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祝良:行走在高山峡谷的“蘑菇先生”

来源 :百姓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r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祝良学习期间留影

人物小传


  杨祝良:1963年生于云南省曲靖市,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专注真菌研究30余年,已发现4个新亚科、21个新属、260余个新种。他为大型真菌绘制族谱,通过编纂书籍、制作宣传挂图等方式,帮助人们提高防范能力,降低了云南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
  在昆明,大多数食用野生菌仍无法人工繁育,即便进入雨季,不少野生菌价格依然高昂。然而,曾经很贵的羊肚菌,这两年价格却大幅下降。“你们在市面上看到的羊肚菌,应该是人工种的。多亏咱们现在人工种植技术水平高,大家才有这样的口福……”一进杨祝良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全是菌类期刊专著,杨祝良侃侃而谈。

“我的工作主要是为大型真菌绘族谱、认‘亲戚’”


  中国是羊肚菌科物种的世界分布中心,乍看一样的羊肚菌,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看,却有30多个不同物种。从中找出既容易人工栽培、又高产稳产的物种,谈何容易?前后10多年,杨祝良团队只要出差就在全国各地采集菌株,终于筛选出十几种适合人工栽培的菌株。投放到市场,第一年便见到了效益。可转年再种,有的菌株却出现明显退化,“有的产量骤降,有的干脆不长。”杨祝良带领团队再次聚焦羊肚菌,在基因层面揭示了羊肚菌退化的原理。“现在只要检测两个基因,就能判断菌种是否退化、是否合格。”
  研究大型真菌,既有很强的科研价值,又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杨祝良说:“我的工作主要是为大型真菌绘族谱、认‘亲戚’。这就好比一个大家族里可能有10多个家庭,每个家庭里又有不同的成员。哪些能放心吃,哪些有毒,这些研究清楚了,才能进一步考虑产业发展的问题。”杨祝良说。
  后来,杨祝良团队瞄准了被业内评价“很棘手”的牛肝菌科分类。他们联合国际同行,借到了国内外重要标本馆的大多数代表性研究材料,终于收集到了全球该科60余属约400种的2600余份标本样品。“借标本、分析基因组是我们非常常规的工作,虽然看似有些枯燥,但看到收集到的标本样品越来越多,我还是乐在其中。”杨祝良说。
  2014年3月,杨祝良团队在国际真菌学主流期刊《真菌多样性》上发表论文,首次构建了世界牛肝菌科的分子系统发育框架。紧接着,他们对我国牛肝菌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澄清了一大批分类混乱的菌种;其中一些研究成果被国际权威专家誉为牛肝菌研究的“里程碑式成果”。杨祝良说:“能出这样的科研成果,不是因为我们多高明,而是得益于我们国家的发展。”

“没有一流的野外工作,就沒有一流的科研成果”


  杨祝良的科研离不开实验室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但去野外发现新的野生菌,依然是杨祝良最大的期盼。他说:“没有一流的野外工作,就没有一流的科研成果。”
  1998年夏,杨祝良第一次去青藏高原科考。生于云贵高原的杨祝良没想到,自己竟然在海拔3000多米处产生了高原反应。心跳每分钟120次,躺在床上像跑步,“跑”了一晚,第二天连走路都吃力……科考队长劝杨祝良回去,杨祝良想都没想便拒绝了。他说:“要是不坚持住,以后永远也不能站上世界屋脊,这会成为我科研生涯中的一个遗憾。”
  一周后,杨祝良身体逐渐适应,甚至比最初照顾他的同伴走得还快、爬得还高。他说:“那会儿就想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抓紧机会考察。”也是在那次科考中,杨祝良意外地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草甸发现了野生菌。“一般认为野生菌应该长在植被茂密的林下,可为何出现在植被稀疏的草甸中呢?这本身就是很好的科研题目……”杨祝良说,现在,自己的学生到了野外,车一停就会全都钻进大山。野外采集虽然辛苦,却能够给科研人员带来重要的启发。
  杨祝良对于科研始终全身心投入。他曾大年三十没有离开研究所,也曾坚持每周六天半时间“泡”在实验室里。在国外读博期间,他还花了两年时间,到野外森林中寻找不能人工栽培的鹅膏菌幼龄个体供研究之用,最终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新观点,后来还被外国同行收入到研究著作中。
  1997年底杨祝良完成国外学业回国,他立即开展研究、申请项目并获得批准。恰在此时,杨祝良收到国外研究机构的邀请,但他选择了留在国内。“国家培养了我,正是出成果的时候,我不能离开。”杨祝良说。

“科普有时候比科研论文更重要”


  虽然从事的是基础研究,但杨祝良并不想躲在象牙塔里。“选择研究方向时,要结合大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他说。
  在世界每年误食毒菌而中毒死亡的案例中,有90%以上都是因误食剧毒的鹅膏菌所致。中国共发现了12种剧毒鹅膏菌,其中一多半要归功于杨祝良团队。“剧毒鹅膏菌含有一类环肽分子,可能对癌症靶向治疗有帮助。从基因的角度研究为何会演化出这类毒素,还能更好了解整个地质历史时期蘑菇的进化规律。”杨祝良说。
  20世纪90年代开始,云南山区和半山区出现100多起“不明原因猝死”,一直没有找到原因;民间生出各种谣言甚至迷信的说法。中国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联系到杨祝良,并通过与国内多学科、多个研究团队联合攻关,最终发现事件背后的元凶之一是毒沟褶菌。于是,除了撰写科研论文,杨祝良还和同事们编写了科普宣传册,教当地人掌握这些毒菌的特点,远离它们。“不明原因猝死”现象少了很多,迷信谣言也不攻自破。


杨祝良在野外拍摄蘑菇生长情况

  “科普有时候比科研论文更重要。”科普活动没法申请项目,也无助于职称晋升,但杨祝良说,科普也是科学家的重要工作。“科研语言要准确专业,但科普得通俗易懂。”杨祝良团队2015年出版了《中国鹅膏科真菌图志》,可以帮助大众区分可食用和有毒的鹅膏菌。“记住两点,普通人就可避开大多数毒蘑菇:一是‘自己不熟知的蘑菇不吃’;二是‘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靴’的蘑菇不吃。”杨祝良说。
  近些年,云南省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的概率已大幅下降。而这背后,既有食品安全、疾控部门的努力,也与杨祝良这样的科研人员的深入科普密不可分。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对科研,杨祝良近乎痴迷。为了搜集科研材料,他和同事跑遍山山水水;为了早点获得科研成果,过年期间他也会去“泡”实验室。越是遇到科研难题,杨祝良越有动力。做科普,杨祝良乐在其中。他提出的两个标准,让高大上的科研成果成为云南山区群众吃菌的常识,极大减少了因为误食毒蘑菇导致的中毒事件。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杨祝良说,研究蘑菇是一项偏冷门的学科,但他从不觉得自己是在“坐冷板凳”。业界的认可,还有被叫作“蘑菇先生”,让他始终内心火热……
其他文献
有相关人士曾对市面上的一些手机防蓝光钢化膜进行测试。结果是,这些贴膜对蓝光的过滤效果微乎其微,和普通的贴膜效果差不多。蓝光对我们的眼睛确实有害,但防蓝光贴膜并不能有效过滤蓝光,反而会令屏幕偏色、变暗,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那么,如何减小接触蓝光可能造成的危害呢?最好的办法还是尽量控制玩手机的时间。不仅是手机,我们长时间使用电脑、看电视时,也應该适度用眼,每20分钟远眺一会儿,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
期刊
现代职场,关于“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的话题层出不穷,人们在关注单身女性生活和工作的同时,也感受到单身女性的精彩。不是单身选择了我,而是我选择了单身  冉冉,一名“85后”海归女硕士,就职于国内某商业银行,税后年收入近百万元。“其实,之前我也谈过两段恋爱,离‘脱单’只有一步之遥,只不过,那一步,我没想迈过去,不是单身选择了我,而是我选择了单身。”  对冉冉而言,她不是一个工作狂,下班后的业余
期刊
节假日在外就餐,已成为许多家庭的首选,面对店家推荐的一些招牌菜肴、特色菜肴,或者价位比较高的菜肴,应掌握点菜诀窍,科学合理搭配,避开不合理饮食的“陷阱”。荤菜多点鱼虾禽 烹调方法应清爽  荤菜应多点脂肪含量少的鱼、虾和禽肉,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海鱼、对虾、鸡肉、鸭肉、鹅肉,以及兔肉、羊肉等。这些菜肴不仅富含优质的蛋白质,而且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也较低,有益于身体健康。此外,还应点一些调味较为清爽的菜
期刊
前不久,一位大学同学来到了我供职的杂志编辑部,拿来了他的作品,内容写的是他自己年轻时的故事:他爱上了一位姑娘,缠绵了好长一段时日后,雖然那位姑娘也有些缺点,甚至还无情地伤害过他几次,但是,他依然爱她,最终姑娘还是离他而去……  “我自己都无法解释这原因,我在写这情景时,总有股莫名的感动。”他说。  我说:“你是被自己感动了。”  自己被自己感动,是一种境界,它的美丽只有自己才能品味得到,它是由极痛
期刊
古人就有“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的说法,有些汤品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宋嫂鱼羹:曾被宋高宗赏赐  宋嫂鱼羹是传统杭帮菜,据《武林旧事卷七·乾淳事亲》记载,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宋高宗赵构登御舟闲游西湖,“命尽买湖中龟鱼放生,并喧唤在湖卖买等人”。当时,卖鱼羹为生的宋五嫂被叫上了船,还被赏赐了金银绢匹。从此,她的鱼羹被称作“宋嫂鱼羹”,声誉鹊起。这品汤是将鳜鱼或鲈鱼蒸熟后剔去皮骨,加入火
期刊
从洗衣机取出后先抖抖。洗衣机刚洗好的衣服通常是相互缠绕、皱成一团的状态,取出衣服晾晒前,抖一抖、扯一扯,能减少衣服褶皱。  把里子翻过来晾晒。洗好的衣服,最难晾干的地方是衣服里面、缝合处和口袋。为了将这些不好晾干的地方快速晾干,将衣服里子翻过来是最好的办法。最好洗之前就翻过来,这样,衣服在洗衣机中翻滚时,表面不会受到摩擦,对衣料是一种保护;晾晒时,衣服表面不会发生褪色。  衣服“弯弓型”晾晒。把较
期刊
阿那亚海滩美景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大海向来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燥热的盛夏,凉爽的海边仿佛更诱人出游。沿着G228国道驶进河北昌黎,越过山海关,直到辽宁绥中,渤海湾这条最ING旅游公路,串起了时尚的阿那亚沙滩、古老的老龙头、原味的止锚湾等一颗颗海岸明珠,一样的沙滩不一样的感觉,让我们吹着海风,迎着海浪,顺着这条滨海大道,一路奔涌向大海,享受一场拥抱蓝天白云的海滨之旅。在黄金海
期刊
复旦大学著名教授章培恒去拜访自己的导师蒋天枢。躺在病床上的蒋天枢年事已高且又双目失明,章培恒来看他,他也没招呼自己的学生就座。于是,章培恒就一直站着跟蒋天枢聊天。就在章培恒站着跟蒋天枢聊了两个钟头后,蒋夫人回来了,她见章培恒站着跟蒋天枢聊天,就说:“天枢啊,你怎么让人家站着跟你说话?也不招呼人坐下。”这时蒋天枢才幡然醒悟,惊讶地说:“怎么?培恒,这么长时间你竟然一直站着的?”章培恒告辞后,蒋天枢的
期刊
冬日黎明,大凉山深处,海拔3000多米的扎甘洛村白雾弥漫,潮湿阴冷。天还没亮,谢彬蓉就已洗漱完毕,在厨房开始忙碌,她要赶在学生到校之前,把午饭提前做出来……这样的支教生活,她已经在大凉山度过了6年。谢彬蓉曾是一名军人,2013年选择退役自主择业的她,放弃了与家人相伴的日子,选择了只身来到大凉山支教。在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支教6年来,谢彬蓉在海拔3000多米的讲台上,把一名退役老兵的家国情怀融进了大凉
期刊
单位的后院是一片果园,种着各种果树。一夜春风,唤醒了千树万树,她们从寒冬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张开了惺忪的眼眸。春风柔柔地吹拂,花儿渐次绽放,千朵万朵,缀满枝头。  花下便有许多驻足观赏的人们,那些妙龄少女纷纷在花下留影纪念,就连那些沉稳的中年人也停下匆忙的脚步,仰头赏花,他们兴致勃勃地品评着、赞叹着。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夜春雨,满地落花。看着花瓣零落成泥碾作尘,让人不由得联想到韶华易逝
期刊