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零宽容理念在医院中的感染科护理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将患者分别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为35人,患者的来源为2017年医院感染科治疗病患。其中对照组采用临川中常规的护理进行管理,而观察组采用在对照组的管理方式上进行零宽容理念的方式管理。然后再对两个小组中的感染复发患者以及消毒物品的过期数量进行统计,同时计算出相应比率。再对患者医护人员进行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统计。结果:比对两组消毒物品的过期数量和比率,观察组的过期率明显要比对照组的过期率低。观察组医院感染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病患对于医院的临床护理的满意程度也明显比对照组的患者高。结论:零宽容理念在医院感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无菌物品的过期率以及感染复发率,从而保证患者的康复率,提升患者对于医院护理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零宽容理念;医院感染科;护理管理;作用
在护理管理的各个阶段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感染,而且患者一旦出现感染情况,不光会对治疗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产生严重的威胁,严重的话更有可能会导致产生医疗纠纷,对医院的形象损害很大,所以在医院的护理管理时防止感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而所谓零宽容理念就是要求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对待护理管理中的感染问题的时候要对每一位患者负责任,在感染科护理管理中杜绝感染情况的发生。一旦发生感染问题,要追踪源头,调查感染源,坚决防止此类事情再次出现,全面保障病人在医院护理过程中的安全。在感染科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医院要求工作人员要按照医院管理规定和法律规定,把零宽容理念运用到临床护理管理中。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从17年4月开始到18年4月截止期间,我们医院从医院患者中抽取了70人,并将他们分為了2个小组进行对照分析。抽取的患者必须没有智力障碍、语言沟通障碍、以及精神疾病。在测试的两组中,对照小组中有男性22人,女性13人,年龄在32至65岁之间,观察小组中有男性20人,女性15人,年龄在34至62岁之间。两组患者医疗资料上的状况差异不大。
1.2方法
对照组在临床医疗实施护理时采用常规管理方法,按照规定执行操作流程,在护理过程中按照要求进行杀菌消毒,观察组在管理过程中采用的是在对照组管理的基础之上加入零宽容的理念,并且对医院所有医护人员进行综合培训,并按照层次划分进行不同层次的特训,令医护人员将零宽容理念消化理解合理运用。
(1)增强组织领导能力,完善医院检查监督管理系统。
医院的相关领导应该积极参与到医院感染管理检查体系中来,要充分重视起来感染的严重性并根据国家相关文献在医院建立起监控系统,院长为责任人完善各院感染管理制度,将护理管理标准化正规化,加强对各个相关科室的管控和督查,从根源处防止感染发生。
(2)加强科室对医护人员的相关培训,提升科室管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
在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加入感染课程培训一项并定期对医护人员感染专业知识进行考核,采取合格之后才能上岗原则,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和对病患的责任心,令医护人员自觉保持良好的医护习惯。
(3)规范抗菌药物的相关管理。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时候,其中超标抗菌药物的处方需要让分院的领导签字确认,确认之后才能够到药房进行取药,并且针对抗菌药物需要每个月进行一次相关检查,并严格控制对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的使用。
(4)做好关于锐器损伤的相关登记管理
根据相关文献做好锐器损伤的相关防护,例如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用到锐器需要将其装在锐器盒中,如果在护理的过程中发生了锐器损伤,则需要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处理和登记,并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上报,处理后要密切监视消毒效果。
(5)加强对医院中清洁人员的监管力度
以护士长为负责人,要带头做好相关清洁工作者的感染课程培训,对消毒液和消毒设备进行不定期抽查,并管控好医疗废物的处理,按照分类别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并根据各项废物的基本情况采用合理方式解决。
1.3调查方式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感染复发率和杀毒物品过期率进行统计,并对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调查的形式以问卷形式展开,其中100分是满分,大于80分为满意,60至80分为较满意,小于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为满意和较满意之和。
1.4 调查的统计方法
处理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程度以及杀菌物品的过期率和感染复发率采用百分数进行表示。
2结果
两组患者相关项目对照比较来看,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对照组的感染复发几率为 17.14%,显著高于观察组,对照组灭菌物品过期率是11.42%显著高于观察组。
3 讨论
零容忍的理念实际上在医疗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对各个环节的严格把控,需要通过规章制度严格消毒隔离的管理,就患者健康而言,零宽容理念可以更好的保证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也使得工作人员对患者的健康可以更好的负责,从而在根本上杜绝感染的发生,保证了患者在医护过程中免受感染,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艾山木,蒋东坡 .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零宽容”的实践. 肠外与肠内营养,2017,24(3)
[2]葛祥 . 零宽容理念在呼吸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6)
[3]卢志为,罗秀玲,陈纪英.零缺陷护理模式在颈、胸、腰椎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中国当代医药,2015,22(9)
关键词:零宽容理念;医院感染科;护理管理;作用
在护理管理的各个阶段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感染,而且患者一旦出现感染情况,不光会对治疗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产生严重的威胁,严重的话更有可能会导致产生医疗纠纷,对医院的形象损害很大,所以在医院的护理管理时防止感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而所谓零宽容理念就是要求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对待护理管理中的感染问题的时候要对每一位患者负责任,在感染科护理管理中杜绝感染情况的发生。一旦发生感染问题,要追踪源头,调查感染源,坚决防止此类事情再次出现,全面保障病人在医院护理过程中的安全。在感染科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医院要求工作人员要按照医院管理规定和法律规定,把零宽容理念运用到临床护理管理中。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从17年4月开始到18年4月截止期间,我们医院从医院患者中抽取了70人,并将他们分為了2个小组进行对照分析。抽取的患者必须没有智力障碍、语言沟通障碍、以及精神疾病。在测试的两组中,对照小组中有男性22人,女性13人,年龄在32至65岁之间,观察小组中有男性20人,女性15人,年龄在34至62岁之间。两组患者医疗资料上的状况差异不大。
1.2方法
对照组在临床医疗实施护理时采用常规管理方法,按照规定执行操作流程,在护理过程中按照要求进行杀菌消毒,观察组在管理过程中采用的是在对照组管理的基础之上加入零宽容的理念,并且对医院所有医护人员进行综合培训,并按照层次划分进行不同层次的特训,令医护人员将零宽容理念消化理解合理运用。
(1)增强组织领导能力,完善医院检查监督管理系统。
医院的相关领导应该积极参与到医院感染管理检查体系中来,要充分重视起来感染的严重性并根据国家相关文献在医院建立起监控系统,院长为责任人完善各院感染管理制度,将护理管理标准化正规化,加强对各个相关科室的管控和督查,从根源处防止感染发生。
(2)加强科室对医护人员的相关培训,提升科室管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
在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加入感染课程培训一项并定期对医护人员感染专业知识进行考核,采取合格之后才能上岗原则,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和对病患的责任心,令医护人员自觉保持良好的医护习惯。
(3)规范抗菌药物的相关管理。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时候,其中超标抗菌药物的处方需要让分院的领导签字确认,确认之后才能够到药房进行取药,并且针对抗菌药物需要每个月进行一次相关检查,并严格控制对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的使用。
(4)做好关于锐器损伤的相关登记管理
根据相关文献做好锐器损伤的相关防护,例如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用到锐器需要将其装在锐器盒中,如果在护理的过程中发生了锐器损伤,则需要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处理和登记,并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上报,处理后要密切监视消毒效果。
(5)加强对医院中清洁人员的监管力度
以护士长为负责人,要带头做好相关清洁工作者的感染课程培训,对消毒液和消毒设备进行不定期抽查,并管控好医疗废物的处理,按照分类别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并根据各项废物的基本情况采用合理方式解决。
1.3调查方式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感染复发率和杀毒物品过期率进行统计,并对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调查的形式以问卷形式展开,其中100分是满分,大于80分为满意,60至80分为较满意,小于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为满意和较满意之和。
1.4 调查的统计方法
处理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程度以及杀菌物品的过期率和感染复发率采用百分数进行表示。
2结果
两组患者相关项目对照比较来看,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对照组的感染复发几率为 17.14%,显著高于观察组,对照组灭菌物品过期率是11.42%显著高于观察组。
3 讨论
零容忍的理念实际上在医疗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对各个环节的严格把控,需要通过规章制度严格消毒隔离的管理,就患者健康而言,零宽容理念可以更好的保证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也使得工作人员对患者的健康可以更好的负责,从而在根本上杜绝感染的发生,保证了患者在医护过程中免受感染,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艾山木,蒋东坡 .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零宽容”的实践. 肠外与肠内营养,2017,24(3)
[2]葛祥 . 零宽容理念在呼吸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6)
[3]卢志为,罗秀玲,陈纪英.零缺陷护理模式在颈、胸、腰椎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中国当代医药,201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