐文化传播和跨文化音乐认同相互结合为研究客体,主体与客体相互结合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说寥寥无几,大多是关于校园文化、高校教育、高校思政方面的文化自信研究。
笔者所处的粤西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湾、港湾优势,决定了它天然的开放属性、强烈的外向型经济、多元化的人口与文明特征。例如湛江,东濒南海,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在亚太经济圈中,湛江处在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所以,在外向型经济、多元化人口与多元化文明发展的趋势下,粤西地区的高等音乐教育水平应该主动接受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和带动,特别是粤西地区的一些海港城市的高校,如广东海洋大学、岭南师范学院等在加强国际化办学能力方面应该起到在粤西地区的模范带头作用,主动与珠三角地区开放的文化音乐气息相呼应。粤西地区高校音乐教师通过其出国研究为平台,不但在传播和弘扬本地域的传统音乐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同时还要提升国际化视野和专业水平,缩小与大湾区中心城市间高校音乐师资力量不平衡的差距。
高校音乐教师们应该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特长,积极参与文化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合理地构建跨文化认同观,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实现“共生共谐”的文化价值观。[5]
3 文化自信视域下跨文化认同的难点分析
首先,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的外语水平。因为只有通过流利的外语交流才能把本国的音乐文化内涵很好地表达给国外的受众,让国外的受众能够深刻地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内涵。
其次,在文化自信基础上,达到相互之间跨文化认同的切入点。实际上,中国优秀文化审美标准是与国外很多优秀文化审美法则相同、相通的,而不是相互排斥抵触的。[6]高校音乐工作者应该寻求既保留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部分,又能够与国外当下流行的文化元素相结合的一系列音乐作品。例如,本研究者于2015年3月至7月在韩国新罗大学访学期间,以中国留学生的身份在其大学开学典礼上演唱中国新艺术歌曲《芦花》,受到了韩国大学师生的好评。所以,高校音乐工作者应该潜心研究自身专业,将一系列既保持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又带有中国现代化创作技巧的音乐作品展示给国际上的受众。达到增强自身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又能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做到相互之间的文化认同。 4 文化自信与跨文化认同研究路径的创新点
首先,教师根据自身所在的国家对音乐的审美取向,找到其与中华音乐之间的审美共鸣点。高校音乐教师在海外可以组建中华音乐文化社团,对中华音乐文化传播做前期的设计和调研,以确保在传播中华音乐文化过程中,巧妙地展示中华音乐艺术中最打动人、最能引起海外受众情感共鸣的内涵,被观众理解和接纳。
其次,将一系列的音乐主题活动植入研究者本地区的地域文化中。高校音乐教师可以把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传播出去。例如,笔者所处地域的非物质遗产包括欣赏(南狮)舞狮表演、民间剪纸、雷剧等,甚至可以涉猎琼州的黎族少数民族文化,让国外的专家和学者体会到中国传统地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5 文化自信与跨文化认同之间的存在方式
文化自信与跨文化认同应该以“共生共协”的方式存在与发展。[7]国内音乐教师以出国留学、研学、访学、国际邀请演出等手段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还要尊重他国的优秀艺术文化。[8]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同时还要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最终达到“自性”和“共性”的文化相互认同。
5.1 准备阶段
首先,研究者应该与本校的国际交流院展开实际交流,总结本校前期的研究成果和不足。走访在国际化交流和文化自信方面做出成绩的其他院系或其他国内外高校,借鉴他们的优秀成果。
其次,研究者应该搜集和整理本地域的优秀艺术文化。优秀的地域艺术文化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记忆与国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广东省高校音乐教师应该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攻坚部署,弘扬和传承地区的传统艺术文化,如(南狮)舞狮表演、民间剪纸、雷剧等等,以及琼州的黎族少数民族文化。
再次,研究者應该整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音乐作品与西方传统经典音乐相结合的音乐作品集,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认同。
5.2 具体实施阶段
国内音乐教师以出国留学、研学、访学、国际邀请演出等途径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还要尊重他国的优秀艺术文化,体现大国风度和包容心态。高校音乐教师要在以自身的实际能力为前提,深入学习与了解其他国家的音乐艺术形式,提升自身的音乐技能,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拓宽国际视野,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教师在海外研究期间还可以组织国内外高校教师定期互访、演出或举办讲座,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相互学习和交流。演出交流的形式甚至可以延伸到音乐以外的领域。例如,可以依托本校与白俄罗斯建立的孔子学院为平台,在研究或演出交流过程中展示中国传统舞狮、中国的茶道、朝鲜族的说唱艺术、插花艺术、俄罗斯民间艺术和俄罗斯的绘画等能够代表对方国家的文化特色表演都可以作为东西方文化互通的交流形式来展示给国内外受众。[9]实现跨文化认同。
教师在海外学习期间或归国后可以邀请国外的音乐大师开展大师班讲学。可以提升师生的业务和专业水平,拓宽视野,让国外的专家学者零距离地接触到我国的优秀文化,消除彼此之间思想上的隔阂,实现求同存异、相互欣赏的效果。[10]
5.3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专家访谈进行研究。
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阅读论文选题研究的文献,并归纳、整理和分析资料内容,包括文化自信、高校教师研学、国际办学、文化认同等相关文献,了解当前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多样的研究思路。搜集和认真阅读与研究者要去的国家(地区)的人文理念和文化传统方面相关的书籍,增进了解。
调查法:与本校的国际交流院展开实际交流,总结我们的前期成果和不足。走访在国际交流和文化自信方面做出成绩的其他院系或其他国内外高校,借鉴他们的优秀成果。
实验研究: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演出或讲座方式,展现自己的优秀艺术文化,同时还要认真地学习与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艺术形式,增强自身的音乐技能,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增强自身文化自信的同时拓宽国际视野。
专家访谈:研究者短期实践研究不容易发现的问题,通过专家的经验传授有助于研究者发现问题,专家可以为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帮助。
6 结语
高校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的特长,积极参与文化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在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合理地构建跨文化认同观,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实现“共生共谐”的文化价值观。本文通过分析文化自信视域下跨文化认同的路径,不但能为增强本国高校音乐教师文化自信提供研究方法,也能为国外的专家学者正确地理解我国文化艺术中蕴含的理论精髓提供渠道,最终达到认同和学习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的目的,促进国际优秀文化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中扬.当代文化认同思维误区[J].学术论坛,2011(08):155.
[2]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03-109.
[3] 张琳.提高高校外语教师语言教学能力的途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24):85.
[4] 田夏彪.当前民族文化认同中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关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01-106.
[5] 郑慕婷,温梅琴,黄晓曼.文化自信视域下非物质客家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嘉应学院为例[J].艺术评鉴,2019(17):92-93.
[6] 梁玖.欣赏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7] 黄健,童康,张宁,张娟.高校教师海外研修成效研究——以“高等教育教学法(农业类)出国研修”项目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9(6):54-58.
[8] 陈少峰,朱嘉.中国文化产业十年(1999-2009)[M].金城出版社,2010:123.
[9] 王曙芬.国民艺术素养:民族根基的审美延续[J].辽宁大学学报,2010,11(38):24-25.
[10] 王一川.论公众的艺术辨识力——艺术公赏力系列研究[J].文艺争鸣,2010(05):79.
作者简介:赵楠(1981—),女,辽宁鞍山人,研究生,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育。
刘玉腾(1988—),男,内蒙古包头人,研究生,博士,声乐教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音乐教师;文化认同;海外研究;路径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表象形态和深厚的文化与精神底蕴。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化认同上遭遇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信息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商业化流行化的挑战,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很难被西方主流文化接受等。另外,当代对文化认同问题的认识存在三大思维误区[1]:一是主张以复兴传统文化来重建文化认同,二是将文化认同与现代性相对立,三是将文化认同与全球化相对立。高校音乐教师无论在专业技巧上还是在理论高度上都可以作为中国学院派音乐的代表。所以,在文化自信和文化之间相互认同方面如何辩证地分析与研究,高校音乐教师承担着艰巨的任务。
1 高校音乐教师传播文化自信的路径
高校音乐教师应以出国留学、研学、访学、国际邀请演出等海外研修手段传播中国、本地域优秀文化艺术,同时还要尊重和学习他国的优秀艺术文化。高校音乐教师通过自身的海外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比较两国文化音乐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最终达到自身的文化自信,同时还要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建立“自性”和“共性”的文化认同感。
高校音乐教师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可以更好更直接地把中华民族的優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播出去,让国外的专家学者能够正确地理解我国文化艺术中蕴含的理论精髓,最终认同和学习我国优秀文化艺术。
2 跨文化认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早期,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对自身的文化认同和跨文化认同提出了独到的理论思想。在文化认同方面,他认为不同民族的人们总是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身的文化属性,并以某种象征性的物作为标志,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在跨文化认同方面,他在专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了“文明的冲突”这一理论观点。亨廷顿坚持文化及其随之而来的跨文化认同的特殊性。[2]在多元文化的构建下,文化认同一方面可以看作族群或国家之间在共有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代码基础上形成的连续稳定的意义构建。另一方面,在承认族群或国家文化共性的基础上,应重视内在的差异。人类学家罗伯特·F·墨菲曾指出:虽然一种文化内部存在多种明显差异甚至相互冲突的行为方式或价值观念,但文化的内在一致性却不容忽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2015年5月他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的时候多次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3]2018年2月,《南方日报》登载的文章《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和坚实根基》中指出:文化自信根植于文化认同。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形成文化认同,凝结文化共同体,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这是一条有着内在紧密联系的逻辑链条。
当今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在对自身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做到对他文化的包容。面对文化国际化的挑战,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在认同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让我们的文化形式与时俱进,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与国际化接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以崭新的面貌成为与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4]
近年来,关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为主题的论文或是科研项目成了热门主题。从音乐角度来看:前期研究的学者以海外孔子学院(学堂)为例,在音乐对外输出、对外交流和民族音乐传承传播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音乐文化自信背景下以高校音乐教师为研究主体,音乐文化传播和跨文化音乐认同相互结合为研究客体,主体与客体相互结合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说寥寥无几,大多是关于校园文化、高校教育、高校思政方面的文化自信研究。
笔者所处的粤西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湾、港湾优势,决定了它天然的开放属性、强烈的外向型经济、多元化的人口与文明特征。例如湛江,东濒南海,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在亚太经济圈中,湛江处在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所以,在外向型经济、多元化人口与多元化文明发展的趋势下,粤西地区的高等音乐教育水平应该主动接受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和带动,特别是粤西地区的一些海港城市的高校,如广东海洋大学、岭南师范学院等在加强国际化办学能力方面应该起到在粤西地区的模范带头作用,主动与珠三角地区开放的文化音乐气息相呼应。粤西地区高校音乐教师通过其出国研究为平台,不但在传播和弘扬本地域的传统音乐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同时还要提升国际化视野和专业水平,缩小与大湾区中心城市间高校音乐师资力量不平衡的差距。
高校音乐教师们应该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特长,积极参与文化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合理地构建跨文化认同观,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实现“共生共谐”的文化价值观。[5]
3 文化自信视域下跨文化认同的难点分析
首先,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的外语水平。因为只有通过流利的外语交流才能把本国的音乐文化内涵很好地表达给国外的受众,让国外的受众能够深刻地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内涵。
其次,在文化自信基础上,达到相互之间跨文化认同的切入点。实际上,中国优秀文化审美标准是与国外很多优秀文化审美法则相同、相通的,而不是相互排斥抵触的。[6]高校音乐工作者应该寻求既保留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部分,又能够与国外当下流行的文化元素相结合的一系列音乐作品。例如,本研究者于2015年3月至7月在韩国新罗大学访学期间,以中国留学生的身份在其大学开学典礼上演唱中国新艺术歌曲《芦花》,受到了韩国大学师生的好评。所以,高校音乐工作者应该潜心研究自身专业,将一系列既保持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又带有中国现代化创作技巧的音乐作品展示给国际上的受众。达到增强自身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又能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做到相互之间的文化认同。 4 文化自信与跨文化认同研究路径的创新点
首先,教师根据自身所在的国家对音乐的审美取向,找到其与中华音乐之间的审美共鸣点。高校音乐教师在海外可以组建中华音乐文化社团,对中华音乐文化传播做前期的设计和调研,以确保在传播中华音乐文化过程中,巧妙地展示中华音乐艺术中最打动人、最能引起海外受众情感共鸣的内涵,被观众理解和接纳。
其次,将一系列的音乐主题活动植入研究者本地区的地域文化中。高校音乐教师可以把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传播出去。例如,笔者所处地域的非物质遗产包括欣赏(南狮)舞狮表演、民间剪纸、雷剧等,甚至可以涉猎琼州的黎族少数民族文化,让国外的专家和学者体会到中国传统地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5 文化自信与跨文化认同之间的存在方式
文化自信与跨文化认同应该以“共生共协”的方式存在与发展。[7]国内音乐教师以出国留学、研学、访学、国际邀请演出等手段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还要尊重他国的优秀艺术文化。[8]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同时还要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最终达到“自性”和“共性”的文化相互认同。
5.1 准备阶段
首先,研究者应该与本校的国际交流院展开实际交流,总结本校前期的研究成果和不足。走访在国际化交流和文化自信方面做出成绩的其他院系或其他国内外高校,借鉴他们的优秀成果。
其次,研究者应该搜集和整理本地域的优秀艺术文化。优秀的地域艺术文化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记忆与国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广东省高校音乐教师应该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攻坚部署,弘扬和传承地区的传统艺术文化,如(南狮)舞狮表演、民间剪纸、雷剧等等,以及琼州的黎族少数民族文化。
再次,研究者應该整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音乐作品与西方传统经典音乐相结合的音乐作品集,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认同。
5.2 具体实施阶段
国内音乐教师以出国留学、研学、访学、国际邀请演出等途径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还要尊重他国的优秀艺术文化,体现大国风度和包容心态。高校音乐教师要在以自身的实际能力为前提,深入学习与了解其他国家的音乐艺术形式,提升自身的音乐技能,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拓宽国际视野,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教师在海外研究期间还可以组织国内外高校教师定期互访、演出或举办讲座,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相互学习和交流。演出交流的形式甚至可以延伸到音乐以外的领域。例如,可以依托本校与白俄罗斯建立的孔子学院为平台,在研究或演出交流过程中展示中国传统舞狮、中国的茶道、朝鲜族的说唱艺术、插花艺术、俄罗斯民间艺术和俄罗斯的绘画等能够代表对方国家的文化特色表演都可以作为东西方文化互通的交流形式来展示给国内外受众。[9]实现跨文化认同。
教师在海外学习期间或归国后可以邀请国外的音乐大师开展大师班讲学。可以提升师生的业务和专业水平,拓宽视野,让国外的专家学者零距离地接触到我国的优秀文化,消除彼此之间思想上的隔阂,实现求同存异、相互欣赏的效果。[10]
5.3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专家访谈进行研究。
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阅读论文选题研究的文献,并归纳、整理和分析资料内容,包括文化自信、高校教师研学、国际办学、文化认同等相关文献,了解当前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多样的研究思路。搜集和认真阅读与研究者要去的国家(地区)的人文理念和文化传统方面相关的书籍,增进了解。
调查法:与本校的国际交流院展开实际交流,总结我们的前期成果和不足。走访在国际交流和文化自信方面做出成绩的其他院系或其他国内外高校,借鉴他们的优秀成果。
实验研究: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演出或讲座方式,展现自己的优秀艺术文化,同时还要认真地学习与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艺术形式,增强自身的音乐技能,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增强自身文化自信的同时拓宽国际视野。
专家访谈:研究者短期实践研究不容易发现的问题,通过专家的经验传授有助于研究者发现问题,专家可以为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帮助。
6 结语
高校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的特长,积极参与文化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在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合理地构建跨文化认同观,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实现“共生共谐”的文化价值观。本文通过分析文化自信视域下跨文化认同的路径,不但能为增强本国高校音乐教师文化自信提供研究方法,也能为国外的专家学者正确地理解我国文化艺术中蕴含的理论精髓提供渠道,最终达到认同和学习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的目的,促进国际优秀文化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中扬.当代文化认同思维误区[J].学术论坛,2011(08):155.
[2]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03-109.
[3] 张琳.提高高校外语教师语言教学能力的途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24):85.
[4] 田夏彪.当前民族文化认同中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关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01-106.
[5] 郑慕婷,温梅琴,黄晓曼.文化自信视域下非物质客家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嘉应学院为例[J].艺术评鉴,2019(17):92-93.
[6] 梁玖.欣赏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7] 黄健,童康,张宁,张娟.高校教师海外研修成效研究——以“高等教育教学法(农业类)出国研修”项目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9(6):54-58.
[8] 陈少峰,朱嘉.中国文化产业十年(1999-2009)[M].金城出版社,2010:123.
[9] 王曙芬.国民艺术素养:民族根基的审美延续[J].辽宁大学学报,2010,11(38):24-25.
[10] 王一川.论公众的艺术辨识力——艺术公赏力系列研究[J].文艺争鸣,2010(05):79.
作者简介:赵楠(1981—),女,辽宁鞍山人,研究生,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育。
刘玉腾(1988—),男,内蒙古包头人,研究生,博士,声乐教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