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来光谷的黑猫白猫

来源 :商界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qir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环境
  良好的政策引来了大量创客,但大杂烩式的融入很难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诸多创企去留难断。
  代际印象
  传统工业逐渐淡出群众视线,轻资产的互联网创企大量涌入,为武汉增添了一份活力。
  武汉光谷太希望成为中国的硅谷。
  引进大型企业,类似微软、海康威视、银联商务,打造配套服务环境;转变政策,在股权激励、金融税改、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下足工夫。栽好梧桐树,静待凤来栖,武汉政策先行,撒下大网,坐等创客拥入。
  然而,事与愿违。大量创企到来,并没有达成协同效应,反而坐吃政策红利。
  斗鱼溯游而来
  斗鱼是畅游在政策红利中的一尾红鲤。这个来自广州的创企,正在频繁牵手市政府,努力打造成为武汉名片。
  斗鱼在武汉光谷创业的一年多时间里,一直都是广州户口,但武汉政府把它视为宠儿。据说,东湖高新区主要领导,平均每两周就要跑一次斗鱼,询问企业有没有困难。省市领导也多次到斗鱼调研,大到宏观发展,小到员工起居,连带宽费用都要过问。
  武汉对于创企的关怀,足以吸引创企扎根这片荒漠。生鲜连锁创客朱俊夫深有体会。他毕业之后,就辗转于北上广从事销售工作。而留在武汉发展的朋友,给了他很多触动。一位公务员朋友告诉他,武汉审批流程越来越简化,创业支持越来越全面。2014年,朱俊夫回到武汉创业。刚开始,因为不了解基层政策,他在社区推广时和城管偶有矛盾。现在,城管会亲自带着他补办手续,尽量缩短审批时间,不耽误推广计划。
  武汉斗鱼在东湖高新区成立之后,它将隶属于广州斗鱼的资产,全部变更到武汉斗鱼名下。公司商标、软件著作权、90多项专利等,都是广州斗鱼的资产;五六百名员工的社保、公积金,需要重新换公司;最关键是公司商务合同换签和业务转移,主体变更,相应的债权债务都要变更。
  改个户口,斗鱼斥资1 800万元。联合创始人张文明说,首先是被政府领导的无微不至感动,而政策也的确能帮助斗鱼更好地发展。
  5月末的斗鱼嘉年华落地武汉,35万人参与、线上互动达1.7亿人次,超过100家企业参展,外地游客占比30%以上。“武汉许久没有如此热闹的活动,江滩都快被挤爆了。”不少当地人如此感叹。
  创始人陈少杰看来,这在预料之中,他深知斗鱼还不止这点能量。嘉年华开幕仪式上,陈少杰公布了斗鱼的野心,“用互联网将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进行链接,将直播产业链的上下游全部集中于武汉。”
  斗鱼要在武汉自建一个直播平台产业集群。它将在政府支持下,投入10亿元成立文创产业基金,扶植斗鱼相关企业,打造一条整合直播生态的产业链。
  产业集群不只要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与互动,还需要人才的聚集。目前,斗鱼这个光谷瞪羚企业的第一名,吸引了武大、华科大等高校的优秀毕业生。2016年,斗鱼从武汉本地招收应届硕士毕业生150名以上,加上BAT湖北籍回流人才的加盟,斗鱼已成为一个1 500多人的大公司。
  但光谷瞪羚企業排名第二名的卷皮,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卷皮无奈外流
  人才与产业集群一直是武汉稀缺的。
  2014年,迫于用户流向移动端的大趋势,卷皮不得不制定App战略。但产业集群效果不明显,卷皮没有自己的圈子交流学习,更拽不到优秀的人才。这成了卷皮发展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创始人黄承松试着问团队,要不咱们去深圳?武汉的生活安逸滋润,团队成员尤其是高管们多已在武汉成家立业,难免存在排斥心理。技术副总裁宋书俊打赌说,半个月内招不满30人,就撤离。约期结束,宋只招了10个人,“也算快的了,但没达标就是没达标,愿赌服输。那就走,去深圳。”
  “我们在武汉都有车有房,在深圳就是穷苦大众,租房都要合租,那时候已经融了B轮,感觉却像第二次创业似的,”宋书俊回忆道。
  这不是一场唐突的迁移。早在2013年,黄承松就隐约察觉到有些问题,二线城市人才不多,视野格局也不够大。“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对出差非常抗拒,但出差回来又感觉很满意,能学到好多东西。”他性格内敛谨慎,“我知道自己的短板,所以克服不了时就干脆做个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决定,反其道而行。”
  目前,卷皮设立双总部,深圳有面向用户的市场、运营、技术、产品团队,武汉有面向商家的商务、运营、技术、产品团队,两边尽量独立运作。
  迁往深圳后,不仅移动端转型开始有了眉目,整个团队的视野也打开了,迎来了又一场转型:从导购网站转变成商城平台。目前,卷皮已经成为了国内第六大电商平台,用户量、交易额等指标的增速均超过其他平台。
  创企的去留,暴露了武汉政策的盲目性。在吸纳创企这件事上,并不是“能找老鼠就是好猫”。就像成都有游戏、厦门有文创一样,他们在政策的广撒网中有筛选动作,这就很容易形成产业集群。
  成都、厦门不要的创企可能都去了武汉,因为这里“海纳百川”。最后形成的局面很可能不是百花齐放,而是烂尾窟。更有甚者,聪明的创客还会玩擦边球,他们可能在外地成长之后,来武汉建立子公司分一杯羹;抑或是在武汉成长之后,将重心撤离,留下小部分业务吃政策蛋糕。
其他文献
沒有一成不变的经营策略,即使是德国最大的廉价超市阿尔迪,也在学着如何包装自己,吸引不同阶层的顾客,开拓广阔的中高端市场。    两个月前,德国最大的连锁超市Aldi高调进入中国,摇身变成“奥乐齐”。当年,它联合Lidl以极致的低价策略,将沃尔玛“赶”出德国的往事还历历在目。  就像容纳Sainsbury's、emart等境外超市一样,天猫国际再一次向大洋彼岸的企业敞开怀抱。这是Aldi以线上平台的
期刊
押注运营商渠道,无视线下和互联网,技术和产品创新缓慢,内部管理缺乏快速反应机制……在错失关键机遇之后,联想还能否与世界共舞?    “胡说八道!”  2016年2月3日,在联想Q3财报电话会议上,针对此前媒体报道的“联想过去10年研发投入不及华为过去1年”的说法,联想集团掌门人杨元庆激动地说出了这4个字。  一直以来,联想确实以KPI和短期业绩为导向,不像华为那样,坚持既定长期战略并持续投入产品研
期刊
这些年,我走访过的制造企业已经有1 135家。  尤其是这几年制造企业日子不好过,大家纷纷动起了“转型升级”的脑筋。成功的有一些,但更多的是把自己玩死。按照马云的说法,成功经验各有不同,失败教训总是相似。    那么,今天的制造型企业都是怎么在转型升级中把自己玩死的呢?  巨婴病  在我走访过的1 000多家制造企业里,70%的企业都感觉自己已经四面楚歌。渠道、店铺全军覆没,人力、材料成本日日攀升
期刊
创业环境  从原料、生产、销售到发货,甚至还有完备的周边物料,一条成熟的假鞋产业链已经在莆田运作了很久。  代际印象  假鞋和医院是莆田的两大“支柱产业”,莆田的鞋企在政府和电商的引导下正在转型。  莆田与其他创业气息浓厚的城市迥然不同,这里没有融资,没有孵化器,也没有科技园。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莆田学院,因为学生成为假鞋链条的推手之一,被戏称为阿冒学院。  阿冒是当地人对假鞋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者
期刊
原本只是在电玩城里当“配角”的娃娃机,突然集体“外逃”了。  它们充斥在电影院边上、童装或餐厅区域的过道上、精品超市门口等角落,罗列成一整排,成为标配。它们少则三五台,多则几十台。  李先生在重庆经营着娃娃机生意。从去年春天以来,他一直想方设法认识重庆各大商场的负责人,尽可能找门路,把自己的娃娃机投放到商场。  今年开始,李先生突然发现身边的竞争者变多了。“去年开始做的时候,进商场还很好谈。今年只
期刊
創业环境  厦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相对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生活成本不高,但对关联领域的创业信息反应慢半拍。  代际印象  曾经厦门岛上制造工厂林立,人员十分密集。自2008年开始,厦门市政府集中规划,疏解产业业态,大力扶持文化、动漫及高新技术产业。现在,厦门岛已经成为本地创业的资源高地。  曾经为厦门市政府拍摄和制作宣传片的张玮说,早期入驻软件园的企业享受购地优惠价,价格只有2 000元/平方米
期刊
有人说,今天的北上广深已经疯了,似乎网龄超过5年,年龄低于30岁,认字三千左右,英语四六级上下,知道KK,出入过媒体互联网和广告公司的人都创业了,弄潮了,跟天使投资人喝咖啡了。  显然,这里面有调侃的成分。在北京、杭州这样的城市,六度空间的理论变成了三度空间,你和一个登上财富杂志封面的人物之间或许往往只隔着三个人,几乎可以看见巨额的热钱在流动,见者有份,钱多速来。  当时代的聚光灯都打到了这些创业
期刊
创业环境  无锡民间资本丰富,以轻工业、纺织业为代表的企业正面临转型,以互联网为延伸的中小型创业正在崛起。  代际印象  曾经的中低端制造业正在苦苦转型中挣扎,而今互联网相关企业正在无锡兴起,高端科技文化产业正在孵化。  以制造业著称的江南城市无锡,似乎隔绝了经济的潮起潮落。  其实很多人对无锡仍然抱有老旧的观念,事实上无锡除了制造业、轻工业发达,还有很多中青年正在创业的项目。中小型企业在这里生根
期刊
创业环境  市场小、用户少、传统“小确幸”理念浓厚,台湾地区成为了创业领域的一处偏隅。  代际印象  硬件制造业依旧是台湾经济中坚力量,但连接外界的互联网平台型创企正在崛起。  在创投圈,比起硅谷,台湾显得神秘许多。印象里的台湾,来自书本,它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来自直觉,101大楼、诚品书店;来自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的沈佳宜。这里硬件制造业发达,宏碁、华硕、HTC坐
期刊
创业环境  它是全球最早接触互联网的地方之一。因为创新人才的流失和互联网产品开发的滞后性,让这个原本有着天然优质基因的地方沦为了创业“荒漠”。  代际印象  国际化的资源和机会,让香港有了领先的起跑点。但香港似乎更青睐金融,创业团队的激情因为各种水土不服而熄灭。  作为一个以前在香港创业,现在在北京打拼的香港人,通过这些年的经历,我还是有话想说。  记得3年前我希望在北京创业,当我在一个天使投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