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沟通模式、父母介入对青春期网络霸凌的风险控制研究

来源 :新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ra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网络霸凌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从家庭传播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3个城市15所中学507名青春期孩子的问卷调查,旨在聚焦青春期网络霸凌的家庭干预策略,探讨家庭沟通模式、父母介入对青春期网络霸凌的风险控制.研究发现:服从定向沟通模式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网络使用倾向于采用一般限制、监控策略;对话定向沟通模式的家庭,父母往往采用积极介入、共同使用和技术限制策略.中国父母最常用一般限制策略;父母的一般限制、监控策略在服从定向的家庭沟通模式与网络霸凌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即服从定向沟通模式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一般限制、监控越多,孩子反而越多地成为网络霸凌者;父母的共同使用与技术限制策略并不能减少网络霸凌;但是,父母积极介入越多的孩子,越少成为网络霸凌者.通过改善家庭沟通模式,采取父母积极介入策略,能够有效地减少青春期网络霸凌.
其他文献
中国网络空间正在经历深刻的底层化过程.着眼于互联网的整体转型,本文尝试以“底层主体性时代”这一相对系统的解释框架,探索网络舆论场意见表达的时代特征与网络空间深层重构的长期趋势.研究发现,底层价值取向作为网络空间的关键立场基准,成为网络空间好感度最高的指标,成为各类社会思潮争相取悦的对象;底层群体作为网络空间的关键意见群体,正在以其声量和影响力,形塑着中国的网络舆论场;“底层客体性时代”向“底层主体性时代”的转变,成为理解网络空间演进方向的新视域.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多级信息生产、平台商业逻辑与网络空间底层三
21世纪以来,反映家庭伦理题材的影视剧纷纷涌现.家庭伦理剧以其平民化的民间叙事方式,讲述中国普通家庭故事,凸显百姓日常生活意义和人的生命价值.家庭伦理剧的民间叙事遵循日常生活逻辑,交织着中国民间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话语表达,实现了大众文化文本的意义建构和消遣娱乐的双重功能,形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间社会.
互联网平台日益内嵌为日常生活展演的重要场所.青少年以追星行为形成的圈层以及圈层得以生产所依靠的身份、情感的复杂逻辑,是当下文化研究无法绕开的重要议题.本研究聚焦粉丝圈层中“妈粉”这一粉丝身份和指称,尝试寻找这一群体建构“母职”身份的动机,并探究其数字媒介实践方式与现实母职间的连接.研究发现,“妈粉”是一种流动中的身份共识,其基础在于对偶像去性化的“母子”依恋,这种看似已完成“询唤”的指称,实则并未脱离“母职”的多重历史沉积.“妈粉”尝试对母职进行引用以摆脱异性恋框架下常见的“偶像—粉丝”关系,却又难以拒绝
在新兴空间集合体广泛扩散的当下,媒介自身的中介属性被不断强化,人类对于空间环境的驾驭同时受到数字技术的中介.通过理解技术的新变化及其支撑的新应用服务来拓宽对数字空间媒介的认知,是一个值得持续研究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以数字技术作为切入点,将英国地理学家多琳·梅西的空间观作为理论切入点,强调从关系入手理解数字空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高德地图App为例,试图进一步阐释“关系”对于数字空间媒介实践的重要意义,尝试从认识论层面解读技术在驱动数字空间成为媒介时所起的关键作用,以期更全面地揭示作为空间关
基于环境心理学和具身认知理论,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来探究不同温度环境中消费者对拟人化产品的态度.研究表明,不同温度环境中,消费者对不同类型产品的态度明显不同:当温度降低时,消费者的孤独感会变强,从而对拟人化产品的态度会明显好转.本研究从物理环境视角切入,探讨消费者选择拟人化产品的具体机制,从而为广告效果研究开辟新的视野,也拓展了拟人化营销策略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