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在的语文教育太技术化、工具化,已经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方向,走入了误区,本文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分析这些误区,探讨走出误区的办法。还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 技术化 工具化 语文教学目标
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也就进入了新的时代,可二十一世纪的语文教育相比之前,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著名作家王蒙身为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奇怪孙子的语文竟考不及格,就去做孙子的考卷,结果竟然考不及格。著名作家莫言,有次女儿把他的著名作品片段写进作文,结果老师批改后莫言看到,他的作品竟没有一句不是病句。
这当然不是他们学养不厚,学识欠缺,而是现在的语文教育太技术化,工具化。我也曾经有过面对邻居家小女孩的语文试卷答不上来的尴尬,这中学的语文试卷委实太怪了,难怪有人大呼“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这语文的是非功过今天这里不便评说,但有两个误区却一定要指出。
误区一:单一地、片面地去理解语文教学目标。
有人曾经说过自己教了一辈子的语文也没明白语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许多学生学习了多年,也没明白这语文除了读书看报写字,到底学来有何用,于是学生若是误了几节语文课,他毫不担心,可要是误了几节数学课或英语课,他非要找时间补回来。著名教师、北京大学附中的程翔在一次上公开课前问学生:“喜欢学语文的举手?”结果举手者寥寥无几。
社会发展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教育的竞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已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变,要求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原国家教委97年印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说过:“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语文教育就是要适应这个形势的需要。
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语言,而语言的内核是思维。文字和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们通过语义与思维紧密相连。阅读、写作、听话、说话就是思维与语言物质外壳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阅读和写作是思维与文字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听话和说话是思维与语音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历史上曾有人把语文课当政治课上,或者把语文上成了单纯的文学课,这都是片面地理解语文教学目标。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统一于一体的学科。其基础工具性是说:语文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其思想性是说:语言文学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想是统一不可分的。其人文性与思想性虽有相通之处,但又有不同的内涵和时代精神。摆脱了走入思想性的误区之后,现在语文教学又走入了工具性的误区,许多语文教师把一篇篇美好的文章肢解,分成许多个知识点,抓字词,抓句子,抓修辞,抓写作方法,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繁琐艰深,去猜测考试的类型,问题会怎么问等等,在讲解分析时,则按照“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来进行,多年不变,单一、程式化、刻板,生动的语文课堂变得十分单调、枯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至于对学生的思想启迪、情感共鸣、心智开发、美感熏陶就更谈不上了。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于漪说过,不认清语文的这种人文性,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对文章进行肢解,留在学生脑海里的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这样的后果自然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为机器人,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
语文教育是关于母语的教育,在祖国语言中负载着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人类文化与精神。特级教师于漪指出:“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想、心灵和人格的组成部分。教学生语言也就是同时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文’和‘人’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不可分割。”
误区二:“标准化”试卷大行其道,实在误人子弟。
北京大学附中的特级教师程翔在上公开课《孔乙己》时,曾提问学生:“孔乙己像什么?”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像朵荷花。”程老师大感意外,我们在旁听课也感突然,荷花象征纯洁,高尚,出淤泥而不染,怎能用在这手脚不干净的孔乙己身上。但程老师并未批评学生想象不当,而是表扬学生有独到的见解。
是的,有名话是这么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人或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或见解,阅读的实质是读者把文字转化为以思维为主线的认识过程。以文字组合起来的文章,是作者思维成果的物化,其本质也是思维,而阅读则是通过文字媒介,用自己的思维去感受作者的思维,读者的思维与作者文章的思维相契合或基本吻合的时候,就叫读懂。
语文试卷中的阅读题是许多学生大感头痛的问题,得分不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和标准答案相去太远,有人把阅读题拿去让文章的原作者做,再让命题人来批阅,也有被判错的。同是阅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这就是由于读者思维定势的不同,所形成的阅读结果也不同。试卷评分已详细到每一小点多少分的程度,学生为了得高分不得不去死记硬背。“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我背起书包去上学”,换成“灰灰的云”,“我拿起书包去上学”对不对呢,不对,因为和标准答案不一致,如此荒唐的“标准化试题”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实在是种误导、摧残。诗人邹静之曾为上小学的女儿做过练习,老师要求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思想一致,共同努力”,邹静之说是“齐心协力”。结果不对,答案是“共同协力”。“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这句话,邹静之说答案是“栩栩如生”,结果又错了,老师说答案是“惟妙惟肖”。我曾经做过试验,一次,期考复习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答案,而要求学生弄懂课文、吃透课文,结果考试时,总体成绩比其他班差得多,因为学生自己的理解毕竟与标准答案有差距。第二个学期期考前复习,我让学生找重点,并把答案抄在作业本上背下来,结果期考大获全胜,同事们纷纷要求我介绍成功经验,我只有苦笑,答不上来。
语言文字存在其特有的多义性、模糊性等特点,这本来是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的,它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考试并不适合“标准化”。标准化试卷多年前由国外引进,可是国外已日渐废止。这些束缚思想的“新八股文”,我们为何还要广而用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考试时拿高分,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面上看起来是实际动手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低下,其实质却是智力的萎缩,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弱化,甚至丧失。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以上这些是我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两个误区的看法,供大家探讨。语文教育应该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真正做到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动手应用能力,真正培养出二十一世纪的中华人才。
(责编 雷 艳)
【关键词】 技术化 工具化 语文教学目标
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也就进入了新的时代,可二十一世纪的语文教育相比之前,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著名作家王蒙身为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奇怪孙子的语文竟考不及格,就去做孙子的考卷,结果竟然考不及格。著名作家莫言,有次女儿把他的著名作品片段写进作文,结果老师批改后莫言看到,他的作品竟没有一句不是病句。
这当然不是他们学养不厚,学识欠缺,而是现在的语文教育太技术化,工具化。我也曾经有过面对邻居家小女孩的语文试卷答不上来的尴尬,这中学的语文试卷委实太怪了,难怪有人大呼“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这语文的是非功过今天这里不便评说,但有两个误区却一定要指出。
误区一:单一地、片面地去理解语文教学目标。
有人曾经说过自己教了一辈子的语文也没明白语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许多学生学习了多年,也没明白这语文除了读书看报写字,到底学来有何用,于是学生若是误了几节语文课,他毫不担心,可要是误了几节数学课或英语课,他非要找时间补回来。著名教师、北京大学附中的程翔在一次上公开课前问学生:“喜欢学语文的举手?”结果举手者寥寥无几。
社会发展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教育的竞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已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变,要求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原国家教委97年印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说过:“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语文教育就是要适应这个形势的需要。
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语言,而语言的内核是思维。文字和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们通过语义与思维紧密相连。阅读、写作、听话、说话就是思维与语言物质外壳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阅读和写作是思维与文字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听话和说话是思维与语音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历史上曾有人把语文课当政治课上,或者把语文上成了单纯的文学课,这都是片面地理解语文教学目标。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统一于一体的学科。其基础工具性是说:语文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其思想性是说:语言文学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想是统一不可分的。其人文性与思想性虽有相通之处,但又有不同的内涵和时代精神。摆脱了走入思想性的误区之后,现在语文教学又走入了工具性的误区,许多语文教师把一篇篇美好的文章肢解,分成许多个知识点,抓字词,抓句子,抓修辞,抓写作方法,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繁琐艰深,去猜测考试的类型,问题会怎么问等等,在讲解分析时,则按照“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来进行,多年不变,单一、程式化、刻板,生动的语文课堂变得十分单调、枯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至于对学生的思想启迪、情感共鸣、心智开发、美感熏陶就更谈不上了。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于漪说过,不认清语文的这种人文性,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对文章进行肢解,留在学生脑海里的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这样的后果自然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为机器人,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
语文教育是关于母语的教育,在祖国语言中负载着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人类文化与精神。特级教师于漪指出:“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想、心灵和人格的组成部分。教学生语言也就是同时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文’和‘人’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不可分割。”
误区二:“标准化”试卷大行其道,实在误人子弟。
北京大学附中的特级教师程翔在上公开课《孔乙己》时,曾提问学生:“孔乙己像什么?”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像朵荷花。”程老师大感意外,我们在旁听课也感突然,荷花象征纯洁,高尚,出淤泥而不染,怎能用在这手脚不干净的孔乙己身上。但程老师并未批评学生想象不当,而是表扬学生有独到的见解。
是的,有名话是这么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人或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或见解,阅读的实质是读者把文字转化为以思维为主线的认识过程。以文字组合起来的文章,是作者思维成果的物化,其本质也是思维,而阅读则是通过文字媒介,用自己的思维去感受作者的思维,读者的思维与作者文章的思维相契合或基本吻合的时候,就叫读懂。
语文试卷中的阅读题是许多学生大感头痛的问题,得分不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和标准答案相去太远,有人把阅读题拿去让文章的原作者做,再让命题人来批阅,也有被判错的。同是阅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这就是由于读者思维定势的不同,所形成的阅读结果也不同。试卷评分已详细到每一小点多少分的程度,学生为了得高分不得不去死记硬背。“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我背起书包去上学”,换成“灰灰的云”,“我拿起书包去上学”对不对呢,不对,因为和标准答案不一致,如此荒唐的“标准化试题”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实在是种误导、摧残。诗人邹静之曾为上小学的女儿做过练习,老师要求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思想一致,共同努力”,邹静之说是“齐心协力”。结果不对,答案是“共同协力”。“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这句话,邹静之说答案是“栩栩如生”,结果又错了,老师说答案是“惟妙惟肖”。我曾经做过试验,一次,期考复习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答案,而要求学生弄懂课文、吃透课文,结果考试时,总体成绩比其他班差得多,因为学生自己的理解毕竟与标准答案有差距。第二个学期期考前复习,我让学生找重点,并把答案抄在作业本上背下来,结果期考大获全胜,同事们纷纷要求我介绍成功经验,我只有苦笑,答不上来。
语言文字存在其特有的多义性、模糊性等特点,这本来是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的,它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考试并不适合“标准化”。标准化试卷多年前由国外引进,可是国外已日渐废止。这些束缚思想的“新八股文”,我们为何还要广而用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考试时拿高分,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面上看起来是实际动手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低下,其实质却是智力的萎缩,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弱化,甚至丧失。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以上这些是我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两个误区的看法,供大家探讨。语文教育应该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真正做到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动手应用能力,真正培养出二十一世纪的中华人才。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