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的节奏问题

来源 :艺术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沐浴着西化影响而成长起来的"中国古典舞",其与所继承之母体如戏曲、武术之间在"时间因素"上的断裂感是较为明显的。就是这个"断裂感"让我们在佩服中国古典舞所取得的在"空间因素"上的成就满足之余仍觉得有不够尽兴之处,即其在节奏因素表现上的平庸与乏善可陈。消除这种平庸,使其提升,可以通过两个渠道:一个是舞台,一个是课堂。但理想的节奏形式,并不会凭空而至。因应着中国戏曲和武术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古典舞,重新思考戏曲和武术的独特节奏方式,应该会获得一定的灵感。其次,凡是中国传统的舞动经验中的有效节奏成分,譬如民间舞中,积淀着大量的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的节奏型,都是可以汲取的。再次,凡是存在于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任何节奏源,比如,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一些特有乐器乐曲(如古琴曲),中国画中的留白方法,太极和气功靠呼吸形成的速律、中国各朝的各类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节律感,都应该成为可利用的资本。
其他文献
前人对梁启超的美学思想的研究一般站在其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角度上,这一点其实忽略了梁启超“中学为体”的思想观念。通过梁启超对近代诗歌的品评,可以窥探其中西美学思想的碰
中英版《邯郸梦》通过表演形式上的语言、动作、道具,以及精神内涵上的烘托、反衬、反讽和诠释等方式,完成了作品各部分的有机链接,构建了两种文化、不同剧作之间的有机融合,
进入“无神的信仰”时代之后,宗教与信仰之间的“强相关”已经逐渐转换为了“弱相关”,与此相应,哲学与信仰的关系,审美、艺术与信仰的关系,却已经从“弱相关”转为了“强相关”。
古希腊、罗马时期行乐思想就已十分流行,即使在神权至上的中世纪,人们对及时行乐的渴望依然强烈。在文艺复兴的欧洲,对情爱之乐的崇尚和追逐在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呈现。
期刊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中,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舞蹈既是历史的传统也是现代的基础。传统自然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华文化的持续性,并且历经动乱与分裂的洗礼而不断得到充实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