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个复杂的不断认识的过程。可以这样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教师的指导是学生发展的路标和拐棍,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教是为了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学习。虽然“拐棍”永远不是“腿”,但它却可以永远地帮助学生行走。
文章学习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实现价值。而把握文章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法是学好文章并最大限度发挥文章作用的基本要求。
历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必须“教时重导,练时有序,在教和练中都应养成方法,形成习惯。”
下面就个人认识对阅读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现有的教材都形成了单元,每个单元前都把一单元教学要求言而不烦、简而不漏地列出,这就便于师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要求。而每篇课文则又从思想内容和语文知识学习两个方面对师生作了重点提示,这样就减少了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
在日常教学中,我常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以求发挥其效应。
所谓“总”即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语文传统教学中十分强调整体感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字不离句,句不离段”都说明了这一点。《大纲》在“阅读训练”要求中,第一条是“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第二条是“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充分说明了“整体感知”的重要。
所谓“分”就是对整体感知的分解,这样的“分解”旨在强化对整体的理解。它还是从课文整体出发确定的教学思路:从何处切入?抓住什么为主线?依照一个什么样的顺序进行?纵横交叉的“点”、“面”,同时整体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章局部认识理解的意识和能力。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决定部分,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能够从课文整体分析具体内容,而不是“寻章摘句”作孤立分析。
最后“总”即对整篇课文、单元目标知识的总结、回顾、强化。具体操作中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发挥。通过系列训练可减少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使学生在阅读中“既见森林又见树木”。
二、井然地“教—扶—放”
叶圣陶有两句诗:“逐渐去扶翼,终成放乎愿。”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能自我地去学习、发现、创造,因此,始教渐扶求放的思想应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
“教”主要指教师利用学法指导短文,传授阅读技巧。具体指导中,除了按知识的有序准备外,还要做到两结合:一是短文的指导和阅读教学相结合,二是几种阅读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进行朗读训练,不仅有助于深入体会课文思想感情,而且能增强对语音、语义、语体的感知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进行默读训练可以边读边思考,重点词句可以反复体会。在略读时,可以借助快速默读“观其大略”获得阅读的整体印象。而在精读时,又可采用圈点批注,摘录等方法,提高分析、综合、联想等思维能力。这样,将多种阅读训练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整体效应,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扶”指凭借教读课文的教学,“授之以渔”。教者进行示范,让学生掌握“渔”的方法,在上教读课文时,我们应适当作示范性讲解,这些讲解,不能只着眼于读懂,更应着眼于会读,力求通过示范性讲解,揭示读这一类课文的规律。当然,强调作些示范性的讲解,并不是滔滔不绝地讲“结论”,而是要在讲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
“放”指在教师教扶下,学生获取了一定的能力,就能用这个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它还有助于学生从被动依附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主动揣摩、体会、求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
“教——扶——放”实质上是学生“学习——掌握——应用”知识的序列,注重由知识到能力的迁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引导学生拄着拐棍,拾级而上
在“学习——掌握——应用”的序列训练后,教师对阅读文章进行分层设阶的精巧设计,便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拄着拐棍,拾级而上,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的理想境地。
发现、提出、解决这三个步骤中,发现是关键。发现法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气氛,尽可能安排各种富于发现的机会。教者应做的工作是引导学生抓住机会去“发现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一般地说,可以要求学生先通读全文及一切助读性文字,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获得主要信息,再借助工具书精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课文上做记号,并基本上能做到“看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其次,要引导学生自我思索、揣摩、研究。刚开始尝试时,教者可以指导思索的重点范围和内容,如引导学生找重点词语,并揣摩这些重点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语句。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内容进行思考。
四、以练促教,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阅读方法和习惯的指导、培养决不可能指望几篇短文一教就“立竿见影”,必须“在‘用’字上花力气,在‘用’中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中,我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读书动笔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独立阅读分析文章。我再抽样检查,组织交流,既训练了阅读方法与习惯,又完成了教学任务。
厚积薄发,是古今中外成功的治学之道,也是青少年学习语文、提高语文水平的一个基本要求。为了将来能够“薄发”,在中小学阶段,就必须多读书、善读书,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地打好语文基础。
文章学习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实现价值。而把握文章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法是学好文章并最大限度发挥文章作用的基本要求。
历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必须“教时重导,练时有序,在教和练中都应养成方法,形成习惯。”
下面就个人认识对阅读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现有的教材都形成了单元,每个单元前都把一单元教学要求言而不烦、简而不漏地列出,这就便于师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要求。而每篇课文则又从思想内容和语文知识学习两个方面对师生作了重点提示,这样就减少了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
在日常教学中,我常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以求发挥其效应。
所谓“总”即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语文传统教学中十分强调整体感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字不离句,句不离段”都说明了这一点。《大纲》在“阅读训练”要求中,第一条是“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第二条是“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充分说明了“整体感知”的重要。
所谓“分”就是对整体感知的分解,这样的“分解”旨在强化对整体的理解。它还是从课文整体出发确定的教学思路:从何处切入?抓住什么为主线?依照一个什么样的顺序进行?纵横交叉的“点”、“面”,同时整体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章局部认识理解的意识和能力。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决定部分,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能够从课文整体分析具体内容,而不是“寻章摘句”作孤立分析。
最后“总”即对整篇课文、单元目标知识的总结、回顾、强化。具体操作中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发挥。通过系列训练可减少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使学生在阅读中“既见森林又见树木”。
二、井然地“教—扶—放”
叶圣陶有两句诗:“逐渐去扶翼,终成放乎愿。”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能自我地去学习、发现、创造,因此,始教渐扶求放的思想应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
“教”主要指教师利用学法指导短文,传授阅读技巧。具体指导中,除了按知识的有序准备外,还要做到两结合:一是短文的指导和阅读教学相结合,二是几种阅读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进行朗读训练,不仅有助于深入体会课文思想感情,而且能增强对语音、语义、语体的感知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进行默读训练可以边读边思考,重点词句可以反复体会。在略读时,可以借助快速默读“观其大略”获得阅读的整体印象。而在精读时,又可采用圈点批注,摘录等方法,提高分析、综合、联想等思维能力。这样,将多种阅读训练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整体效应,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扶”指凭借教读课文的教学,“授之以渔”。教者进行示范,让学生掌握“渔”的方法,在上教读课文时,我们应适当作示范性讲解,这些讲解,不能只着眼于读懂,更应着眼于会读,力求通过示范性讲解,揭示读这一类课文的规律。当然,强调作些示范性的讲解,并不是滔滔不绝地讲“结论”,而是要在讲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
“放”指在教师教扶下,学生获取了一定的能力,就能用这个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它还有助于学生从被动依附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主动揣摩、体会、求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
“教——扶——放”实质上是学生“学习——掌握——应用”知识的序列,注重由知识到能力的迁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引导学生拄着拐棍,拾级而上
在“学习——掌握——应用”的序列训练后,教师对阅读文章进行分层设阶的精巧设计,便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拄着拐棍,拾级而上,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的理想境地。
发现、提出、解决这三个步骤中,发现是关键。发现法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气氛,尽可能安排各种富于发现的机会。教者应做的工作是引导学生抓住机会去“发现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一般地说,可以要求学生先通读全文及一切助读性文字,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获得主要信息,再借助工具书精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课文上做记号,并基本上能做到“看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其次,要引导学生自我思索、揣摩、研究。刚开始尝试时,教者可以指导思索的重点范围和内容,如引导学生找重点词语,并揣摩这些重点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语句。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内容进行思考。
四、以练促教,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阅读方法和习惯的指导、培养决不可能指望几篇短文一教就“立竿见影”,必须“在‘用’字上花力气,在‘用’中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中,我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读书动笔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独立阅读分析文章。我再抽样检查,组织交流,既训练了阅读方法与习惯,又完成了教学任务。
厚积薄发,是古今中外成功的治学之道,也是青少年学习语文、提高语文水平的一个基本要求。为了将来能够“薄发”,在中小学阶段,就必须多读书、善读书,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地打好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