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博士生就业渠道过多地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的人数比例较小。就目前工科博士的职业选择来看,并没有体现其对行业领域技术的引领作用,与工科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别,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应从博士生招生选拔开始,导师应根据本人的学术方向和在研项目,结合博士生本人特点进行选拔和制订培养方案。在整个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应该结合工科博士培养方案,建立适合工科博士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努力将其培养成为相关工程领域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工科博士 职业选择 职业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038-02
一、国内高校工科博士近年就业状况
我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扩招,高等教育各个层次的招生人数大幅增加。2013年,我国博士生招生总数为69000人,已经成为世界上招收博士生数和授予博士学位最多的国家。
有调查表明,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主要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等。近年来,企业对博士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提高,但总体比例仍然过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能够提供的高端技术岗位数量仍然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博士毕业生离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为了国内博士生就业的首要选择。但近年来国内的985和211高校在招聘师资时,更多地强调博士生的海外背景。因此,国内高校博士毕业生在得不到去企业和科研院所工作机会的时候,往往只能选择去二本、三本甚至职业学院任职。
二、某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近5年博士就业去向及案例分析
(一)某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近5年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
笔者以某高校机械工程专业2010年-2014年52名博士毕业生作为统计样本,对博士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单位等信息进行调查分类整理。
(二)案例分析
XX高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9级女博士倪XX的求职经历一波三折,也反映了当下工科博士求职的一些共性问题。倪XX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找工作,面试了多家企业,但一直都没有成功。倪XX在2006年本科毕业以后进入学校攻读硕士学位,后来争取到硕博连读的机会继续深造,在研究生期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为什么在就业期间会遇到诸多挫折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缺乏项目经验。倪XX在校期间从事的课题方向一直都是偏理论的,而企业的要求是希望所招的博士能够在尖端技术上有所突破,因此在招聘时要考查其是否有实际项目经验。第二,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倪XX一直对计算机很感兴趣,平时也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但在求职期间,对于从事机械行业还是计算机行业非常犹豫,错过了不少工作机会。第三,求职经验欠缺。倪XX本科毕业以后就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后又攻读博士学位,一直没有离开过学校,因此在求职时缺乏必要的准备工作和经验。
最终,迫于求职压力和自身现状,倪XX无奈地选择了一所二本高校从事教学工作。
三、工科博士就业状况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某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就业状况与培养目标对比
某高校工科博士的培养目标为: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同时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主持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和探索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国内其他高校工科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工程科学和跨学科创新研究以及技术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工作者。[1]然而,从实际统计结果中不难发现,较大比例的博士毕业后进入高校甚至是职业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并没有体现工科博士毕业生对行业领域尖端技术应有的引领作用,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别。
(二)造成工科博士就业去向现状的原因分析
1.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许多博士生选择攻博博士学位的目的非理性:(1)硕士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规避就业;(2)攻读更高学历显得有“面子”;(3)觉得博士能够选择更好的工作,但对于“好工作”的理解仅限于更高的薪酬待遇。可以说,绝大多数博士在确定攻读的时候,没有从最有利于自身成长和成才的角度考虑问题。其次,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大多数博士生将精力放在如何尽快顺利毕业这个问题上,很少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规划。
2.现存的招生制度造成部分优质生源流失
目前国内现行的博士招生制度是参加全国博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这样的招生制度虽然相对公平和规范,但就工科而言,对于考生实际科研能力的考查有限。对于某些科研和创新能力较强,但考试能力欠缺的考生来说,进入高校攻读博士学位难度较大。
3.培养和授位机制重学术轻实践
目前,国内工科博士普遍存在重科学轻工程、重文章轻实践的思想。造成这样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工科博士采用的是单一学校导师的指导方式。而学校导师长期在院校从事研究工作,容易出现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状况。第二,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有限,很多博士长期从事低水平横向课题,缺乏前瞻性议题,大量泛化和重复性研究充斥着博士的整个培养过程。此外,各高校对于博士授位均有一定的学术论文和成果数量的要求,导致工科博士将大量精力放在撰写和发表文章上,而发表的文章中绝大多数都偏重于理论研究,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需要和创新没有多少贡献可言。
四、应对方案探索
(一)建立符合工科博士特点的招生选拔制度
应采用符合工科博士特点的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招生选拔制度。在选拔过程中,应以工科博士培养目标为准绳,更多地考查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全方位评价考生素质。导师在选拔博士生时,也应该根据本人的学术方向和在研项目,结合考生本人特点进行选拔。 (二)培养过程应以培养其出色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培养高学历的创新型人才至少要具备三个能力:第一是迅速获取最新知识的能力;第二,对知识进行加工提炼和应用的能力;第三,善于总结前人经验成果,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2]因此,对于工科博士应强调基础知识和生产实践的结合,强调工程实践关键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教育。
1.工科博士应确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工科博士应尽早确定符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导师一同做好求学期间的学习和科研规划,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树立今后从事生产实践和引领行业技术的信心。
2.从单一导师制向多导师或导师组过渡
工程实践是工程教育的灵魂,工程教育要能够解决工程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将工程技术推向新的阶段。因此,应充分发挥导师群体的作用,建立教授、副教授、讲师的指导梯队,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做兼职导师,或者加入到导师组进行联合指导。
3.以课程学习为基础,科研项目为重点,培养工科博士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首先,工科博士的课程设置应多元化。基础课要强调基础理论并反映科技的最新发展;专业课要重视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相结合,突出学科最新研究成就。其次,要鼓励工科博士从事科研课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鼓励企业与博士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并资助他们将攻关课题作为学位论文进行撰写。最后,国家和高校应制定专门政策对工科博士从事科研提供项目配套资金支持。
4.建立更符合工科特点的博士授位和评价机制
工科博士授位时不应单纯考查其发表高水平文章的数量,还要注重其整个培养过程中所展现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可以与校外和企业专家共同成立评价机构,重点考查工科博士能否成为相关工程领域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这一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杨立斌,黄知涛,冯道旺,王颖.工科博士研究生专业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2):68-70.
[2] Mark Western.PhD Graduates 5 to 7 Years Out:Employ-ment Outcomes,Job Attributes and the Quality of Research Training,2007.
[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职业状况:就业和流动模式[J].科技导报,2011(5):15-23.
[4] 刘国权,蒋恒.改革完善工科研究生教育体制的研究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1):16-20.
[5] 吴锐.我国博士群体培养困境的制度成因探析[J].青年教育,2013(7):107-112.
[责任编辑:陈 明]
[关键词]工科博士 职业选择 职业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038-02
一、国内高校工科博士近年就业状况
我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扩招,高等教育各个层次的招生人数大幅增加。2013年,我国博士生招生总数为69000人,已经成为世界上招收博士生数和授予博士学位最多的国家。
有调查表明,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主要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等。近年来,企业对博士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提高,但总体比例仍然过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能够提供的高端技术岗位数量仍然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博士毕业生离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为了国内博士生就业的首要选择。但近年来国内的985和211高校在招聘师资时,更多地强调博士生的海外背景。因此,国内高校博士毕业生在得不到去企业和科研院所工作机会的时候,往往只能选择去二本、三本甚至职业学院任职。
二、某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近5年博士就业去向及案例分析
(一)某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近5年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
笔者以某高校机械工程专业2010年-2014年52名博士毕业生作为统计样本,对博士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单位等信息进行调查分类整理。
(二)案例分析
XX高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9级女博士倪XX的求职经历一波三折,也反映了当下工科博士求职的一些共性问题。倪XX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找工作,面试了多家企业,但一直都没有成功。倪XX在2006年本科毕业以后进入学校攻读硕士学位,后来争取到硕博连读的机会继续深造,在研究生期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为什么在就业期间会遇到诸多挫折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缺乏项目经验。倪XX在校期间从事的课题方向一直都是偏理论的,而企业的要求是希望所招的博士能够在尖端技术上有所突破,因此在招聘时要考查其是否有实际项目经验。第二,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倪XX一直对计算机很感兴趣,平时也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但在求职期间,对于从事机械行业还是计算机行业非常犹豫,错过了不少工作机会。第三,求职经验欠缺。倪XX本科毕业以后就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后又攻读博士学位,一直没有离开过学校,因此在求职时缺乏必要的准备工作和经验。
最终,迫于求职压力和自身现状,倪XX无奈地选择了一所二本高校从事教学工作。
三、工科博士就业状况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某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就业状况与培养目标对比
某高校工科博士的培养目标为: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同时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主持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和探索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国内其他高校工科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工程科学和跨学科创新研究以及技术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工作者。[1]然而,从实际统计结果中不难发现,较大比例的博士毕业后进入高校甚至是职业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并没有体现工科博士毕业生对行业领域尖端技术应有的引领作用,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别。
(二)造成工科博士就业去向现状的原因分析
1.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许多博士生选择攻博博士学位的目的非理性:(1)硕士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规避就业;(2)攻读更高学历显得有“面子”;(3)觉得博士能够选择更好的工作,但对于“好工作”的理解仅限于更高的薪酬待遇。可以说,绝大多数博士在确定攻读的时候,没有从最有利于自身成长和成才的角度考虑问题。其次,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大多数博士生将精力放在如何尽快顺利毕业这个问题上,很少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规划。
2.现存的招生制度造成部分优质生源流失
目前国内现行的博士招生制度是参加全国博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这样的招生制度虽然相对公平和规范,但就工科而言,对于考生实际科研能力的考查有限。对于某些科研和创新能力较强,但考试能力欠缺的考生来说,进入高校攻读博士学位难度较大。
3.培养和授位机制重学术轻实践
目前,国内工科博士普遍存在重科学轻工程、重文章轻实践的思想。造成这样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工科博士采用的是单一学校导师的指导方式。而学校导师长期在院校从事研究工作,容易出现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状况。第二,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有限,很多博士长期从事低水平横向课题,缺乏前瞻性议题,大量泛化和重复性研究充斥着博士的整个培养过程。此外,各高校对于博士授位均有一定的学术论文和成果数量的要求,导致工科博士将大量精力放在撰写和发表文章上,而发表的文章中绝大多数都偏重于理论研究,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需要和创新没有多少贡献可言。
四、应对方案探索
(一)建立符合工科博士特点的招生选拔制度
应采用符合工科博士特点的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招生选拔制度。在选拔过程中,应以工科博士培养目标为准绳,更多地考查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全方位评价考生素质。导师在选拔博士生时,也应该根据本人的学术方向和在研项目,结合考生本人特点进行选拔。 (二)培养过程应以培养其出色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培养高学历的创新型人才至少要具备三个能力:第一是迅速获取最新知识的能力;第二,对知识进行加工提炼和应用的能力;第三,善于总结前人经验成果,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2]因此,对于工科博士应强调基础知识和生产实践的结合,强调工程实践关键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教育。
1.工科博士应确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工科博士应尽早确定符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导师一同做好求学期间的学习和科研规划,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树立今后从事生产实践和引领行业技术的信心。
2.从单一导师制向多导师或导师组过渡
工程实践是工程教育的灵魂,工程教育要能够解决工程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将工程技术推向新的阶段。因此,应充分发挥导师群体的作用,建立教授、副教授、讲师的指导梯队,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做兼职导师,或者加入到导师组进行联合指导。
3.以课程学习为基础,科研项目为重点,培养工科博士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首先,工科博士的课程设置应多元化。基础课要强调基础理论并反映科技的最新发展;专业课要重视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相结合,突出学科最新研究成就。其次,要鼓励工科博士从事科研课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鼓励企业与博士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并资助他们将攻关课题作为学位论文进行撰写。最后,国家和高校应制定专门政策对工科博士从事科研提供项目配套资金支持。
4.建立更符合工科特点的博士授位和评价机制
工科博士授位时不应单纯考查其发表高水平文章的数量,还要注重其整个培养过程中所展现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可以与校外和企业专家共同成立评价机构,重点考查工科博士能否成为相关工程领域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这一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杨立斌,黄知涛,冯道旺,王颖.工科博士研究生专业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2):68-70.
[2] Mark Western.PhD Graduates 5 to 7 Years Out:Employ-ment Outcomes,Job Attributes and the Quality of Research Training,2007.
[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职业状况:就业和流动模式[J].科技导报,2011(5):15-23.
[4] 刘国权,蒋恒.改革完善工科研究生教育体制的研究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1):16-20.
[5] 吴锐.我国博士群体培养困境的制度成因探析[J].青年教育,2013(7):107-112.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