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环境
良好的政策引来了大量创客,但大杂烩式的融入很难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诸多创企去留难断。
代际印象
传统工业逐渐淡出群众视线,轻资产的互联网创企大量涌入,为武汉增添了一份活力。
武汉光谷太希望成为中国的硅谷。
引进大型企业,类似微软、海康威视、银联商务,打造配套服务环境;转变政策,在股权激励、金融税改、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下足工夫。栽好梧桐树,静待凤来栖,武汉政策先行,撒下大网,坐等创客拥入。
然而,事与愿违。大量创企到来,并没有达成协同效应,反而坐吃政策红利。
斗鱼溯游而来
斗鱼是畅游在政策红利中的一尾红鲤。这个来自广州的创企,正在频繁牵手市政府,努力打造成为武汉名片。
斗鱼在武汉光谷创业的一年多时间里,一直都是广州户口,但武汉政府把它视为宠儿。据说,东湖高新区主要领导,平均每两周就要跑一次斗鱼,询问企业有没有困难。省市领导也多次到斗鱼调研,大到宏观发展,小到员工起居,连带宽费用都要过问。
武汉对于创企的关怀,足以吸引创企扎根这片荒漠。生鲜连锁创客朱俊夫深有体会。他毕业之后,就辗转于北上广从事销售工作。而留在武汉发展的朋友,给了他很多触动。一位公务员朋友告诉他,武汉审批流程越来越简化,创业支持越来越全面。2014年,朱俊夫回到武汉创业。刚开始,因为不了解基层政策,他在社区推广时和城管偶有矛盾。现在,城管会亲自带着他补办手续,尽量缩短审批时间,不耽误推广计划。
武汉斗鱼在东湖高新区成立之后,它将隶属于广州斗鱼的资产,全部变更到武汉斗鱼名下。公司商标、软件著作权、90多项专利等,都是广州斗鱼的资产;五六百名员工的社保、公积金,需要重新换公司;最关键是公司商务合同换签和业务转移,主体变更,相应的债权债务都要变更。
改个户口,斗鱼斥资1 800万元。联合创始人张文明说,首先是被政府领导的无微不至感动,而政策也的确能帮助斗鱼更好地发展。
5月末的斗鱼嘉年华落地武汉,35万人参与、线上互动达1.7亿人次,超过100家企业参展,外地游客占比30%以上。“武汉许久没有如此热闹的活动,江滩都快被挤爆了。”不少当地人如此感叹。
创始人陈少杰看来,这在预料之中,他深知斗鱼还不止这点能量。嘉年华开幕仪式上,陈少杰公布了斗鱼的野心,“用互联网将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进行链接,将直播产业链的上下游全部集中于武汉。”
斗鱼要在武汉自建一个直播平台产业集群。它将在政府支持下,投入10亿元成立文创产业基金,扶植斗鱼相关企业,打造一条整合直播生态的产业链。
产业集群不只要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与互动,还需要人才的聚集。目前,斗鱼这个光谷瞪羚企业的第一名,吸引了武大、华科大等高校的优秀毕业生。2016年,斗鱼从武汉本地招收应届硕士毕业生150名以上,加上BAT湖北籍回流人才的加盟,斗鱼已成为一个1 500多人的大公司。
但光谷瞪羚企業排名第二名的卷皮,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卷皮无奈外流
人才与产业集群一直是武汉稀缺的。
2014年,迫于用户流向移动端的大趋势,卷皮不得不制定App战略。但产业集群效果不明显,卷皮没有自己的圈子交流学习,更拽不到优秀的人才。这成了卷皮发展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创始人黄承松试着问团队,要不咱们去深圳?武汉的生活安逸滋润,团队成员尤其是高管们多已在武汉成家立业,难免存在排斥心理。技术副总裁宋书俊打赌说,半个月内招不满30人,就撤离。约期结束,宋只招了10个人,“也算快的了,但没达标就是没达标,愿赌服输。那就走,去深圳。”
“我们在武汉都有车有房,在深圳就是穷苦大众,租房都要合租,那时候已经融了B轮,感觉却像第二次创业似的,”宋书俊回忆道。
这不是一场唐突的迁移。早在2013年,黄承松就隐约察觉到有些问题,二线城市人才不多,视野格局也不够大。“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对出差非常抗拒,但出差回来又感觉很满意,能学到好多东西。”他性格内敛谨慎,“我知道自己的短板,所以克服不了时就干脆做个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决定,反其道而行。”
目前,卷皮设立双总部,深圳有面向用户的市场、运营、技术、产品团队,武汉有面向商家的商务、运营、技术、产品团队,两边尽量独立运作。
迁往深圳后,不仅移动端转型开始有了眉目,整个团队的视野也打开了,迎来了又一场转型:从导购网站转变成商城平台。目前,卷皮已经成为了国内第六大电商平台,用户量、交易额等指标的增速均超过其他平台。
创企的去留,暴露了武汉政策的盲目性。在吸纳创企这件事上,并不是“能找老鼠就是好猫”。就像成都有游戏、厦门有文创一样,他们在政策的广撒网中有筛选动作,这就很容易形成产业集群。
成都、厦门不要的创企可能都去了武汉,因为这里“海纳百川”。最后形成的局面很可能不是百花齐放,而是烂尾窟。更有甚者,聪明的创客还会玩擦边球,他们可能在外地成长之后,来武汉建立子公司分一杯羹;抑或是在武汉成长之后,将重心撤离,留下小部分业务吃政策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