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注意力分配偏差及其优化——基于“空间·过程·要素”三维框架的文本编码分析

来源 :现代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ok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策注意力作为一种稀缺性偏好,蕴含着政府决策者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注意力分配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在空间维度,国家政策话语相对关注城乡均衡;在过程维度,政策注意力配置存在重过程、轻结果的倾向;在要素维度,政策条件、财政支持、学校改进和师资建设是政策注意力的集中关注点,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呈上升趋势,而课程教学、技术支持长期是注意力分配的“短板”.总体而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注意力分配存在“路径依赖”“结构失衡”“衔接断裂”等问题.基于此,应创新政策注意力分配思路,树立“时代观”与“未来观”;优化政策注意力分配结构,凝聚坚实的政策合力;跨期动态调配政策注意力,实现向优质均衡的渐进过渡.
其他文献
高校学生学业增值评价将学生学业水平提升视为一个由多因素促成的增值过程,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与进步,可有效纠正和破解“唯分数”的不当评价取向和政策困境.它将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评价和参与治理,有利于评价合力的形成;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加注重循证管理逻辑与数据支撑,有利于提升学业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当前,高校学生学业增值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评价指标选取与设计难以引导学生多元发展、评价主体多元性有所缺失、评价结果预测功能难以实现等现实困境.作为实施学业增值评价的主体,高校更
教学模式改革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对教学模式错误解读和异化实施产生的模式化教学和教学模式化却阻碍了教学模式的功能发挥及创新发展.模式化教学是一种僵化的教学实践样态,教学模式化是一种不良的教学发展趋势,二者虽有所不同,但都反映出功利主义的教学价值观、重预设轻生成的教学过程观和“放弃理论”的教学实践观,并且带来了诸如背离育人目标、弱化主体个性、削弱教师创造性等问题.为解决模式化造成的教学困境,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必须树立以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为逻辑归属的教学目的观,强化理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