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推进及高考的要求,如何上好必修课是每个教师关心的话题,通过两年多的课改实践,笔者认为上好语文必修课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整体把握课文与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
语文新课程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在目标中特别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建议也提出“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感情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这是基于阅读鉴赏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特点而提出的基本原则,是符合阅读鉴赏基本规律的总体要求。由于以往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肢解课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良倾向,这一强调具有现实针对性。但同时我们也要防止不能抓住课文的重点,不善于从局部指向课文整体,将整体把握变成大而化之、架空立论的倾向。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
一般而言,先通读课文,靠直觉获得初步印象,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进而理解分析课文的起点。但这样的整体感知,毕竟只停留在表层。只有经过一个一个部分的钻研、推敲,思想脉络才能清楚,文字内涵、作者匠心才能逐步显露。之后,再整体阅读课文,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所以,课标不仅要求整体把握课文,而且要求“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整体与局部是互动互促关系:把握了整体,有利于对局部的正确和深入的理解;把握了局部,又有利于对整体认识的提升。
在处理整体把握与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时,也要考虑到不同文体的特点。就像课标所指出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不同文类(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和不同文体的课文,特点不同,教学的切入点往往也不同。
二、对课文的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课标明确将“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作为培养阅读鉴赏能力的重要目标,要求学生“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这就意味着要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给他们开放、自由、多元的精神空间,使他们拥有寻找问题答案的现实可能性。学生有了阅读个性,课堂上就会形成对话情境,就会出现共鸣、争鸣、交融、存异等状态。这是语文课必须坚持的大目标,没有这样的目标追求,培养一代人的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
必须指出,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应该从文本基础性内容的内在逻辑出发,按照它所内涵的可能性来创造。课标规定的“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即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意图,是实施阅读教学的前提。阅读是对话,对话存在于文本与读者之间,同时受着读者和文本的双重制约,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文本的确定性是对话的前提之一。一般来说,学生还没有成长为一个“理想的”读者、“有能力的”读者,知识准备整体不足,阅读经验尚待丰富,阅读策略不够成熟。因此,阅读教学的实施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视野、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选择展开对话的适当层面。从文本方面看,它有作者设定的特定空间,有自觉的创作意图,是具有某种确定性的,或者说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对它的理解还是有正误、是非之分的,要防止对文本的任意解读或明显的误读。对文本的内容、形式、语言运用、个性特点,可以多层面多角度理解,答案可以多种,不必强调“唯一”,但正误、是非,要组织学生辨别清楚,对学生明显的常识性错误尤应指出。任意解读和误读,都不是真正意义的创作性阅读。教学中还应避免把非语文的内容带进语文课,用游离于语文本体以外的生活和实践来代替语文。
因此,在教学实施中,教师首先要创设自然生成问题的气氛,使学生有“疑”敢“问”;其次,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要及时做出判断,想一想它有没有价值,跟文本有没有关系,与教学目标有没有关系,值不值得讨论探究,然后做出调整。重视学生意见,不是“放羊”,而是一个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生成过程。
总之,在这个问题上,不同文体的课文也应区别对待。创作性阅读在文学文本、科学文本、一般文本之间存在差异。要注意实用类、论述类文本在理解上的相对确定性,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特点。即使是文学类文本,也要防止过分强调课文的多义性、阅读的主观性,忽视对课文内容的基本理解。尤其要防止远离作者意图、文本界域和具体背景,对文本作过度阐释或无边联想。
三、作文观点正确与感情真实健康的关系
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学习目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感情真实健康是第一位的。我们应重视课标规定的目标中“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等要求,为此,强调学生要“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感而发”,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相对过去大纲在作文教学方面只笼统要求“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显然更为突出地强调了对学生作文的真实性的要求。课标“教学建议”也指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所谓“真实”的写作,指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自己真实体验到的情感一致,所表达的思想与学生自己达到的思想认识一致,所反映的生活世界与客观实际的生活世界一致。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用表面的“观点正确”、“立意高”,牺牲了学生作文的真实性,导致学生作文的成人化等倾向。我们认为,感情真实健康是学生作文的底线。
但这不等于说,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放弃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迁就学生在作文中表达出来的错误思想。我们认为,写作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的过程。课标根据新的理念,界定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不是一系列写作知识和理论的堆积,或单纯写作技巧的演练,所以特别强调“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这样,自然就把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成了引导学生具备健康的写作心态和良好的写作状态,在写作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课标还十分重视学生对作文的修改,主张“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这里就包含着学生对思想和情感的调整、提炼和反思,当然也意味着自我或者互相进行价值观的教育,这其实是一个不断将“感情真实”与“观点正确”统一起来的过程。
四、语言表达基本功与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有个性的表达,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这与重视语言表达基本功并不矛盾。
首先,表达与交流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实际的表达交流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课标“教学建议”中所说的:“写作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写作教学要重视表达实践,把力气花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实际能力上,夯实观察生活、体验情感、搜集素材、调整思路、遣词造句等表达的基础;不要过多传授写作知识和理论,而只需在写作过程和关键处适当点拨。
其次,还是应加强对语言表达基本功的切实指导。过去写作教学曾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概念化的倾向,即从系统的理论概念(知识)出发来指导学生的写作,而对学生的写作心理却缺乏了解,对写作过程缺少具体的指导。其实,在写作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应该是程序性知识而非陈述性知识,构建指导学生“怎么做”的操作系列才是更重要的。我们看课标规定的目标中,“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是对写作构思、选材、结构等写作环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是对多种具体表达能力的要求;“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是对语言方面的要求;“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是对写作反思的要求。写作教学就应围绕这些要求来进行。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上好语文必修课,弄清语文必修课的地位非常重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语文必修课的几种关系,为学生掌好这个舵。
(责任编辑:李雪虹)
一、整体把握课文与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
语文新课程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在目标中特别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建议也提出“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感情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这是基于阅读鉴赏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特点而提出的基本原则,是符合阅读鉴赏基本规律的总体要求。由于以往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肢解课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良倾向,这一强调具有现实针对性。但同时我们也要防止不能抓住课文的重点,不善于从局部指向课文整体,将整体把握变成大而化之、架空立论的倾向。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
一般而言,先通读课文,靠直觉获得初步印象,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进而理解分析课文的起点。但这样的整体感知,毕竟只停留在表层。只有经过一个一个部分的钻研、推敲,思想脉络才能清楚,文字内涵、作者匠心才能逐步显露。之后,再整体阅读课文,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所以,课标不仅要求整体把握课文,而且要求“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整体与局部是互动互促关系:把握了整体,有利于对局部的正确和深入的理解;把握了局部,又有利于对整体认识的提升。
在处理整体把握与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时,也要考虑到不同文体的特点。就像课标所指出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不同文类(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和不同文体的课文,特点不同,教学的切入点往往也不同。
二、对课文的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课标明确将“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作为培养阅读鉴赏能力的重要目标,要求学生“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这就意味着要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给他们开放、自由、多元的精神空间,使他们拥有寻找问题答案的现实可能性。学生有了阅读个性,课堂上就会形成对话情境,就会出现共鸣、争鸣、交融、存异等状态。这是语文课必须坚持的大目标,没有这样的目标追求,培养一代人的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
必须指出,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应该从文本基础性内容的内在逻辑出发,按照它所内涵的可能性来创造。课标规定的“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即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意图,是实施阅读教学的前提。阅读是对话,对话存在于文本与读者之间,同时受着读者和文本的双重制约,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文本的确定性是对话的前提之一。一般来说,学生还没有成长为一个“理想的”读者、“有能力的”读者,知识准备整体不足,阅读经验尚待丰富,阅读策略不够成熟。因此,阅读教学的实施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视野、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选择展开对话的适当层面。从文本方面看,它有作者设定的特定空间,有自觉的创作意图,是具有某种确定性的,或者说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对它的理解还是有正误、是非之分的,要防止对文本的任意解读或明显的误读。对文本的内容、形式、语言运用、个性特点,可以多层面多角度理解,答案可以多种,不必强调“唯一”,但正误、是非,要组织学生辨别清楚,对学生明显的常识性错误尤应指出。任意解读和误读,都不是真正意义的创作性阅读。教学中还应避免把非语文的内容带进语文课,用游离于语文本体以外的生活和实践来代替语文。
因此,在教学实施中,教师首先要创设自然生成问题的气氛,使学生有“疑”敢“问”;其次,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要及时做出判断,想一想它有没有价值,跟文本有没有关系,与教学目标有没有关系,值不值得讨论探究,然后做出调整。重视学生意见,不是“放羊”,而是一个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生成过程。
总之,在这个问题上,不同文体的课文也应区别对待。创作性阅读在文学文本、科学文本、一般文本之间存在差异。要注意实用类、论述类文本在理解上的相对确定性,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特点。即使是文学类文本,也要防止过分强调课文的多义性、阅读的主观性,忽视对课文内容的基本理解。尤其要防止远离作者意图、文本界域和具体背景,对文本作过度阐释或无边联想。
三、作文观点正确与感情真实健康的关系
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学习目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感情真实健康是第一位的。我们应重视课标规定的目标中“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等要求,为此,强调学生要“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感而发”,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相对过去大纲在作文教学方面只笼统要求“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显然更为突出地强调了对学生作文的真实性的要求。课标“教学建议”也指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所谓“真实”的写作,指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自己真实体验到的情感一致,所表达的思想与学生自己达到的思想认识一致,所反映的生活世界与客观实际的生活世界一致。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用表面的“观点正确”、“立意高”,牺牲了学生作文的真实性,导致学生作文的成人化等倾向。我们认为,感情真实健康是学生作文的底线。
但这不等于说,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放弃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迁就学生在作文中表达出来的错误思想。我们认为,写作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的过程。课标根据新的理念,界定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不是一系列写作知识和理论的堆积,或单纯写作技巧的演练,所以特别强调“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这样,自然就把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成了引导学生具备健康的写作心态和良好的写作状态,在写作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课标还十分重视学生对作文的修改,主张“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这里就包含着学生对思想和情感的调整、提炼和反思,当然也意味着自我或者互相进行价值观的教育,这其实是一个不断将“感情真实”与“观点正确”统一起来的过程。
四、语言表达基本功与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有个性的表达,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这与重视语言表达基本功并不矛盾。
首先,表达与交流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实际的表达交流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课标“教学建议”中所说的:“写作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写作教学要重视表达实践,把力气花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实际能力上,夯实观察生活、体验情感、搜集素材、调整思路、遣词造句等表达的基础;不要过多传授写作知识和理论,而只需在写作过程和关键处适当点拨。
其次,还是应加强对语言表达基本功的切实指导。过去写作教学曾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概念化的倾向,即从系统的理论概念(知识)出发来指导学生的写作,而对学生的写作心理却缺乏了解,对写作过程缺少具体的指导。其实,在写作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应该是程序性知识而非陈述性知识,构建指导学生“怎么做”的操作系列才是更重要的。我们看课标规定的目标中,“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是对写作构思、选材、结构等写作环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是对多种具体表达能力的要求;“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是对语言方面的要求;“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是对写作反思的要求。写作教学就应围绕这些要求来进行。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上好语文必修课,弄清语文必修课的地位非常重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语文必修课的几种关系,为学生掌好这个舵。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