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津区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快富硒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计划到2016年,建成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个,其中在南部山区大力发展名优茶叶,建富硒茶叶基地1个,面积为1 333.33hm2。该文就江津区茶叶生产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重庆市江津区;茶叶;生产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3-74-02
重庆市江津区位于长江上游,三峡水库末端,地处重庆西南部,是重庆市“1h经济圈”核心圈层,也是重庆市茶叶生产的重点区县之一。2012年10月,江津区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快富硒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江津府发〔2012〕84号),到2016年,建成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个,其中在猫山上大力发展名优茶叶,建成富硒茶叶基地1个,面积为1 333.33hm2。为实现该目标,笔者就江津区茶叶生产的现狀、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阐述分析。
1 江津区茶叶生产现状
1.1 茶园分布情况 全区现有茶园900hm2,品种主要为四川中小叶群体品种,约占85%左右,分布在嘉平、蔡家、李市、德感、永兴、塘河、西湖、珞璜等8个镇(街)。2012年共产茶980t,其中名茶35t,优质绿茶420t,大市茶525t,总产值为4 760万元。其中分布最为集中的是在江津的南部山区、且土壤富含硒的猫儿山一带,涉及3个镇8个村,即嘉平镇的天水村、寒坡村、月沱村、紫荆村,蔡家镇的鸳鸯村、文昌村,李市镇的龙吟村、两岔村等,茶园面积为667hm2,占全区总面积的74%;2012年共产茶810t,产值为4 300万元,分别占全区的82%和88%,为我区的茶叶生产核心基地。
1.2 茶叶加工情况 在猫儿山核心区域内,共有12个茶场(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4个,即重庆市江津区嘉平洞子茶厂(嘉平镇天水村)、重庆市江津区绿满园茶厂(李市镇龙吟村)、江津区蔡家真云茶叶加工厂(蔡家镇鸳鸯村)、江津区蔡家鹊如茶叶种植场(蔡家鸳鸯村),面积均在67hm2以上,厂房及初、精制加工机具较为齐全,也有一定的名优茶生产设备。但总体来讲,设备还比较陈旧,名优茶加工机具不配套,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而其他茶场设备比较差,只有初制加工设备,加工的茶叶品质较差,未能充分发挥茶叶的经济效益。
1.3 茶叶品牌现状 江津区茶叶品牌主要有重庆市江津区嘉平镇洞子茶厂生产的“四面碧芽”、重庆市江津区绿满园茶厂生产的“品天下”2个,其中“四面碧芽”于2012年5月、6月,分别在重庆市第九届“三峡杯”名优茶评比和“中国西部茶叶博览会”名优茶评比中获名茶类银奖,为江津区争得了荣誉。
2 江津区发展茶叶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2.1 发展茶叶的优势
2.1.1 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江津区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 030mm左右,年均温18.4℃,年日照时数1 273.6h,全年无霜期341d,相对湿度81%以上,具有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尚足,无霜期长的特点,十分适宜于茶树生长。江津区一般在2月上旬开园制作名茶,比同纬度的浙江杭州早采30d左右,为发展早市名茶和优质绿茶提供了无比优越的自然条件。
2.1.2 有丰富的宜茶土地资源 江津区南部山区的成土母质有三叠系的须家河组、白垩系的夹关组,侏罗系的蓬莱镇组等,土层深厚,pH4.5~6.0。在猫儿山茶叶核心区域内田少坡地多,适宜于种茶的坡地达2 000hm2,又远离城镇,无污染,且土壤均为富硒地层,含硒量为0.47mg/kg,为打造富硒茶叶基地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
2.1.3 茶叶生产有较好的基础 江津区南部山区种茶已有300多年历史。据《江津县农业志》记载:“清康熙四十八九年(公元1710、1711年),‘羊景、洪洞、旋水居民相率栽种’。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年产茶叶3万余斤(1.5万余kg)”。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广大茶农已积累了丰富的种茶和制茶经验。嘉平洞子茶厂有67hm2茶园于2010年通过了农业部有机茶认证,该厂生产的“四面碧芽”曾多次在重庆市、四川省名优茶评比中获奖,为我区高端茶叶产品的发展、品牌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2.2 存在问题
2.2.1 茶叶生产的基础设施较薄弱 我区的茶叶多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的,无整体规划,建园基础差,交通不便,生产便道、水池、沟渠、管网等建设也不配套,严重限制了我区茶叶生产的发展。
2.2.2 制茶设备落后,品牌不够响亮 我区的茶园面积及产量虽在重庆排名前几位,但由于制茶设备落后,规模不大,加之以前不注重品牌的打造,营销方式也单一,使我区的茶叶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仍处于为别人提供初加工产品的水平,经其他企业包装后以他们的品牌销售,其单价大为提高,有的甚至成倍增长,使我区的茶叶价值未能充分体现。
2.2.3 品种老化,不适应高端茶的发展 我区的茶树品种多为四川群体品种,春季发芽较迟、芽小、且不整齐,采摘费时费工,鲜叶品质难以保证,对高端茶的发展极为不利。
2.2.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少。除在20世纪70~80年代期间给予改土建园、茶种和制茶机具一定补助外,之后基本上未投入;二是各茶叶企业投入严重不足。我区茶叶企业规模均较小,加之茶叶生产成本较高,利润低,只能勉强维持生产现状,无力对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或增添先进设备,严重制约了我区茶叶生产的发展。
3 发展对策与措施
3.1 制定发展目标 根据江津区政府提出的《关于加快富硒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区级财政从2013年起连续3a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1 000万元,用于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建设。因此,要以此为契机,认真做好茶叶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计划到2016年12月底,在猫儿山大力发展名优茶叶,建成富硒茶叶基地1个,面积为1 333.33hm2,并完善交通、水利等基地设施,使全区茶园面积达1 567hm2,产量达1 200t,产值达9 520万元,并打造重庆著名商标1~2个,实现产值翻番,知名度进入重庆前列。 3.2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茶叶顺利发展 为确保富硒茶叶基地建设,应成立江津区富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农业的副区长兼任,副组长由区农委主任兼任,区农委、发改委、财政局、科委、交委、国土局、林业局、水务局分管领导为成员,以加强对茶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确保茶叶产业的顺利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农委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負责茶叶发展的日常事务工作。涉及镇街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做到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将既定目标落到实处。
3.3 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形成规模化生产 根据集中发展的原则,计划到2016年,在嘉平镇的天水村、寒坡村,蔡家镇的鸳鸯村,李市镇的龙吟村、两岔村等地,集中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667hm2,同时对现有老茶园进行改植换种333hm2,使其全区茶园面积达到1 567hm2,产量达1 200t,以提高我区茶叶生产规模。
3.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一是在2014年12月以前,完善猫儿山茶叶基地的主干道公路建设,将蔡家、李市、嘉平的茶区连为一体,并全部实现硬化,彻底改变猫儿山茶园基地的交通状况;二是逐步完善与主干道相连的机耕道建设,兴修石子路道,形成整个茶区的交通网络;三是建茶叶示范园2个,结合休闲娱乐,完善道路、水池、排灌、厂房、设备及娱乐等设施建设,形成以制茶、休闲、观光、乘凉为一体的休闲娱乐中心。四是整合国土、水务、交通、农业、农综等涉农部门资金,集中用于茶叶基地建设,彻底改变基础设施差的状况。
3.5 打造品牌 提高茶叶知名度 一是由区农委牵头,引进一家具有实力的企业,成立茶叶股份制集团公司,该企业股份占50%以上,同时吸纳其他茶场或茶厂参与,新建一个设备先进的名优茶加工厂,并以“四面碧芽”为品牌,实行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宣传的管理模式,把“四面碧芽”做大做响。二是利用我区“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区和土壤富含硒的优势,着力打造四面山系列旅游茶和富硒保健茶等品牌,全面提升江津区茶叶的知名度。
3.6 加大科技合作,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聘请西南农业大学的茶叶专家为我区茶叶顾问,为我区培训各类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二是与西南农业大学签定技术开发合同,为江津区拟定茶叶综合开发方案,对茶叶基地布局、发展规模、加工厂布局、设备添置、名茶的造型及生产工艺进行规划设计,并在2016年12月底前,为我区研制开发富硒茶新产品2~3个,并达到实际生产和QS认证的要求。
关键词:重庆市江津区;茶叶;生产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3-74-02
重庆市江津区位于长江上游,三峡水库末端,地处重庆西南部,是重庆市“1h经济圈”核心圈层,也是重庆市茶叶生产的重点区县之一。2012年10月,江津区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快富硒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江津府发〔2012〕84号),到2016年,建成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个,其中在猫山上大力发展名优茶叶,建成富硒茶叶基地1个,面积为1 333.33hm2。为实现该目标,笔者就江津区茶叶生产的现狀、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阐述分析。
1 江津区茶叶生产现状
1.1 茶园分布情况 全区现有茶园900hm2,品种主要为四川中小叶群体品种,约占85%左右,分布在嘉平、蔡家、李市、德感、永兴、塘河、西湖、珞璜等8个镇(街)。2012年共产茶980t,其中名茶35t,优质绿茶420t,大市茶525t,总产值为4 760万元。其中分布最为集中的是在江津的南部山区、且土壤富含硒的猫儿山一带,涉及3个镇8个村,即嘉平镇的天水村、寒坡村、月沱村、紫荆村,蔡家镇的鸳鸯村、文昌村,李市镇的龙吟村、两岔村等,茶园面积为667hm2,占全区总面积的74%;2012年共产茶810t,产值为4 300万元,分别占全区的82%和88%,为我区的茶叶生产核心基地。
1.2 茶叶加工情况 在猫儿山核心区域内,共有12个茶场(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4个,即重庆市江津区嘉平洞子茶厂(嘉平镇天水村)、重庆市江津区绿满园茶厂(李市镇龙吟村)、江津区蔡家真云茶叶加工厂(蔡家镇鸳鸯村)、江津区蔡家鹊如茶叶种植场(蔡家鸳鸯村),面积均在67hm2以上,厂房及初、精制加工机具较为齐全,也有一定的名优茶生产设备。但总体来讲,设备还比较陈旧,名优茶加工机具不配套,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而其他茶场设备比较差,只有初制加工设备,加工的茶叶品质较差,未能充分发挥茶叶的经济效益。
1.3 茶叶品牌现状 江津区茶叶品牌主要有重庆市江津区嘉平镇洞子茶厂生产的“四面碧芽”、重庆市江津区绿满园茶厂生产的“品天下”2个,其中“四面碧芽”于2012年5月、6月,分别在重庆市第九届“三峡杯”名优茶评比和“中国西部茶叶博览会”名优茶评比中获名茶类银奖,为江津区争得了荣誉。
2 江津区发展茶叶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2.1 发展茶叶的优势
2.1.1 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江津区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 030mm左右,年均温18.4℃,年日照时数1 273.6h,全年无霜期341d,相对湿度81%以上,具有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尚足,无霜期长的特点,十分适宜于茶树生长。江津区一般在2月上旬开园制作名茶,比同纬度的浙江杭州早采30d左右,为发展早市名茶和优质绿茶提供了无比优越的自然条件。
2.1.2 有丰富的宜茶土地资源 江津区南部山区的成土母质有三叠系的须家河组、白垩系的夹关组,侏罗系的蓬莱镇组等,土层深厚,pH4.5~6.0。在猫儿山茶叶核心区域内田少坡地多,适宜于种茶的坡地达2 000hm2,又远离城镇,无污染,且土壤均为富硒地层,含硒量为0.47mg/kg,为打造富硒茶叶基地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
2.1.3 茶叶生产有较好的基础 江津区南部山区种茶已有300多年历史。据《江津县农业志》记载:“清康熙四十八九年(公元1710、1711年),‘羊景、洪洞、旋水居民相率栽种’。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年产茶叶3万余斤(1.5万余kg)”。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广大茶农已积累了丰富的种茶和制茶经验。嘉平洞子茶厂有67hm2茶园于2010年通过了农业部有机茶认证,该厂生产的“四面碧芽”曾多次在重庆市、四川省名优茶评比中获奖,为我区高端茶叶产品的发展、品牌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2.2 存在问题
2.2.1 茶叶生产的基础设施较薄弱 我区的茶叶多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的,无整体规划,建园基础差,交通不便,生产便道、水池、沟渠、管网等建设也不配套,严重限制了我区茶叶生产的发展。
2.2.2 制茶设备落后,品牌不够响亮 我区的茶园面积及产量虽在重庆排名前几位,但由于制茶设备落后,规模不大,加之以前不注重品牌的打造,营销方式也单一,使我区的茶叶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仍处于为别人提供初加工产品的水平,经其他企业包装后以他们的品牌销售,其单价大为提高,有的甚至成倍增长,使我区的茶叶价值未能充分体现。
2.2.3 品种老化,不适应高端茶的发展 我区的茶树品种多为四川群体品种,春季发芽较迟、芽小、且不整齐,采摘费时费工,鲜叶品质难以保证,对高端茶的发展极为不利。
2.2.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少。除在20世纪70~80年代期间给予改土建园、茶种和制茶机具一定补助外,之后基本上未投入;二是各茶叶企业投入严重不足。我区茶叶企业规模均较小,加之茶叶生产成本较高,利润低,只能勉强维持生产现状,无力对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或增添先进设备,严重制约了我区茶叶生产的发展。
3 发展对策与措施
3.1 制定发展目标 根据江津区政府提出的《关于加快富硒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区级财政从2013年起连续3a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1 000万元,用于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建设。因此,要以此为契机,认真做好茶叶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计划到2016年12月底,在猫儿山大力发展名优茶叶,建成富硒茶叶基地1个,面积为1 333.33hm2,并完善交通、水利等基地设施,使全区茶园面积达1 567hm2,产量达1 200t,产值达9 520万元,并打造重庆著名商标1~2个,实现产值翻番,知名度进入重庆前列。 3.2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茶叶顺利发展 为确保富硒茶叶基地建设,应成立江津区富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农业的副区长兼任,副组长由区农委主任兼任,区农委、发改委、财政局、科委、交委、国土局、林业局、水务局分管领导为成员,以加强对茶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确保茶叶产业的顺利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农委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負责茶叶发展的日常事务工作。涉及镇街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做到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将既定目标落到实处。
3.3 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形成规模化生产 根据集中发展的原则,计划到2016年,在嘉平镇的天水村、寒坡村,蔡家镇的鸳鸯村,李市镇的龙吟村、两岔村等地,集中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667hm2,同时对现有老茶园进行改植换种333hm2,使其全区茶园面积达到1 567hm2,产量达1 200t,以提高我区茶叶生产规模。
3.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一是在2014年12月以前,完善猫儿山茶叶基地的主干道公路建设,将蔡家、李市、嘉平的茶区连为一体,并全部实现硬化,彻底改变猫儿山茶园基地的交通状况;二是逐步完善与主干道相连的机耕道建设,兴修石子路道,形成整个茶区的交通网络;三是建茶叶示范园2个,结合休闲娱乐,完善道路、水池、排灌、厂房、设备及娱乐等设施建设,形成以制茶、休闲、观光、乘凉为一体的休闲娱乐中心。四是整合国土、水务、交通、农业、农综等涉农部门资金,集中用于茶叶基地建设,彻底改变基础设施差的状况。
3.5 打造品牌 提高茶叶知名度 一是由区农委牵头,引进一家具有实力的企业,成立茶叶股份制集团公司,该企业股份占50%以上,同时吸纳其他茶场或茶厂参与,新建一个设备先进的名优茶加工厂,并以“四面碧芽”为品牌,实行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宣传的管理模式,把“四面碧芽”做大做响。二是利用我区“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区和土壤富含硒的优势,着力打造四面山系列旅游茶和富硒保健茶等品牌,全面提升江津区茶叶的知名度。
3.6 加大科技合作,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聘请西南农业大学的茶叶专家为我区茶叶顾问,为我区培训各类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二是与西南农业大学签定技术开发合同,为江津区拟定茶叶综合开发方案,对茶叶基地布局、发展规模、加工厂布局、设备添置、名茶的造型及生产工艺进行规划设计,并在2016年12月底前,为我区研制开发富硒茶新产品2~3个,并达到实际生产和QS认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