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植大棚蔬菜,棚内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极有利于草莓多种病害的发生,特别是在草莓开花期,最容易发生炭疽病。因此,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是获取大棚草莓高产稳定的关键环节。
1.病害症状草莓炭疽病最先发生在育苗期和定植初期,主要为害匍匐茎、叶柄、叶片、花托和花瓣、果实等部位,匍匐茎比叶片受害重,有时浆果也可发病,甚至发病严重。感病后的明显特征是局部出现病斑和全株萎蔫枯死。嫩叶和嫩茎最易发病,匍匐茎、叶柄、叶片染病,病初产生直径3—7毫米的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状,病斑稍凹陷。草莓株叶受害后可分为局部病斑型和全株萎蔫型二种类型,局部病斑型,在匍匐茎上最易发生,叶柄、叶片和浆果上也常见,病斑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状,稍凹陷,病斑可围绕匍匐茎和叶柄一圈,致病斑以上部位干缩枯死,无病新叶不矮化、黄化或畸变。取枯死株根部冠部横切,可见从外到内变褐色,但维管束不变色。
2.发病规律炭疽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最易发生,一般6—9月份(育苗期至定植后)均会发生,8月至9月上中旬(苗圃期和苗假植期至定植期)发病最严重。该病病菌发育适温为30℃,高温条件下更易发病。连续降雨或灌水过多会加重发病,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发病重。丰香等抗病品种在苗圃期匍匐茎即使发病,切取子苗仍可使用。章姬、红颊等感病品种在苗圃期发病,病株四周的母株都不能使用,假植苗床上也一样。大田前期的发病期为9—12月份,次年1月以后病菌活动受抑制,停止发病。4月下旬气温上升时,部分病株叶片凋萎甚至整株枯死。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发病组织或病残体中越冬,次年分生孢子借雨水、操作工具、病叶、病果等传播。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生长适温为28℃~32℃,适宜的相对湿度在90%以上,是典型的高温高湿型病害。气温升高到25℃以上,草莓匍匐茎或近地面的幼嫩组织易受病菌侵染。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传播蔓延迅速,特别在连续阴雨转晴后,病菌繁殖与蔓延速度加快,易暴发流行。遇连阴雨天气,田间湿度大,温度高,易导致草莓苗圃发病严重。特别是连作田块病菌多年累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很可能在短期内造成毁灭性死苗。大棚草莓发病前遇雨雪天,气温回升后没有及时通风排湿,棚内高温高湿,是导致炭疽病病菌侵入植株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
带病母株和土壤病残体上的病菌是初侵染源,匍匐茎、叶柄、根茎等病斑上形成的分生孢子随雨水和灌溉水进行再侵染,植株嫩绿茂盛,子苗密度高的田块,比植株老健、苗稀少的田块发病传染快、发病重。
3.防治措施防治炭疽病应从育苗期开始采取措施预防,为以后控制病情发展打下基础。其主要防治方法是:①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抗草莓炭疽病的主要品种有宁玉、早红光、宝交早生,其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当前种植较多的品种如丰香、明宝等。②苗床土壤消毒,尽可能实行轮作。草莓移栽前用40%芦笋青粉剂600倍液,浇于厢面,然后覆土,整平移载,以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炭疽等多种病菌,降低田间菌源基数,减少传病机会。并适时摘除田间病叶、病茎、枯叶和老叶,初见发病植株应及时拔除,病穴用生石灰水消毒,摘除物带出棚外烧毁或深埋,减少传播。③适时开展药剂防治。防治草莓炭疽病较好的药剂有以下几种:一是世乐(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二是诺炭宁(40%甲硫咪鲜胺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这些药剂只能用于防病,发病后施药防效较低。三是60%吡唑醚菊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雾1次,连喷2—3次。施药应在傍晚进行,加足水量,重点对短缩茎、匍匐茎等近地部位喷药,交替用药,以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
1.病害症状草莓炭疽病最先发生在育苗期和定植初期,主要为害匍匐茎、叶柄、叶片、花托和花瓣、果实等部位,匍匐茎比叶片受害重,有时浆果也可发病,甚至发病严重。感病后的明显特征是局部出现病斑和全株萎蔫枯死。嫩叶和嫩茎最易发病,匍匐茎、叶柄、叶片染病,病初产生直径3—7毫米的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状,病斑稍凹陷。草莓株叶受害后可分为局部病斑型和全株萎蔫型二种类型,局部病斑型,在匍匐茎上最易发生,叶柄、叶片和浆果上也常见,病斑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状,稍凹陷,病斑可围绕匍匐茎和叶柄一圈,致病斑以上部位干缩枯死,无病新叶不矮化、黄化或畸变。取枯死株根部冠部横切,可见从外到内变褐色,但维管束不变色。
2.发病规律炭疽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最易发生,一般6—9月份(育苗期至定植后)均会发生,8月至9月上中旬(苗圃期和苗假植期至定植期)发病最严重。该病病菌发育适温为30℃,高温条件下更易发病。连续降雨或灌水过多会加重发病,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发病重。丰香等抗病品种在苗圃期匍匐茎即使发病,切取子苗仍可使用。章姬、红颊等感病品种在苗圃期发病,病株四周的母株都不能使用,假植苗床上也一样。大田前期的发病期为9—12月份,次年1月以后病菌活动受抑制,停止发病。4月下旬气温上升时,部分病株叶片凋萎甚至整株枯死。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发病组织或病残体中越冬,次年分生孢子借雨水、操作工具、病叶、病果等传播。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生长适温为28℃~32℃,适宜的相对湿度在90%以上,是典型的高温高湿型病害。气温升高到25℃以上,草莓匍匐茎或近地面的幼嫩组织易受病菌侵染。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传播蔓延迅速,特别在连续阴雨转晴后,病菌繁殖与蔓延速度加快,易暴发流行。遇连阴雨天气,田间湿度大,温度高,易导致草莓苗圃发病严重。特别是连作田块病菌多年累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很可能在短期内造成毁灭性死苗。大棚草莓发病前遇雨雪天,气温回升后没有及时通风排湿,棚内高温高湿,是导致炭疽病病菌侵入植株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
带病母株和土壤病残体上的病菌是初侵染源,匍匐茎、叶柄、根茎等病斑上形成的分生孢子随雨水和灌溉水进行再侵染,植株嫩绿茂盛,子苗密度高的田块,比植株老健、苗稀少的田块发病传染快、发病重。
3.防治措施防治炭疽病应从育苗期开始采取措施预防,为以后控制病情发展打下基础。其主要防治方法是:①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抗草莓炭疽病的主要品种有宁玉、早红光、宝交早生,其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当前种植较多的品种如丰香、明宝等。②苗床土壤消毒,尽可能实行轮作。草莓移栽前用40%芦笋青粉剂600倍液,浇于厢面,然后覆土,整平移载,以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炭疽等多种病菌,降低田间菌源基数,减少传病机会。并适时摘除田间病叶、病茎、枯叶和老叶,初见发病植株应及时拔除,病穴用生石灰水消毒,摘除物带出棚外烧毁或深埋,减少传播。③适时开展药剂防治。防治草莓炭疽病较好的药剂有以下几种:一是世乐(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二是诺炭宁(40%甲硫咪鲜胺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这些药剂只能用于防病,发病后施药防效较低。三是60%吡唑醚菊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雾1次,连喷2—3次。施药应在傍晚进行,加足水量,重点对短缩茎、匍匐茎等近地部位喷药,交替用药,以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