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3~6岁的孩子脱离了婴儿期,具有了独立行走、运动的能力,同时3~6岁又是孩子上幼儿园的年龄,活动场合增多,因此,这一年龄段的童装结构设计必须考虑到这一阶段儿童的特殊变化,需要考虑儿童在不同场合的运动需求和款式需求。本文基于3~6岁儿童的生理特点,从宽松量设计、结构线设计、领型袖型和零部件几个方面探讨了童装的结构设计。
关键词:3~6岁儿童;生理特点;结构设计
1 我国童装市场现状
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80后生育高峰的到来,我国的童装市场前景广阔,但是我国童装行业起步晚,所以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童装成人化、安全健康问题等,尤其是童装成人化问题,一些品牌为了迎合作为消费实际对象的家长的审美,而依照成人服装的设计特点进行设计,忽视了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使童装成为成人服装的缩小版,如西装、皮衣等不利于儿童活动的服装屡见不鲜,成熟的款式及不合理的结构都无法满足儿童生理上的需要。童装设计应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状况为前提。
2 3~6岁儿童童装结构研究的意义
因为 0~3 岁的婴儿年龄小,活动范围有限,所以婴儿装的设计主要考虑舒适、透气、安全等功能特点,结构以宽松方便为主。而3~6岁的孩子脱离了婴儿期,具有独立行走、独自穿脱衣物的能力,同时3~6岁又是幼儿园时期,活动和社交场合增多,着装也为适应不同场合、不同用途的需要分为家居服、外出服、小礼服等类别,因此,这一年龄段的童装结构设计必须考虑到这一阶段儿童的特殊变化,需要考虑儿童在不同场合的运动需求和款式需求。并且,3~6岁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研究3~6岁儿童服装结构对于一般童装的结构有着显而易见的典型性和普遍意义。
3 基于3~6岁儿童生理特征的结构设计
3.1 3~6岁儿童的生理特征
3~6岁儿童正处于学龄前期,也称小童期。小童期体型的特征是挺腰、肩窄、凸肚、四肢较短,胸、腰、臀部位的围度尺寸相差不大,身高增长快,围度增长慢,4岁以后身长有五六个头高。这个时期的孩子已进入幼儿园展开集体生活,已经会自己穿脱衣服,因此,这个时期的结构设计应考虑孩子的运动特点和穿脱方便,可以从宽松量设计、结构线设计、领型袖型和零部件的设计等几个方面来探讨。
3.2 宽松量设计
童装的宽松量设计应考虑儿童的呼吸量和活动量,同时这一时期成长快速,为了满足童装穿着的长时间跨度,需要将宽松量设计得大些,小童有挺胸、凸肚的特点,相应部位应设置较大的横向宽松量。儿童喜欢奔跑,两腿张开的角度较大,可以通过增加臀围、横裆的宽度,以适应儿童运动的需要,而裤脚口不宜过于肥大,裤长也不宜过长,以防止儿童走动或奔跑时被绊倒或勾住。
但是,也不能盲目地增加宽松量,不同的宽松量对服装造型的影响不同,童装原型本身的结构适合制作一些较宽松的衬衫、外衣等。对一些合体的款式,则需要對原型围度做缩减处理。总体来说,在穿着舒适的基础上,还要体现款式特点,过紧的服装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而过松的服装则不能体现儿童活泼的天性。
3.3 结构线设计
童装结构线的设计,是为了塑造童装外形,更是解决儿童胸、腹、臀等体型特征的方法。结构线主要包括褶裥、省和分割线。
小童体型的特点是挺胸、凸肚,所以童装原型中有为解决腹凸而设计的前身下垂量。童装原型中,解决腹凸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形成一个指向腹部的侧缝省, 但在实际的设计中,大多时候会根据设计原理采取其他的方法解决腹凸问题, 比如转省,可以部分转移到前袖窿处,将前袖窿下挖,下挖后与袖子缝合时,服装侧缝就会跟着上提,从而分散掉一部分肚省,它的量一般是0.5~1cm,在此基础上,如果不再设省,还可以在前底摆做起翘,可以粗略地解决前后侧缝的差,这是一种平面化的结构处理方法,人为地减小腹凸量,适用于较宽松、较平整的服装。如果是开放式领型,如大衣、马甲等款式,可以使用撇胸的方法将一部分肚省转移到前中心线。
褶裥比省更富于变化和动感,可以结合省运用,比如,在腹部横向省或者转移的省道位置做抽褶,前中设衣裥等,从而起到装饰作用,在女童服装中比较常用。
分割线的作用是使服装适体、美观,可分为六种基本形式,即斜线分割、垂直分割、水平分割、弧线分割、非对称分割和弧线的变化分割。必须根据儿童的体型考虑分割线的位置和比例。
3.4 领型袖型和零部件
为了尽量使幼儿自己穿脱衣服,门襟的位置与尺寸要合理,可使用开合的扣系方法。幼儿颈部较短,不应设计烦琐和过高的领形,领子应平坦而柔软。多使用小圆领、方领、平贴领等适合小童的领型。
袖的结构应当根据衣身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是造型宽松的服装,其围度可依据款式适当增加,同时袖窿的形态会趋向窄长,袖山则应配合衣身向宽松型发展。袖长可以是窄肩、无袖或至手腕处。窄肩的袖窿弧线可以紧靠颈侧点,也可以是一根细带子的吊带衫,袖长不宜超过手腕处,袖口不宜过于肥大,以免影响儿童活动。
小童普遍喜欢口袋,口袋的设计可多使用贴袋,形状可以使用仿生设计,如花草树叶动物等形状,将实用性和趣味性结合。
4 结语
3~6 岁儿童较 0~3 岁的婴儿在生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年龄段在儿童成长的整个时期可谓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孩子活动范围的扩大、运动能力的提升,使其着装与婴儿时期相比有了迥异的改变。本文基于3~6岁儿童的生理特点,从宽松量设计、结构线设计、领型袖型和零部件几个方面探讨了童装的结构设计。童装的结构设计是与其生理特点一致的,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注意把握服装特点,使其既合体美观,又方便舒适,以满足儿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郄晨微.中国童装市场发展现状分析[J].纺织科技进展,2016(04):4.
[2] 汤瑞昌.童装腹凸量的结构设计与应用[J].科技信息,2010(17):765.
[3] 崔玉梅,刘晓刚.童装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
[4] 傅海洪,刘国联.基于学龄期儿童体型特征的童装舒适性要素分析[J].广西纺织科技,2009(38):3.
[5] 欧阳现,黄利筠.基于童装和成人服装结构制版的比较和分析[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5(12):6.
关键词:3~6岁儿童;生理特点;结构设计
1 我国童装市场现状
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80后生育高峰的到来,我国的童装市场前景广阔,但是我国童装行业起步晚,所以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童装成人化、安全健康问题等,尤其是童装成人化问题,一些品牌为了迎合作为消费实际对象的家长的审美,而依照成人服装的设计特点进行设计,忽视了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使童装成为成人服装的缩小版,如西装、皮衣等不利于儿童活动的服装屡见不鲜,成熟的款式及不合理的结构都无法满足儿童生理上的需要。童装设计应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状况为前提。
2 3~6岁儿童童装结构研究的意义
因为 0~3 岁的婴儿年龄小,活动范围有限,所以婴儿装的设计主要考虑舒适、透气、安全等功能特点,结构以宽松方便为主。而3~6岁的孩子脱离了婴儿期,具有独立行走、独自穿脱衣物的能力,同时3~6岁又是幼儿园时期,活动和社交场合增多,着装也为适应不同场合、不同用途的需要分为家居服、外出服、小礼服等类别,因此,这一年龄段的童装结构设计必须考虑到这一阶段儿童的特殊变化,需要考虑儿童在不同场合的运动需求和款式需求。并且,3~6岁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研究3~6岁儿童服装结构对于一般童装的结构有着显而易见的典型性和普遍意义。
3 基于3~6岁儿童生理特征的结构设计
3.1 3~6岁儿童的生理特征
3~6岁儿童正处于学龄前期,也称小童期。小童期体型的特征是挺腰、肩窄、凸肚、四肢较短,胸、腰、臀部位的围度尺寸相差不大,身高增长快,围度增长慢,4岁以后身长有五六个头高。这个时期的孩子已进入幼儿园展开集体生活,已经会自己穿脱衣服,因此,这个时期的结构设计应考虑孩子的运动特点和穿脱方便,可以从宽松量设计、结构线设计、领型袖型和零部件的设计等几个方面来探讨。
3.2 宽松量设计
童装的宽松量设计应考虑儿童的呼吸量和活动量,同时这一时期成长快速,为了满足童装穿着的长时间跨度,需要将宽松量设计得大些,小童有挺胸、凸肚的特点,相应部位应设置较大的横向宽松量。儿童喜欢奔跑,两腿张开的角度较大,可以通过增加臀围、横裆的宽度,以适应儿童运动的需要,而裤脚口不宜过于肥大,裤长也不宜过长,以防止儿童走动或奔跑时被绊倒或勾住。
但是,也不能盲目地增加宽松量,不同的宽松量对服装造型的影响不同,童装原型本身的结构适合制作一些较宽松的衬衫、外衣等。对一些合体的款式,则需要對原型围度做缩减处理。总体来说,在穿着舒适的基础上,还要体现款式特点,过紧的服装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而过松的服装则不能体现儿童活泼的天性。
3.3 结构线设计
童装结构线的设计,是为了塑造童装外形,更是解决儿童胸、腹、臀等体型特征的方法。结构线主要包括褶裥、省和分割线。
小童体型的特点是挺胸、凸肚,所以童装原型中有为解决腹凸而设计的前身下垂量。童装原型中,解决腹凸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形成一个指向腹部的侧缝省, 但在实际的设计中,大多时候会根据设计原理采取其他的方法解决腹凸问题, 比如转省,可以部分转移到前袖窿处,将前袖窿下挖,下挖后与袖子缝合时,服装侧缝就会跟着上提,从而分散掉一部分肚省,它的量一般是0.5~1cm,在此基础上,如果不再设省,还可以在前底摆做起翘,可以粗略地解决前后侧缝的差,这是一种平面化的结构处理方法,人为地减小腹凸量,适用于较宽松、较平整的服装。如果是开放式领型,如大衣、马甲等款式,可以使用撇胸的方法将一部分肚省转移到前中心线。
褶裥比省更富于变化和动感,可以结合省运用,比如,在腹部横向省或者转移的省道位置做抽褶,前中设衣裥等,从而起到装饰作用,在女童服装中比较常用。
分割线的作用是使服装适体、美观,可分为六种基本形式,即斜线分割、垂直分割、水平分割、弧线分割、非对称分割和弧线的变化分割。必须根据儿童的体型考虑分割线的位置和比例。
3.4 领型袖型和零部件
为了尽量使幼儿自己穿脱衣服,门襟的位置与尺寸要合理,可使用开合的扣系方法。幼儿颈部较短,不应设计烦琐和过高的领形,领子应平坦而柔软。多使用小圆领、方领、平贴领等适合小童的领型。
袖的结构应当根据衣身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是造型宽松的服装,其围度可依据款式适当增加,同时袖窿的形态会趋向窄长,袖山则应配合衣身向宽松型发展。袖长可以是窄肩、无袖或至手腕处。窄肩的袖窿弧线可以紧靠颈侧点,也可以是一根细带子的吊带衫,袖长不宜超过手腕处,袖口不宜过于肥大,以免影响儿童活动。
小童普遍喜欢口袋,口袋的设计可多使用贴袋,形状可以使用仿生设计,如花草树叶动物等形状,将实用性和趣味性结合。
4 结语
3~6 岁儿童较 0~3 岁的婴儿在生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年龄段在儿童成长的整个时期可谓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孩子活动范围的扩大、运动能力的提升,使其着装与婴儿时期相比有了迥异的改变。本文基于3~6岁儿童的生理特点,从宽松量设计、结构线设计、领型袖型和零部件几个方面探讨了童装的结构设计。童装的结构设计是与其生理特点一致的,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注意把握服装特点,使其既合体美观,又方便舒适,以满足儿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郄晨微.中国童装市场发展现状分析[J].纺织科技进展,2016(04):4.
[2] 汤瑞昌.童装腹凸量的结构设计与应用[J].科技信息,2010(17):765.
[3] 崔玉梅,刘晓刚.童装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
[4] 傅海洪,刘国联.基于学龄期儿童体型特征的童装舒适性要素分析[J].广西纺织科技,2009(38):3.
[5] 欧阳现,黄利筠.基于童装和成人服装结构制版的比较和分析[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